Quantcast
Channel: 苕隐丛话
Viewing all 630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报喜台(11)


发小稿

发小稿

报喜台(12)

$
0
0
   浙江湖州日报2015年第11期“苕溪闲情”副刊今日见报,刊发的作品有:

1、散文:《爱云山上的来客》(曹隆鑫)

2、散文《在黑暗的日子也要学会微笑》(马利云)

3、散文《渔人阿连》(阿果)

4、散文《误车》(金春)

5、散文《石头上幼儿园了》

5、刊头画《水乡风韵》(油画,任昱)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报喜台(13)

$
0
0
浙江湖州日报2015年第12期“苕溪闲情”副刊今日见报,刊发的作品有:

1、小说:《船仙》(李民)

2、散文《菜场刮鳞》(水金土)

3、散文《婆婆纳》(王征宇)

4、随笔《女人与包》(关海山)

5、杂谈《给愿意暂时放下手机者点赞》(孙侃)

5、刊头画《山水天地宽》(国画,叶青)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报喜台(14)

发3稿

[转载](902)李敬泽:聊聊做编辑的感受

$
0
0

   聊聊做编辑的感受





    中国文学的发展,文学编辑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很少听到一个领导能如此准确而深入地把握关于文学和文学期刊内部规律的认识。真正抓住了要害,抓住了牛鼻子。我相信这个班对大家的文学生涯和编辑生涯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次方方主席给我的题目是中国故事和中国之心,这是个命题作文,但我不想讲这个。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下作编辑的想法和感受,不是讲课,是聊天,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的聊天。

    文学期刊在文学发展、文学生态中的作用:刚才陈部长一番讲话,我认为讲得很好。不是客气话。我当《人民文学》主编的时候,记者要采访我:“你对文学期刊的困境怎么看?”我回答:“烦得很!”不光是文学期刊有困境,报纸的困境更大,如果谁先死,报纸会比期刊先死。这是个笑话。什么没有困境呢?我常想,我就是一个出租车司机,每天要考虑份子钱。其实光份子钱也无所谓,就是多辛苦点,想办法呗。真正的困难是如何看待自己。我们能干什么?我们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解决钱的困难我不怕,糟糕的是,忙了一年,自己担心做了没有意义的事。1990年时,《人民文学》就是自己养活自己,当时政府只给200多万元,人最多时是30多人。

   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仅仅从市场价值上去衡量。我们不是钓鱼的,我们不是卖衣服的。不能只关注硬件。博物馆、大剧院是硬件,当然要。但更应该有一本文学期刊。文学是一个城市的文脉,没有文脉的城市是没有魅力的城市。一个城市没有文学家、艺术家,一定是个乏味的城市。而文学期刊起着维系文脉的作用。期刊不仅仅是发作品,《人民文学》绝不仅仅是发作品,她是文学活动和文学生活的平台,一个作家协会连一本文学期刊都没有,你怎么做工作?一本期刊是一个最有力的媒介,能把大家联系和凝聚在一起。

       2012年我离开《人民文学》,离开后我就不闻不问,离婚后还去关心前妻的生活,似乎不好。但我还是给他们一些建议,我让他们一定要把微信的平台建设起来,并行不悖。

    但目前的文学期刊还比较迟钝,对新媒体、多媒体认识不足,新媒体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机会。我离任时,《人民文学》不到5万份。现在我们有很多的困惑,在茫茫人海中没有手段抵达你的读者,预期的读者。如何准确地抓住分众和小众,文学发出哀叹,日子都是不好过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都办不下去了。如何更好地发挥和扩展我们的功能。先想事,钱不是问题。只要有事,一定有钱。

    文学期刊要准确地认识我们的功能,丰富和扩展我们的功能,并寻找可能性,生存下去,并得到发展。

    咱们都是同行,同命运的人,谈点自己的编辑感想。编辑是我的职业生涯,我当编辑28年。我的第一意识我是一个编辑,而且是一个职业编辑。编辑是一个很尴尬的行当,编辑和作家的纠结和拧巴。我看稿子时觉得我要是写肯定比他写得好。作家曾经都是编辑,作家可以当编辑,编辑也可以当作家,不仅是一个好编辑,同时是一个好作家。一定要让人尊重,会提高你杂志社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权威性。作家可以很片面,很个性,海水滔滔,我只取一勺。但编辑就要有很全面的知识体系。

    编辑的奉献精神。我从上任的第一期到卸任的那一期,我每期都是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从第一页改到最后一页。专业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这是我的职业,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工作,我要严肃对待。

    领导要多关心编辑。自己要对自己好一点。很多编辑都是很有才华和志向的,但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被磨损掉了。每个人都不能不考虑一下自己的成长,不能一味地只讲奉献,要有出息,要成名。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要给自己留出空间和余地,要有自己强烈的志向,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如果要想把自己累得吐血太容易了。

    我自己被自己感动了。给人家写上千字的退稿信人家还保存着。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当编辑和当作家不应该成为一种矛盾,应该是一种正常状态。

    做编辑确实是一个终身的功课。准确、敏锐地去观察、把握文学的动态和走向。也是一本刊物的生命所在。一本刊物的好坏是长期的积累所成,积累十几年想败不用花太多时间。

    敏锐地贴近、观察、把握文学发展的态势,说起来易,实际很难。

    编辑变得过于自信,过于以为自己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这是很危险的。不自觉地固化了标准,渐渐地僵化了。我每天都以各种方式提醒自己,不要僵化,要保持一个开放的状态,向着未来。

    标准是什么?我有标准。非常遗憾我无法用一二三四把我的标准列举出来,我甚至不愿意去这么做。为什么?文学这个东西,无论是做一个编辑,还是一个评论家,我不是一个检测员,没有固定的尺寸和标准来衡量。但是文学恰恰是一个如此复杂如此丰富如此难以把握的精神活动,判断一个作品的高下、好坏、有意思没意思,宁可不要让自己有一套过于固定、固执、成形的标准。

    我认为好的编辑,要有很好的文学修养,文学知识,至关重要的是要有开放性的心态,文学编辑就是看风向的人。

    长期枯守的状态,容易造成封闭状态。这个老头这个老家伙很固执。编辑们需要自我警惕。不要太以为自己知道什么是好的。也许你的知道是有问题的,也许还有新的好。要不断地推出新作者,发现新的东西。一期有一二篇好的就不错了。保持探索、开放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1984年我在《小说选刊》,1987年我是一个小编辑,当时选不选《红高梁》时,我脑子发热。执行主编已经定了调,不用《红高梁》。三审都过了。我去找当时的主编李国文,我说这个稿子要上,不上会犯错误,会错过好作品和文学现象。主编看后第二天把大家都找到一起,定了《红高梁》上,把原定的稿子撤了。

     有一年,我发郭敬明的《小时代》,我正在医院打点滴,结果我的电话都打爆了,记者都冲进来,问:“《人民文学》为什么要发《小时代》?”我说:“发了天就塌了吗?”《人民文学》这么大一个殿堂,就不能发《小时代》吗?我要打破一种平衡。我讲成了编辑部的故事了。说到哪儿算哪儿,今天就讲到这儿吧。

             (整理于20144201915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浙江作家》2015年第04期

$
0
0

《浙江作家》2015年第04期目录

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办

敬请登陆浙江作家网:http://www.zjzj.org

 

新闻资讯

 

省作协召开八届五次主席团会议 /省作协办公室

臧军书记赴基层调研文学工作 /省作协办公室

《此心光明—王阳明传》研讨会在甬举行 /省作协创研部

“葱油饼大姐”做客省作协 /省作协创联部、黄岩区作协

省作协工会组织“三八妇女节”活动 /省作协工会

白马长诗创作研讨会举行 /陈 瑶

徐惠林《渔在江南》入选“中国散文年度佳作”/李民

谢良宏散文随笔集《幸福的原乡》出版 /黄牛礁

 

批评立场

 

2014年短篇小说:短篇小说与我们的文学理想 /孟繁华   

网络文学的综合治理与时代使命 /夏烈 

哗变的学术 /王 侃

现代精神的建构与文学境界的确立 /涂国文

小说重新结构了我们的生活 /任茹文

风吹肉身,沙磨骨桠  /郭建强

“鹅的高亢的叫声让人落泪” /王家新

“诗歌教会了我谦卑” /宋 琳

角色转换 /詹政伟

《我持梭镖》自序 /陈洪标

 

作家生活

       

傅通先:梅花清香苦寒来/徐忠友

《光荣的愤怒》: 中国电影的“神兵天降”之作 /他他 

漆蓝:汉字镌刻的大地 /布 谷

梦里老镇 /童涵冰

被一颗露珠闪了眼 /徐社东

一个人与他深陷其中的时代 / 范军  

新书过眼/郑春霞                                            

职业写作 /严歌苓

我的文学记忆 /蒋豫生

 

原创作品

惠子的迷雾 /王文文

小小说三题 /赵悠燕

秘笈/李潇树

外婆的岁月/惊  

邂逅一只狐狸(外一篇)/徐  

那山那水那村庄/应小虎

舟山叙事(组诗七首)/桑 

 

 

内刊联盟

《窑山》文学刊物

 

地址:310005 浙江省杭州市莫干山路73号金汇大厦17层省作协 

信箱:zjzuojia@163.com

 

《浙江作家》2015年第04期

《浙江作家》201504期封面

 


《浙江作家》2015年第04期

《浙江作家》201504期封二 方勇 绘画作品《龙在水常碧》

 


《浙江作家》2015年第04期

《浙江作家》201504期封三 方勇 绘画作品 《静夜思》

 


《浙江作家》2015年第04期

《浙江作家》201504期封底 方勇 绘画作品 《风雅钱塘》

 


《浙江作家》2015年第04期

《浙江作家》201504期书签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报喜台(15)

艺术战争(转)

$
0
0

                                 欧美艺术资本全面掠夺中国的五大战略

 

                                                                                                         江因风 

 

 

  (导读:欧美艺术资本针对中国发起的文化战略一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个是炒高中国文物并天价卖回中国,掠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创造的巨量财富。第二个是炒高有排华倾向的中国艺术家作品,然后天价卖回中国。第三个是向中国倾销过时和失去艺术价值的天价艺术品。第四个是操控艺术品定价权来左右中国的艺术价值观。第五个是令中国有效资本沉迷于艺术泡沫赌博而忽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

 

引子:欧美艺术资本在中国布局内应

 

  网络传闻:上海的“蛇”美术馆这么折腾是欧洲奢侈品财团跟他签有协议,一些折腾的费用由欧洲奢侈品财团赞助,而且欧洲奢侈品财团把其在国内关系圈里的政府要员、社会名人和演艺明星都拉到“蛇”美术馆造声势。这根本就是一个大的文化阴谋。 

  跟着帮腔的那些艺术收藏界名人,明明都知道这些协议,且没有拿到“蛇”美术馆那样的实际好处,还跟着闹腾的这么厉害,生生让人觉得像起哄的文化汉奸,出卖国家利益。 

  “蛇”美术馆老板最困难的时候,把滞留香港的文物艺术品抵押给外资银行,融资8亿,欧美艺术资本一定要拯救其在国内的“合伙人”。 

  还有传闻:上海某高层领导向中纪委上海巡视组举报“蛇”美术馆地块涉嫌利益输送。

 

1,欧美艺术资本的对华战略阴谋

   欧美艺术资本针对中国发起的文化战略一共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个是炒高中国文物并天价卖回中国,掠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创造的巨量财富。

  第二个是炒高有排华倾向的中国艺术家作品,然后天价卖回中国。

  第三个是向中国倾销过时和失去艺术价值的天价艺术品。

  第四个是操控艺术品定价权来左右中国的文化艺术价值观。

  第五个是令中国有效资本沉迷于艺术泡沫赌博而忽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 

 

2,日本被欧美艺术资本绞杀的前车之鉴 

  谨记日本经济泡沫时期日本企业疯狂购买欧美过时的天价艺术品的教训。 

  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日本泡沫经济时期,东京的地价可以买下整个美国,日本企业不断在拍卖场大量天价购买欧美过时100年的现代艺术早期的印象派作品。 

  在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之后,这批日本企业制造出来的欧美天价艺术品低价抛售,其中卖不掉的,现仍保存于日本各银行的当年价值50亿美元,而现在最乐观的估计只值14亿美金,当年制造天价的一些日本企业已经破产。 

  日本当年的教训是艺术认知陈旧而过时,上个世纪80、90年代,当代艺术已经兴起,如果日本当年买入的是上世纪80、90年代兴起当代艺术,则现在已经升值数百倍。而日本偏偏疯狂买入过时100多年的现代艺术早期的印象派作品,艺术认知的愚昧与落后让日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当然,艺术资本仅仅是经济战争的附属效应,当年日本失去的并不仅是金钱,而是整整一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时代。80年代欧美对日本的经济战争,目的就是欧美要逼日本工业自救,失去转型信息科技的机遇,最终美国独享信息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新经济成果,而日本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年代就全面沦落。 

  后来不可一世的日本索尼也被微软和苹果合力绞杀。微软用XBOX绞杀索尼的PS,一并绞杀任天堂,抢夺了家庭交互娱乐中心。苹果在消费电子领域全面绞杀了索尼。 

  日本对美国经济战争的唯一反击策略就是在美国国土大量买入土地,通过控制土地来进行美日经济融合是拯救日本经济的最好方式。

 

3,欧美艺术资本操控中国文物价格来掠夺中国财富 

  这是一场艺术的战争,欧美艺术资本利用艺术品和文物来洗劫中国,如果政府和民间力量不加以防御,中国将会被洗劫巨额财富。

  据统计,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中仅在各大博物馆、图书馆收藏中的就有1700万件,近30年流入美国的中国文物有记录的就有230万件。欧美艺术资本关注的核心是中国流失海外文物这个资产组团,按照2010年回流文物的平均价格为基准估算,欧美艺术资本已经把这个资产组团炒到巨量规模。 

  欧美艺术资本通过不断炒高中国海外流失文物这个资产组团,就可以长期洗劫中国巨额财富。欧美艺术资本用艺术品和文物货币化来洗劫中国巨额财富的方式是“艺术战争”概念的第一个最基本特征,当然这是人类战争的一个变种,“艺术战争”还包含很多内容,是一个多元和复杂的概念。 

  在欧美艺术资本对中国发动的艺术战争中,前期我们是无所适从的。欧美艺术资本操控国内关系圈里的文物贩子、文化明星和政府要员不断煽动文物回流政策,里应外合协助欧美艺术资本的对华洗劫行为。 

  看看圆明园水龙头兽首的价格历程:1985年美国古董商以每尊1500美元购得牛、虎、马铜像,1987年蔡辰男则以16.5万美元购得猴首;1989年蔡辰洋以14.85万英镑、13.75万英镑和18.15万英镑购得牛虎马首。2000年保利集团以774.5万港币拍得牛首,818万拍得猴首,1544万拍得虎首,2003年何鸿燊600万购回猪首,2007年何鸿燊6910万购得马首,2009年鼠首和兔首被拍到1400欧元。 

  一些被欧美艺术资本操控的文物贩子们在拍卖之前穿着唐装造势,高喊口号不惜一切代价把文物买回来,本来人家只想卖50万美金的,结果500万美金卖给你。当文化自卑被欧美艺术资本巧妙利用的时候,就变成了可悲的灾难。在欧美艺术资本的巧妙操控下,每年有1万多件中国文物通过拍卖场等各种渠道天价卖回中国。 

  欧美艺术资本通过操控文物价格的洗劫,威力万倍于150年前的圆明园洗劫。这种欧美艺术资本洗劫的聪明之处,就是令被洗劫者感觉到无尚的光荣。 

  资本领域集中了人类最顶尖的智力,远非国内的一些暴发户收藏家所能比拟的。一些华人收藏家被欧美艺术资本玩弄于股掌之中,成为被欧美艺术资本洗脑和操控的僵尸收藏家。一些黑客可以控制几百万台僵尸电脑,一些欧美艺术资本也可以操控大量的中国僵尸收藏家。

 

4,欧美艺术资本操控有排华倾向的中国艺术家作品

 

  20年来,欧美艺术资本以白菜价格收购大量的中国油画,欧美艺术资本最喜欢的就是有排华倾向和丑华倾向的油画,还有就是模仿欧美过时艺术形态的油画。 

  布局后,他们把一些有丑华倾向的中国油画价格炒高1万倍,欧美艺术资本目的很明显,就是等待着被他们洗脑操控后的中国僵尸收藏家们花1万倍的价格把那些有丑华倾向的中国油画天价买回来。 

  一个被欧美艺术资本所操控的丑华倾向油画家,可以帮欧美艺术资本洗劫中国数十亿到数百亿人民币的财富。而这些被欧美艺术资本操控来洗劫中国财富的丑化油画家们,还光耀18代祖宗般地以国际大师自居。欧美艺术资本的这种洗劫财富的方式,比一百多年前的武力洗劫聪明了无数倍。 

  国际市场收藏中国现当代艺术最多的收藏家是希克,收藏了2200件,希克后面有神秘的排华资本后盾,政治家希克布的是大局,所以希克操控中国艺术品价格的手法很神秘,也隐藏得非常深。 

  有排华资本的支持,政治家希克支持的中国艺术家大多有排华倾向,比如希克力推的艾肥子。可以说没有排华资本和希克,艾肥子还在纽约街头当流氓,其当年就以收街头中国画家的保护费为生。希克和排华艺术资本把纽约街头混混艾肥子运作成国际最著名的中国艺术家,原因就是艾肥子有强烈的排华倾向。 

  艾肥子这个最关键的棋子失效之后,希克逃离大陆,但老谋深算的希克开始布局香港。希克利用和香港M+视觉艺术博物馆的巨额兑换交易,成功操控了香港M+视觉艺术博物馆,希克成功地左右了香港未来几十年的艺术意识形态。 

  和香港M+视觉艺术博物馆的巨额兑换交易之后,希克手中的上千件中国艺术品价值数十亿人民币。希克适时与国内和国际的一些拍卖行接触,有计划将他藏品中放到拍卖场上,有计划卖回中国,逐步套现。 

  尤伦斯也是中国现代艺术的成功炒家,其收藏的中国艺术品有1700多件,其中中国当代艺术有1300多件。尤伦斯直接到中国建美术馆来操控中国当代艺术价格,尤伦斯手中的中国艺术品价值估计过百亿。尤伦斯适时在拍卖市场套现,把手中艺术品卖回中国,相继套现估计已达数十亿。 

  网络传闻:经常天价海外买回古董文物的某收藏大鳄的上海“蛇”美术馆就受欧美艺术资本操控,“蛇”美术馆这么折腾是和欧洲奢侈品财团签有协议,“蛇”美术馆的一些折腾费用由欧洲奢侈品财团赞助,而且欧洲奢侈品财团把其在国内关系圈里的政府要员、社会名人和演艺明星都拉到“蛇”美术馆造声势。这根本就是一个大的文化阴谋,跟着帮腔的那些艺术收藏界名人,明明都知道这些协议,且没有拿到“蛇”美术馆那样的实际好处,还跟着闹腾的这么厉害,生生让人觉得像起哄的文化汉奸,出卖国家利益。 

  “蛇”美术馆老板最困难的时候,把滞留香港的文物艺术品抵押给外资银行,融资8亿,欧美艺术资本一定要拯救其在国内的“合伙人”。艾肥子在国内被绞杀之后,“蛇”美术馆成为欧美艺术资本在国内安置的最重要的一个棋子,以长期配合欧美艺术资本对华的倾销战略。

 

5,向中国倾销过时和失去艺术价值的天价艺术品 

  欧美正在向中国倾销过时和失去艺术价值的天价艺术品,上个世纪80、90年代欧美一样向日本倾销过时和失去艺术价值的天价艺术品,2000年后,欧美艺术资本正在复制对付日本的伎俩来掠夺中国。 

  中国艺术收藏市场正在重演日本当年的愚昧一幕,万达巨资购毕加索和王中军巨资购凡高,就是一种缺乏文化自信的土豪文化自卑心态,和日本当年的土豪文化自卑心态类似。 

  这种土豪文化自卑心态被欧美艺术资本巧妙利用,已经从中国掠夺了庞大的经济利益。这是一场艺术的战争,海内外艺术资本里合外应,联手洗劫中国巨额财富。 

  欧美艺术资本对华倾销天价艺术品正是有了前几步的布局,前几步布局就是炒高中国现当代艺术品和文物的价格,然后再把艺术品和文物卖回中国。当把中国现当代艺术品的价格炒到高于欧美艺术大师的时候,把欧美的天价艺术品卖到中国去就是时候了。 

  中国人很奇怪,花巨资购买大量的设备,花巨资兴建大量的基础设施。但却不会想到会花巨资去购买西方的古典名画巨额文化产品。这另盯着中国人钱袋的老外很郁闷,欧美艺术资本为什么会把中国油画炒上接近世界大师的天价?就是为了打开这个缺口,创造舆论和心理条件。当中国人养成天价购买模仿欧美的中国油画习惯的时候,也就是西方过时古典名画和其他巨资文化产品向中国倾销的时候。 

  一旦忽悠中国人巨资购买西方古典油画的条件接近成熟了,西方主流媒体肯定会集体炒作:“中国的博物馆和中国顶级商业机构里面没有一幅西方古典名画。”,其目的就是为了忽悠中国博物馆和中国商业机构购买西方过时的古典名画和巨额文化产品。 

  比如,陈丹青在欧美属于流浪阶层的艺术盲流画家,但陈丹青这些模仿欧美落后艺术的油画价格被炒上几千万人民币,高过一些世界大师,你买世界大师还是买模仿者陈丹青?F4这些模仿欧美落后艺术的丑华油画也被炒上几千万人民币,高过一些世界大师,你买世界大师还是买模仿者F4? 

  有个关键的节点就是尤伦斯和高古轩合力把曾梵志模仿欧美的作品托举到1.8亿,巧妙诱发中国买家收购欧美天价艺术品的欲望。曾梵志模仿达芬奇的1.8亿天价油画《最后的晚餐》买家是曾梵志的代理商高古轩,卖家是尤伦斯,尤伦斯持有高古轩20%股权,欧美艺术资本利用关联交易来托举画价。 

  天价主角曾梵志颇多值得玩味的“新闻”。2012年媒体曝光曾梵志在境外拍卖场自托画价涉嫌漏税被海关约谈。曾梵志后来也承认安排老外朋友配合在海外拍卖场卖回自己的作品。 

  2011年曾梵志油画《雪豹》涉嫌抄袭史蒂夫·温特摄影作品《风雪之豹》。涉嫌抄袭的《雪豹》慈善拍出3600万天价,买方是欧美慈善机构的中国分支机构成员。

   2012年曾梵志和冯小刚合作油画《一念》慈善拍出1700万天价,买方是慈善拍卖主办方总裁,慈善拍卖主办方正是欧美艺术资本的国内分支机构。 

  这家欧美艺术资本的国内分支机构控制的时尚媒体,多年来一直在力捧曾梵志、F4等一些有丑华倾向的艺术家。曾梵志今年国内的展览在国内媒体上销声匿迹,已无国内媒体吹捧,目前就只剩下这家欧美艺术资本的国内分支机构控制的时尚媒体力捧。 

  复读5年才考上美院的曾梵志具有怎样的艺术天赋呢?曾梵志画的是19世纪的印象派和象征主义,落伍100多年,这种早期的现代艺术在进入20世纪之后也失去艺术价值了。 

  中国被炒上天价的油画,大多是模仿欧美落后艺术形态的,他们所模仿的对象,正是欧美艺术资本向中国所倾销的过时艺术品。

 

6,操控艺术品定价权来左右中国的艺术价值观 

  欧美艺术资本为什么要选择模仿欧美并在欧美已经失去艺术价值的中国油画来炒作? 

  把模仿欧美过时艺术形态的中国油画炒上天价,就是为了左右中国先进的精神理念和文化艺术价值观,用资本的手段来压制刚开始形成的中国先进文化艺术价值观,使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和精神理念停留于模仿欧美过时文化的状态。 

  中国印象派风格的写意文人画早于西方印象派600年,八大山人的表现主义早于西方表现主义200年。在表现主义之前的漫长岁月里,中国艺术都一直领先于西方。20世纪之前,中国艺术一直是最领先的艺术形态。第2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禅宗思想体系直接推动了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发展,并成为西方后现代艺术的核心思想之一。日本禅宗来源于中国禅宗,也就是说中国禅宗是西方后现代思想的核心。

   回顾西方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过程,其本质就是一个东方化的过程,西方现代艺术在外在形式层面向东方艺术形式靠拢,西方后现代艺术在思想层面向东方艺术思想靠拢。如果东方人最后认识到这一点,明白西方核心文化价值观就是一个向东方化靠拢的过程,会大大压缩西方高端文化产品在全球的生存空间。 

  东方先进文化价值观的复兴和觉醒,这是欧美艺术资本所必须要压制的,因为这涉及欧美国家的最核心经济利益。 

  文化的战争是商业战争里面的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否定一个国家的先进文化价值观,就等于否定这个国家所有高端商品的文化价值,也就等于完全压制了这个国家所有高端商品的国际市场空间。 

  欧美艺术资本背后,隐藏着西方最核心的国家战略利益。所以炒作中国模仿欧美的油画,既可以洗劫巨额的中国财富,又可以把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压制回一直模仿欧美过去时的状态。 

  左右中国先进的文化价值观,可以使欧美高端文化商品和奢侈品无障碍地进入中国,同时把中国所有的高端文化商品压杀在萌芽状态,没有被压杀的也只能归宿在本土,为下一步向中国倾销欧美天价文化艺术产品做铺垫。 

  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未来向中国倾销庞大的巨额顶级奢侈品,不断洗劫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积累的巨额财富,符合欧美国家最核心的国家利益。这就是欧美国家的文化艺术战略,这也是欧美艺术资本背后的战略阴谋。 

  如果一杯牛奶的价格可以买100头奶牛,而每头奶牛一天可以产100杯牛奶,你是什么想的?这就是欧美艺术资本操控下的一些艺术泡沫价值的荒谬。被欧美艺术资本操控下的一些艺术品价格就是一杯可以买100头奶牛的牛奶。 

  如果市面上的茶叶的价格总和,可以把所有的生产茶叶的土地和茶农全部买断,你是什么想的? 

  如果不是2008年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欧美艺术资本对中国艺术品的全面操控就不会暂时拖延到现在了。欧美艺术资本的对华战略非常高明和隐蔽,一旦你明白了它的来龙去脉,你会拍案叫绝,TMD真叫人佩服。 

  欧美艺术资本和我们的巨大差距在哪里?欧美艺术资本巧妙利用了艺术智力的不对等。我们和欧美艺术资本的巨大差距,就是缺乏能力去认识和评估艺术品的价值。欧美艺术资本可以快速对艺术品的价值作出判断,而我们对艺术价值的判断主要还是靠艺术品拍卖价格的高低来认知。 

  欧美艺术资本针对中国的这场艺术资本战争,前半段我们确实已经输了。这就和170年前的鸦片战争一样,在智力不对等的情况下输了。这场艺术资本战争的后半段还是未知数,随着中国艺术资本的觉醒和强大,或许我们会赢。

 

7,令中国有效资本沉迷于艺术泡沫赌博而忽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 

  欧美艺术资本炒高中国艺术品和文物的价格,左右中国的文化艺术价值观,使中国有效的资本沉迷于对过去的文物迷恋和古董豪赌,而偏离技术创造力本身。 

  中国达到缴纳个税标准的个人只有3200万人,但中国有8000万的收藏人群,当社会有效资本偏离创造力的核心,沉迷于艺术泡沫的资本赌博,中国就有进入空壳化社会的危险。 

  电子工业、汽车工业等传统制造产业并不构成未来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重点是信息技术和传统制造业的融合,信息技术和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将诞生未来的4大核心产业形态:自然人机界面、软硬件融合、3D和4D打印、视觉工程学。 

  在全球制造业全面萎缩的不可逆转大趋势下,以制造业为主体经济的中国必会陷入长期的慢发展,是否能跟随上美国的步伐,把握信息技术和传统制造业融合趋势的巨大契机是中国未来几十年能保持高速发展势头的重中之重。 

  人类正在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前期,第四次工业革命有4大核心技术体系:1,软硬件融合:机器人是未来最重要的软硬件融合产品之一。2,自然交互界面:意识输入、语音输入,动作输入等人机交互方式。3,3D和4D打印技术。4,人体视觉工程:全息技术、全视觉影像等信息技术。 

  人类第1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第2次工业革命是电气,第3次工业革命是信息技术。为了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欧美一些跨国公司已经将部分制造基地迁回欧美本土。 

  我们来回顾一下,80年代欧美对日本的经济战争,目的就是美国要逼日本工业自救,失去转型信息产业的机遇,最终美国独享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新经济成果,而日本在第3次工业革命年代就全面沦落。索尼也被微软和苹果合力绞杀。 

  美国这二十几年独享信息技术带来的新经济成果,至今美国企业微软、苹果、谷歌宁然牢牢垄断着计算机、手机、家庭娱乐的核心操作系统平台,而操作系统平台才是信息技术赖于生存和发展的核心。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4大核心技术体系中唯一能和美国PK的就是日本,第四次工业革命最重要的一个核心之一就是机器人取代人类体力和部分思维,而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能领先美国的无疑就是日本。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工业文明的末期,正向智力文明转变的时代。工业文明的核心是机器制造物理空间的商品,比如汽车。智力文明的特征是逻辑思维生产虚拟空间商品,比如软件。在工业文明的末期,由于缺乏顶尖的逻辑思维能力,日本已经失去往日的竞争力,无力参与智力文明时代的核心产业竞争,所以日本不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的对手。 

  能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对手的,或许就是中国。未来第四次工业革命全球最大的新技术市场就是中国,以市场带动技术创新的中国或许成为美国未来最重要的技术创新对手。 

  美国要继续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继续垄断核心技术,就必须对中国发动经济战争来拖垮中国的工业,逼中国工业自救,失去转型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 

  欧美艺术资本当然是可以通过操控中国艺术品和文物的价格来削弱中国的技术创造力,艺术品和文物被炒上天价之后,其负面就是加速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扭曲,如果资本的核心偏离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升,成为泡沫赌博的利器,中国社会技术创造力就会被扭曲。 

  商业战争已经取代传统兵器战争,而成为人类最核心的战争模式。欧美和中国是走向全面商业融合?还是走向全面商业战争?前期肯定是全面的商业战争,后期才会走向商业融合。 

  艺术资本战争只是商业战争的一个附属产品。艺术资本战争或许很重要,或许不重要,未来发展千变万化,我们也只能预估,但预估永远也只是预估。现实的发展我们无法全盘操控。 

  21世纪谁能主导全球?不是欧美就是中国。

 

8,什么是人类的“艺术战争”? 

  “艺术战争”这个概念,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文化战争,也许没错,“艺术战争”可能融合了文化战争、经济战争、智力战争、技术战争、商业战争、国家战争等多重概念。 

  艺术发展到今天,在全球化的今天,它已经不再是它原本的艺术概念,也不再局限于艺术领域。它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缩影,以及作为人类战争的工具和武器。 

  艺术战争是人类用艺术品这个工具,所发起的从文化到经济领域的战争。艺术战争的核心是资本,艺术战争的工具是艺术品,艺术战争的手段是艺术品货币化和定价权,艺术战争的目的就是资本掠夺。艺术战争需要多个领域的专家参与和协调,并需要多个幕后智囊团机构的介入。 

  艺术战争需要具备一定的先决条件,并综合分析大量的信息,而采取的最优化和最有效的资本手段来进行。欧美艺术战争的发起者和参与人都具有极强的国家使命感。 

  艺术战争是人类新创造的一种资本战争手段,之前少有可以参考的案例。我们只能从人类过去的艺术和经济信息里面,来组合出一个完整的艺术战争模式。 

  中国缺乏同时精通艺术和资本的高级人才,所以在欧美对中国发起艺术战争的这些年,中国一直是步步败退。 

  中国对艺术战争有策略性影响的人,包括艺术官员、艺术商人、艺术收藏家、艺术家、艺术媒体等等,都需要有强烈的国家利益意识,才能在抵御欧美艺术资本发起的对华艺术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绢本纸本里的“湖州”面容

$
0
0

                 



                       

古书古画泊“湖州”(上)

2015年5月14日   A04:A04-苕溪人文   稿件来源:湖州日报  

  编者按 今春元宵佳节之时,湖州市文联主办了以“中国梦想·美丽湖州”为主题的诗境中国画展, 91件根据苏轼、赵孟頫、皎然、戴表元、张志和等历代诗人吟咏湖州的诗词作品之意境创作的画作,引起了观者的兴趣,也在文脉上承继了书画的传统。如此,也引出一个话题:古代以湖州的山水、风物入书入画者有几何?今刊发此文,即是对其的一个梳理和回答。

                                                                                                    徐惠林

    湖州是中国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建城迄今已2300余年。濒太湖的云水浸润,耕读传家滋育蒙养,一支尖齐圆健如子民灵韵特质之湖笔,以稻米、丝绸、竹茶及绵延的苕溪水,书写着其古老璀璨的历史,柔美婉约的文化。

    湖州文化是吴越文化、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具有浓厚的兼融并蓄特征。它寻求一种内在的文化超越性,侧重于向内心探求,以完善人格为目的,倚情感,重愉乐,崇优雅,尚伦理。

    古往今来,诗词歌赋吟咏这片风土者,车载斗量,大都刊刻保存于典籍里,而才子们留存于绢、纸上的原始墨迹,大多已湮灭于岁月风雨之中。

    一如中华古典的幽梦,常低徊于现代人的回望目光,沉浸于感怀的心际;绢本纸本里的“湖州”面容,也时时涌动于家乡人的好奇和探寻——古时文人艺术家“书写湖州”、“摹画湖州”,又有几何?

    无可辩驳的是,虽“纸寿千年”,但字画的保存,常遭际王朝更迭、战乱兵燹、虫蛀火噬等的消耗,无论宫廷王后还是大贾富豪,三代之后,庋藏散落,纸绢飘零,流传至今寥若晨星,故也珍如凤毛贵如麟角。

跟着古书画苕霅行

    马克思说,人类认识世界有四种方式,“艺术的”为其一。“中国书画史,半部在湖州”,这卷艺术版图中,以湖州境内的真山真水真人入书入画者,虽不胜枚举,但到底多少,迄今未有统计。

    近些年来,笔者有心搜检;一些乡邦文化爱好者,本着同样钩玄抉微的责任与兴致,多方文献考辨,田野发掘,并充分利用大数据与读图时代之互联网与公共博物馆的“互联互通”,信息因此叠加,使诸多古代典籍、可视墨迹之“书画里的湖州”、“艺术化了的湖州山水、人物”被钩沉部分,今察知,也蔚为可观。

    苕溪发源于天目山,分东苕溪与西苕溪,因河流夹岸多生苕草,秋后苕花漂浮水上犹如飞雪,故名。分流至湖州市区后汇合,溪水湍急,霅然有声,如名霅溪,往北注入太湖。清·光绪《乌程县志》曰:“霅川漫流群山,环列秀气可掬,城中二溪横贯,此天下所无”。

    历史上,湖州又别称苕上、霅上、苕霅、霅川。苕溪与霅溪源出一脉。作为源远流长的母亲河,苕溪一直滋育着浙北湖州这片膏腴之地,孕育出美丽敦厚而奇幻异常之文明花朵,因而也是一条文化艺术之河。

    过眼资料,记忆中跳出、流传至今的古书画之“湖州”的著名墨迹、画卷有:

    1、王献之《吴兴帖》

    王献之曾做过吴兴太守。其《吴兴帖》释文:“吾十一日发吴兴,违远兄、姊,感恋无喻。庆等别,不可言。比奉告,故多患姊,经感极顿,忧驰益深。适咨议十六日告,风疾故尔。反侧!余可行未?东动静不宁。吾宜速吴,与丞别。兄进,犹恋,罔劳,亦极恶,驰情!二女晚生,皆佳。未复华、姜疏。比来得直疏,故恶。故云当视华也。汝儿女并可不?”

    2、释智永《千文字》

    僧智永,名法极,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七世孙。他早年出家当和尚,后来云游到浙江吴兴善琏镇,在永欣寺住了整整三十年。在这里,他每天雄鸡报晓即起床,磨上一大盘墨,然后临摹王羲之的字帖,从未间断。

    他晚年就曾以当时的识字课《千文字》为内容,用真,草两体写了一千多本,从中挑选最满意的八百本,分送浙东的各个寺院。直至今日,他的《千文字》墨迹和刻本还被视为学习书法的范本。

    3、颜真卿《湖州帖》《竹山连句诗帖》

    颜真卿《湖州帖》(宋仿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纸本,纵27.6厘米,横50.2厘米。是帖无书写年月。帖云:“江外唯湖州最卑下,今年诸州水,并凑此州入太湖,田苗非常没溺,赖刘尚书□□,以此人心差安。不然,仅不可安耳。真卿白”。考颜真卿于大历七年十一月委以湖州刺史,次年一月到任,直到大历十二年八月卸任,召为刑部尚书,在湖州计六年。颜真卿此帖应书写于大历十年(775年)七月以后至年底前。

    《竹山连句诗帖》,故宫博物馆藏。绢本,每幅纵 28.2cm,横13.7cm不等,共十五开。作于774年,时年颜真卿六十五岁。唐大历九年(774年)三月,颜真卿在朋友潘述家的“竹山堂”中(竹山堂位于长兴县小浦五庄村边)与部属李萼、陆羽、释皎然、陆士修、韦介等人聚会饮宴,席间吟诗,每人依次各作两句,相联成篇,是为《竹山堂连句》。此作结体稳实端庄,运笔提挈顿挫,沉雄奇古,诚如《行云题跋》说:“颜书多遒古,钗脚、屋漏之趣,时时流露于行墨之间。此叙独秀润有姿态,为颜书最宜人之作。”

    4、苏轼《归安丘园帖》

    苏轼曾四至湖州。北宋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苏轼在湖州知州任上被捕。《归安丘园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5、米芾《苕溪诗帖》《蜀素帖》

    《苕溪诗帖》是米芾行书的重要代表作。此帖是以米芾游苕溪时的诗作书写。其书写风格最近《兰亭叙》,富于变化,挥洒自如,法度整然而又时出新意,潇丽、超逸的意趣流露于笔端,形成了米芾独特的风格。

    米芾另一幅创作于湖州的墨宝,是《蜀素帖》,写于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以行书写成。《蜀素帖》纵长27.8厘米,横长270.8厘米。“蜀素”指的是这卷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在四川东方所织造的名贵绢。此帖曾在湖州郡守林希宝家中存二十余年,至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装裱成卷。当时许多书法家只敢在蜀素上书写少许字,直到米芾才在上面写了满满八首诗句。董其昌以“狮子捉象,以全力赴之”形容之。此帖是米芾经意之作,用笔的快慢、轻重、起收及转折,不拘一法,收放自如。结体偏纵长倾侧,表现灵动。相同字都有不同的写法,极尽变化之能事。有晋王献之的笔意。

    6、杜牧《张好好诗帖》

    《张好好诗帖》作于唐大和九年。其序和诗文交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大和三年,杜牧在南昌沈传师的府上相识湖州艺妓张好好。杜牧二十六七,尚未成家,倜傥有才情,而张好好美貌聪慧,琴棋书画皆通,二人心有灵犀,互相倾慕。惜,沈传师的弟弟也看上了张好好,很快纳她为妾。张好好出嫁时留下一诗,杜牧看到诗后,心中凄楚,回到长安,忧悒不已,写下了惊世之作《张好好诗帖》。后人称此杜牡唯一存世墨迹“大有六朝风韵”。

    7、张先《十咏图》

    《十咏图》是北宋湖州籍著名词人张先八十二岁即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集他父亲张维生前所咏自爱诗十首衍生创作成的一幅绢画,取景湖州名胜之一的南园(据《湖州文化艺术志》:南园原址在湖州定安门内马公桥旁,今编吉弄中段解放军某医院内)。南园临水而建,湖对岸远渚汀洲,村庄茅舍,树木葱浓,群山耸翠,环境优雅而气势恢弘。这幅流芳百世的《十咏图》,画面清雅,笔调流畅,一草一木皆透露出浓浓的父子深情。

    1995年,此画出现在北京翰海拍卖公司举办的秋季拍卖会上,故宫博物馆以1800万元竞价买下。

    8、李结《西塞渔社图卷》范成大《西塞渔社图卷跋》

    《西塞渔社图卷跋》中的西塞山为湖州胜景,在湖州西郊10公里许。明万历《湖州府志》:“西塞山在湖州城西二十五里,有桃花坞,下有凡常湖,唐张志和游钓于此。”西塞山因中唐诗人张志和写有《渔父》词“西塞山前白鸳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而闻名于世。南宋毗陵 (今常州)太守,著名山水画家李结 (次山),作《西塞渔社图卷》,并请挚友范成大,周必大等题跋。范成大于淳熙十二年(1185)题了290余字的长跋,中有“候桃花水生,扁舟西塞,烦主人买鱼沾酒,倚悼歌之”等语。此题跋曾归国画大师张大千收藏,原件现在美国纽约。

    9、钱选《浮玉山居图》

    《浮玉山居图》是钱选为自己湖州城南所住山居霅川浮玉山之意写景。图中山峦分三组,山势峻峭。湖上烟雾蒙蒙,山坳白云缭绕,更有用简笔点缀的茅舍、渡舟、小桥、老翁,一派江南水乡清润秀妍景色,引人遐想隐居者的悠然生活。

    右上方有自题五言古诗一首,诗后署款:“右题余自画山居图,吴兴钱选舜举。”画幅中部有清乾隆(弘历)的诗题。卷前洒金笺引首有明代金湜篆书“山居图”三字。卷后有元代仇远、张雨、黄公望、顾瑛、郑元祐、琦楚石、倪瓒,明代姚绶、周鼎、杨循吉、项元汴,清代王懿荣等的诗跋。而姚绶在一年中所题的诗、跋、记,竟有14次之多,真、草、行、隶各种书体达数千字。

    10、赵孟頫《吴兴赋》《吴兴清远图》《湖州妙严寺记》

    赵孟頫《吴兴赋》手卷,绢本,纵25.8、横282.95厘米,首题“吴兴赋”,三字右边已残缺。正文九十一行,满行九至十二字,凡935字。文末赵氏自跋。据赵氏跋,此手卷乃元大德六年(1301年)书二十余岁赞美故乡吴兴苕溪两岸美丽景象之旧作。是赵氏中年时代表作之一。手卷原藏故宫博物院, 1955年因沙孟海先生之联系相商,而归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国宝级画作《吴兴清远图》代表赵孟頫山水画的最高成就。

    《吴兴清远图》(见本文压题照)不过纵24.9厘米横88.5厘米小卷子,暗褐色的绢底上就那么几根水平线,几根隆起的方折线,构成大大小小的绿色块,再加上几个点,便无其他。寥寥数笔,却极精准,极细腻,呼之欲出的清远盎然纸上。前年笔者与一批湖州文史研究者“东苕溪之行”,站在东苕溪的菱湖下昂、和孚附近的横山漾边(这里现被称为长湖申复线),看到城南金盖山一带的群山,如一幅山水画卷打开。灵光一现,大家均认为《吴兴清远图》的作画点,就应在此处。据地方史志载,赵孟頫62岁告老还乡,随带家眷及管家赵吉,返回在湖州城南门外20公里名曰桃花岛定居,因赵孟頫号称松雪道人,后此地即称“松雪镇”,曾建有“松雪观”(庙)、“相公堂”丹凤楼及戏台等。松雪镇后改名下昂镇,亦为纪念赵子昂。

    《湖州妙严寺记》又称《妙严寺记》,牟献撰文,赵孟頫书并篆额,其余整幅作品以楷书书写,字迹匀称,笔势圆劲流丽,结构布局端庄秀美。笔画开张舒展,点画精妙,使转灵活,于庄严规整中见潇洒俊逸,具有极高的书法造诣,是后人学些赵氏楷书的最佳范本。原件纸本横卷,字大寸余,除题额外及文首名称,撰文、书文人名不计,全文84行,每行9个字,共756字。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

    撰文作者牟巘(献甫),四川人,官至南宋大理寺少卿,后因元军攻陷临安,即谢门不出,不愿入仕,隱居湖州故里南园三十六年,与赵孟頫莲花庄毗邻,卒年八十五。

    妙严寺本名东际,距吴兴郡城七十里。

    11、管道升《烟雨丛竹图》

    《烟雨丛竹图》,纸本水墨,纵23.1厘米,横113.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烟雨丛竹图》为元代赵孟頫夫人管道升所作,画的是湖州城东南碧浪湖岸的竹林景致。竹子用中锋淡墨为之,竹叶均向上趯,笔墨淡雅,疏密有致,虚实相间,构思巧妙,款署:“至大元年春三月廿又五日,为楚国夫人作于碧浪湖舟中。吴兴管道昇。”近景小丘一座,修竹两丛,呈放射状,姿态放松,气韵生动,神采静远。中景瘦水一泓,左部小石之上墨竹数株相映成趣。远景沼泽一片,修竹成林,植于土丘,渺渺烟雨,横锁竹林,流荡于画面左右,无根无极,无始无终,如梦似幻,潇洒曼妙的中国水墨唤出了中国文化的魂魄。逼人的娟秀之气,乃地地道道女性之手笔。

    12、王蒙《青卞隐居图》《具区林屋图》

    《青卞隐居图》是赵孟頫外孙、元末著名山水画家王蒙的代表作。画面描绘湖州城北青卞山(又叫弁山)高峻巍峨的气势,并渲染山深林密的幽寂气氛。此图技法丰富多样,集中体现了王蒙的艺术风格,明董其昌推崇为“天下第一王叔明”。

    于至正二十六年(公元 1366年)创作的此画,先以淡墨勾皴,而后施浓墨,先用湿笔而后用焦墨,层次分明。山石树木都有润湿之感。山头打点,变化尤多,有浑点、破竹点、胡椒点、破墨点,表现出山上树木茂密苍郁。全图不多渲染,其深远之处,有条不紊,充分呈现出空间的深度。

    《具区林屋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纸本,设色画。纵68.7厘米,横42.5厘米。具区是古时太湖的旧称。这件画作描写太湖林屋洞之景色。玲珑的洞壑、层叠的山石、繁密的树林、错落的村舍和粼粼水波填满了整幅画面,大胆地摆脱了自然景象的拘囿。全图除了溪流之外,几乎被山石、树木、林间茅舍填充得没有空隙,此种饱满的构图方式在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极为罕见,开辟出国画构图之奇境。

    13、沈周《罨画溪诗画》

    《罨画溪诗画》手卷,设色绘罨画溪山水,画后大字自书诗。是卷为祖籍湖州的沈周于1499年赴宜兴游览纪游之作。罨画溪,流经江苏宜兴与浙江长兴县境内。罨画溪今称箬溪,发源于白岘洞山,流经煤山,在小浦分出二条河流,一条向北经夹浦注入太湖;一条往南,从城南穿城而过,从新塘入太湖——此一段,今称画溪。

    画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很深,是唐睿宗时大学士徐坚的故里,世称徐坚为徐阁老。明后七子排行第一的徐中行,也出生在这里。徐阁老曾在此建“文会阁”,并在一石板桥上题:“画溪”,后逐渐成为一小镇,名为炉头镇。

    14、任伯年《酸寒尉像》

    女婿吴少卿为湖州人氏的任伯年,曾为吴昌硕画过多幅肖像,如《蕉阴纳凉图》、《芜青亭长像》、《饥看天图》、《酸寒尉像》等,识者一见皆指日:“此吴苦铁也”。

    《酸寒尉像》是任伯年五十岁左右作品,纸本设色纵164.2厘米横77.6厘米,现藏浙江省博物馆,为任伯年多次为吴昌硕画像中最精彩者。

    15、吴昌硕《独松关》(画)《人生只合住(驻)湖州》(印)

    《独松关》是吴昌硕故里安城独松关为蓝本而“一松一石”意写之匠心创作。画幅右上方篆书题署:“吾邑独松关有此高旷之气,人谓昌硕拟雪个则失之矣。光绪乙未三月初吉。”水墨纸本,绫裱,纵128.0厘米,横59.0厘米,现藏于安吉吴昌硕艺术馆。

    篆刻《人生只合驻湖州》,边款上铭文为:“甲寅四月维夏,白龙山人属治此时。时梅雨初晴,精神为之发越。七十一岁缶翁记。”“甲寅”为1914年,“白龙山人”即王一亭,籍贯湖州。第二年的乙卯年,吴昌硕为“正轩先生”刻了象牙章《人生只合住湖州》。

    16、金城《适园》

    适园为湖州南浔古镇“四象”之一张石铭旧宅的一部分。占地30亩,设有碑廊,镶嵌了很多张石铭收藏的古代名人的书法作品。适园已经毁于抗日战争。金城,清末民初北京画坛盟主,中国画学研究会会长,为浙江湖州南浔人。

    17、潘天寿《长风白水图》

    《长风白水图》是潘天寿26岁时的一幅指墨作品,作于1922年。那年,他经朋友介绍,转入浙江孝丰(今属安吉县)高小任教。这期间,他与安吉艺家沈遂贞在当地举办了双人书画展,《长风白水图》是他在安吉这一时期创作的一幅“天惊地怪”(吴昌硕语)的作品。

    此画横幅,高52.5厘米,横166厘米,纸本设色。画中林木在秋风劲扫下折枝弯腰,残叶飘零,林间奔流的溪水由远而近,挟势而去。纵观全图,一股激越之气满溢全纸。

    18、陆俨少《上柏山居图》

    从1981年73岁画第一幅《上柏山居图》开始,陆俨少一生共画了四幅《上柏山居图》,皆为设色纸本。四幅《上柏山居图》都是横卷,规模稍异,均作长题,所题内容皆为筑居、失居过程,字里行间表露的都是思居之情。

    1934年春、 1946年秋,陆俨少曾居住湖州市德清县上柏山中。

    以上,例举的煌煌书作,或以自身寓居湖州的经历记事,或在湖州承续祖上遗风,或是吟诗作文状述风物、情怀;画作,创作者以云游、雅集所观之湖州山水风物为蓝本,兼工带写或意写之。一位研究者不无自豪地说,“历史上的大名家,书画多与湖州有渊源。 ”“现在国内外许多大博物馆几千件书画藏品内,都可找到‘湖州’的影子。”“‘湖州’入书入画,国内无出其右。 ”

    数年前,在访问一些地方文化研究者后,笔者曾记录这样的概括材料:“宋代江深也画过湖州。元代杨铁崖画过湖州。董其昌画过《青卞图》、《升山图》。……黄山画派大画家戴本孝曾隐居夹浦,画过夹浦太湖一带的风光。项圣谟画过《岘山图》。‘扬州八怪’很多人与湖州有关系,郑板桥有写过湖州的绝句,金农画过《采莲图》,李复堂也画过湖州,高凤翰到过长兴,看望他做县令的朋友。祝枝山写过《济阳等太白楼却寄施湖州》。沈宗骞画过《访友苕溪图》。章紫柏画过《法华饯别图卷》。近现代,吴昌硕画过埭溪的《上强山居图》。吴湖帆也到过湖州,临过《青卞隐居图》。黄宾虹画过《苕溪渔隐》,胡佩衡画过《长兴十景》……沈尹默写有湖州骆驼桥八首册页。启功画过《白蘋州图》。潘韵画过《莫干山剑池瀑》。 ”“人物任伯年画过湖州人吴昌硕、沈芦汀、张石铭,还有一些著名画家画过一些湖州人,如徐悲鸿画过张静江,王一亭画过《陈英士像》《朱五楼赏古图》等。 ”

    此外,以湖州的山水、人物等入书入画者,还有诸多散见于文献的记录、刊具。以苕溪为例,画作就有董其昌的《苕溪春晓图》、黄宾虹的《苕溪渔隐》、张溥的《苕溪一曲图》、叶小舫的《苕隐图卷》等。

古书古画泊“湖州”(下)

2015年5月15日   A07:A07-苕溪人文   稿件来源:湖州日报  

  赵孟頫《吴兴清远图》

张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镇星神)》赵孟頫像文同《墨竹图》陈伯智书法

陈霸先书法吴昌硕(右)与王一亭沈尹默《自述》

徐惠林

“湖州”缘何能频频入书画

    “湖州”缘何能频频入书画?这与湖州的自然生态特征、小农文明的高度饱满发育、精粹的历史文化之积淀和承续密不可分。

    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史博士黄朋在归结其因中说:“湖州无他,全在于山水清远。只这点就够了。孕育书画家,吸引书画家,促进新书风、新画风的诞生,尽源于她的‘地灵’。所谓‘地灵’,然后‘人杰’。”

    湖州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西部为低山丘陵,西南部依天目山地势略高,东北部为平原区。境内近半为山地丘陵,有“五山一水四分田”之称。放眼西南山势起伏连绵,如龙腾霞起,而东部则为一望无际,“以天为堤”的水乡平原,水网纵横,河港密布。其中湖城周际地势低平,属“低地”、“湿地”。四水交汇的霅溪流贯整个城区,在城北合流后由小梅、大钱两湖口注入太湖,一路“蒹葭孤芦,鸿头荷华,菱苕凫茨,萑蒲轩于,四望弗极,乌可胜数。”

    湖州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足,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美誉。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是天然的鱼米之乡。在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国古代社会,湖州成了一片难得的富庶土地,“土地之所生,风气之所宜,人无外求,用之有余。”湖州人的生活习性、精神气质就是在这种富足的生活和水的温润与清远的自然界中养成。

    由于是低地,空气潮湿而清新滋润,满目因而透明空翠。北宋诗人俞紫芝《吴兴》诗中有句:“翠沾城郭山千点,清蘸楼台水一围。”水光结成了一个亮晶晶的世界,所以湖州被称为“水晶宫”。而湿漉漉的土地和水面上飘起的阵阵稀薄的水汽,即使是晴天也像笼着轻纱一般罩在满眼青绿的大地上,因而湖州又被称为“水云乡”。

    这些特殊而优越的自然条件,再加上自东晋(包括宋廷南迁)士人南下,典雅深沉的“精英文化”与本土原有的自由天真的当地文化相结合,遂生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

    湖州学术源于汉末,初露锋芒于南朝,经历唐代中期实现由吴越文化向江南文化的转型,到宋代,迎来了第一次高峰,并创造了以偏于一隅之地而引领天下风气的安定“湖学”辉煌。湖学的精髓之一,是“明体达用”。同时,它还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宽广胸怀,多元文化共存。南宋中后期湖州文化的辉煌,实则有赖于大量迁徙而来的文化移民家族,如皇戚赵氏、四川李氏、牟氏,山东周氏、丹阳葛氏、绩溪胡氏等。同时,湖州文化具有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严谨。

    湖州是吴越两种文化的连接点,它既吸收了吴文化的“中和思想”,又接纳了越文化的崇尚个性主体价值的内容。作为鱼米之乡、文化之邦,湖州一直是“耕读传家”的沃土,崇文淡商,非常注重琴、棋、书、画,强调内在美。

    正因为如此,仅从魏晋至元代,湖州就涌现出大批诗人、词家、书画家,他们中有本土的,也有客籍或长期居住湖州或曾在湖州为官的。正如赵孟頫在《题先贤张公十咏图张先子野之父》一诗中说:“吴兴潇洒郡,自古富人物。”

    如此多重因由,为湖州书画人物、杰作的诞生,提供了宽厚而温暖的“产床”。

“湖州”书画为中国艺术史贡献了什么

    以“湖州”为直接的题材、内容、背景的书法、绘画作品,不但极大丰富了民族艺术宝库,而且为中国艺术史贡献了诸多“流派”、“样”式,独特美学品格、审美经验。

    一、为艺术史提供了许多开宗立派的人物

湖州这片风土的神奇之处,在于“开宗立派”代有人出,由此,常成为开时代新书风、新画风的滥觞之地。

    三国吴之吴兴曹不兴,首创“曹样”佛画,为我国佛画鼻祖,创出“曹衣带水”之风格。书法家贺劭被誉为“等殊皇贺、品类兄弟”。南朝陈霸先一门,著名书法家不下10人。张僧繇笔下“面短而艳”的佛像之法,改观了早先风行的秀骨清像之造型模式,被后世称为“张家样”。其时另一位先行者姚最,所著《续画品录》成为绘画批评名典。贝文渊书法《萧憺碑》,有“下开欧褚门户”之称。“书圣”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连带子孙王僧虔均曾做过湖州太守,直到隋代的七世孙智永和尚,也在湖州的永欣寺住了三十年,并在那里抄写了千本《千字文》,完成他弘扬家学的使命。唐代朱审画深沉环壮,险黑磊落;释高闲草书闻名于世;徐表仁画臻妙为一时之秀。宋代燕文贵山水画,咫尺千里,以“燕家景”流传后世;“湖州竹派”名重当世,流风绵延不绝;江参、梵隆,时称大家;周密、俞澄,一等家数。元代赵孟頫的书法,被称为“赵体”。他以秦玉筋篆入印章,细笔朱文印,姿态柔美,为后世推崇,称为“圆朱文”。赵氏一门书画,声名垂世。赵孟頫老师钱选,终身不仕,流连太湖、浮玉山之间。这位“老做画师头雪白”的大家,将绘画本体语言发挥到极致。王蒙内在的笔墨精髓承继家学衣钵,而繁复的结构、变幻的皴法及画面传出的神秘气势都出自他的自创。明代,赵廉与边文进,蒋子成并称“禁中三绝”;吴筠的画与蓝瑛、关思齐名;王继贤的人物画不亚陈洪绶;张渊的书法、篆刻,名重一时。清代,湖州籍书画家见于史籍的达220余人。金廷标入内廷供奉。所绘写意秋果及人物,皆得高宗题咏。宋骞“画山水、人物、传神,无不精妙”。沈宗骞著《芥舟学画编》,痛斥俗学,阐扬正法,足为画道指南。沈铨应邀率弟子到日本,掌画院,传画艺。日本弟子熊斐将其重写真写生、描写工整细致、赋色浓艳、题材吉祥的画风弘扬光大,形成以长崎为中心,遍及全国的“南蘋画派”,成为影响日本画坛最深远的中国画家。费丹旭以仕女画享誉画坛,有“费派”之目。郎葆辰人称“郎蟹”。王涑的书法与高垲齐名。凌以封的人物、仕女,皆臻神品。张御乘的翎毛、树石,人誉“别出一奇”。温一贞山水画,自成一家。温纯山水画,被誉为吴兴第一手。吴溥写猴如生,吴光熊松鼠跃跃欲出。近代吴昌硕,诗书画印为一代宗师,王一亭、周庆云、朱祖谋等均为一代名家。现代沈尹默精审笔法,深研书理,被誉为“现代帖学第一人”。金城、沈迈士、诸闻韵、诸乐三、庞左玉、潘韵、费新我、谭建丞、叶小舫、王孙乐等致力书画创作,俱有成就。

    当过吴兴太守的沈嘉,湖州刺史颜真卿、杜牧,湖州知州苏轼和曾长期寓居湖州的戴奎、戴颙、张志和、姜白石等都是书法或绘画的大家,为书画艺术作出过贡献。

二、创出独特的风格、流派

    1、“曹家样”、“张家样”、“燕家景”

    中国文献记载最早的传奇画家曹不兴(222—251),是三国时期吴兴人。曹不兴擅长画龙、虎、马和人物,尤其长于佛像,首创“曹样”佛画,为我国佛画鼻祖。其吸纳印度佛画方法,创出“曹衣带水”之风格。

    张僧繇,南朝梁吴兴画家,其人物画之“阴影法”、“疏体”、“没骨皴”等树后世绘画之先范,笔下“面短而艳”的佛像之法,改观了早先风行的秀骨清像之造型模式,被后世称为“张家样”。

    宋代吴兴人燕文贵(967—1044),善画山水及人物。宋太宗赏其精笔,诏入图画院。宋刘道醇《宋朝名画评》中写他“凡所命意,不师于古人,自成一家,而景物万变,观者如真临焉。画流至今称曰‘燕家景致’,无能及者。”

    2、“赵体”书法及“作画贵有古意”、“书画本来同”艺论

    赵孟頫书法,高举复古旗帜,一改宋代苏黄米蔡为代表的“书札体”写意书风,使王羲之不激不励、秀丽平正、蕴藉沉稳的书风得到复兴。其“赵体”书风成就最大者,首位推行草,楷书、章草、篆书亦莫不善精。其追取古法,直接魏晋,用笔娴熟,结体简静,章法随意。通篇而观,华美而不乏骨力,流丽而不落甜俗,潇洒中见高雅,秀逸中吐清气。

    赵孟頫提出“作画贵有古意”,扭转了北宋以来古风渐湮的局面,使绘画从工艳琐细之风转向质朴自然;“书画本来同”主张,使绘画的文人气质更为浓烈,韵味变化增强。

    3、湖州竹派

    湖州竹派是中国画流派之一,成熟于北宋中后期,以竹为主要表现内容。

    北宋画家文同是湖州竹派的开山鼻祖。他能熟练运用行草书法的笔势尽情挥洒,借水墨的淋漓酣畅和竹枝的挺拔潇洒来抒发意兴。主张画竹必先“胸有成竹”,把中国书法的抽象美和布局美引入墨竹画中,使墨竹画脱离了工笔设色花鸟画而自成一派。知湖州的苏轼是湖州竹派的奠基人。他针对当时只重形似轻神似的绘画倾向,提出了“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见解。他以其精于诗、文、书、画的全方位艺术修养,为中国绘画提供了丰富而又新颖的艺术经验和理论观点,并使书画一体的艺术实践在墨竹绘画中得到了定型。赵孟頫画墨竹,以飞白作石,金错刀作墨竹。所画竹石,虚实结合,相映成趣,擅于集中不同的书法用笔,以呈现物象不同部位的特征,继承和发扬了湖州竹派的美学思想。其夫人管道升画墨竹,源出文同,笔墨意趣效法苏轼,并竭力随其夫追求以书法之意写竹,风格清超秀挺,气势不凡。吴昌硕的墨竹,乘兴随意,水墨淋漓,自然天成,又强调金石入画。他以篆书笔法写竹,“墨竹”之竿求石鼓文的力量和气势,竹叶如疾风骤雨一泻千里。他把“不似之似”、“似是而非”、“似与不似之间”的中国美学的思想推到了顶峰。墨竹成了书、画、道的综合体,成了人格、人品的直接写照。

    4、南蘋画派

    沈铨(1682—1762年后),字衡斋,号南苹,德清新市人。工写花卉翎毛、走兽,设色妍丽,画人物得不传之秘。

    沈铨从北宋院体的工笔花鸟画中吸取营养,并学习沈周、郭熙,在继承明代画风的基础上,开创新意。他行笔精致,格调高古,绘画主要特点有三:一是“托物寓意”。他笔下的花鸟、走兽,善于将文人画的意趣,与民间艺术融为一体,赋予描绘对象以美好的意蕴,形成清新自然、雅俗共赏的画风。二是“章法融意”。他作画能将各种手法与艺术形象融为一体,宛若天成。三是“以情酿意”。沈铨作画时倾注了自己的浓郁情感,行笔用墨、皴染设色,无不精心为之。

    中年时,沈铨的画已名闻江南。工笔花鸟画很快走出国门,震撼东瀛。据记载,沈铨的画作《百马图》流入日本皇宫后,日本皇室非常喜爱,遂派特使来中国寻访沈铨,并将其聘往本国授艺。雍正九年(1731)底应日本之邀,沈铨携郑培、高钧、高乾三名弟子从扬州登船去了日本。在日本长崎,传授绘画达3年之久,从学者众以千计,号称“三千弟子”。日本嫡传沈铨画法的有熊斐、熊斐明、江越绣浦、鹤亭、真村斐瞻、黑川龟玉、渡边华山、与谢芜村、宋紫石等,

    沈铨花鸟画,画风风靡一时,后形成了“南苹画派”,对日本画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日本的“画伯”——圆山应举极其推崇沈铨之画,称其为“舶来画家第一”。

    5、吴昌硕的“金石派”

    吴昌硕艺术可谓集“金石派”之大成,是近代中国最负盛名的诗、书、画、印“四绝”艺术家。他的书法,由唐楷而汉隶,再攻篆籀金石,写石鼓文数十年不断;篆隶浑朴自然、古拙雄强;又以篆隶之法作草书,苍浑跃奔,气势逼人,被尊为近代篆隶北碑书法的最高代表。他的篆刻,出入浙派、皖派,上溯秦汉碑版权量,章法森严而奏刀大胆,雄奇、浑朴,成为印学史上划时代的大师;他的绘画,从金石遗产中历练出古拙的笔墨表现力,以书入画,创造出一个簇新的、自然的、雄放的画风。

    三、贡献了“清远”等审美品格

    清山远水是湖州最具特色的自然风景。在诗人、艺术家车载斗量的“文化”下,“清山远水”逐渐被积累、淬炼成为了一种审美经验与形态,而这种审美经验与形态,因为它的民族性、经典性,又成为了一种中华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审美品格。

    “清远”成为独特的审美品格,最主要的玉成者,乃元代艺术宗师赵孟頫。或者说,文化艺术的“清远”品质岩浆,运行、厚积到元代,通过赵孟頫这个关节枢纽,得终猛烈之“勃发”,诗文书画熔岩落地、固化,“清远”最后形成,并以动人的形态,绵延、惠泽至今。

    赵孟頫的创作确立了“清远”这一审美形态,这一审美形态在湖州这一特定的生态环境与人文传统中生成并开显出来,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态。

    在《吴兴山水清远图记》里,赵孟頫以写实的手法写出了吴兴山水的全景,全面而详尽地描述了吴兴清远的胜状。在《吴兴清远图》中,为了突显这一“清远”的实存形态和艺术意蕴,他把山水画这一表现“远”的空间意境手段推向了极致,上边开阔的天空和下边辽远的水际占了全图的十分之八以上,中间从右至左在画幅中间画上连绵的青山和堤岸,右边景致用笔稍多,以实其景;左边景致以简率笔墨为之,以虚其景。如此,吴兴的整体山势由近渐远,不断远去,延伸至太湖水天之中的空间感受和清远特色得到了出神入化的表现。

    清远这一审美形态的思想内涵,与道家以及中国化了的佛家思想有关。佛道的目标是要脱弃具体的世俗形迹而归于“空”,归于“道”,“道”和“空”也就是“远”。因为“远”给人一种超越感,就是脱弃世俗的樊篱,超升到一种与道合一的自由境界。而“清”是天地自然间一泓清气的流行,是人生、艺术清净澄澈的生命源泉,也是儒家人格和精神生活所要达到的阶位。

    “清远”正符合了中国文人的这样一种深层愿望。吴兴山水清远的这一原生态特征,圆满了这一愿望的恰好达成。

    赵孟頫的清远意境是一种超越世俗与天地合一的自由境界,符合历代文人的深层愿望——人与自然宇宙融合与统一。

    四、涌现出了一些彪炳史册的书画群体、书画之家、丹青世家

1、书画群体

吴兴:元代东方的“佛罗伦萨”

    南宋后期,湖州地域文化达于鼎盛,城市内不仅有多处王侯世家宅邸,文化家族屋宇也鳞次栉比,极盛时城内城外总计约有三十多座私邸园林。元代时间短暂,湖州的文化主要是“前朝遗士”们支撑了文化境况,有赵孟頫、钱选、周密、庞朴、陈友仁、沈贞,以及“吴兴八俊”的其他几位如王子中、牟应龙、肖子中、陈天逸、陈仲信、姚式等。就书画艺术而言,此时的湖州,无疑是国内一块高地。除了钱选、赵氏一门外,诸多画家还是他们的故交、学生门徒。如唐棣,得赵孟頫赏识,入其门下,后被荐至“待诏集贤院”。王冕撰评其画为“近来山水画郭熙,江南独属休宁令”。

    其时,归结于湖州的画家,著名者除姚廷美、唐棣,还有徐恺、宇文公谅、胡廷晖、胡钦亮、吴庭晖、张文枢、孟珍等。因乡谊、同好等过从,或本地聚集,或书信往来,或家居酬唱,无形中“共铸”了东方的“佛罗伦萨”文化的繁盛、璀璨。

    新市:清中期“书画传奇”

    德清新市镇,在清代中晚曾崛起过一个艺术家群体。这个特别的江南艺术群体,他们包括:领军人物沈铨,弟子或再传弟子沈天骧、童衡、吴琦、汪清、陆仁心、郑培、高钧、高乾、王国丰、李振仪、虞应樾、沈赤然、陈芬、陈儒珍、陈毓珍、谈德寿等。

    新市艺术家群体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与新市的辉煌历史与丰厚的文化底蕴紧密相连。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德清县东部的新市,是江南水乡名镇,特别是明清时期,其作为古运河边一个繁华商贸重镇的地位尤显。这些画家、艺人大都出生或生活于新市,受吴越文化深沉浸润。艺术上,有师承,也有同道的砥砺,并糅合了民间艺术,总体风格一致,且大都以善画花卉鸟兽见长,此群体或以“南蘋画派群”誉之。

    2、艺术家族

    A、陈氏皇族书法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兴陈氏家族,自陈霸先封陈王后便逐渐崛起。陈霸先代梁建陈立都建康,此后,陈氏家族三代五人为帝,历时三十几年,涌现了一批深谙政治、饱学艺文之士,其中善书者不下十人。

    陈霸先(503年一559年),字兴国,小名法生,吴兴郡长城县(今浙江长兴县)人。家世寒微,初仕梁,辅佐王僧辩讨平侯景之乱。天成元年,杀僧辩,立敬帝,自卫相国,封成王。后败北齐,排僧辩余党,受百姓所拥戴,后受禅称帝,国号陈。宋陈思《书小史》称其“涉猎史籍,善行草书”。

    陈文帝陈蒨(522一566),武帝侄, 559—566年在位。少沈敏有识量,美容仪,留意经史,举动方雅,造次必遵礼法。高祖甚爱之,常称“此儿吾宗之英秀也”。今传世的《历代帝王图卷》传为初唐阎立本所作,共绘十三为帝王像,其中包括陈文帝、陈废帝、陈宣帝绘像。宋陈思《书小史》称其留意经史,善行草书。

    陈伯茂,陈文帝次子,封始兴王。《陈书》卷二十八《世祖传》曰:“……伯,茂大工草、隶,甚得右军之法。”

    陈伯仁,陈文帝第八子,封庐陵王。《述书赋》评曰:“伯仁软慢,尺牍近鄙。”

    陈伯智,陈文帝第十二子。封永阳王。少敦厚,有器局,博涉经史。善书。唐《述书赋》、《宣和书谱·卷十七》有著录。传世作品有《习读帖》,收入《淳化阁帖》。

    陈伯谋,陈文帝第十三子,封桂阳王。《述书赋》评其书法为“高疏壮浪,复者伯谋,并如策马驰逐,苇航泛浮”。

    陈叔宝(553—604),陈后主,陈文帝弟陈道谭次子陈宣帝嫡长子。宋陈思《书小史》称其“善草书”。

    陈叔齐,陈宣帝第十一子,封新蔡王。博涉经史,善属文,工书。《述书赋》卷下云:“叔齐郁然,名押而已。”宋陈思《书小史》称新蔡王王叔齐“善正书”。

    陈叔慎,陈宣帝第十六子。《宣和书谱》论其书为“行书笔画圆整,其《论梅发》一帖,字虽妩媚而中藏劲气。如幽香孤艳,凌轹冰霜者,其清致自应如此”。传世书迹《梅发帖》收入《淳化阁帖》。

    陈慧纪,陈武帝之重孙,涉猎书史,负才任气。

    B、元代“赵氏一门”

    元代赵孟頫,评者称其“荣际五朝,满名四海”,实则其“一门三代七画家”,甚至更多,堪为中国古来第一艺术之家。赵氏一门中,除了引领者赵孟頫本人外,其妻管道升、外孙王蒙均声名远播,另有其兄赵景鲁、赵孟籁,子赵雍、赵奕,孙赵凤、赵麟,外甥崔彦辅等。

    赵雍 (1289—约1360),赵孟頫次子。以父荫入仕,官至集贤待制、同知湖州路总管府事。书画继承家学,擅山水,尤精人物鞍马,亦作界画。书善正、行、草,亦长篆书。精鉴赏。

    赵景鲁(1251—1305),孟頫五兄。宋时以父荫任官临安。宋亡不仕。赵孟頫曾说他“日以翰墨为娱。书九经一过,细字谨楷,人传以为玩。 ”

    赵孟籁,孟頫之弟。曾官至延平路同知。画人物、花鸟。其画已无存,书迹只见于孟頫画卷之题跋中。

    赵奕,赵孟頫长子。以书画知名。不仕。书法真、行、草,工佛画,有《大士像》存世。

    赵凤,赵雍子。善花卉,兰竹与其父乱真。书法继承家学,造诣深厚。

    赵麟,赵凤弟。曾为浙江行省检校。善画人马,亦能山水。

    崔彦辅,赵孟頫外甥。精医理,卖药为生,能画兰竹,山水。至顺二年作《墨兰朱杏图》,画风清雅。

    崔复,赵雍婿。通经书,工楷书,善画山水,松梅,葡萄,得赵家风韵。

    C、晚近长兴王姓世家

    从明代早期至抗日战争前,长兴雉城大西街王氏书画家辈出,计有:王继贤、王毓辰、王毓奎、王书瑞、王世芬、王承堪、王承吉、王砚农、王羽仪、王季欢等。

    D、近现代湖州丹青之家:

    乌程费氏:费珏、费丹旭、费丹成、费以耕、费以群等。

    安吉吴氏:吴昌硕、吴育、吴涵、吴东迈、吴长邺等。

    孝丰诸氏:诸闻韵、诸乐三、诸文艺、诸涵等。

    德清俞氏:俞樾、俞陛云、俞平伯等。

    归安包氏:包虎臣、包承善、包句香、包公超等。

    南浔金氏:金城、金绍堂、金绍坊、金章、金开藩、金勤伯等。

    菱湖沈氏:沈寿、沈秉成、沈迈士、沈尹默、沈兼士、沈士远、沈祖仪等。(参阅书目:《湖州市志》,《湖州书画史》等。)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掇影(13)

$
0
0
 1、2014年11月5日,市图书馆参加老知青书画展开幕式


2、2014年11月7日湖州大剧院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文物艺术品交流会上,湖州文物商店展示的几件售、拍瓷器:






3、2014年11月27日,湖州衣裳街晓风书店举行俞力佳新书研讨会








4、2014年12月7日下午,湖州日报报业大楼的周氏抒情长诗研讨会




5、2014年12月31日,市行政大楼的文艺座谈会


6、2015年1月17日,荻港湖州笔道艺术馆内举行王似锋书法研讨会





7、2015年1月17日,湖州衣裳街“天行健文化苑”新春古砖瓦当收藏展开展的部分展品




8、2015年1月31日,湖州艺术品交流中心举办李氏水墨小品展




9、2015年2月14日,荻港渔庄湖州书法名家师生写春联






10.2015年2月27日,莲花庄边,玉湖书社成员书法小品展




11、2015年3月3日,德清图书馆举行湖州市作协扩大会议




12、2015年4月16日,市作协在吴兴创业园内建起网络“基地”


13、2015年4月18日,陈氏油画艺术展在衣裳街开展




14、2015年4月20日,在长兴水口大唐贡茶院参加茶会




15、2015年4月23日,湖州市图书馆


16、2015年5月8日中午,长兴李家巷石泉村寻古








17.2015年5月8日下午,长兴文化馆,吕氏书法展开幕式




18、2015年5月13日,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率调研组到湖调研


19、2015年5月14日,德清图书馆举行馆刊《问候》首发座谈会

2015年地方文献工作暨馆刊《问红》首发座谈会在德清县图书馆举行-爱财经网
20、2015年5月18日,湖州博物馆联展部分展品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报喜台(16)

$
0
0
浙江湖州日报2015年第15“苕溪闲情”副刊5月23日见报,刊发的作品有:

1、杂谈《羽之美当爱惜》(范一直)

2、散文《我用脚步丈量揭牌岭》(蒋国梁)

3、散文《石榴树》(许金芳)

4、散文《茶人父亲》(金淑芬)

5、散文《鸭饺面之恋》(阿果)

6、散文诗《春夏秋冬的诗行》(冉烨)

7、刊头画:采桑女(剪纸,潘静霞)、三清山风光(国画,任海荣)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发小稿


发现第二张长兴人与蒋在一个画面里的照片

$
0
0

    前次发现雷震在国大会议结束后的“总统就职仪式”中与蒋在“一张照片”里后,昨又发现了尚传道与蒋在一起的照片。此也为目前发现的第二张长兴人与蒋在一起的图片。


    1946年蒋介石在白崇禧杜聿明陪同下飞抵长春,在机场蒋介石与长春各界人士座谈,左一为长春市长尚传道。

       附:百度尚传道——

      尚传道(1910-1994),字希贤,浙江人。清华大学毕业,1945年任国民党吉林省政府委员兼吉林省民政厅长、长春市长。改革开放后,曾任民革中央监委常委,北京市政协委员。
    尚传道本姓王,出生于长兴县虹星桥镇方里村一户贫苦农民的家里,排行老四,父母无力抚养,送给安吉县梅溪镇小溪口村姓尚一富户为子。童年在西苕溪畔的小溪口长大,与国民党参政会副秘书长雷震的家是近邻。
      尚传道14岁在杭州市安定中学及第一中学读书,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政治系,与乔冠华、俞国华等同学。学期期间,曾担任两年多的学生会主席。他领导学生,团结教授,迫使校方由“校长治校”,改为“教授治校”,赶跑了两人投靠蒋介石的校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尚传道带领200多学生南下请愿,在南京国府大院搞绝食,要求向蒋介石面陈抗日主张,后迫使国民党中央常委集体接见而胜利北归。1933年他以优等成绩毕业,获学士学位,留校担任《清华周刊》总编。8月,参与政府的国防设计工作。1935年考取高等文官,分配行政院,襄助张金先、甘乃光等主持行政革新运动。
      抗日爆发后的1937年9月,应孙希文之邀,尚传道赴贵州省民政厅任秘书及主任秘书。1941年2月,调任贵州省政府秘书兼三科(全省人事)科长,成为省主席吴鼎昌的主要幕僚。
      抗战胜利,尚传道参加东北的接收工作。后任吉林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长,三入长春。1946年4月,奉命任三人小组东北中心组政府代表副组长,在沈阳与中共代表饶漱石、李立三等谈判50余日。后谈判破裂,5月23日,国民党军队进驻长春,尚传道奉命兼代市长、市长,直至长春解放。
      改革开放以后,尚传道利用过去的同事、同学、同乡关系,先后与台湾的国民党上层人物蒋经国、俞国华、陈立夫等通信、致公开信、撰写回忆录和政论文章,进行两岸沟通。如曾在《瞭望》杂志海外版上发表《与海外友人谈‘一国两制’》、《试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对祖国统一前景的看法》等,影响广泛。晚年撰写了50多万字的回忆录,包括替知名人士代写出版的书有:邵力子夫人傅学文的自传《永恒的纪念》;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昌照的回忆录;曾任北京市市长的何鲁丽之父何思源的回忆录;未完成的原天津市市长杜建时的回忆录;  
1990年为贵州省政协文史办编纂了《吴鼎昌治黔七年回忆专辑》等。
      尚传道生有二子四女,祖孙三代计26人,子女孝悌,家庭和睦。
      1994年3月5日,尚传道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尚氏的一生,十分的有趣。尚传道的前半生主要在国民党上层政界活动,推行政制改革,参与抗日等活动;后半生,官方评述是“通过思想改造,为海峡两岸的统一,为改革开放大业,竭尽了全力”。让人兴味无限,真值得我们这些后来人研究、思索。
   
    图片说明:1946年占领长春后,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长官郑洞国到长春向官兵们训话。照片左一为新六军中将军长廖耀湘、左二为新一军暂编五十三师少将师长许庚杨、右一为长春市长尚传道。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转载]嘉泰吳興志中(9—16卷)

$
0
0

嘉泰吳興志(中)

                【宋】談  鑰 纂修

    吳興志卷九

               宋談鑰撰

    郵驛

  州治

周有路室候館漢有驛置國章通道皆有驛舍郡縣主之凡使命往來及官吏以公事行者率給驛券又古者委積之意吳興自昔號僻冷郡 【 白樂天詩曰雲谿殊冷僻】 賓客非特有事於其地者不至焉【 見東坡墨妙亭記名】 故舊圖經統記諸書所載郡境館驛已俱不存艤泊亭宇廢改略盡每監司巡按或重客經從迎勞燕餞東於迎春亭南於濯纓亭西則寓於祥符寺至授館惟白蘋疊翠三匯雙谿四亭廢驛三 迎恩驛舊圖經云在子城西南今廢驛程給券尚以其名其地今為贍軍酒庫西驛舊圖經云在子城西北今廢 集軒驛統記云在集芳亭亭在白蘋洲為五亭之一今廢統記又有平里驛今不在本州界

  烏程縣

舊圖經載驛四所昇山館在縣東二十四里東遷館在縣東四十里震澤館在縣東九十一里平望驛在縣東一百三十里□云今廢則其廢久矣又平望今不在縣界今管郵遞如後 九里鋪 橫山鋪 石頭鋪 裏山鋪 下黃鋪【 南唐路也】  昇山鋪 東遷鋪 橫館鋪 潯谿鋪 【 東門路也】

  歸安縣

  長興縣

箬谿亭在尉南廳後改名按節 南浦亭在沖真觀東 【 以上在縣治皆迎餞過客之所】  畫谿亭在罨畫谿 【 今廢】  五勸亭在回谿橋西南皇祐中縣令許尊建 【今廢】  木瓜堂在金砂泉上 枕流亭 自躬亭 忘歸亭 金砂亭 【 以上見統記云亭堂並廢】  披雲亭 仰高亭 鏡會亭 【 以上三亭見舊編云仰高亭在顧渚山頂披雲亭在官山上鏡會亭在啄木嶺唐刺史于(由頁)建取白居易寄賈常州崔湖州詩題其上】 廣德鋪 周瀆鋪 白羊鋪 鈕店鋪 四安鋪

  武康縣

遠光亭在縣東北一里後谿之上賓至館焉宣和三年知縣朱容建邑人劉士英記有石刻慶元六年知縣丁大聲改築前軒俯流後寢臨郊頗為整潔 【 舊編云亭名取詩言遠而有光華之義】 秀敘亭在縣學之東舊名仁智毛滂改今名 【 餘英志載崇寧初陳公瓘來游留題及紹興初張公祁留題絕句】  餘英館在縣西南餘英谿上 【 毛滂詩云故國園林改遺亭壁戶新垂虹一橋月來繡兩隄春】即沈約宗族所居之地館南有雙鴛沼 【 舊編云舊尼寺基地張子野樂府之雙鴛沼池水溶溶南北小橈通即此處】 今廢基尚存 和豐亭在舊教場門前今廢 【 餘英志云地當閻閭跨街結棟□邑民交易之地】 右亭館四而廢者二餘英志云縣設遠光亭以待西北之客西秀敘亭則以待東南來者南谿漲塞舟楫不利故亭亦隨廢云 鋪二 縣下鋪 砂村鋪

  德清縣

成顧亭在天寶橋南前對吳羌山即孔愉放之所也今餘不谿亦號谿 西亭在德清縣西前臨通衢後枕北流唐有詩云送客莫辭秋晚谿好處西關 郵鋪四 香亭鋪 導望鋪 楊灣鋪 宮巷鋪

  安吉縣

昇慈館在縣南舊名下昇館 安吉馬驛在南門外 獨松馬驛在獨松嶺下 迎恩門官亭在縣北 蒙泉在西山其上有亭水味甘冷俞退翁有井貴德不改蒙以養為功之句 得助亭在丞廳之右詹事沈樞有沽酒頻留客圍棋不計功之句 郵鋪五 尹家鋪 郎家鋪 鈕家鋪 獨松鋪 西門鋪

 

     吳興志卷十

                 宋談鑰撰

    管鎮

    州治

統記云管鎮二十四八所巳廢名不復存見存而可紀者施渚大錢東林烏墩東遷巿山巡莫安吉長興德清武康新巿四安梅谿水口合谿凡十有六統記作於景德初元年 【 序云太歲甲辰當景德元年】是當時所管之數巳損其三之一矣本朝熙豐閒王存修九域志所載止存其六烏程有烏墩歸安有施渚安吉有梅谿長興有四安水口德清有新巿餘悉罷廢後復廢水口置和平今為鎮六烏墩 施渚 梅谿 四安 新市 和平【 屬長興】 竊攷鎮戍置將起於後魏唐高祖常為金門鎮將是也後齊以來列為四品制刺每五百人為上鎮三百人為中不及三百人為下置將副掌捍禦又置倉曹兵曹掌倉庫戎器之類自藩鎮勢彊鎮參軍將之權漸重憲宗時李錡反至令管下五郡鎮將殺五郡太守辛祕等先能殺鎮將然後能發兵而蘇州刺史反為鎮將所執即此可見自是之後以至五代為弊益甚兵權分裂聚斂無藝故兵主於鎮將而財賦器甲則主於參軍鎮將又率用親隨煩苛刻剝無所不至民不聊生縣官雖掌民事朿手委聽而巳人至以長官為戲置鎮繁多而每縣又有鎮者以此【 如安吉縣有安吉鎮德清縣有德清鎮他郡亦然如吳江縣有吳江鎮之類】 本朝平定諸國收藩鎮權縣之有兵者知縣帶都監或監押 【 升朝官帶都監今京以下帶監押】 財賦則參丞貳諸鎮省罷略盡所以存者特曰監鎮主煙火兼征商至於離縣稍遠者則有巡檢寨為萬世良法

  烏程縣

唐至吳越縣之鎮戍多矣本朝景德中止管鎮二曰烏墩曰大錢戍一曰平望 【 見舊圖經】 後平望撥入平江界熙寧中止存烏墩一鎮 【 見九域志】 今鎮寨各一 烏墩鎮在縣東南九十里大錢巡檢寨在縣北十八里

  歸安縣

  長興縣

圖經載鎮四所四安在縣西南九十里和平在縣南五十四里水口在縣北三十里合谿在縣西北二十五里統記所載四安水口合谿之外又有長興鎮而九域志止有四安水口舊編止有四安和平各二鎮而巳竊攷長興之廢久矣圖經又云合谿今廢熙豐以後水口又廢近者和平又廢止存四安一鎮今鎮寨一四安鎮在縣西南九十里四安管界巡檢寨在縣南三十三里【 舊日呂山巡檢寨在呂山】

  武康縣

  德清縣

  安吉縣

據舊圖經云有鎮二安吉鎮在縣北梅谿鎮在縣東北續據九域志云有梅谿一鎮則安吉鎮之廢久矣今有鎮寨各一 梅谿在縣東北三十里 幽嶺巡檢寨在縣南六十里

  

      吳興志卷十一

              宋談鑰撰

    學校

  州治

府學在府治西一里唐初有孔子廟在霅谿南學附焉統記云郡初有孔子廟武德中李孝恭遷於霅谿南唐志高祖初制郡學縣各置生員貞觀四年詔州縣學皆作孔子廟又舊圖經孔子廟在子城南一百一十步州學亦曰在州城南一百一十步乃知祥符以前學附於廟

學置經學博士助教生員六十員 【 唐志武德初郡置縣學博士助教學生又日上郡學置生六十員湖為上郡】 天寶中州助教博士及學徒會食師資詔廢惟留州補助教一人學生二人備春秋二社歲賦鄉飲酒而已【 見舊圖經】 大歷五年刺史蕭定加助教二人學生二十員後又廢 【 見舊圖經】 本朝寶元二年知州事滕宗諒表請於朝建學今廢處明年四月敕書至錫名州學仍錫田五夫六月學成重門廣殿講堂書閣齋舍庖湢皆具為屋百二十楹張方平為記蔡襄大書勒石石曼卿又書敕建州學額揭於儀門延安定胡瑗主學四方之士雲集受業學初為十八環建有亭曰觀德時朝旨令賜第進士習射上親閱於殿廷賞賜有差故郡置圃取孔子矍相之義

祠堂始立曰三先生祠安定胡瑗太守滕宗諒祕丞朱臨也後教授趙臨以樞密胡宿墓誌言治湖郡時立祠於學教授沈揆以知州事鮑軻增置學田圖形附焉曰五先生祠後又以知州事顏真卿蘇軾王十朋豫其閒凡八人紹熙元年始以安定自為祠塑像於倫堂左偏其右為七賢祠【 見紀事學中有官書淳化二年二月敕賜九經共六十一卷他書莫知淳化年月歲久散失不全知州事張澈置書四百二十四卷又補寫不全書合新舊書凡二百六十五部一千四百四十八卷司書掌之有籍以嚴出納】

齋館在學之左郡守釋奠齋宿之所

贍學田記寶元閒建學朝旨賜田五百畝後以其田瀕湖多潦歲入無幾養士不給嘉祐七年知州事鮑軻聞秀州松楊涇有民訟田連年不決者官將兩奪之乃貽書懇轉呤官J錢六十萬得之計七頃一十九畝有奇是歲秋成得租米三百二石田當沃壤無旱潦患其後又箱益僦屋緡錢歲入倍增歲久屋多摧毀田亦多湮沒舊有經界寬賸田僅二頃隸歲崇德者紹興中黠胥詭獻為營田乾道即廟旁用學廩售薛氏余氏地為之後七年罷舍法日就頹毀自是而後詔下興賢莫有定所乾道三年知州事王十朋率卿大夫出財重建為屋百十六楹狀元張孝祥書額郡人大諫劉度為記司業芮燁書【 宣和五年後進士舉與計偕者八百人時終場舉人八百有三石刻在廣化寺齋堂紹興三十六年朝旨均諸郡皆額增二人後并流寓又增一人自是解發十一名而終場進士四五倍於宣和閒矣】慶元六年知州事李景和又闢銅官廟後堂地添屋二十五閒別為一門以鄉邦士子日盛舊屋窄狹每遇科舉旋搭席屋且布有風雨霑溼之患又入院擁併有蹂踐之慮故也

  烏程縣

唐初郡縣皆有學本郡舊有孔子廟郡學在焉縣學未聞也本朝崇寧中行三舍法縣學在州學之東後附州學東偏池上又遷在齋館東廊又遷在禮象閣東序□後復遷於池之東

  歸安縣

崇寧中附學見續圖經後附州學東偏池上後又移州學置齋館西廊後在禮象閣下西序今復移池之東

  長興縣

五年邑室聞人觀國觀時遵其父武經君頤遺命遣作大成殿先聖睟容及先師十哲像揭徽宗御書殿額郡之人蕭德藻作記具載顛末命教堂在大成殿後博文約禮志道依仁四齋分列兩廡書籍庫在殿之東榮祭器庫在殿之西榮齋館在堂之東偏學長位在堂之西偏眾職事位在門左右視郡庠具體而微視諸邑為勝有毛劉二先生祠堂在命教堂東偏毛即毛滂劉即邑人死節劉公士英也

  德清縣

舊學在德清縣南一百二十步至聖文宣王殿在縣學本朝舊有故相陳堯佐所撰碑康定元年命天下州學縣建學遂因廟為之建炎中經兵火紹興中縣令楊錟重修有大成殿講堂後有職事位兩廊分四齋故參政沈與求撰記刻石淳熙中縣令沈杞復加葺治額吳興郡公李彥穎書

  安吉縣

故基不存紹興初縣令馮康始建今學後呂靖刱大成殿模刻徽宗皇帝御書榜在講堂分四齋置贍學田二百畝學牌靖所書徐良能重修見續圖經

  

      吳興志卷十二

              宋談鑰撰

    軍營

  州治

郡有軍額以防衛不然也唐自中葉尾大不掉權歸藩鎮支郡之守兵賦亦得而專之至於五代偏方割據民被其毒慘矣太祖皇帝悉收天下之兵權歸於朝廷選天下驍銳萃於京師以弱州郡之勢太宗皇帝混一寰海遵守宏謨州之軍營見於李宗諤圖經者三所而已所曰屯駐曰崇節曰水軍其後漸加增置今為營八

威果營在子城西南 【 第六十三指揮元額四百人今管數足】 雄節在子城西北 【 第十一指揮元額四千八百四十人今管數足】 全捷營在子城西 【 第十九指揮元額四百人今管三百六十四人】龍騎在牢城營 【 元無額以雜記加役人揀充見管九十二人】 右禁軍四 崇節營在子城北 【 第十七指揮元額二百人今管三百二十九人第十八指揮元額三百人今管二百三十九人】壯城營在子城西南 【 元額三百人今管三百三人】 水軍營在子城北 【 開江第四指揮元額二百人今管一百六人】 牢城營在子城北 【 元無額係雜記加役人見管一百九十四 指揮元額二百人】右廂軍四廢營三屯駐營 【 按舊圖經云在子城西廬州寧海指揮元有額今無管其地已改充全捷營】 開江營 【 舊圖經有之舊經云名水軍營】 馬軍營 【 舊編云在駱駝橋北今廢地為民居其基尚存】

教場在郡治西北廳宇?熙八年知州事胡南逢重建榜曰正己亭

唐有射堂在白蘋洲西貞元十六年刺史李詞建堂五閒西北東西廊及廚亭共七十閒棟宇敞豁檐廊窈窕春秋二教及習射悉於此今廢顏真卿有射堂記碑在墨妙亭

  古蹟

唐開元中李適之為湖州別駕南峴山有石觴可貯五斗酒適之每攜其所親友登山酣飲望帝鄉時以一醉士民呼為李相石樽顏真卿及門生弟姪多攜酒艤楫以遊作李相石樽宴集聯句敘云因積溜潀石嵌為樽形公注酒其中結宇環飲之處

吳孫皓父陵在烏程縣之西陵山號為明陵相連卞山墨妙亭本朝熙寧閒孫覺曾建此亭東坡蘇軾為記有云熙寧四年十一月高郵孫莘老自廣德移吳興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於府第之北逍遙堂之東取凡境內自漢以來古文遺刻以實之吳興自東晉以來為善地號為山水清遠其民足於魚稻蒲蓮之利寡求而不爭賓客非特有事於其地者不至焉故凡守郡者率以風流嘯詠投壺飲酒為事自莘老之至而歲適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饑將相率云去莘老大振廩勸分躬自拊循勞來出於至崭挥叙N者皆出穀以佐官所活至不可勝記當是時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以為莘老當日夜治文書赴期會不能復從容自得如故事而莘老益喜賓客賦詩飲酒為樂又以其餘暇網羅遺逸得前人賦詠數百篇為吳興新集其刻畫尚存而僵仆斷缺於荒陂野草之閒者又皆集於此亭是歲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同覽歎息而莘老求文為記

故安州在武康縣唐志云李子通立安州後廢

故東遷州在烏程縣東四十一里輿地志云晉太康元年分烏程縣東鄉置隋平陳併入烏程

精舍禪院在歸安縣施渚清州刺史管敘捨宅為寺白樂天寄題詩云慣遊山水住南州行盡天台及虎丘惟有上強精舍寺最堪遊處未曾遊夷堅志云壁閒有詩云昔作梁朝相今為普靜神千年英魄在代代護僧人堯氏廟在堯巿皮日休茶□詩云今有堯氏廟

吳夫概王廟在吳興

大帝廟在羅城內吳赤烏五年所建有碑

孟郊祠在武康縣西一里即唐孟郊舊居

上下箬在州西谿上生箭箬南岸曰上箬北岸曰下箬二箬皆村名土人取下箬水釀酒醇美勝於雲陽俗稱下箬酒韋昭吳錄云箬下酒有名又吳興記云上箬下箬並出美酒白樂天詩云勞將下箬忘憂物寄與江城愛酒翁又劉夢得詩云鸚鵡杯中箬下春

陳高祖臺在州西北三十里陳高祖微時垂釣之所其上有池名曰高祖磨劍池

陳高祖聖井在州東廣惠院高祖初生井泉湧出家人汲以浴之後名聖井

晏子城在長興西南一百二十里晏子鄉吳地志云齊晏子娶吳王女築此城

故長城縣廢城地理志云在長興縣東南之十八里晉太康中分烏程置長城縣於富陂村

貢茶院在西四十五里唐貞元十七年刺史李詞置以吉祥院東廊為院

吳夫概王城即長興廊 【 下缺】

  佚題

原缺

【 在烏程縣西北一十三里】 都廷侯吳建墓 【 在烏程縣東北一十七里】 齊宣城太守丘靈鞠墓 【 在烏程縣見顏真卿石柱記】 吏部尚書殷融墓 【 舊經云在烏程縣西南六十九里】梁黃門侍郎丘遲墓 【 在烏程縣南十六里石柱記云中書侍郎】 歷陽太守吳鑠墓 【 在烏程縣西北五十九里】 陳五兵尚書康宗墓 【 在烏程縣西北十四里】 黃門侍郎康旦墓【 在烏程縣北十八里】 原鄉侯章道勇墓 【 在烏程縣南一百里】 中書舍人管斌墓 【 在烏程縣西南五十九里】 隋吳興太守沈法興墓 【 在烏程縣東南八十六里】 陳郡太守王法表墓【 在烏程縣西南二十七里】 唐丞相李紳墓 【 在烏程縣甫裏山乾寧三年立墓碑】 本朝吏部郎中張先墓 【 在烏程縣卞山多寶寺西】 宗正卿姚舜仁墓 【 在烏程縣澄靜鄉趙村】給事劉一止墓 【 在烏程縣澄靜鄉】 秀安僖王墓 【 在烏程縣菁山】 嗣秀王墓 【 在烏程縣菁山】 邢越王墓 【 在烏程縣華嚴山】 尚書左僕射沈該墓 【 在烏程縣後董】右丞相葛邲墓 【 在烏程縣柵嶺】 尚書左丞相葉夢得墓 【 在烏程縣卞山】 尚書右僕射朱勝非墓 【 在烏程縣澄靜鄉王村】

   歸安縣

舊圖經所載墳墓十有五悉與烏程並載又吳文帝明陵在縣西北十一里吳超吳奮墓在縣北四里鈕淑墓在縣西十三里潘尼墓在縣北十里縣界西至烏程縣止一里其北至亦不三里帝顓頊冢在烏程之橫山以上六墓不在縣界明矣舊編止載四所程普墓在縣東南十九里姚志墓在縣南十□里丘珍孫墓在縣南十八里是矣乃又載縣北十里之潘尼墓則又自失今姑以舊經所載在縣之東南者凡九所列於後雖未審其確然以地勢攷之則近之矣 吳九江太守姚渠墓【 在歸安縣南六十里】 大將軍朱治墓 【 在歸安縣南十二里統記作縣北又見石柱記】 左大司馬當陽侯施績墓 【 在歸安縣南十六里統記云六十里】 蕩寇將軍程普墓 【在歸安縣東南一十九里】 宋南郡太守丘道護墓 【 在歸安縣南十八里】 御史中丞鈕滔墓 【 在歸安縣東南一十九里】 梁青史董知達墓 【 在歸安縣南六十里】 泰州刺史姚志墓【 在歸安縣南十四里舊編云吳無泰州統記云在州南郭外十四里】 宣城太守丘珍孫墓 【 在歸安縣南十八里舊編云吳元宣城蓋舊經所書年多舛錯未必二人為吳人也】

  長興縣

陳瑞陵 【 在長興縣治西北五里陳景帝陵高祖之父也按陳高祖記追尊皇考日景皇帝尊景帝陵曰瑞陵】 嘉陵 【 在長興縣北五里陳高皇后錢氏陵高祖之前夫人也按陳高祖記尊前夫人錢氏為昭皇后陵日嘉陵統紀以為高祖追尊皇妣錢氏為昭皇后舊編承偽以為高祖母錢氏非也】明陵 【 在長興縣西北五里文帝父始興昭烈王陵高祖兄也】 壽陵 【 在長興縣下箬寺西齊太常卿陳道巨之墓高祖之祖也陵西南有小漬曰石人漊以石人仆其下也釋皎然下箬寺詩曰碑殘飛南嶺井醫渚龍宅壞寺鄰壽陵古壇留砌石】漢祠部郎錢敞墓 【 在長興縣雉山西南彭祖四十五代孫墓柱題名漢祠部郎錢府君之神道】旂門博士沈洙墓 【 在武康縣北二十五里】 司徒左長史沈子春墓 【 在武康縣北二十里西陽山】 陳尚書左丞沈不害墓 【 在武康縣北三十里】 廬陵王長史沈覿墓 【 在武康縣北十五里統記云在吳頭山餘英志舊編地闕】吏部尚書姚察墓 【 在武康縣南三里】 積射將軍沈紹墓 【 在武康縣鳳凰山】 輔國大將軍戴洫墓 【 在武康縣北六里】 蜀王司馬姚最墓 【 在武康縣石城山】 後周開府儀同三司姚僧垣墓【 在武康縣南三里】 唐祕書少監姚思聰墓 【 在武康縣南三里右墳墓自漢至唐凡三十所統記舊編餘英志各載二十九所統記無沈不害舊編餘英志不載沈景故耳統記姚恢皓信墓云碑碣見存而餘英志云皆丘壟不存見統表識者統記作於景德歷二百餘年存者亦復湮沒可勝歎哉】本朝朝議大夫劉士英衣冠墓 【 公死節在武康縣北十五里馬鞍山】 直祕閣鄂岳安撫使成無玷墓 【 在武康縣北十五里煙塢村】 和王楊存中墓 【 在武康縣東三十里禺山上】參政知事文安郡侯施鉅墓 【 在武康縣北二十五里荊子山石四所餘英志所載】

  德清縣

後漢述善侯沈戎墓 【 在德清縣東二十三里金鵝山戎初過江居吳興烏程縣餘不鄉永仁里則此地也】 尚書令沈禮墓 【 在德清縣】 荊州刺史沈彥墓 【 在德清縣】河門相沈景墓 【 以上並在德清縣金鵝山後漢書各有列傳】 梁吏部尚書特進沈約墓 【 在德清縣東五十八里】 陳侍中特進金紫光祿大夫沈恪墓 【 在德清縣北十五里】 齊徵士沈麟士墓【 在德清縣南吳羌山下】 大中大夫朱安期墓 【 在德清縣東南新巿鎮】 晉鎮國大將軍朱泗墓 【 在德清縣東南新市鎮】 驃騎將軍餘不亭侯孔愉墓 【 在德清縣西南城山下】

  安吉縣

後漢驃騎將軍萬豪墓 【 在安吉縣南五十五里】 吳揚州別駕偏將軍朱紀墓 【 在安吉縣西八里】 晉黃門侍郎萬先墓 【 在安吉縣北十里】 晉高僧曇法師兩生墓【 在安吉縣東北二十里曇師姓康前弘覺法師與姚萇講法華後生為曇諦居縣崑山寺兩生葬於此地】

    

     吳興志卷十三

             宋談鑰撰

    宮室

銷暑樓在譙門東唐貞元十五年李詞建有詩四韻給事中韋某等詩六首開成中刺史楊漢公重修畢工在中秋日有詩四首大中閒刺史蘇時有銷暑樓八韻杜牧顧況亦有詩

會景樓在清風之下銷暑之上舊未有名治平中知州事徐仲忠詾楦呦碌盟拔锶簳取今名有記

清風樓在會景樓東貞元十三年刺史王浦重建宏壯於舊見統記上有張文規詩云清風樓下草初出明月峽中茶始生謂此也徐仲衷娫豢こ侵丿B聳危樓最愛清風景物優說者謂此樓與銷暑會景棟宇相接如修廊盛暑無畏日而清風常有因得名

卞蒼樓在子城北本名天王樓有毘沙門天王在焉曰卞蒼者取徐陵碑高卞蒼蒼為義

右四樓並建郡圃徐仲謺景樓記曰吳興郡環子城有十樓除消暑清風會景卞蒼見存外餘並不存清風銷暑二樓谿山環列俯視萬井為一郡登覽勝地自唐楊漢公再葺至後元祐呂溫卿復增闢今又百三十有餘年歲月悠久清風雖敧側尚可支惟銷暑風雨摧剝榱棟已腐嘉定癸未郡守宋濟即故阯累土為臺撤而新之規模宏敞與清風會景併加葺治稍復舊貫

明月樓在子城西南隅知州事徐仲謺景樓記云由臺門而西至明月樓建已久矣自譙門火止存舊阯舊編載唐人范傳正正月十五夜翫月詩有風淒城上樓月滿庾公樓夕照下西樓之句指言此樓蓋楊漢公八月十五日夜銷暑樓翫月有人在虛空月在谿谿上玉樓樓上月沈城上十樓未有確據也又云舊傳郡治大廳居中譙門翼其前卞蒼擁其後清風會景銷暑蜿蜒於左有青龍象明月一樓獨峙西南隅為虎踞之形合陰陽家之說

賞春樓 望闕樓 翫景樓 映谿樓 照霞樓並開成中造在子城上及四隅今無可攷或云今清風明月等樓或易舊名未可知也外又有三樓亦廢

韻海樓唐大歷七年刺史顏真卿建真卿在郡著韻海鏡源三百六十卷因以為名今廢 【 見舊經編】

鎮湖樓徐仲衷娫坪上風濤或泛浮城南因立鎮湖樓今不存 【 見舊編】

魚脯樓舊編云在儀鳳橋南堍東首歲貢魚脯就此樓修製樓屋至今雄壯析為民居今有魚樓界尚存舊名鎮雲樓舊扁曰銷暑銷暑與清風會景為三樓鼎峙於子城之東南隅舊編郡治譙門翼前卞蒼擁後而三樓蜿蜒於左有青龍象為郡偉觀寶慶丁亥秋颶風樓俱壤淳祐壬子知州事高衡孫營舊阯建二樓銷暑改曰鎮霅清風為複閣仍舊名而更為東西鄉曩之會景樓則為修廊使相聯屬二樓雖因唐舊而規模宏麗則遠過之鎮霅取義關係於形勢尤重而有體郡人陳振孫為之記

六客堂在湖州府郡圃中熙寧中知州事李常作六客詞元祐中知州事張詢復為六客之集作六客詞序曰昔李公擇為此郡張子野劉孝叔在焉而楊元素蘇子瞻陳令舉過之會於碧瀾堂子野作六客詞傳於四方今僕守是郡子瞻與曹子方劉景文蘇伯固張秉道來過與僕為六而向之六客獨子瞻在復繼前作子野為前六客詞子瞻為後六客詞與賡和篇並刻墨妙亭後人歆豔遂以名堂

逍遙堂在六客堂右知州事唐詢重建徐仲衷娫话矊嬘袝r延皓月閉門無處不清風棟宇甲於郡圃

熙堂在逍遙堂北嘉定三年知州事魏大中修易名思政四年知州楊長孺改浙西道院

四賢堂在鎮霅樓之下知州高衡孫因建樓即樓北虛地為小圃立四賢祠於堂所以景仰先哲垂訓後來也四賢乃內史王公太傅謝公忠烈顏公文忠蘇公皆郡之賢守云

碧瀾堂在子城南一百步霅谿之西岸唐大中四年刺史杜牧建中和五年刺史孫儲記云牧去後郡人望所建碧瀾堂若視甘棠本朝漕使陳堯佐張逸俱有詩及他篇詠刻石墨妙亭慶歷八年知州事唐詢修紹興十年知州事蕭振重修乾道初居民遺火延燎知州事王時升重建人謂不如舊制宏壯歲久復不葺嘉定三年知州事魏大中重修且即堂後增刱水閣榜為水晶勝境

水堂在汀風閣北舊編云舊名南堂 【 梁太守柳惲與主簿吳均常賦詩故均有夜發南塘詩唐大歷中刺史裴清重修改今名刺史顏真卿有水堂送文士詩刺史張文規有水堂晚眺詩堂北有迎恩驛建炎中郡增置此較務遂併汀風閣與驛為之也】今亦為贍軍等酒庫苕谿館舊圖經曰嘉祐二年知州事楊紘建今為轉咛嵝趟尽“窜尕G在儀鳳橋故舊編云在湖州府子城西南亦不詳所

霅谿館統記云在府南二百步本名白蘋館舊編云在白蘋洲西南梁太守蕭琛置唐開元二十四年刺史韋明(昜□)改為開政館大歷元年刺史顏真卿改今名以其臨霅谿也刺史杜牧之有得替後移居霅谿館詩四韻自洲為倉縣廢其阯即今雙谿亭統記以為錢氏改為碧瀾堂誤也城外又有謝堂館在謝塘見謝塘下

昇仙館在府城東一十八里正元十年刺史于(由頁)置

東遷館在府東四十里本名太湖館開元二十九年刺史張景遵置大歷九年刺史顏真卿易今名以其在晉東遷縣故地也正元十年刺史于(由頁)以其近昇仙館移向東二十里嚴村置之

震澤館在德清縣東九十里開元二十九年刺史張景遵置取震澤名

餘不館在德清縣南二百步唐天授二年置以臨餘不谿也近市亭山並廢

汀風閣在碧瀾堂北統記云在府南一百步或使命至泊於此今為贍軍酒庫

  苑囿

都有苑囿所以為郡侯燕衎邦人游息之地也士大夫從官自公鞅掌之餘亦欲舒豫乃人之至情方春百卉敷腴居人士女競出遊賞亦四方風土所同也故郡必有苑囿與民同樂囿為亭觀又欲使燕者(款去士改木)行者憩也故亭堂樓臺之在園囿者宜附見焉吳興山水清遠城據其會騷人墨客狀其景者曰水晶宮曰水雲鄉曰極樂城楊漢公詩曰谿上玉樓樓上月清光合作水晶宮景祐中王惟正送葉參知鄉郡詩曰雲谿水雲鄉元祐中知州事林希因上地圖詩云繞郭芙蕖拍岸平花深蕩槳不聞聲萬家笑語荷香裏知是人閒極樂城一城之內觸處見山【 洛陽民居見山出見山錢】 觸處可以引谿流故凡為苑囿必景物幽雅雖近巿如在雲巖江村所以為貴也唐開成中白蘋洲有三園錢氏時清源門內有芳菲園宋寶元中定安門內有南園今者是園廢為庾廩矣為居宅矣為招提矣園之亭館自白蘋外俱不可見鄉老寓公多為芳圃亭宇相望沼沚旁聯花木蓊茂遊者爭眩物故不能兩盛也城北舊有俞安撫園向安撫園今有趙太師園葉左司園城南舊有沈尚書園今有萬侍郎南園月河有莫郎中園其他未易悉數郡圃在郡治之後

  

清樾亭在墨妙亭南今廢

墨妙亭在清樾亭北熙寧中知州事孫覺建蘇軾記云凡境內自漢以來古文遺刻取以實之又有詩一時名公相繼有作舊刻不存蔣璨復書於石嘉定四年知州事魏大中重建

芳菲亭在墨妙亭之前

快哉亭在子城上東北隅

挽翠亭舊在子城東北角慶元六年知州事李景和重修於六客堂北

八角亭唐大歷中刺史顏真卿始翦榛棘疏谿流以建茅亭亦顏公建書柳惲江南曲於上後楊漢公作五亭有記因列茅亭及舊阯於碑

迎春亭在東門內唐刺史杜牧造孫儲白蘋亭記云杜公遺愛所建迎春亭郡人視之猶甘棠後嘗改為驛今復亭名

濯纓亭在南門內紹興初知州事朱勝非建瞰餘不谿清水故以濯纓為名

白蘋亭在白蘋洲北唐正元中建後刺史楊漢公重葺白居易記曰以其架大漢跨長洲者謂之白蘋亭蘋洲諸亭自築倉後惟此獨存紹興中郡以假寓公遂致廢壞慶元六年知州事李景和重建殿中侍御史陳讜書額又修石橋及橋亭廊廡又於亭相對創後屋三閒丹(舟□)一新復還舊觀

疊翠亭在白蘋亭北小橋之外臨水面南山一帶故名疊翠慶元六年知州事李景和重修知州趙師夔書額雙谿亭在洲西南即霅谿館舊阯以二水名淳熙二年知州事趙師夔修

三匯亭在疊翠亭北以眾谿所會名亭以為公廨者二會谿亭在白蘋亭北近吆铀畷霅谿處故名今為歸安主簿廨舍乾道中主簿沈與求請建

浮玉亭在烏程縣南臨苕谿舊扁按顏魯公集有柳惲西亭記云湖州烏程縣南水亭即柳惲西亭也又引吳均入東記云惲為郡起西亭毘山二亭悉有詩又引陸羽圖記云西亭在城西南二里烏程縣南六十步跨苕谿為之天監十六年所建以其在郡治西故名或曰即柳惲亭也惲初作亭嘗與吳均賦詩後嘗名霅水堂唐隋州刺史劉長卿有題烏程李明府霅水堂詩又名水樓監察御史皇甫曾有烏程水樓留別詩本朝天聖中縣令方仲弓重修以亭臨苕谿水來自浮玉山故易今名判官鄭戩為記今為烏程主簿廨舍

東亭統記云在東門外三里臨荻塘

西亭在西門外臨谿惲有造西亭詩五韻舊為迎送客處今不存

艤舟亭在白蘋館北舊經云臨霅谿

煙雨亭在府西南八十六步舊圖經云唐烏程令李何建亭宇并敞棚六閒咸通五年刺史姜源重再修自為煙雨亭記今醋庫即遺阯

四水亭在安定門內馬公橋南宣和中知州事葛勝仲建今廢

六客亭在郡圃中元祐中張詢復作後序曰昔李公擇為此郡張子野劉孝叔在焉而楊元蘇子瞻陳令舉過之會於碧瀾堂子野作六客詞傳於四方今僕守是邦子瞻與曹子方劉景文蘇伯固張秉道來過與僕為六而向之六客獨子瞻在復繼前作子野為前六客詞而子瞻為後六客詞

歲寒臺倚子城東壁旁有古松係郡圃經遊之所

毘山亭在毘山梁吳興太守柳惲所創惲與郡主簿吳均有毘山亭贈答詩今廢

     祠廟

  州治

古者法施於民以勞定國以死勤事禦大菑捍大患者繫祀典郡邑之閒亦有陰佑一方英靈赫著受封額於朝廷垂聲華於竹帛者各廟食於其地尸而祝之孰曰非宜非此族也而舞巫覡列牲酒謂之淫祀吳興風俗人每以尚淫祀言今考據圖經統記舊編所載詳覈事始著之於後 子不語怪而統記載防風廟巨人垂足蔣帝廟飛蝗入耳銅官廟巫臥高柯梓廟華烏啄令目語尤怪誕蓋郡邑有祠所以為民水旱疾疫之镀淅M祀典載圖志陰佑斯土廟食歲久者固不可廢正不必援神怪以詩誣於無知之甿也今故存其事而刊其詞城隍廟所在州縣皆有之莫詳事始唐杜牧為黃州刺史有祭城隍廟祈雨文二首則郡之有是祀其來久矣州舊有廟紹興十八年知州事趙叔岑重建廟宇裝飾殊嚴整

吳文皇帝廟在儀鳳橋南本名吳太子和廟在州西陵旁皓嗣位後別刱於今處隋季廟毀唐初重立以和曾封南陽王曰孫王廟大歷十年刺史顏真卿以嘗追尊立廟改為吳文皇帝廟大和八年敬所重修有碑胡季良撰 舊圖經云吳赤烏五年建續圖經云皓嗣位始刱祠今處廟之建安得在孫權時赤烏年誣也 統記云在州南一里五十步括地志云烏程縣南有吳太子和廟初在州西山陵側廟高一丈二尺周回二百一十步耆老以其縣有文皇帝陵又孫皓嘗封烏程侯乃於今處別刱祠宇舊編云太子和以罪廢居故鄣死永安元年皓封烏程縣侯始創祠於駱駝橋東荻塘上及嗣位追尊帝號移置今處皓嘗遣使至廟下迎其神主來建業儀物甚縟廟有碑按吳志孫和赤烏元年立為太子後以讒閒徙故鄣大元二年封南陽王遣之長沙權薨和徙新都賜死孫休立封子皓為烏程侯始自新都之本國皓即祚追諡文皇帝改葬明陵寶鼎二年遣孟仁等以靈輿法駕迎神於明陵舊編所載亦未詳審 郭尚書廟神諱璞晉元帝時為尚書郎舊傳城之初立璞相視陰陽俾無兵革患故得血食女預其議因以從祀舊祠在臨湖門外至國朝端拱中知州事鄭建始建置今處有記存續圖經云以晉史攷之郭於吳興無功績舊傳遷城置郡在寶鼎元年璞當晉惠懷後避地東南事不相類故鄭記但述其文學遷城事辨詳見城池下

忠烈廟紹興三年敕賜廟額神即唐顏魯公真卿也公大歷閒為刺史遺跡不一見郡守事跡下忠烈言行猶可想見嘉祐中郡人建神祠通判章衡遂塑魯公像於中其後知州事張田增葺給事元絳宓學王琪俱有詩刻又移公所書千祿字碑放生池碑項王碑射堂碑列於兩廡後又附以乞米等帖宣和中知州事葛勝仲臨池建堂牓曰懷忠紹興初知州事汪藻以事上於朝始賜今額仍新廟貌乾道四年郡人以趙子璘祠附於右淳熙九年又以蘇軾祠附焉二公皆舊為刺史蘇公之忠國趙公之捍城亦邦人所仰云

靈祐廟在子城北宣和中敕賜廟額封神昭應侯神姓曹諱清烏程人父嘗殺人繫獄自誣手刃代受重辟既歿殊顯靈異有祈輒應初寓祀於靈濟祠宣和初盜起清谿犯歙及杭近郊復有陸盜千餘人且及城下知州事王倚見神於夢已而守城者夜睹異人冠服華侈往來雉堞閒轉相告語知神陰助倨街葜髌涫滤煊蟹忸~之賜及度地建廟為屋七十楹郡人劉燾為記並書碑在廟廟有井遇歲大疫飲者輒漸愈

靈濟廟在子城西北報恩觀之右廣德祠山張王也有敕賜廟額累封王爵王後漢人初居郡之白鶴山唐顏真卿碑載其事乾寧中邑人避宣城亂寓居卞山立草堂祀神時李師悅為守夢神丏授館乃建祠於卞山之隅  顯靈集云王諱潡姓張後漢時人初居苕谿之白鶴山注云其事見湖州碑大歷九年刺史顏真卿書重立徐浩題額碑載新室之亂野火隳其祠本朝大觀丁亥歲知廣德軍張競辰得之摭其殘缺之餘刻石於廟今舊碑不復存又載湖州刺史李師悅記云授館事又統記云舊傳王之柳趙二姬實白鶴山之人建中靖國初知州事徐鐸始創今廟為屋三十四楹曰行廟有碑□絡撰 碑在廟額題為行廟以卞山下有廟也今下山廟廢定安門外又創別祠

德貺廟在吳文皇帝廟之左崇寧初敕賜廟額神姓沈諱約宋時人沈為吳興著姓約在宋以文名官至左僕射特進俗號吳興地主不詳創廟之始

西楚霸王廟在北二里舊項王廟在子城西北內隅以其地為項王故城也自後漢以來有之宋永初中廢統記云子城內地為項籍故城有古項王廟以永初二年中廢後又興廟於楚帝寺又云當後漢吳晉時有二廟一在卞山一在子城內宋永初二年並廢尋以其靈驗置於州北二里今項王寺也舊圖經云在烏程縣東北四里南齊書曰李安人為吳興太守舊方伯到郡者皆殺軛下牛祭項籍神然後方上安人不信牛無故自死埋於廟側號李公牛冢梁典云蕭琛為吳興太守栘神歸廟事見郡守事跡下 陳高祖永定二年於舊廟西北一里更立新廟遣中書舍人韋鼎冊拜神為楚帝唐顏真卿於碑陰述王與叔父梁避仇吳中蓋今湖州也靈應事跡頗多陸羽圖經亦具載南史臨汝侯蕭猷為太守與楚王神交飲至一斛每酬祀盡歡猷醉神形亦有酒色祈侗貜尼釣橐嬷荽淌俘R苟兒反眾十萬攻州城猷兵糧俱盡乃遙墩埦仁侨仗锔赣蟹甓騎衣鐵從東方來俄有數百騎如風一騎過請飲田父問為誰曰吳興楚王來救臨汝侯當此時廟中祈請無驗十餘日乃見侍衛土偶皆泥溼如汗者又統記載唐狄仁傑承制應天下神廟非典禮者悉除父老以項王廟為請仁傑試齋宿於廟中夜見偉人曰吾西楚霸王也自國家起義兵及征遼吾常以陰兵佐之今以功獲焚柰何仁傑許其完葺至曉以牢酒祭奠其廟至今存

通靈王廟在甘棠橋與橋相直舊謂之銅官山趙監廟 【 見舊圖經統記今俗呼銅官廟】 漢吳王令監督胥靡鑿山采銅不忍虐用其民山覆而死因以立廟 【 吳興錄顧野王輿地志及寰宇記皆不載其名】唐同光中敕封為通靈王清泰二年加封福善

保仁王廟本在武康縣銅官山今廟國初第曰廨宇 【 統記云武康銅官山有廟州東南亦有廨宇見存】 元符元年知州事豐稷重修郡人姚舜仁撰記題曰重修通靈王廟記云

蘇將軍廟在臨湖門內郭尚書廟碑云移置蘇驃騎堂之上廟之置久矣按南史宋封蘇侯神為驃騎將軍神即蘇侯 【 續圖經云所載經及郡人曾於此廟獨見於鄭建所述郭尚書廟碑故老相傳此郡人當是蘇峻然峻本張掖人嘗寇江南□□□建康自為驃騎領軍將軍而初不及此竟置神像亦有依憑者耶今按南史文帝諸子邵傳劭排鳳正輦迎蔣神侯像於宮內乞恩拜為大司焉封王蘇侯為驃騎將軍使南平王鑠為祝文今廟在武康則蘇侯有廟在城下事相類也特建之由續圖經之言未嘗攷此又蘇峻起兵蔣侯事見武康蔣侯廟下況峻自為驃騎神信為蘇峻但事涉怪謬不足載】

防風氏祠在郭尚書蘇將軍廟之閒廟在封禺山城下亦為小祠舊傳寧化寺防置之宅也見統記

  烏程縣

項王廟在縣東北四里唐天祐四年建即卞山下祠也今廢見舊圖經

靈祐廟在西陽即昭應侯所居也州城又有廟 【 詳見郡廟下】 徐孺子廟在孺山 【 見孺山下】

李靖廟在古山 【 舊編云有唐吳道古碑在廟】 有賜額及碑志可考

沈將軍廟在烏程縣昇山神諱清唐婺州剌史大歷中李希烈陷汴州浙東西觀察使韓滉使勒嘉興子弟四百人翼於潤州交點土眾發自昇山逐逆黨至汴口力戰而死詔贈衛尉少卿兼左金吾衛將軍即發軍之地置祠光啟三年再新廟貌有記具載其事【 按唐史憲宗時李希烈反韓滉為浙江東西觀察使希烈陷汴州滉遣裨將王栖耀李長榮柏良器以勁卒萬人進討次睢陽破之】

顯利侯廟在卞山山之巔有龍池麓有龍洞熙寧四年大水明年春復苦雨知州事孫覺堆蓱谟曛鼓晁煊星锩髂晔冀羝吣甏翰挥曛菔鲁6於祠下須臾即雨祕丞朱臨記其事元豐三年敕封顯利侯

烏將軍廟在烏墩鎮一名烏戍將軍唐烏重胤之族子史失其名李錡反將軍與之戰死葬於鎮之普靜寺遂廟食於此前有大池方十餘畝多黿人不敢捕 【 見舊編而續圖經乃云烏氏自秦著名今以名鎮則將軍血食於此久矣第年代(帛系)遠圖志缺逸不可攷按唐史烏重胤河東將軍承玭於憲宗時擢河陽節度使又憲宗即位李錡反令管內鎮將殺常蘇湖等五州刺史辛祕殺鎮將進討辛祕立功事有石刻在軍資庫及將吏姓名當攷】

  歸安縣

按本縣圖經城內外祠廟七所在城有蘇將軍西楚王郭尚書通靈王顏魯公六所見郡志又有阜俗安誾王及城外有功善王不知創建之由

東嶽行祠三一在射村一在東林一在璉市 【 舊編有言城王廟在思谿俗傳為言偃史記言偃吳人九域志平江有言偃宅但以偃為言城語殊鄙俚有東林土地廟記係是唐人所作及橫洋土地廟文編修沈瀛所撰內云唐裴節使求立寨以屯師旅故謂之射村語不知其何所考稽】一在長興縣西門外五峰山紹興十年 【 見舊編】

吳文皇帝廟及東嶽行祠三今惟射村璉市二嶽祠在餘三處皆廢今復以舊志之不載者附錄於編 東林土地廟在歸安縣舊志不載其詳 【 按廟碑神姓許陳辛三姓相為昆弟此廟之立已近千載則神之廟食遠矣舊基在山北有靈烏銜鼓於山之南廟遂遷焉建炎四年金人渡江所至屠戮游騎距廟十八里居人震恐祈鹅渡褓無故自遯會有傳者云僖娖鞄脕償道镏^有大軍故去人以神威靈潛卻之紹興初侍郎李宜白於朝封靈應侯元仍其舊】

石冢廣陵侯廟舊志所無據廟中碑文載之 【 按宋禮部尚書文及翁記神姓陸名圭世為昭慶都人生於宋熙寧閒幼時勇猛神異以祖澤補右爵兩調為洄州真州兵馬都監宣和中大歉發粟振飢存活百萬計適方臘弄兵東南大震軍帥調公駐浙江進嚴瀨與賾饠岛腺敗績而遁師還錢塘以卒遂為潮神紹興閒海濤衝激江岸民不遑安神役陰兵治之潮勢遂平嘉定閒夏飛蝗蔽天神見雲端驅之蝗不為害淳祐閒錢塘江復大決有司隨築隨(土已)神與三女揚旂空中浮石江面以顯其天隄賴以成浙西帥臣徐(上□下木)實董斯役以其事聞於朝乃□額曰協順封其爵曰廣陵封三女為夫人立廟是邦地曰石冢生英靈歿昭不可掩環千里之地家視而鄉祀奚啻子若孫之與祖禰所以蓋覆斯民歷千載彌一日炳乎不可誣也朝廷頒爵命案廟貌於禮實宜水旱疾疫有遁m應】

吳興志吳文皇帝廟在中涇即太子和別廟也

  長興縣

吳夫概王廟在東南一里 【 吳興記云吳王闔閭使其弟夫概築城於此又一所在洛塢圖經作吳王棠谿氏廟】

漢錢卿廟在西北四里舊圖經云彭祖四十六代孫錢卿名朔字幼子建武中為黃門侍郎代郡太守卒有靈永平七年立廟於柯里村置吏十人供其灑掃唐貞觀元年重修

陳聖子廟在縣東九里舊圖經云陳武帝微時行息一楓木下忽見一人云子當富有天下及武帝即位不知其人所在乃於楓木邊立廟享之名曰聖之子其廟唐末猶存

堯氏廟在堯氏山下皮日休茶詩注云有堯氏廟及羿后廟在顧渚山口

謝太傅廟在縣南三鴉岡廟前即其墓有治平四年知縣事吳濤修廟碑

斫射神廟在顧渚唐張文規廟記云斫射神圖籍所不載會昌二年予入山修貢先遣押衙祭以酒脯及到山茶芽若抽泉水若傾因建祠宇繫之祝祠貢茶院面虎頭巖後曰顧渚右斫射左懸曰

漁陂王廟在縣西南包山舊經云吳夫概養魚於此故號漁陂王廟

五酉季王廟在合谿鎮賢良祝鑑為記以為五酉有吳之偽季王季札也

  武康縣

防風氏廟在武康邑境有二其一在縣東二里地名清穆一在封禺二山之閒風渚湖上 【 統記云廟在封禺二山閒徵異記云晉元康初中夜見有人坐武康縣樓上身長數丈垂膝至地縣令會稽賀循知之曰此地本防風氏之國其防風氏之神乎遂立廟於縣之東□錢氏封為靈德王號靈德廟有石刻存】

淵德廟在響應山下碧玉潭側潭水奫澂神龍居之唐元和八年縣令劉汭队暧序炇驾d祀典本朝元符元年邑人大旱縣令毛滂馳段闯錾蕉曜允怯姓埍貞淌肥Y之幹遣烏程簿堆┘慈缢堃云涫侣勲焚n今額建中靖國元年邑人相與立祠宇毛滂有記刻石在廟乾道三年知縣張端友重建

蔣靈帝廟在縣前谿南漢末蔣子文之神也吳立廟於鍾山不詳此邑創廟之自 【 統記云蔣帝廟神姓蔣字子文廣陵人漢末為秣陵尉孫權時有人晝行於鍾山遇子文朱衣白馬謂曰為我報吳王為我立廟於此吳王聞之為立廟於鍾山南封為蔣侯因改鍾山為蔣山晉蘇峻之亂晉師祈之封為王齊東昏侯封為帝】

銅官趙監廟在縣西北十五里銅官山吳興記云昔漢末吳王濞鑿山采銅監姓趙遇山崩壓死記以為神因為立廟水旱必豆浇杂袘{驗後唐同光中敕封通靈王至清泰二年封福善保仁王【 州東南亦有廨宇】

梓華廟在武康縣黃隴山 【 統記載宣驗記云廟本在錢塘為錢塘令盛凝所焚遂移祠於此】

沈尚書廟在縣南一里尚書沈伯儀也 【 統記云沈伯儀武康人有儒學解褐授太子文學國子祭酒】

樊將軍廟在縣南上百步地號樊宅漢舞陽侯樊噲是也 【 餘英志云樊噲少失父從母嫁沛中遂為沛人今其地有古井見物怪人不敢汲】

陳許二侯廟在縣東北隅吳越錢氏時建祀典失其名 【 舊編云二王廟故老相傳為陳許二王廟云】

嶽帝廟在縣西北隅崇福里元符三年建

靈濟廟在縣治東北清風里淳熙十二年建

九沈廟在沈壁山號九沈公 【 舊編云沈氏初徙居山下兄弟九人山有峰頂各立一廟】

旌忠廟在楊村乾道初樞密楊倓為父請於朝賜今額郭先生祠堂在武康縣北十五里郭林村即晉郭文也文河內軹人晉中原之亂避地江南步擔入吳興餘杭【 餘杭即武康舊境】 謝安聞其名迎置西園今祠堂南有郭林橋西有招賢山皆文遊息之地

貞曜先生祠堂在縣西懷安門外一里地名孟宅保即唐詩人孟郊也地蓋其舊居 【 郊卒門人張籍諡曰貞曜先生】

  德清縣

孔侯廟在城山之陽舊圖經以為孔愉從子嚴為吳興太守立廟於此今者市保廟乃廟食之處孔侯廟乃墓前祠堂後因為廟廟後有大冢磚甓半露上有古木數株堅如鐵石千歲之物故老相傳愉葬後龜銜窠木種於此至今號龜銜樹

沈麟士廟在吳羌山之陰而大谿墓在廟後

藺相如廟在縣東二十五里係金鵝鄉界 【 見舊編】

孫王廟在縣東南四十五里孫皓父孫和之祠也 【 見舊編】

  安吉縣

朱明府廟明府墳在其後因廟食焉神名紀吳揚州別駕偏將軍

施明侯廟在梅谿鎮神為晉尚書左丞相征西大將軍施彬以征討有功詔封中涓侯彬父先為青州牧封安吉侯至是彬上表請縣之住宅南空地為食邑其後遂廟食唐大中三年重修七年二十四代孫公贊作記石刻見存

仁濟廟在縣西北三里俗呼為落石大王即唐李靖也靖(打去丁改金)輔公祏有功於此邑人祀之崇寧三年賜仁濟廟額後封惠武侯進封忠惠景武公又進封輔世靈佑忠烈王供有誥詞碑記在廟

靈濟廟在縣西北常樂寺東已廢吳興志紹興五年建天目祠龍王廟在縣西南金石鄉廟有龍井遇旱祈渡蹯`響又有古杉侵雲上已枯槁枝葉鬱然父老相傳僅百餘年

白蝯神廟唐嵩岳天師吳均煉丹於吳山有白蝯竊而吞之丹發躁甚走至黃村自沈於水而死其後有靈頗狂怪故不錄

    寺院

  州治

鴻禧寺在子城西北統記云一百二十步梁大同二年侍中蕭翼捨宅建舊名寶勝寺唐會昌中廢咸通十二年僧法珍請為崇福寺龍紀元年改寶勝寺 【 統記作寶聖】 晉天福二年錢氏改廣慧崇益寺【 統記作建隆元年吳興郡王錢偡奏乞改額為廣慧崇益寺】 本朝大中祥符二年改今名 【 統記云景德二年】

飛英寺唐咸通五年忠顗禪師募眾建刺史高湜表請為資聖寺中和五年改為上乘寺 舊圖經云在白鶴鄉咸通十三年建為資聖禪寺中和五年改上乘寺寺前有石甃洗馬池寺內有舍利石塔白蓮池二所唐刺史高湜劉植杜儒林有詞吳興郡王錢偡詩云兩岸槿花紅步障一行山色綠屏風景物可想本朝景德三年改今額續圖經云改上乘寺當開寶五年改今名當祥符元年 舍利石塔院在寺西有上乘寺石塔舍利院本浮圖碑云僧云皎咸通中飛錫長安僧伽授以舍利七粒及阿育王飼虎面像遂歸建塔始中和四年成於乾寧元年凡三十七層高六十五丈開寶中有神光見於絕頂遂復增建木塔於外紹興庚午歲雷震成燼知州事常同因州人之請復立是塔舍利無恙今又建木塔云

廣化寺在子城西統記云二百步即吳興郡王錢偡第偡歿後捨為寺號正法明舊編云當開寶四年 本朝景德三年改今額西廊有子院號寶藏教院院之經軸皆題曰正法明寺 殿後有鐵塔九層乃恭義王祠即偡也

大寧寺在儀鳳橋南本福田院唐開元中建州舊有大寧寺在北丘尾今報恩光孝寺也崇寧二年詔諸州置崇寧萬壽寺郡以大寧寺應詔遂移寺額與所居尼于福田院寧化寺在府東北二里舊傳古防風氏宅會昌元年刺史張文規置今廢【 統記云今人往往於寺夜見巨鬼坐股垂足於地寺有杉松院院中有古塔及鐵文殊像】

楚帝寺在東北一里古項王廟也梁太守元仲景夢偉人羽葆甚盛請居宅為寺遂捨宅建昭明太子撰碑以陳封項王為楚帝因呼楚帝寺今廢 【 見統記】

德本寺在府北前石橋後石橋之閒今不存 【 郡學文宣王廟碑陰載郡人徐導居德本寺之後石橋敘事頗詳】

報恩光孝禪寺在子城北陳永定三年章皇后捨宅建【 見舊圖經】 名龍興寺神龍二年改孝義寺 【 有徐陵撰碑十代孫嶠之書】 中宗時復舊名會昌五年廢次年再置長興二年錢氏改為大寧寺【 據統記】 本尼居也其地曰章后坊 【 有唐經幢十數皆刻尼名】 本朝崇寧二年改為崇寧萬壽寺紹興七年以崇奉徽宗香火賜報恩廣孝十二年改今名 【 統記云文殊堂額顏魯公書之又有謝安石碑裴清撰今不存】

開元寺在子城西 【 統記云一百二十步】 天監中尚書右僕射徐勉以居宅有慶雲之瑞捨為尼寺號八政武德元年改居僧開元二十六年改今名殿內有明皇真容武宗初例廢會昌五年奉敕再置見統記薛逢有寄湖州開元寺座主詩曰傍城花柳覆精廬氣象可見寺東廊有廣福院奉觀音像西廊有智者院居教徒奉普賢像寺屢經回祿之後今惟存廊廡觀音廣福院因別立門

興國寺在府東南一里南齊給事中徐係祖捨宅為寺今廢 【 統記曰係祖初為青州刺史造石佛像二軀及還江東其像堅重不可載行及松江風雨夕晦石像偉然在側舊編載舊圖經云四水至州南吳國寺前合為霅谿至江子匯左右唐初寺廢移額於千金今名無為寺】

天聖禪院在子城北唐中和二年郡人吳言捨宅建刺史王鸞表請為景清禪院本朝天聖八年罷改今額宣和中改院為神霄玉清萬壽宮建炎元年罷宮名復為寺殿有鐘唐咸通中鑄刻景清禪院經一藏唐天祐中寫本皆題保聖寺

景德禪院俗稱小景德院在子城南舊經云在歸安縣南苕谿坊錢氏時楊順捨宅建得額為霅水傳經院

續圖經云建時當乾化四年得額當貞明三年本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舊圖經云乾德四年後有彌勒教院

能仁院在駱駝橋東錢氏時刺史錢照晏建舊名法照本朝乾道元年後大中祥符元年改承天院政和七年改今額

報本禪院在飛英寺西錢氏時州人蔡延禮建舊名淨土吉祥院本朝開寶七年後大中祥符二年改今額

廣福觀音禪院在子城西乾興初有僧鑒真鑄鐵觀音像置開元寺東南隅後經火災就故阯建殿宇廊廡等五十餘閒號鐵觀音院熙寧元年賜壽聖觀音禪院紹興二十二年改今額

廣福施水禪院在子城西本朝至和元年州人請於鴻禧寺前建屋施水後增至六十餘閒熙寧元年改今額舊編作紹興二十二年恐誤有故相惇祠 【 章惇祠】

景德教院在定安門內統記云在縣南三里梁貞明中吳越武肅王第三子湖州刺史錢傳璟建名保安後又重修宣德軍節度使錢信撰記當本朝開寶八年太平興國三年敕立戒壇景德二年改今名賜金書額嘉祐中災治平三年僧懷秀重建紹興八年寺僧請為教寺今兩廊為睦宗院 舊圖經云在龍華里唐天祐十七年建天祐十九年給額為保安寺

空相教院在州城西北隅舊名彌陀懺院不詳元置事因治平二年改今額大觀二年有僧請為十方教院歲有期懺會

惠日教院在子城西北錢氏時楊 【 續圖經作湯】 庭禮捨宅建初號報國看經院後改今名

證通教院在子城東南花樓橋南錢氏時朱可賓捨宅建當石晉開咴昱f名保安院 舊圖經云東保安院治平二年改今額紹興四年為教院

告成教院在月河錢氏時銀青光祿大夫錢德安建舊名正真院當周顯德六年本朝大中祥符二年改今額紹興十二年為教院

慈感教院在定安門內橫塘嘉祐中知州事盛申甫始建於迎禧門外 【 舊編作元年續圖經作六年按太守題名盛申甫於二年到任五年罷皆非也】 俾僧行主楚露骴號利濟院元豐初僧法源增廣之待制章衡為記大觀元年改今額建炎三年郡人慮院在城外或屯寇盜徙置今處【 寺有珠羅漢漁人得之蚌中偏袒右肩矯首左顧如行腳相衣紋畢具郡人劉燾作傳石刻在寺】

郡安院在子城東北唐光啟中續圖經作景福刺史李師悅因郡人捨地建乾寧中賜額今居尼

普寧院在子城西唐光啟元年刺史李師悅建號護國保安院錢氏改普提保安院後改今額居尼

  烏程縣

顯化禪寺在縣南二里峴山崇寧四年以澄悟禪師塔祈求有驗始賜今額其塔號定應

圓證寺在縣西北一十五里卞山唐大歷中有僧惠政坐禪四十年元和五年故宰相于(由頁)表上其事賜名聖壽寺會昌三年刺史張文規積石貯泉曰浮空潭又以水似伊洛改名思洛又作泣玉亭本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祥符圖經已作圓證寺未詳

惠覺寺在縣西北一十五里法華山梁普通二年建號法華寺寺有偃松九曲池流杯亭望湖亭唐刺史常明(昜□)李峒盧幼平崔元亮張文規有詩本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 舊圖經作法華寺】

普靜寺在縣東南九十里烏鎮梁天監中司空沈約捨父墓地建光福寺約先葬父於此今寺殿基即其處約歲時來展墓武帝遣昭明太子迎之約不自安乃遷葬以地為寺本朝大中祥符閒改今額

密印寺在普靜寺側梁昭明太子之館也沈約展墓昭明館此約捨墓地為寺昭明因以此館別為一寺今約與昭明為二寺伽藍神舊有碑刻

大覺寺在縣東十八里西余山舊名寧化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妙果寺在烏鎮元祐中建尼寺也

喜宥院在縣東四十里舊館唐光啟中建見續圖經舊編云蕭梁時建號聖嘉院錢氏改今名

圓明院在縣東北四十五里上林錢氏同光中建名看經院後改廣濟院

布金院在縣東北七十里湖上喬漊廣順十年錢氏建名觀音院

法忍院在縣東北四十五里軋村錢氏建號善慶院

護聖萬壽禪院在縣南十二里道場山唐中和閒有如訥禪師出巡禮師曰好去逢道即止訥經此山問何名父老曰古傳號道場因欲留止父老曰此山多虎訥策杖直上坐盤石虎伏其側經三宿無所傷因結庵使居之今號其處曰伏虎巖後起廊廡佛殿塑千羅漢於中吳越王與額為吳興正真禪院續改為寺郡守錢信王洞皆有遊道場山詩【 文多不載】 本朝改妙覺寺 【 祥符圖經尚曰正真禪院】 元豐三年知州事陳侗奏改賜今額寺旁有笑月亭愛月亭

移惠崇報禪院在湖南十四里何山元嘉十四年張劭丘道祚共建號禪幽寺有二道人碑碣 【 見統記舊圖經作何山院會昌中廢碑亦不存】 本朝天聖中改宣化禪院乾道初開府趙伯圭請為秀安僖王功德院賜今額

觀音禪院惠覺寺子院也蕭梁時尼總持道場唐大歷中法華寺僧大光和尚於其地建觀音懺院 【 見舊編續圖經蕭梁作朱梁大歷中作開寶四年惠覺寺僧續圖經誤】 錢氏時改今額【 當太平興國二年唐丞相李仲乾賓中神異碑】

寶積禪院在縣西南二十七里杼山舊在金斗山梁大同七年初建號妙喜寺以東方有妙喜佛國故名唐貞觀六年始移額於此寺多古跡顏真卿杼山妙喜寺碑載甚詳顏公與李萼陸羽等於此撰韻海鏡源剌史盧幼平及李萼張著陳古陸羽蔣至皆有詩【 文多不載】 有僧如晝祠 【 詳見杼山下】 後改今名 【 舊圖經統記並作妙喜寺】 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護國仁王院在仁王山唐咸通中賜今額

護國羅漢院在縣東四十五里上陂唐光啟中僧道聰建 【 續圖經云景德三年繁昌知縣郟良撰修佛殿記云梁乾符初建據蕭梁朱梁並無此號唐僖宗嘗改號乾符去光啟不遠】本朝景德三年賜今額

上明院在縣西南五十四里官澤宋元嘉中青州刺史錢響冀州刺史錢產捨宅建寺錢氏號為上□院周顯德中避諱改今額

寂照院在縣東北四十五里號驥村唐光啟中建號靜居院自後院十六所並本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

本覺院在縣東北三十里湖上五浦唐光化中建號興福院

超果院在縣西南三十六里麻谷村唐龍紀元年建號龍紀院

淨眾院在縣南十八里下菰塘唐元和十四年建會昌中廢天復三年有僧立庵以金蓋道場名上金院

寶林院在縣東六十八里湖上新浦廣順二年錢氏建號永寧院

金文院在縣東北十三里外莊村乾德五年錢氏建名看經院

慈雲院在縣西四十九里姜村錢氏建名龍安有龍湫法印院在縣西南四十九里章宅乾德五年建名崇德院

明心院在縣東五十四里東遷初號寶光興法院

興善院在縣東北二十七里湖上義高村錢氏建號善慶院

慈恩院在縣東南六十里馬要村錢氏時建號興國院多寶院在縣北二十里卞山元號西峰塔院乾化二年錢氏建號西蠻院 【 以上十六所並本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

廣福禪院在縣東南九十里烏鎮本朝治平中建熙寧中元年名壽聖隆興元年改賜今額 【 以太上皇后稱壽聖今故改】

昭感院在縣北十八里湖上吳越錢氏文穆王領兵拒南唐至此有異夢遂建院名瑞現 【 舊編云夢泗州大聖言泛海而來翌日得之湖上遂建寺】 本朝端拱中鄭建記有石刻大中祥符元年改今名【 見續圖經舊編云治平中】

福田院在縣東十五里謝村基本謝靈吖收拼笾心觊f建 【 續圖經舊編皆作戊戌歲按大中元年歲次丁卯正十三年己卯有戊辰戊寅甲戌無戊戌年也當誤】 大順中改今額

嘉會院在烏鎮本朝紹興初建號壽聖下院後移本州廢額於此

利濟院在縣西二十五里棲賢村仙人頂本朝紹興初僧明辨建淳熙中移安吉縣廢額為名

常照院在菁山建炎中僧梵隆建因請廢額為名

顯親隆報禪院在縣西一十里卞山本朝政和二年中書侍郎林攄請置功德院賜額

承慶薦福禪院在縣西北十二里本朝建炎三年前宰相徐處仁之子康於父墳請置功德院賜額

積善教忠禪院在縣西北十二里本朝建炎三年資政殿學士葉夢得請置功德院賜額

崇因薦福禪院在縣西三十五里華嚴山舊名嘉會院本朝紹興十三年尚書右僕射朱勝非乞於母秦國夫人墳所置功德院賜今額

崇報勝因禪院在縣西二十五里後董村本朝紹興初丞相沈該請置功德院賜額

旌忠崇先禪院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唐正觀中覺聞禪師建號景山寺本朝隆興元年檢校少保張子益請置功德院賜今額報嚴彰孝禪院在縣東夾山

  歸安縣

舊圖經載寺院三十四有法照院東保安院多慶院福田院霅水傳經院景德寺本縣圖經載在城十一所光孝慈感天聖報本能仁告成證通飛英景德郡安大寧城外二十九所除在城內者附見郡志其在城外者如后

獅子吼寺在縣南崇禮鄉射村吳太元中有居人劉鉞嘗與費長房睹空中奇獸金毛五色哮吼之聲三振遂奏捨宅為寺因以為名唐會昌中廢中和二年重建本朝天聖壬申歲僧有感等起三門及軒廡景祐乙亥畢工有記在寺慶元二年重建編修沈瀛述記

祗園寺在縣西南東林齊永明三年建號大乘寺本朝治平二年寺東廊有呂仙像在薜荔中有塔在山頂 【 見圖經舊編及沈東老事】

鹿苑寺在射村梁大同元年處士夏份捨宅建寺後廢唐大歷三年沙門明哲募緣請重建詔賜名永興寺元和五年鄉貢進士吳行周撰記有鹿苑神闢龍宮化來之言其莊嚴可知又云郡守工部尚書顏公篆額即顏真卿也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隆興元年僧元偡募緣重修佛像侍郎葛立方宗丞沈詢進士吳椿有詩并記刻石

精舍禪院在施渚陳永定中青州刺史管聚捨宅為院 【 見舊經統記載管聚捨宅後再到游覽題詩有昔捨家山為梵宇今來此寺覽遺蹤之句又白樂天詩寄題曰慣遊山水住南州行盡天台及虎丘惟有上強精舍寺最堪游處未曾游又唐中書舍人李百藥御史大夫高知周金部郎中錢起郢州刺史郎士元各有題詩在寺】唐大中元年改為禪院院中有井廣半畝水甚清泚中有靈鰻長數尺背有金線俗呼為鰻菩薩井殊靈異水旱如都匆娋

無為寺在縣東南福增鄉千金里晉王衍捨宅建 【 見舊圖經及舊經云見興國寺碑竊詳王衍在東晉時已死於夷虜何從有宅在江南不知寺碑之言何所據】 唐時土人馮倫沈演復建移郡城興國寺廢額榜之會昌中廢咸通三年又建鄉貢進士張蟾撰記【 記略云華開寶殿文燦瑤階百堵興而門戶開萬楹疊而廊廡對寺有名僧五千人其雄偉亦可見也】 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黃巖禪寺在縣西南至孝鄉唐村唐中和三年建錢氏時號長慶院 【 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見舊編據舊圖經有黃巖院並云在至孝鄉長慶院云不詳初置歲月後唐清泰元年重建黃巖云唐中和三年建是一院而重載也】

開化院在縣東南孝仁鄉侯村晉永嘉元年孫德宗捨宅建唐會昌五年廢錢氏重建號菩提寺當周廣順三年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鳳山院在縣西南廣德鄉宋元嘉四年遂昌縣令潘琮捨宅建錢氏改今額當本朝建隆元年

棲真禪院在縣西南延村唐咸通六年姚恩捨宅建號孝義院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覺悟教院在松亭鄉思谿村唐咸通十四年金州刺史劉某捨宅建號覺觀院會昌中廢本朝咸平以來始建大殿法堂諸天閣改今額 【 據舊編云會昌中廢咸通中復興又云治平二年改今額按舊經云唐咸通十四年劉使君捨宅建作圖經時已號覺悟非治平二年改明矣】

淨慈院在太元鄉含山唐乾符三年沈從昭捨地建號含山院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山頂有塔

瑤山院在璉巿唐初郡有通瑤寺廢會昌三年請額建此咸通二年改今額

禪智院在縣東南三十里竹墩唐咸通十五年沈思立建號大乘禪院錢氏時沈思蘊重修當後唐同光四年又改名廣福羅漢院當周顯德六年也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宣妙院在縣東九十里瑯琊鄉古博村唐乾符五年進士蔣子友捨宅建號興福院本朝治平改今額 【 據舊經有興福院無宣妙院舊編有宣妙院無興福院鄉分年代俱同故知宣妙即舊名興福也】

尊勝院在縣西南九十里至孝鄉銅盤村不詳初置歲月錢氏重建號寶善院當周顯德五年本朝治平二年改今名

妙嚴院在縣西南九十里至孝鄉莫村錢氏建當晉天福八年

無相院在縣西南一百里至孝鄉莫干山錢氏時建號莫干院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演教院在縣東南三十里荻岡錢氏建號興福院先當周顯德二年本朝建隆元年重建治平二年改今額

上乘院在縣東四十里增鄉靈山村未詳初置年代錢氏重建號清靈院當晉天福七年治平二年改今額

悟空院在縣東南二十里松亭鄉湖趺村不詳初置年代錢氏重建號正福院當唐乾祐二年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淨業院在縣東南二十里松亭鄉沈灣本名沈灣禪院不詳初建年代錢氏時重建號普光院當周顯德二年也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青蓮院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松亭鄉石冢唐大順三年建景福三年賜額名報恩 【 見舊經據舊編云乾寧元年賜名】 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紹興二十六年僧齊岳鼎新重建劉一止為記

興慶院在縣東南九十里屠村錢氏建 【 舊編舊經俱不載年月】

金地院在縣東南九十里清風村初號清風院不詳始置年代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廣福禪院在縣西南九十里中山頂上不詳建置歲月 【 按舊經有資福庵在縣南至孝鄉北齊乾明二年重建而為此院舊編及本縣圖經卻有此資福庵至孝鄉在縣西南九十里即此院也】

顯親教院在縣東南六十里熟梅村紹興八年即唐廢寺基建賜額

圓覺禪院在思谿宣和中土人密州觀察使王永從與弟崇信軍承宣使永錫創建賜額為慈愛和尚道場寺有塔十一層及有藏經五千四百八十卷印板作印經坊

妙因院在菁山嘉泰中武經郎張思恭移廢額以待雲遊

崇勝院在歸安縣西南孝仁鄉施渚鎮晉永嘉元年孫德宗捨宅建會昌五年廢錢氏重建號幽巖院當周廣順三年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長興縣

大雄寺在縣西北一里陳文帝天嘉元年為皇考始興昭烈王太妃所立也本號報德寺周弘製寺碑唐會昌二年縣令俞鳧奉敕重建治平二年改今額字石曼卿書寺西偏水陸寺院有疏瀹池仰止亭東有秋音亭寸碧軒巖壑齋【 慧隱道虯嘗住持見郡志僧道下】

空王寺在縣西北天居村錢氏時建名天居寺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寶相寺在縣西曲水村陳大建五年建名曲水寺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慧豪慧暢住寺 【 見郡志高僧下】

大雲寺在縣西南四十里方山齊永明元年置號方山寺本朝熙寧中有僧析竹絲織為佛至今存號竹佛 【 後改今名】

習善寺在縣西南百四十里齊永明元年置本朝祥符中增修有釋靈采記治平二年改為證心院後復今名 【 舊編以為治平後又改今名按統記作於淳化時已載集善寺】

普安寺在縣西十六里陳永定二年蔡州刺史柏顯度所建名陳興唐天寶四年改為唐興錢氏又改名長興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曉覺寺在縣西南百十九里洞口齊永明元年建號齊明唐天寶四年改今額

離相院在長興縣西南六十里佛川宋元嘉元年建吳均入東記云是年有石佛自川中湧出因建寺以佛川名之唐天寶中重建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廣福禪院在縣西三十里合谿宋元徽五年建號飛雲寺 【 舊圖經云寺側有風穴故雲霧不得祠d於其閒故名】 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崇觀閒僧元禮作飛雲堂劉燾有詩刻

上吉祥院在縣西北三十五里水口額本陳大建五年置在武康唐貞元十七年刺史李詞表移置貢茶院會昌中廢大中八年刺史鄭顒奉敕重建

廣惠院在縣東九里下箬陳高祖故宅也光大元年詔立為寺號為天居慧篆住持精於學業唐初經輔公祏焚毀珠寶悉散失惟餘尚書左僕射王繕撰碑碣後復建至僖宗時名崇光院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制勝院在縣西九里罨畫谿舊號清異寺梁大同元年江州刺史錢道居捨宅為寺唐會昌中廢錢氏重建天聖景祐閒增修院後有谿光亭 【 以上寺院十所舊圖經統記並載舊編云寺有畫羅漢與慈氏院畫皆管洞筆】

廣福院在大雄寺東本寺之子院也號報德常住院本朝熙寧初賜名壽聖院僧淨瑞主之為禪席後改教院有塔有經藏隆興初更今名

下吉祥院在縣北上步村舊名崇興院不知始建年月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慈光禪院在縣西南果尚村唐景福二年建號果尚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清涼禪院在縣東南和平鎮錢氏建號化城庵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普濟院在縣南湖南山錢氏建號保壽寺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孝感禪院在縣西靈山本朝元豐中丞相章惇為母請建功德院賜額

承慶報慈禪院在縣西北赭 石山本朝建炎中樞密劉(王玉)請建功德院賜額

解空院在縣南四十三里吳山錢氏建名保安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國清院在縣西南洛塢唐天順二年建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寶隱院在縣西南魚陂唐天寶中建 【 事見僧如晝作明禪師塔銘】 所謂魚陂道場也錢氏改名空隱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及賜二銅鐘院有明心亭

梵慧院在縣西南四安鎮唐咸通中建集雲寺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舊編云建炎中金虜遊騎縱火至藏院經輪自轉有聲如雷火亦遂滅偎焐⑷ビ薪瓥|汪用汝記

饒益院在縣西北應山錢氏建名應山寺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定香院在縣東北彭城沿湖舊號國安錢氏改名護國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梵業院在縣東北高塘沿湖錢氏建號護明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定慧院在縣北無胥村沿湖錢氏建號報國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慈氏院在縣東南和平鎮晉日南太守莫封宋元嘉元年捨宅為寺號新安 【 唐僧如畫有碑銘】 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三學院在縣西南午山錢氏建號看經院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正覺院在縣西南九龍山錢氏建號九龍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化城院在縣西南曉覺村齊永明元年建號齊明唐天寶中改為曉覺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龍華院在縣西南呂山唐咸通十五年建號普廣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辨利院在縣東南卞山白鶴嶺紹興三十二年賜額

  武康縣

大慈寺在武康縣東五十步 【 統記云百步】 梁普通六年八月建名寶相 【 統記作保相唐漢陽王張柬之為碑續編及餘英志不載碑事】 後唐廣順元年邑人唐君師捨宅重建本朝乾德五年僧道興重修治平二年改今額寺有神鐘記 【 見事物雜志】

證道寺在縣西二百步南齊建元元年置 【 餘英志云以邑人祕書郎沈密舊居建】 名齊昌唐天寶四年改名永安建隆三年縣令羅文圭重建治平二年改賜今額 【 舊編云門對大谿南望群山最清勝餘英志載毛澤民游證道寺詩有更看酴醾一夜春之句統記又云沈密為其寺碑】

靜林寺在縣西三里孟宅保西梁大同四年十月置唐咸通六年齊(仃去丁改品)禪師更造 【 舊編云九年改今額餘英志云寺瞰谿流相為勝絕寺有妙峰亭妙行堂壺中軒載毛澤民及葛文康詩詞葛公詩有云妙行堂前聳碧鮮壺中軒外疊礸(石穴)軒外疊石為山也又云吳興記稱寺有唐張柬之碑今碑僅存字不可辨】

禪靜寺在縣西北七里招寶賢山唐顯德中建名招賢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 寺有集翠堂留芳軒玉醴泉餘英志載毛澤民集翠堂詩禪靜庵詩葛文康留題】

皇覺寺在縣東北十五里鳳凰山後漢述善侯沈戎故居地名沈碧沈氏世居之宋元嘉三年戎之八世孫司空慶之吏部尚書曇慶五兵尚書懷寧光祿大夫孟韙等請以始祖宅為寺文帝以述善俟有功於人人懷其德錫名懷德唐天復九年重建改名永德本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 餘英志云始開山時術者以此山有鳳翅形鑿之必異既而舉鍤若有鳳凰飛去】 翠峰寺在縣東北三十里小山之麓 【 統記作小山寺】 宋元嘉元年建僧法瑤嘗住持 【 事見郡志高僧下】齊永明三年改為尼寺本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復為僧舍寺有塔七層 【 餘英志載毛澤民游翠峰寺詩及題塔院詩】

廣福尼寺在縣東南大賽山慶元六年以廢額建

建靈寺在縣北一里 【 統記云晉義熙二年八月晉車騎將軍沈充捨宅為寺今廢】

龍光寺 【 統記云縣東北三十里宋元嘉三年九月置其中即車騎將軍沈充別館今不存花藏尼寺餘英志云在縣東二百步今廢】

等慈尼寺 【 餘英志云在千秋橋西南今廢】

千佛寺在縣東南十五里鳳凰山下梁大同二年建名報德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 琳師有千佛寺避暑詩】

仁王院在縣東二十五里秀峰山本朝建隆元年錢氏建名羅漢治平二年改今額

大安院在大賽山本朝開寶六年錢氏建

禪居院在縣東南三十一里金井山本朝乾德三年錢氏建治平二年改今額

圓覺院在縣南十五里龍口山梁普通三年建名智業本朝大中祥符三年改今額 【 舊編云唐大中二年改】

報慈資福禪院在縣東北三十五里三班村紹興十三年參政范純禮請為功德院 【 見舊編餘英志云在縣西南十五里金華山】

思嚴孝親禪院在縣南二十里大賽山乾道九年節使王概建 【 舊編云王晉錫請為功德院】

淨因院在縣北百五十步唐開元中建名開元院 【 舊編云大中三年建】 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有藏經五千餘卷嘉祐元年造

護國禪院在縣西北二十五里石頤山唐咸通五年建景趣幽絕有(仃去丁改品)禪師坐禪石及虎跑泉清澈無底 【 舊編云(仃去丁改品)師以結庵有一虎常隨之師以乏水為憂虎跑地得泉因以為名餘英志載毛澤民游虎跑泉石頤山詩葛文康留宿石頤詩云住山(仃去丁改品)老富心機云云何須兼住兩招提蓋(仃去丁改品)師建兩伽藍冬居石頤夏居靜林】

隆教院在縣西北十八里銅山之麓石晉天福三年建周顯德中名資福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建中靖國初僧維琳居之 【 餘英志琳號無畏大士受知蘇公軾與毛滂酬唱甚多】院內有無畏庵內苑橋外有清奏亭古月泉擎天松後有牛頭峰緩步隄毛公堂皆師所刱

定空院在縣東北七里梁普通六年建名永昌治平二年改今額 【 寺前後皆梅毛東堂有定空寺觀梅樂府寺後有白雲亭掌琳師有詩院在煙霞塢】

福慶院在縣南十八里上陌步本朝乾德四年錢氏建名鎮安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 院有翠屏軒秀巘亭毛東堂有詩刻石】

體寂院在縣西南二十里中山唐咸通三年建中和元年賜今額 【 見舊編而餘英志乃云失建置年月】 西南有虎鹿冢 【 舊編載佛日禪師居此院道行高潔常有一虎一鹿隨之一日虎獨歸而鹿不至師意虎害鹿薄責之虎屏氣徐出須臾負一死鹿至前虎亦斃師并瘞之號虎鹿冢餘英志同】

定光院在縣響應山下本朝建隆三年錢氏建名寶安治平二年改今額 【 古蹟並見響應山下】

章法院在縣西南二十六里前村山本朝治平元年建名延壽二年改今額

達觀院在縣東北三十六里獨蒼山梁大同中建號龍巖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永光院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天泉山建隆二年錢氏建寶福院在縣十五里上陌步乾興元年建

護戒禪院在縣東二十五里龍山下本朝太平興國中錢氏建號福慶治平二年改今額

崇福密巖禪院在縣北二里烏回山紹興七年賜額奉懿節皇后祠

資福妙靜禪院在縣南十八里雞鳴峰紹興二十四年衛茂實請為功德院

崇孝院在縣東北三十里翠峰淳熙六年參政施鉅建報恩資福禪院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大安嶺淳熙八年少保鄧從義建

雲岫禪院在縣東七里石井山淳熙八年建

右寺院三十六而廢者四據統記所載懷德永安寶相小山靜林建靈龍光止七所而建靈龍光已廢存者五而已其他皆未置雖置而名未顯今據諸書所載存者三十有二而九所建於紹興以來入為大官所請功德院豈非郡為行都輔郡而本邑山川特秀士大夫多擇葬地於此而然耶 十佛院【 云云】

  德清縣

大中乾元寺在縣南十里天寶橋南吳羌山之陰梁大同二年戴可先捨宅為寺大殿棟宇巍然釋迦寶殿四字梁武帝書大中乾元之寺六字唐柳公權書寺舊有塔本朝乾道中沈作式重建初成鐙火闔邑人呼之為腰金塔【 不數歲鄭聞沈复李彥穎韓元吉相繼為執政侍從】

壽聖寺在縣東三十六里韶村寺記云基四百畝谿水環繞梁天監五年青州節度使沈子真居宅一夕鐘磬自鳴堂前井中放出毫光俄有龍騰空而去子真遂捨為寺武帝賜今名 【統記云會昌六年置】 先建大殿宏壯高峻皆香栟木殿有三世佛佛碑石曼卿所書在彌勒像前吳越王病目聞此井神異取水洗之即愈因賜旃檀香作井欄唐太宗皇帝亦賜御書佛賦逍遙詠急就章四十餘卷寶函鎮寺唐咸通中刺史高湜重修大殿其後弼陵沈氏別立禪院於寺後號順慶本朝皇祐閒重建三門兩廊記阿育禪院懷璉作奉化知縣沈時升立石紹興十二年太上皇帝降御旨省劄許比慈感壽聖兩寺免諸色科

覺海寺在縣東四十五里新市鎮唐時武康縣舊有興福寺後廢元和十年鍾思染於鎮中得漢中大夫朱安期墓地請於刺史薛戎移額建寺於此烏程令朱集捨田宅金錢賈彝昌相與力成之武宗時廢毀宣宗時彝昌重建本朝治平二年改今名按三門佛殿唐時所立記文建中靖國初太史章撰大唐興善之寺六字小碑今藏墨妙亭有法鑒講師若愚塔銘殿柱有天書雷公大印

大善寺在縣南二十七里唐棲村梁大同二年水部員外郎沈著捨宅為寺號永明唐貞觀中改為大名寺本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

慧通教寺在縣東四十五里新市鎮熙寧元年建號法華院政和七年改今額

覺華寺在縣東北二十七里新塘梁天監中郡人沈悅捨宅為寺號華林本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有一石經幢唐會昌初僧清(恐去心改言)建處士胡季良贊

唐壽寺在縣北二十七里戈亭吳越時建號孝德寺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安國寺在縣北二十里下舍舊名安居禪院唐咸通中改延慶寺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慈相寺在縣北三里唐元和中建號石壁院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院有泉出石罅狀如半月號靈泉

華藏寺 【 在吳羌山前乾道四年移武康廢額來此武康華藏舊寺吳越王錢俶所建號興慧治平二年改今額今寺中有錢王護戒牒尚存】

海會禪院在學海寺西北隅國初邑人悔延昶建本興善寺羅漢子院大中祥符五年改今名

保慶院在縣西五里積谷山之陰唐朝乾元中邑人余邦開山賜號積谷禪院吳越時改大寧保慶禪院今為民居東有望蠡亭正與蠡山相對

妙嚴院在縣北十里大壯嶺東唐乾符二年號集雲院後改今額本朝紹興七年樞密沈與求乞為功德院有妙峰堂詩榜甚多

保寧院在縣北十里大壯嶺本朝紹興五年初建朱皇后宅乞為功德院賜今額

道林庵在縣東二十七里崇寧元年建常以本州天聖院名之後罷神霄宮復舊院額遂以今名榜為庵

三德院在縣東四十里梅林南齊建武中邑人太常少卿張迪捨宅為寺始號波羅蜜寺唐大中元年改波羅護國院本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 【 有岑碩詩云齊朝立蘭若曾廢會昌初佛法滅不得僧徒還此居無碑傳古昔有樹老扶疏門外滌塵冰寒光浸太虛】院有彌陀閣大悲閣甚雄壯

真教院在縣北二十七里相村唐咸通六年建本朝建隆三年為集福院治平二年改今額

延壽院在縣東北二十七里敢村梁天監四年邑人沈慶之捨宅為寺唐大中初賜今名 【 統記云在縣東十八里咸通十年置】

明因院在縣東四十五里新巿鎮吳越時顯德三年餘杭令章靖捨宅創建號羅漢院記文龍街首座贊熙寧元年改今額

齊政院在縣東北十五里忻村唐咸通十二年建本朝元符中靈芝元照撰記

永寧院在縣東北三十六里白彪村齊永明二年丹陽太守沈豫捨宅建唐咸通中復賜今額

永壽院在縣東四十五里後柳□□大中二年建咸通中賜額

梵行院在縣東四十五里苦竹村唐咸通二年建號永恩院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瑞蓮院在縣東北四十五里櫟林村周廣順二年邑人吳篆請於吳越國鄧王就古院基建號護國瑞蓮院

越山院在縣東五里本朝開寶中建因舊寺基未賜額以今名

宣梵尼院在縣東四十五里新巿鎮唐咸通五年建號連雲院本朝治平二年賜今額

寧國尼院在縣西南赤土山本朝乾道四年開府鄭藻建請為功德院

寶覺慈光禪院在城山之陰本朝熙寧中天台僧了因結廬其上洛僧道容繼之屋宇寖多遂請安吉妙香禪院廢額名之紹興三十二年內知省徐伸乞為功德院賜今名山頂有塔又有挂月環翠二亭

廣法教院在縣東南七十里海瀉村乾道元年移臨安府廢額建

寧國院在縣東北五里蘭山乾道二年移臨安府廢額於此

廣福院在縣南十二里上初塢乾道元年移錢塘縣廢額建

真寂院在縣東南三十六里南林乾道六年移錢塘縣廢額建今改為淨化院

  安吉縣

報恩光孝教寺在縣西北三里玉磬巖宋元嘉二十九年建號崑山寺本朝政和三年改為天寧萬壽寺五年改為十方教寺紹興中再改報恩光孝教院崇奉孝宗皇帝道場寺前舊有放生池縣令胡浚明重濬并記樂平寺在縣東北三十五里梅谿鎮宋元嘉元年信義太守施彬捨宅建唐會昌中廢後復舊

大明寺在縣南十五里霧山錢氏即古寺基建名祇洹寺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寺有錢氏元給奏憑稱持降宣命甲子年十一月某狀奏 【 葛勝仲詩云空翠沾我襟溟濛認堂奧兼乃張公超五里方術妙】

化度寺在縣西南二十五里上巿錢氏建號永樂寺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廣福寺在縣東南二十里錢氏建名修道寺 【 舊有修道寺在縣南四十三里梁大同四年三月置隋大德三年三月廢】 本朝治平二年改壽聖寺紹興三十二年改今額

上方法雲禪院在玉磬巖唐乾興三年建本報恩寺子院本朝天禧五年始賜院額寺後舊有半山亭歲久隳壞乾道六年縣令安鼎夢遊是亭尋訪得舊阯重建題曰真賞鼎自撰記

常樂禪院在縣西北半里錢氏時將軍吳頊捨宅為寺號羅漢院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有慶歷二年建康俞璋所撰羅漢院重修法堂記

百福院在縣西南三十里靈峰山梁開平元年建號靈峰院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有熙寧元年知懷州孔叔瞻撰重修大殿記

淨行院在縣西南六十五里董嶺村晉開咴赍X氏建號寶德禪院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妙香院在縣西南四十五里結竹村本朝乾德六年錢氏建建炎初兵火德清城山請廢額去凡三十年再得舊額今方葺治

澤心院在縣西北二十五里磴頭本朝建隆元年錢氏即古寺基建名龍安院治平二年改今額

等慈院在安吉縣東三里四龍湖山吳越錢氏建號永安禪院 【 舊有永安寺在縣東南四十里梁天監三年六月置隋開皇八年十月廢】 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大觀中重修宗子博士魯百能撰記

靈芝塔院在等慈院西錢氏建

戒香院在縣西南六十里按坑本朝乾德二年錢氏建號龍香禪院治平二年改今額

普滿院在縣北二十五里白茆晉開叨年錢氏建號寶積院 【 舊有寶積寺在縣南二十五里梁大同元年十月置天監五年九月廢】 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普潤院在縣西南八十里荻浦晉天福六年錢氏建名長慶院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華嚴院在縣東南二十里銅峴山周廣順三年錢氏建名寶相院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華嚴院在縣東南四十五里塔塢乾德三年錢氏建名資福院治平二年改今額

普慈院在縣西南五十里古浮山晉天福四年錢氏建名安樂院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葛勝仲詩云路出古浮山木杪飛華屋即此處也

德山禪院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唐龍紀二年建天祐四年吳越王改為五峰興國院本朝大中祥符元年又改今額

淨慧院在縣西南八十里杭千晉開叨年錢氏建名禪定院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廣慈院在縣東南三十五里本朝建隆元年錢氏建名永慶禪院治平二年改今額寺有天聖五年通判杭州陳詁所撰永慶院彌陀殿記

禪源院在縣西九十里銅坑本朝乾德二年錢氏建名龍居院治平二年改今額

寶梵院在縣西半里晉天福五年錢氏建名保安院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寺有山塔在谿外

北門接待院本朝紹興元年準尚書省黃給度牒未曾賜額院有廬舍那佛閣萬壽尼院崇寧元年建

本縣有寺二十七其二十四係舊圖經所載除樂平崑山前代所置外餘二十二皆錢氏所為以安吉一方而所置寺繁盛如此民何以堪哉外有齊梁等六寺除永安保積修道為後人所取名外有齊弘寺【 安吉縣南七里齊永明三年十月置隋開皇八年五月廢】

  

      吳興志卷十四

             宋談鑰撰

      郡守題名

郡守題名郡侯自吳置郡歷晉訖陳曰太守閒為王國則曰內史自隋至周歷唐至吳越曰刺史宋曰知州事繇吳至隋未有題名唐大歷中剌史裴清始撰歷官記首於王羲之終於任忠四十四人勒於謝傅碑陰前吳後隋缺而靡聞也宋滕宗諒以所編未盡采摭史傳增二十七人續圖經又以所書歷官與正史差誤重加是正且搜羅遺失得二十四人共九十有五以今攷之年代之弗詳事跡之弗著登載尚有缺焉唐剌史題名廣德中李紓始立自武德以來名氏官秩遷就歲時悉追書之正元中刺史李詞及滕宗諒繼此誌刻訖於吳越納土凡一百三十九人其閒亦有與統記史書所載不同者宗諒又為宋朝題名自太平興國三年王洞而下其後聯續書刻至劉敏士百二十八人而石窮知州事唐瑑續之至慶元六年又二十九政竊詳古人創題名之意非惟欲著姓氏後先而巳有勸善懲惡之善焉必追錄前政搜訪遺闕者非惟欲涉獵務博而巳正懼其事跡之湮沒也元結道州刺史廳壁記曰問之耆老前後剌史能恤養貧弱專守法令有徐公履道李公廙遍問諸公善或不及惡有不堪說者故為此記為剌史作戒使題名不作則前人之名皆不可見後人亦無由歷指以問而善惡之跡俱泯矣此古人微意而元公剖判之者也石刻墨本必俟椎搨以張屋壁故併錄以便觀覽自晉以來且以正史諸書參攷年代訂正訛舛備錄事跡善惡畢見疑者闕之其有功德此民者別標載賢守類俾繼是而書者愈加意

晉顧秘 記云驃騎將軍榮之族父自交州刺史遷吳興太守續圖經云晉史顧眾傳父秘為交州刺史卒眾往迎喪值杜弢之亂崎嶇六年乃還秘曾蒞吳興過吳興義故共遺眾錢二百萬一無所受則知秘非吳興遷交州也周(王已)傳石冰略有揚土(王已)率吳興太守顧秘都督揚州九郡軍事斬冰所置吳興太守區山惠帝太安二年前吳興內史顧秘起義兵以討石冰

周(王已) 記云字宣佩征西將軍處之子累遷吳興太守晉史(王已)斬錢璯三定江南元帝嘉其勳以為建威將軍吳興太守封烏程縣侯按懷帝光熙三年錢璯反周(王已)率郡人斬璯百姓敬愛事見賢守下

王羲之 字逸少司徒導之從子起家祕書郎征西將軍累遷吳興太守子獻之續圖經云晉史不載為守又傳云起家祕書郎征西將軍庾亮請為參軍當是將軍下脫參軍二字梁吳均入東記羲之為守昇烏山事

王獻之 字子敬建威將軍吳興太守續圖經云晉史不載為守事恐唐人必有據按晉史傳獻之為衛將軍長史尋除建威將軍吳興太守徵拜中書令南史羊欣傳載獻之為太守吳興書裙數幅事王儉傳宋蒼梧王暴虐儉引新安主婿王獻之任吳興為列補義興太守

謝萬 字萬之伯祖承撰後漢書歷吏部郎為吳興太守兄安姪瑗晉史紀穆帝升平二年八月以吳興太守謝萬為西中郎將豫州剌史

謝安 為吳興太守晉史作征西將軍軍司馬尋除吳興太守又烏程縣西四里有謝塘舊圖經云晉太守謝安開世說王僧彌謝玄曰汝是吳興谿中釣□耳注玄叔父安曾為吳興玄少時從之游故云在官無當時譽去後為人所思開城西官塘人獲其利號謝公塘頃之召拜侍中

謝琰 為吳興太守續圖經云晉史謝琰督吳興義興二郡軍事討孫恩非太守也恐別有據琰討恩至義興斬僭S允進吳興討丘王破之

虞潭 字思奧吳騎都尉翻之孫散騎常侍出為吳興內史兄子(馬斐)續圖經云晉史潭為吳興太守秩中二千石顧眾張闓傳並云吳興內史職官志諸王國以內史掌太守之任則吳興必嘗封王太守為內史矣按成帝即位潭為太守蘇峻反加督三吳等五都軍事與闓等同討峻帝紀咸寧三年五月蘇峻逼遷太子吳興太守虞潭等起義兵於三吳王舒傳亦作太守

虞(馬斐) (馬斐)亦至吳興太守晉史傳字思行歷吳興太守世說注歷尚書郎吳興守徵為金紫光祿大夫卒

陸納 字祖言自吳興太守遷大中正晉史納以尚書吏部郎出為吳興太守先至姑孰辭桓溫徵拜左氏尚書領洲大中正裝止襆被事見賢守下

周鎮 字康特累遷吳興太守

胡嚴 字起祖左遷吳興太守

王胡之 字修靈廙之子自吳興太守遷西中郎將司州剌史圖經云晉史靈作齡不載為吳興太守世說有王司州至吳興印渚事注別傳云歷吳興太守按世說云王司州至印渚看歎曰非惟使人情開滌亦覺日月清朗注云歷吳興太守吳興記云於潛縣東七十里有印渚旁有白石山峻壁四十餘丈印渚蓋眾溪之下流也又按晉書沈勁傳勁吳興人少有節操郡將王胡之深異之乃遷平北將軍司州刺史上書薦勁續圖經弗深考耳

孔愉 字敬康司徒左長史出為吳興太守封餘不亭侯子坦續圖經云晉史累遷吳興太守非自長史出也封餘不亭侯亦在為太守前坦從子也按晉史建興初以討華軼功封餘不亭侯後出為司徒左長史累遷吳興太守沈充反棄官還京師拜御史中丞

孔坦 字君平官至吳興太守續圖經云晉史坦嘗為吳興內史非太守也按傳愉從兄侃侃即坦父也蘇峻平遷吳興內史封晉安男加建威將軍呙渍裰乱娰t守下

張玄之 登之子歷吏部尚書冠軍將軍吳興太守晉史謝玄傳為會稽內史時吳興太守寧晉侯張玄之亦以才學顯自吏部尚書與玄同年之郡時人稱南北二玄又顏真卿杼山寺碑云晉吳興太守張玄之吳興記曰【 云云】 統記又多載玄之山墟名

孔廞 御史中丞群之孫自吳興太守遷廷尉卿子琳之晉史孔壁傳云嚴叔父也孫廞位至吳興太守廷尉

孔琳之 官至吳興太守遷侍中晉史傳廞子琳之以草書擅名又為吳興太守侍中

江灌 虨從弟累遷吳興太守續圖經云晉史江逌從弟灌自御史中丞轉吳興太守虨統之子與逌皆曾祖蕤當為再從弟逌統有傳不必言虨也按傳灌轉吳興太守蔑視權貴桓溫患之徵拜侍中以在郡時公事有誤追過之

謝邈 字茂□太傅安之猶子自侍中出為吳興太守晉史傳邈為吳興太守孫恩之亂為偎鶊瘫屏畋泵驽銋柭曉晃也坏米锾熳雍伪泵嬷兴旌χo安帝隆安三年謝方明隨伯父吳興太守邈在郡孫恩寇會稽東土響應吳興人胡傑鵠驃破東遷縣方明勸邈避之不從被害方明合門遇害數日葬送並畢

孔嚴 字彭祖愉從弟自尚書左丞出為吳興太守晉史傳自揚州別駕遷尚書左丞以侯領尚書太和中拜吳興太守秩中二千石褎義婦事見賢守下

以上歷官記元二十三人今退王韶之謝述入宋為二十一人

袁琇 晉史紀愍帝建興三年吳興人徐馥害太守袁琇

周札 晉史本傳徐馥平元帝以札為奮武將軍吳興內史改封東遷縣侯

周筵 晉史札傳云札兄靖子筵征虜將軍吳興內史

王坦之 晉史本傳不載為吳興太守統記據搜神記言王坦之為吳興郡守有竺師與之甚厚論及幽冥事曰先死者當以冥務見報歲餘竺師(焱欠)至曰貧道巳死昔之所論一無差誤勉崇利濟言訖而去坦之亦尋卒本傳亦載竺師事但言歷徐兗三州刺史若據搜神記所言是坦之終於吳興太守

顧眾 晉史傳王敦欲以顧眾為吳興內史眾舉桓彝亦遜眾事並不行是未曾授巳未知滕公別有何據

朱序 晉史本傳太和中遷兗州剌史時長城人錢洪聚黨百餘人藏匿原鄉山以序為中軍司馬吳興太守討(打去丁改金)之事訖還兗州紀孝武寧康二年長城錢步射錢洪等作亂吳興太守朱序討平之

司馬詢之 晉史西陽王羕之子元孫詢之歷吳興太守劉裕伐關中以為諮議參軍

王蘊 晉史本傳蘊起家佐著作郎累遷尚書吏部郎補吳興太守有德政屬郡荒人饑輒開倉振恤主簿執諫請蘊列表上待報蘊曰今百姓嗷然路有饑饉若表上須報何以救將死之命專輒之愆罪在太守於是大振貸之賴蘊全者十七八人焉朝廷以違科免蘊官士庶詣闕訟之詔特左降晉陵太守

孔靜 南史傳字季恭晉熙寧閒累遷吳興太守加冠軍先是吳興頻喪太守言項羽神為卞山王居郡聽事二千石當避之靜居聽事無害也遷尚書左僕射

以上九人滕宗諒增今添孔靜一人為十人

江蔚 晉史逌傳子蔚吳興太守

陶回 晉史家傳蘇峻平以功封康樂伯久之遷征虜將軍吳興太守在郡四年徵拜領軍將軍加散騎常侍年饑輒開倉救民事見賢守下

車胤 晉史本傳隆安初為吳興太守秩中二千石辭疾不拜加護國將軍丹陽尹

殷康 晉史殷覲傳父康吳興太守括地志曰黃浦亦名庚浦即康浦也左右有上康村晉殷康為太守百姓避其名改康為庚統記云開荻塘溉田十餘頃峴山康築亭其上名顯亭

續圖經元五人今退張崇之入宋為四人

沈嘉 統記云晉度支尚書吳興太守又重開荻塘更名吳興塘見荻塘下

何楷 括地志云金蓋山何楷居此修儒業楷後為吳興太守改金蓋為何山又顏真卿杼山妙喜寺碑云從草堂徑行百步至吳興太守何楷釣臺南史何子平傳祖楷晉侍中唐姓纂云何叡渡江生楷

以上二人今添

右晉大官歷官記及滕守續及續圖經所載共三十七人王韶之謝述合係宋而孔靜乃係之梁今皆是正又添沈嘉何楷二人為三十七人歷官記始於王羲之今按晉史顧祕周(王已)袁琇周筵周札屬西晉惠帝愍懷之際故以為首而羲之次之餘姑循舊次

宋褚彥回 記云字彥回起家著作佐郎轉太子舍人尚餘姚公主拜駙馬都尉出為吳興太守累遷驃騎大將軍侍中錄尚書事諡文簡續圖經曰南史本傳尚宋文帝女南郡獻公主拜駙馬都尉除著作佐郎歷侍中領尚書右衛將軍元徽二年出為吳興前後宜以史為正沈憲為烏程令太守褚彥回歎美以為方員可施丘靈鞠傳褚彥回為吳興太守謂之曰此郡才士惟有丘靈鞠及沈勃耳乃啟申之

謝莊 記云字希逸弘徽之孫自散騎常侍出為吳興太守子朏續圖經云南史謝密字弘徽子莊非孫也南史傳大明中除吳興太守廢帝即位後為散騎常侍尋加光祿大夫卒

丘道護 記云即靈鞠之伯父遲之伯祖黃門侍郎出為吳興太守統記有晉新安太守條陽侯道護舊圖經云南郡太守道護未知官記何據

謝澹 記云字景恆父談祖安累遷吳興太守南史本傳作父瑤晉歷位尚書宋景平中累遷光祿大夫元嘉中位侍中特進卒不載為吳興太守事

王韶之 記云字體泰羨之之孫歷吳興太守入宋至門下侍郎續圖經云南史傳晉恭帝時遷黃門侍郎宋文帝時免給事中後為吳興太守卒是為黃門侍郎在晉末為吳興太守在宋文帝時也孝義傳吳逵潘綜並吳興人太守王韶之擢逵補功曹史不就又發教列上綜行於州臺又王道迄烏程人涉學善書形貌又美太守王韶之謂人曰有子弟如王道迄無所少

謝述 記云字景光宣城太守眺之祖累遷吳興太守南史述宋元嘉二年拜中書侍郎歷南郡太守司徒左長史左衛將軍卒於吳興太守不當列晉

王僧慶 記云太守尉儉季父自御史中丞三遷吳興太守續圖經云南史本傳宋泰始中為吳興太守列於齊誤矣

沈文季 記云字仲遠慶之之子司空吳興太守續圖經云南史本傳元徽初自祕書監出為吳興太守飲酒至五斗妻王氏飲亦至三斗常對飲竟日而視事不廢昇明元年沈攸之反齊高帝加文季冠軍將軍督吳興錢塘軍事

以上元記五人王韶之謝廷元在晉王僧慶沈文季元在齊今添入四人退謝朏一人入齊為八人

張崇之 續圖經云無傳載南史孝義傳吳逵吳興人太守張崇之三加禮命太守王韶之擢補功曹史固辭不就吳逵事出宋略

劉延孫 南史紀宋孝武帝孝建元年以吳興太守劉延孫為尚書右僕射

王曇生 南史紀宋明帝泰始二年吳興太守王曇生王弘之傳子曇生孝武末為吳興太守又孔覬傳吳郡太守顧琛同吳興太守王曇生起兵

張永 南史紀明帝泰始二年吳興太守張永平晉陵鄧琬傳琬同吳興太守王曇生等起兵明帝遣王玄謨領水軍南討吳興太守張永為繼隱逸傳張永為吳興請沈麟士入郡

蕭慧明 南史傳作惠明思話子也有時譽宋明帝泰始初為吳興太守郡界有卞山山下有項羽廟相承項羽多居郡廳事前後太守不敢上慧明謂綱紀曰孔季恭嘗設宴席未聞有災遂設筵榻接賓數日後見有一人長丈餘張弓挾矢向慧明既而不見旬日卒

以上三人失載并張崇之元在晉蕭慧明元在齊今添入共五人

顧琛 南史傳元凶劭弒立以琛為會稽太守隋王誕起義事平遷吳興太守孝武時仍為吳興太守坐郡人多翦錢及盜鑄免官

張岱 南史傳宋明帝泰始末為吳興太守齊武帝即位復為太守岱晚節至吳興更以寬恕著遷南兗州刺史卒

殷沖 南史張岱傳岱為東遷令時殷沖為吳興太守謂人曰張東遷親貧須養所以棲遲下邑然名器方顯終當大任

以上三人續圖經

袁思道 統記云符瑞圖宋元嘉十年烏程縣有白龜見吳興太守袁思道表進之

孔山士 南史隱逸傳沈麟士吳興人宋時太守孔山士辟不應

沈道思 德清紫極觀梁大同七年東宮直沈文沖表祖宋吳興太守道思少好玄默以故宅捨為觀見統記及舊編

以上三人今添

右宋太守據三書所載元共十一人張崇之王韶之述載在晉王僧慶沈文季載在齊蕭慧明載在梁並係宋時今並添入又增孔山士袁思道三人退謝朏一人入齊為十七人

齊袁洵 記云即粲伯父累遷吳興太守南史洵為吳郡太守見袁湛傳二者必有一誤或別有證

謝朏 記云官至吳興太守南史傳永明中為吳興太守明帝秩胨梦粬F避事居郡不理常務聚斂眾頗詆之亦不屑也孝武仞朏為吳興以雞卵賦人收雞數千及遯節不全為清談所少周興嗣傳齊隆昌中侍中謝朏為吳興太守唯與興嗣談文史而巳罷郡大相談薦

袁昂 南史傳齊永元末為吳興太守梁武帝起兵州郡望風皆降昂獨拒境見賢守下故臨終嘗曰往忝吳興屬在昏明之際不識天命甘貽戮辱帝手書諭之昂答曰偏隅一郡何能為役建康平昂舉哀慟哭時帝使豫州刺史李元履巡撫東土敕曰袁昂道素之門世有忠節天下須共容之勿以兵威陵辱元履至宣旨昂不請降開門撤備而巳

以上歷官記所載元五人王僧慶沈文季合在宋王騫合在梁卻添謝朏今三人

蕭惠休 南史傳作慧休惠明弟也齊東昏侯永元元年徙吳興太守徵為尚書右僕射吳興郡項羽神舊酷烈人云慧休事神謹故得東遷二年遷至平望帝命服藥卒

何戢 南史傳戢為吏部尚書加驍騎將軍出為吳興郡守統記云何戢吳興太守好書畫精巧列於伎藝本傳云上頗好書畫一日嘗賜戢蟬雀扇顧景秀所畫時陸探微顧彥先歎其巧絕獻之非戢畫也

以上二人滕續

張環 南史傳齊高帝建元元年改封平都侯及為吳興太守以既有國秩不取郡俸高帝敕上庫別藏其俸以表其清

袁彖 南史傳仕齊為冠軍將軍監吳興郡事彖性剛固忤武帝到郡坐過用祿錢免官往東治後為侍中

李安人 南史傳齊武帝時為尚書左僕射以老疾求退為吳興太守於家載米往郡人服其清吳興有項羽神護郡廳事必須祀以軛下牛安人奉佛法不與神牛著屐上廳事又於廳上入閣齋俄而牛死葬廟側今呼為李公牛豖安人尋卒亦以神為祟

徐孝嗣 南史謝覽傳云東海徐孝嗣以御史中丞出為吳興太守王儉贈詩曰方軌叔度追清彥輔柔亦不茹剛亦不吐時人以比蔡子尼在郡有能名

王敬則 南史傳齊建元二年為吳興太守郡多摽掠有十數小兒於路取遺物敬則殺之以徇人錄得一偷召其親屬於前鞭之令偷身長埽街路久之乃命偷舉舊偷自代諸偷恐為所識皆逃走境內以清其初入烏程從巿過見屠肉枅歎曰吳興昔無此枅是我少時在此故也召故人飲酒說平生不以為屑也【 敬則少時屠狗商販遍於三吳】

孔琇之 南史傳靖之孫靈咦育R武帝時為監郡尋拜太守政稱清嚴孝義傳王文殊吳興人至孝太守孔琇之表其行鬱林王詔改所居為孝行里

王瑩 南史傳歷東陽太守以居郡有惠政遷吳興太守齊明帝憂勤庶政瑩頻處二郡皆有能名遷中令領軍嘗曰我昔從東度為吳興東有登岸

王秀之 南史傳為輔國將軍吳興太守祖父敬弘性剛正致仕隱吳興秀之先為諸王長史無復仕進意止營治舍亭山宅為終焉之計及除吳興隱業所在心願為之到郡守舊山移置輜重

以上九人又續退張嵊在梁今八人

楊文崇 統記祥應圖云齊永明元年吳興武康沈崇家有石榴連理太守楊文崇奏聞

右齊太守三書所載元十七人退王僧虔沈文季入宋王騫張嵊入梁卻添入謝朏又今添楊文崇一人合為十五人

梁謝瀹 記云為吳興太守子覽傳云初齊明帝及瀹東海徐孝嗣並為吳興號為名守孝義傳王文殊吳興人有孝行太守謝瀹聘為功曹不就

謝覽 記云為吳興太守南史傳天監中拜吏部尚書出為吳興太守王峻傳常與覽約官至侍中不復诌M覽自吏部尚書出為吳興郡守心不畏強禦亦由處俗情薄故也在梁為太守時中書舍人王睦之家居烏程子弟專橫前太守皆折節事之覽未到郡睦之弟迎覽覽逐去其船杖吏為通者自是睦之家杜門不出郡境多劫盜為東道患覽下車肅然齊明帝及覽父瀹徐孝嗣皆號吳興名守感皆過之感昔在新安頗聚斂至是遂稱廉潔時人方之王述

柳惲 記云字文暢司空忠武公彥緒之子為吳興太守南史傳天監中再為太守為政清靜人吏懷之於郡感疾自陳解任父老千餘人拜表陳情

沈崇傃 吳興人至孝天監二年太守柳惲辟為主簿見孝傳

元仲景 記云累遷吳興太守詩眼云阮景仲為吳興太守禁夜半鐘姓名不同當攷

蕭映 記云臨汝侯吳興太守南史本傳普通三年為吳興太守郡累不稔太通三年野穀生武康凡二十二處自此豐穰映製嘉穀頌以聞中詔稱美陳紀武帝為新喻侯蕭映傳教及映為吳興太守甚重帝謂僚佐曰此人將來遠大必勝於我統記云蕭映為吳興太守烏程縣界有旅稻生映獻嘉穀頌

張僧繇 記云右將軍吳興太守統記云吳興太守畫白塔寺彌勒佛菩薩像世稱奇妙唐名畫錄梁張僧繇天監中歷右軍將軍吳興太守武帝崇飾佛寺多命畫之

王騫 記云宋駙馬都尉儉之子累遷吳興太守續圖經云南史齊永元末為侍中梁武帝受禪出為吳興太守宜列於梁

歷官記云元六人添入王騫共七人

信都遵 南史陳紀侯景之亂避地臨安及武帝舉兵累遷吳興太守信都遵收文帝及衡山王

張稷 南史梁紀武帝天監三年以吳興太守張稷為尚書左僕射傳政稱寬恕事見賢守下

蔡樽 梁時為太守在官惟飲郡井齋前自種紫茄白莧以為常餌詔褎其清加信武將軍天監元年宣城郡吏吳承伯挾妖道聚眾攻宣城殺太守轉寇吳興吏人並請避之樽堅守不動命眾出戰破斬承伯餘黨悉平累遷吏部尚書

蕭獻 南史傳臨汝侯猷梁長沙王懿子也為吳興郡守性倜儻與楚王布交見項王廟下

裴之橫 南史梁紀元年承聖二年齊軍攻合肥徵吳興太守裴之橫帥眾繼侯瑱據東關四年齊遣高渙送蕭明來主梁嗣至東關遣吳興太守裴之橫拒之又見王僧辯傳云破武陵王還除吳興太守作百幅被初兄之高以其縱誕為狹被蔬食以厲之歎曰大丈夫富貴必作百幅被今成其志

蕭琛 南史傳琛惠明從子也天監中為吳興太守郡有項王於廳事安神坐琛遷之廟見郡治廳事下

文皇帝蒨 南史章昭達傳侯景平文帝為吳興太守駱文牙傳陳文帝為吳興太守引文牙為將帥韓子高傳陳文帝出守吳興子高寄載華皎傳文帝為吳興太守以皎為都錄事庾持傳文帝為吳興太守以為郡丞兼掌書翰

滕續元八人退孔晉入晉蕭慧明入宋添陳文皇帝蒨共七人

徐度 南史傳陳武帝時以功除郢州刺史兼領吳興太守文帝即位累遷侍中

張纘 字伯緒南史陸雲傳為湘東王繹參軍先製泰伯廟碑吳興太守張纘罷郡經途讀其文歎曰今之蔡伯喈也本傳大通中為吳興太守居郡省煩苛務清靜人吏便之大同二年召為吏部尚書

夏侯亶 南史傳字世龍天監中遷吳興太守在郡有惠政吏人圖其像立碑頌美

張嵊 梁時為太守侯景圍建業遣弟伊率郡兵赴援城陷御史中丞沈浚違難東歸嵊往見之謂曰俪紤{陵人臣效命之日今欲收集兵刃保據貴鄉雖復萬死找酂o恨浚固勸嵊舉義時邵陵王綸東奔至錢塘聞之遣陸丘公版授嵊征東將軍嵊曰天子蒙塵今日何情復受榮號留版而巳傩信_劉神茂攻破義興遣使說嵊嵊斬其使仍遣軍破神茂景復遣神茂擊嵊嵊軍敗乃釋戎服坐於廳事倥R以刃終不屈執以送景景將舍之嵊曰速死為幸遂與子孫同遇害者十人景欲存其一子嵊曰吾一門巳在鬼錄不就爾處求恩於是皆死倨皆圩焚浭讨姓炛艺

蕭子顯 南史傳簡文時為吳興太守卒

袁樞 南史傳昂之孫紹泰中歷吏部尚書吳興太守陳永定中徵為侍中

衡陽王昌 南史本傳陳武帝第六子梁太清末武帝南征李賁命昌與宣后隨沈恪還吳興後為侯景所困景平拜長城國世子吳興太守年十六雅性聰辯明習政事武帝遣謝哲蔡景歷輔之臨郡蔡景歷傳衡陽王昌為吳興太守武帝以鄉里父老尊卑有數恐昌年少接待乖禮乃遣景歷輔之

孫廉 循吏附傳天監初事貴要得為列卿晉陵吳興太守然處官平直武帝嘗曰東莞二縣孫謙廉而巳又見文學傳孫抱東免人父康吳興太守

杜龕 南史梁紀敬帝紹泰元年十月震州刺史杜龕舉兵攻陳蒨於長城明年為太平元年正月震州刺史杜龕降詔賜死故吳興郡本傳魏平江陵後齊納貞陽侯明以紹梁嗣以龕為震州刺史吳興太守遷南豫州刺史加鎮南大將軍龕王僧辯婿也以陳武帝非素貴以法繩其宗門無所縱捨武帝銜之切齒及僧辯敗龕乃據吳興以拒之須敗陳武帝軍部將杜泰說之降其妻復募兵敗文帝軍後杜泰降文帝遣人負出項王寺前斬之

周敏 梁陳故事云吳興記云太守周敏大開學校勸人種桑與麥百姓賴之除國子博士見統記

齊明帝蕭鸞 南史謝覽傳初齊明帝為吳興號名守江祏傳齊明帝為吳興以祏為郡丞

王彬 南史循吏何遠傳梁武帝命遠為武康令太守王彬屬縣事見武康

右梁太守三書所載元共十九人退孔靜入晉蕭慧明入宋添王騫陳文帝蒨二人今又添衡陽王昌等六人為二十五人

陳錢道戢 記云散騎常侍右衛將軍駙馬都尉尚晉陵長公主永安侯出為吳興太守下有十二字云唐高僧終南山沙門釋通宣祖續圖經云謝公碣元置孝義寺此十二字何須太守官閥必寺僧所增南史本傳妻陳武帝從妹後拜東徐州刺史封永嘉縣侯天嘉元年為臨海太守後拜衡州刺史郢州刺史卒不載為吳興太守

徐綜 記云唐黃門侍郎堅之曾祖稜威將軍駙馬都尉尚永嘉公主出為吳興太守

沈君理 南史傳吳興人陳武帝時為吳興郡太守文帝嗣位累遷左戶部尚書無為吳興太守二處必有一誤記云吳興太守累遷吏部尚書

周文育 記云自吳興太守累遷司空開府儀同三司子(上下石)孫寶安南史本傳梁元帝授文育義州刺史累遷散騎常侍廣州平授開府卒贈侍中司空與所記不同子寶安傳云文育為王琳所縶及歸復除吳興太守

周詔 記云官至吳興太守南史周文育傳云子寶安與歷官記所載大異

周寶安 記云官至吳興太守南史本傳寶安文育之子而記云子(上下石)孫寶安未知何據又云文育歸復除吳興太守文帝天嘉二年寶安重拜吳興太守襲封壽昌縣公後除給事黃門郎衛尉卿卒

任忠 記云累遷吳興太守南史陳紀後主禎明二年使命軍任忠出守吳興郡以襟帶東陽州吳州本傳後主嗣位出為吳興內史及隋兵濟江自吳興入赴屯軍朱雀門

以上七人歷官記

陳伯禮 記云武陵王世子之從子出為本州太守續圖經云歷官記序云自王逸少暨任忠今刻伯禮於左疑後人所增南史本傳陳文帝第十子大建初為吳興太守在郡恣行暴掠為有司所劾十一年被代徵還

吳明徹 南史本傳天嘉五年遷吳興太守引辭之郡文帝謂曰吳興雖郡帝鄉之重故以相授廢帝即位遷丹陽尹

滕續元二人退陳文皇帝蒨一人

胡穎 南史傳隨周文育於吳興討杜龕陳天嘉元年除散騎常侍吳興太守卒官

徐敬成 南史傳大建五年除吳興太守隨吳明徹北討

杜稜 南史本傳陳廢帝時位特進侍中大建元年出為吳興太守二年召為侍中

沈恪 南史本傳杜龕平文帝襲張彪以恪監吳興郡武帝受禪恪自吳興入朝踐阼除吳興太守永定三年除散騎常侍

王奐 南史隱逸傳沈麟士吳興人昇平末太守王奐表薦之召不就

沈欽 南史陳紀天康元年廢帝即位以吳興太守沈欽為尚書右僕射

右陳太守三書所載元十五人退陳文帝蒨添沈欽仍舊十五人

隋李德林 隋書本傳隋初為內史令開皇十年出為湖州刺史按紀九年平陳

沈法興 唐書本傳隋大業末為吳興郡守東陽贅鞘缼致云淇墼t法興與元祐討之顏真卿石柱題亦云隋吳興太守沈法興統記云大業十四年吳興太守沈法興討東陽贅鞘缼职此寮o大業十三年十一月改元義寧大業十四年即義寧二年也

右隋太守滕續一人今添一人共二人

唐孟宣文 武德二年自陳州刺史授後遷涇州刺史見唐刺史題名下同

雲洪嗣 武德七年自右庶子授遷鄭州刺史

韓世恭 正觀五年自金吾將軍授遷衛尉少卿

徐瑩 正觀十一年自括州刺史授統記云遷刑州刺史所載刺史自此始

竇懷恪 正觀十七年自戶部郎中授遷揚州刺史

劉守敬 正觀二十一年自洛州刺史授遷太常少卿統記云聖歷二年授

陳蹇之 永徽元年自陳州司馬授免官統記云大足元年授

于敏直 永徽五年自宋州別駕授遷德州刺史

賀蘭爽 永徽九年自右衛中郎授遷羽林將軍統記云自徐瑩後六政則天時

衛弘敏 顯慶元年自豫州刺史授遷右清道府率統記云神龍二年汝州刺史授

韋璋 顯慶五年自少府監授卒官統記云神龍三年自博州刺史授

武太中 弘道二年自海州刺史授卒官統記云以上三政中宗時

鄭休還 垂拱元年自金州刺史授遷越州都督統記云景雲元年太常少卿授遷滑州刺史

趙謹徽 長壽二年自洪州都督授統記云景雲二年自泉州刺史授遷太子賓客到任

馬建 證聖元年自袁州刺史授遷邛州刺史統記云太極元年以上三政睿宗時

崔瑊 萬歲通天元年自登州刺史授遷□州刺史統記云開元元年

張洽 大足元年自濮州刺史授遷魏州刺史統記云開元三年

侯莫陳涉 神龍二年自睦州刺史授遷商州刺史統記云開元九年

朱(上宗下山)慶 太極元年自虔州刺史授遷洪州刺史江南道采訪使統記云開元六年在侯莫前

蔣挺 開元五年自國子司業授選申王府長史統記云十二年

徐元之 開元七年自諫議大夫授改邠王府長史統記云十五年

鄭繇 開元九年自陳州刺史授遷博州刺史統記云十七年

徐嶠之 開元十三年自吉州刺史授遷洺州刺史統記闕唐史徐浩傳父嶠之不載為守事

皇再從兄祈 開元十六年自國子司業授遷金吾大將軍統記云二十二年自諫議大夫授遷右領軍衛將軍

韋明(昜□) 開元十八年自右清道府率授遷趙州刺史統記云二十四年

張景遵 開元二十一年自夔州刺史授改清道府率統記云二十七年

徐惲 開元二十三年自登州刺史授不曾之任遷洪州刺史充江西采訪使統記云二十九年

鄧武遷 開元二十九年自蘄州刺史授卒官

吳從眾 開元二十八年自蘄州刺史授遷密州刺史充党項使統記云天寶三年自鄭州刺史授遷安化郡太守即密州刺史也

陳思應 天寶元年自柳州刺史授不之任統記云四年

閻知言 天寶二年自括州刺史授致仕統記云五年

周擇從 天寶五年自饒州刺史授改洪州刺史統記云六年遷宣州

韋南金 天寶八年自睦州刺史授遷梁州刺史統記云七年

李峒 天寶十年自壽州刺史授改授陳王府長史統記云十三年以上十八政元宗時

韋景光 天寶十二年自衛將軍授免官統記缺

豆盧陳麟 天寶十四年自華州刺史授遷虔州刺史統記云至德二年

崔巽 天寶十五年自蘇州刺史授遷右衛將軍統記云乾元元年

楊慧 至德元年自奉元縣令授免官統記云乾元二年遷杭州刺史慧一作惠

崔論 上元元年自蜀州刺史授遷試大府卿兼御史大夫淮南節度行軍司馬統記云自饒州刺史授以上四政肅宗時

獨孤問俗 上元三年自明州刺史授遷祕書監檢校揚州大都督司馬統記云寶應二年

盧幼年 寶應二年自杭州刺史授遷大理少卿統記云永泰元年

杜位 乾元元年自江寧少尹拜卒官統記云大歷四年

蕭定 永泰二年自信州刺史授遷宋州刺史統記云蕭定大歷六年宋州刺史授遷蘇州袁潤等六州刺史大歷中有司差天下刺史治最定與常州蕭復濠州張鎰為第一

裴清 大歷二年自宿州刺史授除鄂州刺史統記云六年選兵部郎中

顏真卿 唐大歷七年自撫州刺史授遷刑部尚書統記云八年唐史傳云遷撫湖二州刺史元載誅楊琯薦之擢吏部尚書大歷中為刺史招致名儒高客七十餘人相與攷郡書成韻海鏡源五百卷又書其伯祖元孫所著干祿字書撰於生池碑及其他石刻公即在郡累年德政洽於千里邦人仰其忠烈今奉祠焉

樊系 大歷十二年自諫議大夫授遷濠州刺史統記云十年

第五琦 建中元年自饒州刺史授遷太子賓客史傳云坐與朝恩善貶括州刺史徙饒湖二州復為太子賓客統記云大歷十三年

王密 建中三年自明州刺史授遷越州都督充浙東西團練副使統記云大歷十四年

王沔 建中五年自檢校工部郎中兼侍御史授遷宣州觀察使統記云大歷十五年遷宣州刺史以上十政代宗時

袁高 正元二年自韶州長史員外置同正員授遷給事中統記云袁高建中二年

楊頊 正元四年自濮州刺史授遷國子祭酒統記云興元元年二政德宗時

龐(上下言) 正元七年自倉部郎中授遷絳州刺史統記作三年

于(由頁) 正元八年自駕部郎中授遷蘇州刺史史傳自駕部郎中出為湖州刺史郡有湖陂異時溉田三千頃以濟人久淤廢(由頁)行縣命修復隄閼歲獲(禾亢)稻蒲魚無慮萬計州地庳薄葬者不掩柩(由頁)為坎瘞枯骨千餘人賴以安未幾改蘇州統記作五年

劉全白 正元十年自池州刺史授遷祕書監致仕統記作七年

王浦 正元十一年自建州刺史授卒官統記作十年

李錡 正元十三年四月自杭州刺史授遷本道觀察使統記作十二年本傳德宗時為杭湖二州剌史居三載遷潤州刺史浙西觀察使

李詞 正元十六年自萬年縣令授遷光祿少卿統記作十四年

田敦 正元十八年五月自衢州刺史授遷常州刺史統記作十六年

顧防 永正元年四月自澧州刺史授除常州刺史統記作正元二十年以上八政順宗時

姚駰 元和元年四月自處州刺史授卒官統記作姚駰

辛秘 元和二年正月自兵部員外郎授史傳為兵部員外郎憲宗初拜湖州剌史討李錡平賜金紫召為河東司馬留主務李錡反遣將先取支郡蘇常杭睦四刺史或戰敗或拘脅秘召將丘知二夜開城收壯士得數百逆俅髴饠仄鋵⑦M焚營堡錡平遣宣慰使齎詔至賜金紫刻詔於石又有時元佐紀銘其功

范傳正 元和四年八月自歙州剌史拜六年二月十一日遷蘇州刺史史傳歷歙湖蘇三州刺史

裴汶 元和六年自澧州刺史授八年十一月除常州刺史

薛戎 元和八年十一月三十日自衢州刺史授遷常州刺史史傳云河南令累遷浙東觀察使而不載為守事

李應 元和十一年八月十五日自戶部郎中授遷蘇州剌史

竇楚 元和十五年三月二十二日自刑部郎中拜遷尚書右司郎中統記云以上七政憲宗時

錢徽 長慶元年十二月十五日自江州刺史拜遷尚書工部郎中史傳憲宗時禮部侍郎貶江州刺史轉湖州還遷工部侍郎

張仕偕 長慶三年三月六日自司封郎中拜卒官

崔元亮 長慶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自刑部郎中拜遷祕書少監分司東都唐書元和初遷密歙二州刺史歷湖曹二州辭曹不拜統記云以上三政穆宗時

獨孤邁 寶歷二年九月十三日自歙州刺史拜後貶康州統記云一政敬宗時

韓泰 太和元年七月三日自睦州刺史拜遷常州刺史

李德修 太和四年五月十日自淮南節度行軍司馬授後遷楚州刺史

韋珩 太和五年四月自江州刺史拜未視事卒

庾威 太和五年四月自長安縣令拜貶吉州刺史

敬昕 太和七年自婺州刺史拜除吏部郎中續加檢校本官依前湖州刺史後除常州

裴充 太和元年八月自大理少卿拜卒官

楊漢公 開成三年三月二十自舒州刺史拜遷亳州刺史充本道團練鎮遏使統記云以上七政文宗時

張文規 會昌元年七月十五日自安州刺史授遷國子司業

李宗閔 會昌三年五月十日自東都分司太子賓客授尋貶漳州刺史續貶漳州長史史傳開成中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會昌中拜湖州刺史尋貶漳州長史

姚勗 會昌三年六月二十九日自尚書左司郎中授後遷吏部郎中唐傳姚崇曾孫勗累遷諫議大夫湖州刺史

薛褒 會昌六年八月十日自安州刺史拜卒官以上四政武宗時

令狐綯 大中元年三月二十一日自右司郎中授二年四月二日除翰林學士十日拜相史傳以右司郎中出為湖州刺史宣宗問人令狐楚有子乎白敏中曰綯今守湖州其為人宰相器也召為考功郎中知制誥入翰林為學士

蘇特 大中二年五月自陳州刺史拜除鄭州刺史

杜牧 大中四年十一月自大理少卿授遷中書舍人史傳自吏部員外郎乞為湖州刺史踰年以考功郎中知制誥遷中書舍人唐大中為刺史遺愛塞路公退之餘登臨賦詠碧瀾銷暑俱有留題

郭勤 大中五年九月自司勳郎中拜河南少尹

鄭顒 大中七年九月自舒州刺史授除太僕少卿

崔準 大中十一年四月自刑部郎中拜除給事中

蕭峴 大中十二年十一月自戶部郎中授除東都留後卒官以上七政宣宗時

鄭彥弘 咸通三年自司勳郎中授遷右司郎中

崔芻官 咸通三年二月自吏部郎中拜卒官統記云戶部

源重 咸通三年九月自司勳員外郎授除絳州刺史

高湜 咸通五年十二月自司勳員外郎拜禮部郎中史館修撰統記作遷刑部

趙濛 咸通八年二月自司勳員外郎拜遷駕部員外郎統記云遷職方

李超 咸通十一年八月自楚州都團練使授除諫議大夫

裴德符 咸通十二年七月自絳州刺史授遷太常少卿

張摶 咸通十三年七月自中大夫拜除蘇州刺史統記云比部郎中授遷廬州刺史

劉植 乾符元年七月二十七日自左司郎中授除當道副使統記云咸通十五年自兵部員外郎授遷兵部郎中以上九政懿宗時

鄭仁規 乾符四年二月十三日自司封郎中授除襄州節度副使統記云三年自考功員外郎授選考功郎中

杜孺林 乾符六年自戶部郎中授選司勳郎中中和三年再授後遷給事中統記作五年工部授

王鸞 中和二年正月自刑部郎中授統記云司勳

孫儲 中和五年正月一日自工部郎中授除左散騎常侍統記作中和四年權給事中授

李師悅 光啟元年八月自工部尚書授累加檢校太保忠國軍節度使薨於郡治統記云光啟元年八月工部尚書授文德元年加檢校右僕射龍紀元年加檢校司空大順二年加特進三年加檢校司徒賜德政碑景福二年加防禦使乾寧三年正月加太保五月加忠國將軍節度使七月薨載刺史止此

李彥徽 前綿州刺史起復繼父位權兵馬留後因災變為眾所逐

高彥 乾寧四年十月授招討使明年授刺史卒官

高澧 天祐四年十二月起復襲父位權知軍州事出城與淮南兵私會為裨將所逐

右唐刺史據廳壁題名一百十九人統記始於李瑩終李師悅內又不載徐嶠之韋景先計九十七人竊詳題名本於唐廣德中所載必不苟合並登載特以錢鏢以後係吳越錢氏所授天祐四年唐巳禪於梁不當附唐後今合為一百五人

歷代賢守舊圖經諸書多載竊考六朝之閒事之可紀者史不輟書唐三百年人且踰百其賢乃寥寥罕聞蓋六朝都建業吳興為便郡其所授者非名賢即貴戚也有治跡者史筆必載唐都長安是郡特海隅一陋邦爾以題名參之唐史十無其一有名氏者亦略其所授載除授遷改者又略其歲月設有事跡史官往往不暇載也然郡侯有不鄙虐其民而為之興利禦災者或別有他書亦不可掩也

吳越錢鏢 天祐七年既逐高澧錢鏢至州安撫以鏢為刺史後叛入淮南五代史吳越世家乾化元年鏐弟鏢居湖州擅殺將潘長懼罪奔於淮南又按唐天祐四年遜於梁梁太祖改元開平天祐七年當梁開平四年

錢璟 天祐八年自婺州刺史攝刺史九年正授十七年授寧國軍節度使五代史天祐八年當梁乾化元年

錢元球 天祐十九年四月自明州刺史授後歸印綬於杭州五代史天祐十九年當梁龍德二年

錢元瑾 天成元年四月自指揮使檢校司徒授卒官五代史後唐改天祐為同光元年當梁龍德三年梁亡同光四年改天成元年

錢仁捷 天成二年六月二十六日自檢校授太保授後加防禦使罷任

劉仁圯 長興二年九月自內衛指揮使授五代史鏐以長興三年卒子元瓘立以上六人係鏐時

鮑君福 清泰元年八月自鎮海軍節度使副授後遷右丞相兼侍中歸杭州

沈韜文 晉天福五年十一月自檢校太保授五代史唐潞王清泰三年滅晉高祖改元天福元瓘以天福六年卒子佐立以上二人係元瓘時

許彥 天福六年十一月自內衛指揮使授

胡進思 開呷甓月檢校太尉授刺史以判官孫諤知州事進思本高澧裨將止居杭州

吳仁德 開呷甓月檢校太尉授刺史以疾免

錢偡 開呷晔月二十一日檢校大尉授刺史後加宣德軍節度使卒官五代史佐以開咚哪曜涞軅m立以上四人係佐時

錢昭晏 偡之子宋乾德四年起復襲父位

錢信 偡之弟開寶三年自武勝軍節度使授太平興國三年納土以上二人係俶時續圖經云自錢鏢以下十四人皆錢氏自除授而同姓八人亦足見當時之政也

右吳越時刺史十四人據唐紀哀帝改元天祐四年遜位於梁五代史梁太祖改元開平李克用及存勗皆仍唐年號至十九年次年方改元同光國號唐二年滅梁又二年改天成故題名並不書梁年號以天祐按天成所謂天祐七年梁開平四年也錢鏐以乾寧二年為鎮海東軍節度使以越州為東府還治錢塘始有二浙然刺史尚唐授也至天祐七年始以鏢為刺史是時唐亡巳三年矣自後至歸朝刺史皆錢氏自授今故自鏢以下別之為吳越或曰唐雖亡而克用存勗仍唐年號至梁亡以接後唐之天成長興清泰皆唐也刺史附之唐可也固也天福為晉開邽闈h而乾德為宋朝矣亦附之唐可乎況鏐受梁封為吳越王後又自為吳越國刺史之書不訖於周而訖於錢氏之納土則別之為吳越宜也

宋王洞 將作監丞太平興國三年七月視事六年六月罷

梁扆 右補闕太平興國三年三月視事次日抽赴闕

潘慎修 贊善大夫太平興國六年六月視事九年十二月罷

鄭建 祠部員外郎雍熙三年十月視事端拱九年九月罷

張隱 水部員外郎端拱九年九月視事淳化二年正月卒於部署

衛瀆 祠部員外郎淳化二年四月視事是年九月罷

樂和 左正言淳化三年三月視事是年四月罷

李韶 殿中侍御史淳化三年六月視事五年七月罷

謝泌 金部員外郎淳化五年十月視事至道三年六月罷

周師望 屯田員外郎至道五年六月視事咸平二年六月罷

李範 都官郎中咸平二年七月視事五年六月罷

杜惟一 水部郎中咸平五年六月視事景德二年四月罷

高貽慶 侍御史景德二年四月視事四年十二月改荊湖轉呤

蘇為 都官員外郎大中祥符元年二月視事二年八月罷

刁衎 刑部郎中直祕閣大中祥符二年八月視事五年正月罷

王膺 水部員外郎大中祥符五年正月視事九年八月罷

李餗 殿中侍御史大中祥符九年十二月視事天禧二年九月罷

鄭天益 都官員外郎天禧二年十一月視事五年正月就差廣西轉呤

王文震 考功員外郎天禧五年三月到天聖元年九月罷

高謹交 職方員外郎天聖元年九月視事三年五月罷

丁度 太常博士直集賢院天聖二年五月視事五年十月罷

王冕 都官員外郎天聖五年十月視事七年四月丁憂

王鬷 司封員外郎天聖七年四月視事八年四月移知蘇州

王盤 度支郎中天聖八年四月視事明道元年十月罷

柳宏 都官郎中明道元年十月視事景祐元年六月就差廣西轉呤

慎鏞 禮部郎中祕閣校理景祐元年六月視事三年六月罷

葉參 兵部郎中景祐三年六月視事四年十月分司南京

鮑當 職方郎中景祐四年八月視事五年二月卒於郡治

周允迪 倉部郎中寶元元年七月視事二年八月移知衡州

滕宗諒 祠部員外郎寶元二年六月視事康定元年十二月遷刑部員外郎直集賢院移知涇州寶元中守湖州始至問民疾苦攷視風俗尤屬意於興學未閱月即營基鳩材表請於朝一新黌舍風教寖隆邦人德之置祠於學歲時奉祀

胡宿 太常博士集賢校理康定二年四月到慶歷三年四月罷康定中守湖州政有惠愛築石塘百里捍水患大興州學儒士盛於東南自湖學始既去州人思之名其塘曰胡公塘學者立生祠於學【 見續圖經】

陳亞 金部郎中慶歷三年四月到五年四月罷

馬尋 金部郎中慶歷五年四月到七年四月罷

唐詢 工部員外郎直史館慶歷七年四月到皇祐元年四月罷

戚舜元 水部郎中皇祐元年四月到任轉司封郎中三年二月罷

張(上曰下皿)之 刑部郎中天章閣待制皇祐三年二月到任四年九月移知揚州

章岷 度支員外郎充集賢校理皇祐四年十月到任轉司封員外郎依前充職至和元年十一月罷任

楊紘 刑部郎中至和元年十一月到任二年二月轉兵部郎中又嘉祐元年正月轉太常少卿二年六月十二日罷

徐起 光祿卿嘉祐二年六月到九月轉祕書監三年八月移知單州

盛申甫 司封員外郎集賢校理嘉祐三年十月到任轉工部郎中依前充職五年十月罷

齊廓 光祿卿直祕閣嘉祐五年十月到任六年九月分司南京

鮑軻 度支郎中嘉祐六年十月到任七年六月移知吉州

張田 屯田員外郎嘉祐七年六月到八年五月改都官八月轉職方嘉祐中以屯田員外郎守郡性剛直吏民畏服凡有興作可以立成創軍資甲仗庫又重建都酒務永寧駱駝儀鳳二橋開子城東西二衙門公私為便及立顏魯公祠仍籍吳興登第者題名於學在任二年移知廬州代者徐公仲肿饔浽朴栌^張君不在謝柳龔黃之下 【 見舊編】

徐仲帧÷毞嚼芍兄纹皆晡逶碌饺稳晡逶铝T

王(上巳下廾) 司封郎中充祕閣校理治平四年七月到任五年二月初赴闕

唐詔 司勳郎中熙寧元年四月到任二年九月移知太平州改知潭州

徐綬 熙寧二年十一月以尚書司封郎中充集賢校理知州事四年十一月罷

孫覺 右正言直集賢院熙寧四年十一月到任六年三月移知廬州熙寧中以右正言守郡始至歲適大水民人饑饉欲相率亡去公振倉廩躬自撫循富有皆爭出穀以佐官所活不可勝計又以其餘暇因網羅遺逸得前人賦詠數百篇為吳興詩集其他刻尚存而偃仆斷缺於荒陂草野之閒者皆集於墨妙亭【 見舊編】

王介 職方員外郎充祕閣校理熙寧六年四月到轉祠部郎中依前職至十二月抽赴闕

李常 太常博士充祕閣校理熙寧七年三月到任祠部員外郎前職九年三月移知齊州

章惇 右正言知制誥熙寧九年三月到任十一月移知荊南府十年四月再任五月丁母憂

鞠真卿 太常博士直祕閣熙寧十年八月到任元豐元年九月移知蔡州

王安禮 太常博士直集賢院元豐元年十月到任至十一月抽赴闕

蘇軾 尚書員外郎直史館元豐二年四月二十日到任七月十八日罷元豐中守湖州下車三月而罷以事繫御史臺獄郡人懷其德政作解厄道場者彌月故有授獄卒以遺子由詩云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知葬浙江西集中有端午遍遊諸寺以下三十餘篇皆吳興所作詩也

陳侗 太常博士充集賢校理元豐二年十一月到任三月八日移知宣州

唐俶問 工部員外郎元豐三年八月二十九日到任十一月換朝奉郎四年十月轉朝散郎五年八月再任十月授尚書員外吏部員外郎赴闕

閭丘孝直 朝散大夫元豐六年三月到任至中二年移淮南東路提刑

滕元發 正議大夫元豐七年八月到任八年五月轉光祿大夫九月移知蘇州

呂希道 中散大夫元豐八年十二月初二日到任元祐二年八月二十八日罷

林希 朝請郎充集賢殿修撰元祐二年八月二十八日上至三年七月轉朝奉大夫四年正月移知江寧軍江南東路兵馬鈐轄

呂溫卿 右丞議郎元祐四年二月初二日到任六年二月初六日移知明州

張(言句) 左朝請郎元祐六年二月七日到任八年二月二十日罷

唐坰 左朝散郎元祐八年三月初一日到任紹聖元年七月初五日罷

鍾浚 左朝請郎紹聖元年七月初五日到任二十四日卒於郡

王安上 宣德郎紹聖元年九月三十日到任紹聖三年十一月十八日罷

馬城 通直郎紹聖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到任四年閏二月八日移知潁州

余中 朝奉郎充祕閣校理紹聖四年六月二十二日到任元符二年三月八日移知杭州

蔣之幹 朝散大夫元符二年六月二十三日到任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罷赴闕

徐鐸 朝奉大夫元符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到任崇寧元年二月十五日移知河中府

晁補之 朝散郎崇寧元年四月二十九日到任當年五月二十九日移知密州

豐稷 朝請郎充龍圖閣待制元符元年六月二十二日到任二年三月八日移知杭州

呂嘉問 中大夫崇寧元年閏六月四日到任二十三日以寶文閣直學士知成都府

林顏 左朝議大夫崇寧元年八月初五日到任十二月十一日左轉中散大夫二年正月初八日移知廬州充淮南西路兵馬鈐轄

王瑛 右朝議大夫崇寧三年四月二十二日到任

王澤 朝請郎崇寧四年閏三月初二日到任至五年二月二十四日赴闕

吳絪 朝請郎充顯謨閣待制崇寧五年二月二十四日到任大觀元年三月二十七日罷

鮑朝賓 朝奉郎大觀元年到任

王仲薿 朝議大夫直祕閣大觀三年四月二十九日到任

葉棣 朝請大夫大觀四年三月二十六日到任政和元年正月初十日罷

章援 朝散郎政和元年正月二十四日到任轉朝請郎四年三月初二日罷

葉唐稽 朝請大夫政和四年四月初三日到任十二月二十三日移京東路提點刑獄公事

盛瑜 朝請大夫政和五年二月十七日到任升直祕閣七年四月二十七日提點南京鴻慶宮

沈麟 朝請郎直祕閣政和七年六月初三日到任轉朝奉大夫直天章閣宣和元年四月六日致仕

王倚 朝請郎直祕閣宣和元年六月二十五日到任三年二月二十九日轉朝奉大夫直龍圖閣四年五月十五日赴闕

胡思铡〕埓蠓蛑钡z閣宣和四年六月初七日到任十七日罷

葛勝仲 大中大夫充顯謨閣待制宣和四年十月初四日到任六年九月初六日移知鄧州安撫使建炎中自大司成守郡時金人蹂江浙盜俜淦饎≠邵青欲過江入湖公大修城郭教閱士卒偻L引去是歲大饑斗米千錢餓殍相枕藉公大發官廩又輸以穀數百斛遣官吏振給之民賴全活【 見舊編】

強休甫 奉直大夫宣和六年十月初九日到任七年四月二十八日轉朝議大夫靖康元年三月初八日罷任

盧襄 靖康元年三月初九日以徽猷閣直學士中大夫到任四月初九日除兵部侍郎

鄭滋 朝奉大夫充徽猷閣待制靖康元年六月十日到任是年九月二十五日移知平江府

趙子漪 中大夫靖康元年十一月二十日到任當年十二月初八日卒於郡守

梁端 以朝請大夫直祕閣建炎元年八月八日到任二年三月捕獲叛兵轉中奉大夫當年二月特恩轉中大夫三年四月九日以協助勤王升直龍圖閣當月十二日丁母憂罷任

張虞卿 朝散郎建炎三年八月二十九日到任當年十月初四日轉朝請郎十一月九日奉旨依所乞主管南京鴻慶宮罷任

趙子嶙 建炎二年守郡時虜人南侵所過輒下或空城邑去之公乃躬率將士戮力乘城人皆感勵願以死守或謂偾腋≈鄱鴣砟撕褓p募人沒水行以鑿倥炚D巨木沈廢舟以絕閒道事甫定遽罷去居人攀戀涕泣御史以民言告於上詔還於郡乾道五年立祠於顏魯公堂東偏【 見舊編】

汪藻 紹興元年十一月初三日以龍圖閣直學士朝散大夫到任二年十月遷左朝散大夫四年九月二十二日移知撫州

陳與義 紹興四年九月二十一日以徽猷閣直學士左奉議郎到任五年二月二十五日召除給事中紹興八年四月初二日以資政殿學士左大中大夫到任至七月十一日準敕依所乞提舉臨安府洞霄宮

李光 紹興五年閏二月初三日以左朝奉郎充寶文閣待制到任當年七月初九日除顯謨閣直學士移知平江府

方孟卿 紹興五年九月初一日以左朝奉郎充集英殿修撰到任至六年三月二十三日除徽猷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觀

汪思溫 紹興六年三月二十六日以左朝散大夫直徽猷閣到任當年八月二十一日除太府少卿

宇文時中 紹興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以左中奉大夫直寶文閣到任至紹興八年四月初二日差知建寧府

常同 紹興八年七月二十七日以顯謨閣直學士左朝請郎到任九年三月四日召赴行在所

朱勝非 紹興九年三月初四日以觀文殿大學士左宣奉大夫當年十月二十六日提舉臨安府洞霄宮

蕭振 紹興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以右奉議郎充徽猷閣待制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提舉臨安府洞霄宮

秦梓 紹興十一年六月初五日以左承議郎直祕閣當年十二月二日差知溫州赴行在奏事改除祕書少監兼崇政殿說書

周葵 紹興十二年三月初四日以左承議郎直祕閣當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移知平江府

秦治 紹興十三年二月初四日以右奉議郎充集賢殿修撰到任

張宇 紹興十四年十二月以左朝奉大夫直祕閣到任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改差宮觀

王鐵 紹興十六年三月十二日以敷文閣直學士右朝議大夫到任當年十一月二十日轉右中奉大夫十七年正月二十日提舉江州太平觀

張官 紹興十七年二月十八日以右朝議郎充敷文閣待制到任當年九月十八日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

錢堪 紹興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以左朝散郎到任十八年八月二十一日主管台州崇道觀

趙叔涔 紹興十八年九月十七日以左中奉大夫到任十九年七月三日罷

周奕 紹興十九年七月二十八日以右朝奉郎到任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七日移知溫州

王會 紹興二十一年五月十九日以敷文閣直學士右朝奉大夫到任二十四年四月十九日移知秀州

郭瑊 紹興二十四年五月十三日以右朝奉郎直祕閣到任二十六年正月十一日除祕閣修撰主管台州崇道觀

汪勃 紹興二十六年七月十三日以端明殿學士左朝奉大夫到任二十八年四月十八日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

李琳 紹興二十九年四月十四日以左朝議大夫充敷文閣待制到任二十九年五月九日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

楊揆 紹興二十九年六月十三日以右朝議大夫充敷文閣待制到任當年十月十四日卒於郡

董平 紹興三十年六月初一日以右中大夫集英殿修撰到任三十一年二月十六日移知潭州

陳之茂 紹興三十一年四月十三日以左承議郎到任當年八月十六日轉左朝奉郎三十二年十二月八日除直祕閣當月二十日移知平江府紹興三十一年自吏部郎中守郡凡有追逮未嘗遣吏揭片紙譙門之下雖外之縣鎮莫敢違其程限明年冬虜亮寇邊修城郭治器械聚糧食東南士大夫挈家依之【 見舊編】

鄭作肅 紹興三十二年十二月十六日以左朝議大夫直祕閣到任

王師 顯謨閣學士左正議大夫乾道元年九月到任二年八月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

王時升 左中奉大夫乾道元年九月到任二年八月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

王十朋 左承議郎敷文閣待制乾道三年九月到任四年四月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紹興二十七年廷試擢第一乾道中以敷文閣待制自夔州移知郡事崇儒重道以教化為先郡有貢院久廢自出圭租以率州之士夫各助私錢重建不斂於民不費於官貢院郡學皆立生祠為政禁戢彊橫勤恤小民後丐祠得請百姓攀戀至有垂泣者【 見舊編】

劉敏士 右朝散大夫兩浙路轉吲泄偾浪哪晁脑卤恢技鏅

唐瑑 右朝請大夫直龍圖閣乾道四年五月到任六年正月除江東呤垢闹蹈

林栗 左朝請郎直寶文閣乾道六年二月到任十一月罷

向(汀去丁改勻) 右朝請大夫直祕閣乾道六年十一月到任七年十月進直寶文閣十二月移知平江府

單夔 右奉議郎乾道八年正月到七月除戶部員外郎淮西總領

薛季宣 右通直郎乾道八年八月到轉右奉議郎九年二月改知常州

張宗元 左中奉大夫祕閣修撰兩浙轉吒笔骨谰拍耆卤恢技鏅

趙師夔 右宣教郎直徽猷閣乾道九年五月到轉承議郎直龍圖閣再任淳熙三年三月除浙西提刑

鞏湘 朝奉大夫淳熙三年四月到轉朝散大夫四年十二月除明州長史

曾逮 朝請郎集英殿修撰淳熙五年五月到轉朝奉大夫六年三月改除知鎮江府

趙粹中 奉議郎龍圖閣待制淳熙六年四月七日到九日罷

趙伯驌 武功大夫忠州團練使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公事淳熙六年四月被旨兼權

王正已 朝散郎淳熙六年七月到十一月罷

趙彥逾 朝奉郎淳熙六年十二月到七年十一月除淮西吲

胡南逢 朝奉郎淳熙七年十二月到任九年二月宮觀

趙善杜 朝散郎淳熙九年二月到八月以憂去職

顏度 朝奉大夫直寶文閣淳熙九年

劉藻 承議郎淳熙十一年八月到任十二年十月罷

趙思 朝奉大夫淳熙十二年十一月到至十四年閏七月轉朝散大夫除直龍圖閣再任十五年九月被召除起居郎

張澈 朝奉大夫淳熙十五年到以磨勘及覃恩轉兩官以修軍器率先諸郡特轉一官紹熙元年四月除都大提點坑冶鑄錢局

王信 中大夫紹熙元年五月到十二月移知紹興府

王回 朝請大夫直徽猷閣紹熙二年二月到三年四月除江東提刑六月十四日受代

趙不跡 紹熙三年六月到次年正月準省劄除都大提點坑冾鑄錢局

趙元夫 朝請郎紹熙四年三月到當年九月罷

潘景珪 中散大夫充祕閣修撰紹熙四年十二月到五年十一月自陳宮觀

虞儔 朝奉大夫直祕閣紹熙五年十二月到慶元二年二月改除知婺州

孟浩 朝奉大夫慶元二年四月到次年六月罷

趙善宣 慶元三年八月以朝奉大夫到當年十月罷

張震 朝奉大夫慶元三年十二月到五年六月除福建路提刑

李景和 慶元五年七月以朝奉大夫到嘉泰元年三月準省留召赴行在

富琯 嘉泰元年四月到二年六月十七磨勘轉朝奉大夫七月二十二日被旨召赴行在

陳鈞 嘉泰二年九月初七日以朝奉郎到任當年十二月磨勘轉朝散郎次年正月宮觀

汪泳 嘉泰三年二月初十日朝奉大夫到次年三月十一日磨勘轉朝散大夫當年五月十四日宮觀

留佑賢 嘉泰四年六月二十六日以朝奉大夫到開禧二年二月二十一日準旨除湖南提舉當年三月十五日授代

周夢祥 開禧二年三月十五日以朝奉郎到當年十二月磨勘轉朝散郎

王炎 開禧三年十二月十三日朝議大夫到任嘉定二年正月二十六日罷任

魏大中 嘉定二年三月初五日以朝奉大夫到任當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磨勘轉朝散大夫次年閏二月初五日敕文

趙希蓁 嘉定十三年五月初三日以朝散郎到任十四年二月十三日準尚書省劄子除大府丞

趙希蒼 嘉定十四年三月二十三日以朝請郎到任四月內磨勘轉朝奉大夫至十五年八月初六日宮觀

謝伯 朝請大夫嘉定十五年八月八日到任九月三日準省劄監尚書六部門

宋濟 嘉定十五年十一月初六日以朝請大夫到任至嘉定十七年四月初五日除左曹郎中

謝周卿

王元春 寶慶元年正月十二日以中大夫除祕閣修撰到任至當年五月初三日除右文殿修撰知平江府

梁紘 寶慶元年六月初七日以朝請大夫到任至寶慶三年八月初四日除左曹郎官

趙希觀 寶慶三年八月十三日以朝散郎到任於當年九月二十四日磨勘轉朝請郎紹定二年十月得旨令赴行在奏事十二月初七日滿替

趙汝憚 紹定二年十二月初七日以朝請郎到任磨勘轉朝奉大夫至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準省劄除將作監主簿

徐愿 紹定三年十二月十六日到任五年十二月十七日滿任六月二十四日準尚書劄子備奉聖旨令赴行在奏事當月二十八日受代

趙與懽 紹定六年二月二十八日以朝奉大夫直寶章閣到任當年十月初八日丁母憂

萬逮 紹定六年十一月初七日以朝請郎到任至端平元年四月十三日罷任

林申 端平元年九月二十四日以朝奉大夫到任至三年三月二十一日準尚書劄子除太府寺丞當年七月初一日磨勘轉朝散大夫至九月二十九日交割赴行在供職事

杜幼節 端平三年九月二十九日以朝奉郎到任至嘉熙元年六月初五日準省劄宮觀

劉震孫 嘉熙元年八月初九日以承議郎到任至嘉熙二年三月初九日準旨轉朝奉郎於當年三月二十四日準省劄除兵部郎官兼京西湖南北江西路督視參議官四月二十六日被旨將職事交割以次官離任

趙希聖 朝奉郎嘉熙二年閏四月十四日到任當年九月七日引嫌丐辭奉御筆方有政聲且合終任六月二十三日奉聖旨改差知嘉興府

俞垓 嘉熙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以朝奉大夫到任嘉熙三年七月初七日準省劄備奉聖旨召赴行在奏事當月二十八日受代

謝奕修 嘉熙三年七月二十八日以朝奉大夫到任嘉熙四年正月六日奉聖旨與祠

王侑 嘉熙四年六月十二日到任?祐元年六月十二日成一考為軍糧事三疏自劾奉聖旨依所乞與宮觀二月十二日離任

黃辰顯

黃(上□下木) 淳祐元年十二月十日以朝奉大夫到任至淳祐二年冬兩乞祠次年正月十二日奉聖旨主管建康府崇禧觀

楊瑾

周坦 淳祐四年八月十二日以承議郎到任至五年五月初七日準省劄祕書丞

趙時詁 淳祐五年六月六日以朝散郎到任淳祐六年二月二日丁父憂

蔡節 淳祐六年三月六日以朝散郎到任集英殿修撰至淳祐七年七月一日準省劄仍舊職改知婺州已於七月初十日交割離任

徐夢衍 淳祐七年七月十二日以奉議郎到任至八年三月六日磨勘轉承議郎當年十二月十五日準省劄除司農寺丞當月十八日交割與次官離任

莊同孫 淳祐九年正月二十四日以朝請郎到任至當年四月準告轉朝奉大夫至淳祐十年八月十一日準尚書省劄子除都官郎於當月十日申省辭免得旨不允交割以次官於九月初六日交割離任

謝奕勳 淳祐十年十月二十日以通直郎到任

  

      吳興志卷十五

               宋談鑰撰

     縣令題名

  烏程縣

烏程之名在郡之前數百載昔之令即今之守也其人多其責重矣舊編載縣事題名以為縣自秦漢至吳寶鼎以前為令者不見於元記自晉及唐號賢令者劉秀之江秉之沈憲孔琇之韋承慶李清凡六人其外統記有計荊晉史有羊不疑梁柳惲吳興集有鮑祀唐顏真卿放生池碑有李晤昇望記有裴抗興善寺碑有米集舊圖經有李何十三人而巳本朝慶歷四年李從始立石刻題名自咸平元年李團以下其前亦不可攷其雜見他記者惟徐禹旻王懷穗端拱中瑞相院碑有周吳又何稀疏而罕聞也今歷攷史傳諸書自吳至唐得二十二人視舊加增矣尚懼其有遺也姑編次以便觀覽

吳萬彧 統記云以茂才歷州從事烏程令見吳書

姚憲 統記云武康人為烏程令

計荊 統記云荊為烏程令

晉司馬颺 晉司馬颺河內人將為烏程令在建康遇戴洋後遷太山太守加振威將軍

陶範 世說云王修齡嘗在東山甚貧乏陶胡奴為烏程令送一船米遺之卻不取範小字胡奴

羊不疑 南史羊欣父也王獻之為守不疑為烏程令

宋盛曇泰 宋彭城王義康傳烏程令盛曇泰

劉秀之 南史云字道寶東莞莒人又為縣令著能名遷建康令

江秉之 南史云字玄叔濟陽攷城人為烏程令以善政著名東土徵為建康令

齊孔琇之 南史云會稽山陰人為烏程令有吏能遷通直郎後為郡太守

沈憲 南史云字彥璋武康人為烏程令甚著政績太守褚彥回歎美以為方圓可施

梁鮑祀 梁柳惲集有烏程令鮑祀統記柳惲為吳興刺史上嘉禾表云烏程令鮑祀狀解嘉禾一莖六穗

傅瑛 南史天監中傅瑛為烏程令卒於大中大夫

王偉之 南史王韶之傳父偉之為烏程令韶之因居境好史籍博涉多聞

唐韋承慶 唐韋承慶子延休儀鳳中由太子諭善出為縣令政化流行民為刻石頌德立於縣門西廡號韋公政碑

李清 唐李清大歷中為縣令忠肅明亮以將其身清簡仁惠以成其政絃歌二歲而流傭復者六百餘室廢田墾者三百頃浮客輻湊迨乎二千種桑蓄養盈於數萬官政有刻石之堠吏廚有餐錢之資崇本經用率皆如此見顏真卿西亭記

李晤 大歷中顏真卿放生池碑烏程令李晤又李蟾修縣廨記云晤生相國紳於廨舍

裴抗 會昌中(上巳下廾)望記烏程令裴抗

李蟾 乾寧三年烏程令李蟾修廨舍有記

李集 見興善寺碑

李何 見舊圖經注

嚴值馈∫娊y記烏程荻塘開元中縣令嚴值乐亻_

宋周英 端拱中為烏程令見瑞相院碑

徐禹旻 名見續圖經舊編

王懷德 名見續圖經舊編

李團 舊編云本朝慶歷四年縣令李從始立題名記自咸平元年李團以前皆追書之繼李從之後者相續而錄以至於今

徐宗孟 滕從 張鑒 薛耀卿 尚森 蘇耆 張化基 滕喬 楊文友 閻見賢 方仲弓 趙宗古 關魯 王陸 陸廣 王稷 李咸 詹庠 李從 【 慶歷四年立縣令題名】 朱思道 史言 石元之 閭丘立 吳咸 陳洙 梁端 李茂直 錢顗 周演 陳察 林愈 虞策 朱甽 孫雲 施邁 胡徹 江翊 王玠 郭忠卿 俞偉 周定民 姚滂 林成 趙澤民 李仲愈 郭儀 姚沇 王居仁 錢令問 林(王巳) 單莘 董時敏 王棠 向汲 霍文炳 鄧植 趙善良 朱振 林思茂 陳深 李逴 陳宏 王興慈 邵大寧 夏翇 王元圭 陶之真 潘淵明 詹儀之 范彬 俞友 俞端禮 蕭德藻 王涓 莊璋 趙善興 徐峻 陳序 張適 趙彥衛 葉薿 唐叔翰 魯幵 金之堅 潘霆 魏震

  歸安縣

縣創於太平興國七年時即有令至元豐丙寅歲縣主簿吳同卿始搜故籍得淳化二年以來二十六人書於壁縣令蔡瑗為之序後十年紹聖丙子歲令楊郊始刻之石自後相續書刻以至於今備列如後

劉驤 李朴 盧幹 嚴儒 滕高 韓某 李餘慶 李迪 劉拱 丁日新

戴顒 天聖四年七月以太常博士知縣事臨民未其月治具大舉先是邑人以物產久虛而茶賦不除土敝無出齊民愈困公乃藉數之贏少第戶之豐乏審地置而均其課由是鄉亭絕追捕之苦縣有崇禮萬歲二鄉人多澤居罕務力穡資橘山之鹽以昌禁公喻以理法民遂革業務農私室漸實圜扉薦空戊辰歲召還而二鄉之民立祠於射村永興寺鄉貢進士張先記石刻在寺

孫元 張唯 沈兼 楊仲元 劉仁化 唐諷 楊濟 元居中 謝仲 林震 李杲 崔表臣 諸程 李鈞 丁(裡去里改堇) 虞肇 鄭惇惠 杜慶長 柯述 劉偁 邢端 王華老 蔡(王咢) 毛直友 梁鐸 楊郊 李元 劉藩 胡知柔 何諒直 齊定國 張興中 李景亮 劉蒙 林豈 錢耕

俞俟 字居易郡之人也尚之孫宣和中浙右經方寇之擾州縣多闕守令俟知真定獲鹿縣辟為歸安縣縣在郡邦人多難之乃預定規模處之以公宋(面力)請括諸路隱匿田縣獨不與鹽法屢變私販者罪甚重縣獨寬之葛勝仲知州事待俟甚厚或至縣治與之談後仕至敷文閣學士所至有治聲人稱為吏師

潘騫 葉夢齡 竇深 蔣循祖 張柟 魯譓 莫近 王法臣 俞垓 馬迥 【 重建宅堂并雙桂堂】  宋松年 朱搏 趙善□ 郭遂良 霍文郁 侯克國 王綜 蔡瑀 王駜 盧溶 俞希尹【 子應符】  魏興祖 王寧 施廣國 林思聰 黃犖 林一鳴 周庭藻 馮必大 俞應符 鄭昭先

  長興縣

長興縣自晉初置令之後以名見於史傳諸書者晉有陳達齊有何敬叔范岫庾沙彌陳有謝夷吾唐有鉗耳知命朱自勉權逢吉潘虔紹興八年縣令張琮始裒聚宋朝太平興國中錢氏納土以後縣令姓名刻石寘於廳事今併錄之

晉陳達 南史陳紀晉太尉準之孫達為長城令悅其山水遂家焉嘗謂所親曰此地山水清麗當有王者興二百年後我子孫必鍾斯

齊何敬叔 南史傳何敬叔為長城令有能名在縣清廉不受禮遺夏節至忽榜門受餉數日得米三千餘斛他物稱是悉以代貧民輸租

范岫 南史傳范岫仕梁官至祠郎尚書為齊長城令時有梓木小箱至數十年經貴遂不改易

庾沙彌 南史孝義傳庾沙彌至孝卒於長城令

陳謝夷吾 舊編陳始興王發謝安墓安裔孫長城令夷吾徙葬於三鴉山

唐鉗耳知命 唐志

朱自勉 見顏真卿放生池碑

權逢吉 舊圖經西湖久廢元和中刺史范傳正命縣令權逢吉去塘中白及決堰以復古跡

潘虔 舊圖經西湖咸道中縣令潘虔重修

宋尹克勤 郭同節 王和白 李贄 魏拱 喬文郁 張諫 潘濬 歐陽徒 鞠仲義 王翌 馬宜 王樞 袁旦 魏嗣宗 俞良儒 張合 朱扆 宋穆 唐嗣 劉舉 馮彭 柳察

林概 舊編寶元中為令時邑人猶未知學概為闢庠序置生員身自誨飭講論經籍日出視事日昇詣學抵夜而歸寒暑不倦由是邑之登科者接踵後其子希守吳興邑之更隱堂序賓亭皆有長篇刻之石

裴大亮 閻革 任凱 趙元儀 許遵 郝承 方謹德 侯賓國 張朴 汪濤 蕭汝器 葉棐恭 吳濤 劉仲章 劉(上赦去赤改矛下心) 陳知源 陳之才 郭剛 丘述 吳(桓去木) 董若 陳知恕 黃頡 顧長民 張彥輔 謝伯宜 林露 林髦 張瑱 許宸卿 黃素 宋昌 蔡圭 吳昇

陳吉老 舊編宣和中為令方寇之變人情洶洶縣東有竊發者千餘人公以死誓吏民整卒伍攻之手誅鋤千餘人縣獲安堵

徐文虎 李正邦 毛欽悅 王勳 葛彥成 張琮 常因 黃偉 趙子卓 劉授之 蔡圻 陳(口十) 計顗 呂僧護 曾惔 方釋之 劉邦光 張維 顏度 鄭熊 林大中 趙彥光 趙師復 吳競 錢師悅 陳擴 慕容綎 李樞 陳鈞 向士斐 黃由已 董與幾

  武康縣

武康縣初名永安置自漢之初平令長之說舊矣自吳以至六朝舊編謂可書者五人晉賀循宋朱齡石齊傅琰梁何遠陳殷不佞宋書又有庾肅之唐顏真卿放生池碑有李漢張士若吳興統記有慶澄大慈寺鐘銘有韓章又有宋朝張亶淵應廟碑有唐劉汭餘英志又增陳沈峻一人今參攷諸史記傅琰在宋殷不佞沈峻在梁庾肅之在晉又晉有袁猷孔欣之梁有伏挺樂藏唐有獨孤及諸人皆有行事故併舊編所載及其事跡列之於後若夫題名始立於紹興初之鍾燮斷自祥符六年王素以後至今聯續以書其政績有著見者并附之下云題名衢州判官陸彥昭為序

晉賀循 晉書賀循字彥先舉茂才除武康令俗多厚葬及有拘忌停喪不葬者循皆禁之政教盛行鄰城宗之久不進序顧榮陸機陸雲表薦之曰武康令賀循德量邃茂才鑒清遠服膺道素風操凝峻歷試三城刑政肅穆才望資品可尚書久之召為太子舍人

袁猷 晉書袁環傳弟猷字申甫少與環齊名俱渡江環為丹陽猷為武康兄弟列宰名邑論者美之

庾肅之 南史沈道虔武康人居縣北石山下孫恩亂後饑荒縣令庾肅之迎出縣南廢頭里為立宅臨谿山水之玩時還石山精廬

孔欣之 南史沈道虔居武康鄉里少年相率受學道虔常無食立學武康令孔欣之厚相資給受學者咸得有成

宋朱齡石 南史朱齡石宋武帝剋京城以為建武參軍遷武康令縣人姚係祖專為劫掠郡縣不能討齡石至縣偽與之厚召為參軍係祖出應召齡石斬之掩其家悉殺其兄弟由是一郡得清

傅琰 南史傳傅琰字季圭仕宋為武康令縣人稱之傅聖賜爵新亭侯時稱傅氏有治縣譜子孫相傳不以示人

梁何遠 南史何遠字義方為武康令厲廉節除淫祀正身率職人甚稱之太守王彬行部諸縣皆盛供帳以待至武康獨設糗水而巳彬去遠送至境進斗酒隻鵝而別彬戲曰卿禮有過陸汭將不為古人所笑乎武帝聞其能擢為宣城太守自縣為近畿大郡近代未有也

樂藏 南史沈顯傳梁天監四年北大舉南侵樂藏為武康令以顗從役到建業揚州別駕陸任以書與吳興太守柳惲責其不能甄善別賢惲慚即表停之顗有至行而藏俾從役藏之慚宜甚於惲姑誌之以為為令者之戒

伏挺 南史伏挺天監中為武康令

沈峻 南史梁時為中書通事舍人出為武康令卒官

殷不佞 字季卿梁承聖初為武康令時兵荒饑饉百姓流移不佞循撫招集襁負者以千數

唐慶澄 統記廣德元年袁晁賰A陷浙右縣人朱泚沈皓舉亡命之徒以應之縣郭民居悉為灰燼二年寇平左兵曹參軍慶澄兼武康德清二縣令於瓦礫荊棘之場創置室宇即前谿北古阯築城開塹伐本開徑入虎豹之穴織蓬編箬為棟宇之覆仍散文牒召逋亡者還業未滿歲色復其舊期年繁庶過半皆澄力也

李漢 見顏真卿放生池碑

張士若 同上

獨孤及 餘英志唐獨孤及為武康宰嘗作亭於山因名其山曰獨孤有遺阯存見獨孤山下

劉汭 統記元和七年邑境旱縣令劉汭以響潭靈異率僚屬祈稇獣r靈霈見響潭下

韓章 大慈寺神鐘記縣令韓章撰鐘大歷五年僧神晤鑄詳見神鐘下

宋王素 孫允迪 陳高 王圭 何湜 王鞏 王易簡 張仲回 趙樵 陳杲 張熙 蕭傳 尹迪 佘孝恭 朱東之 羅本之 李恭敏 王震 【 始見盡心堂】  宋恭禮 劉傑 謝景山 吳子襄 駱復 冷源  梅澤 陶兌 李景元 李(仃去丁改甫) 韓宗堯 卓厚 張祖良

毛滂 舊編云毛滂字澤民元符二年為武康令慈愛惠下政平訟簡時旁邑多歉惟武康豐穰公餘多暇尋訪山水發諸文章蘇公軾嘗以文章典麗可備著述科薦之及見餘英志邑之亭館多所刱建游覽篇詠並在東集堂

樂倚 馬弼 李怌 陳惟仲 齊敦復 許觀光 畢沖 朱容 范鎔 趙子巽 莊必強 莊(王壽)

鍾燮 餘英志云建炎兵火縣堂悉為煨燼紹興二年鍾燮為令始復營建重門之內有敕書樓廳事之東有室曰公主明於西園池上建清心堂即毛令漁磯鶴巢之地也

朱(艼去丁改巳) 陳泰初 湯穆 范晉 李衡 劉坦 曾悌 郭知微 薛居實 曹絳 湯駿 張端友 許畯 趙思旦 王緯 蔡霖 張棠 韓亞卿 何挺

程九萬 餘英志云下車未幾首訪儒士凡所施設動可觀仰邑有頑民與姦胥為囊橐盜占縣治地以罔巿利乃籍其姦贓繩之以法縣以肅清秩滿攀餞追送閭巷為空在邑所作詩章百餘篇號松桂林集又和毛東塘題詠邑人編為毛程倡和錄

辛世德 魏中復 丁大聲 魏剛中 趙崇規 馮多祉 徐逢

  德清縣

德清縣置自唐天寶以來題名不立見於柳文者柳察躬見於放生池碑者范銘見於詩詠者有喻鳧而巳本朝慶歷壬午歲縣令劉景始刻石自太平興國三年吳越納土後至康定元年次具姓名龕諸壁校書郎浚為記後相續不絕今悉載於後

唐慶澄 吳興志廣德元年袁晁賰A陷浙右本縣人朱泚沈皓舉亡命之眾應之二年刺史獨孤問俗使將軍辛敬順於金鵝山築城守其寇路泚皓殺洞中冱h以降之七月左衛兵曹參軍慶澄兼武康德清二縣令安集之

范銛 乞御書放生池碑顏真卿撰德清令范銛

柳察躬 按柳宗元先侍御神道表父察躬湖州德清令世德孝廉又曰天寶遇亂奉德清君夫人隱王屋山察躬為令時當天寶年閒也

喻鳧 建州刺史李頻送喻鳧赴德清令詩棹返霅谿去仍參舊史君州傳多古跡縣記有誰文水柵橫船閉湖田立木分但如詩思苦為政即超群

宋劉楚金 劉廷敏 孫諒 王琰 劉世昌 張維 王袞 杜惟明 劉洞 馬周 王符 蘇昂 符居簡 楊知保 王子昂 孫汝弼 陳範 虞初昌 竇允 潘約禮 劉景 江觀 劉覲 苟師顏 蔣翔 黃長裕 郭真卿 韋肅 文勸 梁昉 陳之方 徐良佐 曹庠 孫載 陳羔 聞人完 楊規 李樞 魏興宗 鮑朝懋 侯綬 方揚遠 毛國賓 葉華 梁仲衍 樓居明

王彀 山東人政和二年為令是時括責茶租甚嚴德清山閒茶最盛使盡翦伐民初雖不信委曲勸諭以為茶可復種茶租一定則為子孫之害至今德清茶租最輕金鵝山下藕有旨責貢取以為獻而不緘封至京色味俱變遂不復再取其愛民類如此

趙嵎 字景東清獻公猶子宣和元年為令庚子冬清谿盜起破郡邑人駭散嵎獨留縣發倉廩招集貧民團聚保甲僮约魏谭妇硩费麚糁芷鋵⒍人獲凶徒二百餘人器械千數級數百縣賴以全邑人立生祠於乾元寺

李登 俞佚 趙子縝 向子廉 趙子瑗 黎詔 楊錟 沈造 劉嘉成 沈彬 王鑄 高公緒 陳桴 徐峴 趙以□ 俞汝翼 范直大 葉榮 管銳 向子儼 趙不比 孫易簡 葉沆 章耀 胡澄 趙希迪 沈(木巳) 楊思濟 李稠 王銑 朱欽則 舒烈 陳雱 陳庶 呂鐩 單端士 黃之仁

  安吉縣

安吉縣自漢中平以來其令長見於史傳者絕無而僅有攷之統記有計豪姚翊宋書有蕭鸞唐以來考之碑記大歷中放生池石刻有楊宥曹友諶本朝碑刻天聖中有中大夫行國子博士上護軍尹熙古又有狄遵禮胡穆劉望胡浚明當有可錄者散落不得而書自唐邁以後至於今得二十人具列于後

吳姚翊 安吉令

晉計豪 安吉令

宋蕭鸞 字景栖宋泰豫元年為安吉令有嚴能之名即齊明帝也

梁徐文整 故鄣令

周弘政 梁安吉令

施紘 梁故鄣令

唐楊宥 顏真卿放生池碑安吉令楊宥

曹友諶 曹友諶見上

宋尹熙吉 狄遵禮 胡穆 劉望 胡浚明 唐邁 強黻 王抑 呂靖 韓冑 趙伯耆 范晉 張庭筠 徐良能 呂正已 韓磊 李時澤 安鼎 曾崇 錢宥之 趙師行 趙楙 黃敷忠 褚意 韋翌 趙師恩 陳自修 吳益 莫若沖 張杰 趙彥滄 葉松 趙不汙

  

     吳興志卷十六

               宋談鑰撰

       著姓

姓之有望生於緒姓族之蕃而別其地也古者因生賜姓胙土命氏漢鄧氏應氏有氏族篇纂敘世繫至晉賈弼撰姓氏簿始附之州郡宋王儉廣其書東南之族具焉吳興郡著姓之說率根源於是歷數百千年時有升降閥有盛衰若不可一概定然攷之太平寰宇記李宗諤圖經王曾圖志及續圖經等書述地理而參諸學者皆言姚沈丘鈕長城曰錢胥今故敘四姓著於鄉之繇而長城之錢附焉至他姓之有顯赫者則有古今史編及姓氏諸書在

  姚姓

出自虞帝生於姚墟因以為姓春秋時鄭大夫姚句耳姚般其後也漢有青州刺史恢尚書左僕射皓吳有太常卿信晉有九江太守渠墓皆在郡境有碑碣存姚姓其來也遠居吳興亦久矣姓氏書謂王莽封田豐奉舜祀豐子避莽亂過江居吳郡改姓為媯五世孫敷復改其姓姚始居吳興武康未必然也敷生信即吳太常卿著昕天論者信子寧浦太守陶陶子太傅奮奮六世孫僧坦隋開府儀同三司生二子察最察隋太子內史舍人生思廉最隋蜀王友生思聰自晉至梁尤多顯人藏為散騎常侍宣業為吳興郡公武韞璿壽欽定祥六人皆至給事中他可概見宣業之四世孫崇相明皇崇傳云陝州人陝州之族出於武康思廉之孫(王壽)相武后思廉傳云父察自吳興遷京兆遂為萬年人京兆之族亦出於武康獨最與思聰墓在武康石城山今之居吳興者皆祕書少監思聰後也【 舊圖經載漢九江太守姚渠墓在烏桯縣南六十里吳秦州刺史志墓在州南十四里統記載後漢青州刺史恢尚書左僕射皓吳太常卿信墓並在武康縣西南三里石城山碑碣並存後周開府儀同三司僧坦陳吏部尚書察隋蜀王司馬最唐祕書少監思聰墓亦在焉統記又載信子陶吳寧浦太守陶子奮太傅晉之藏至散騎常侍武韞與梁之璿壽文祥欽凡六人皆至給事中吳之參憲翊晉之向選梁之康遏通緒茂皆為縣令並武康人按姓氏書姚出於虞帝生於姚墟因以為姓春秋時鄭大夫姚句耳姚般其後也初陳公滿封於陳裔孫共仲奔齊為陳氏又為田氏齊亡居魯至王莽封田氏為代睦侯以奉舜祀豐子恢避莽亂過江居吳郡改姓為媯五世孫敷復改姓姚居吳興武康敷生信吳選曹尚書八世孫僧坦隋開府儀同三司北隆公二子察最察隋太子內史舍人襲公最蜀王友察生思廉唐修文館學士生(忪去公改登)生懤相武后最生思聰至八世孫袞太僕主簿陝郡姚氏亦出自武康梁征東將軍吳興郡公宣業生安仁安仁生祥祥生懿懿生元之元素元之名崇相明皇生彝忌弈元素生弇馮算孫九人曾孫二十人四世孫七人五世孫五人世所謂武功姚者南史姚察傳吳興武康人吳太常卿信九世孫父僧坦子思廉唐書姚思廉傳察之子陳亡察自吳興遷京兆遂為京兆萬年人孫(王壽)姚崇傳峽州峽石人子懿】

  沈姓

臺駘之後或曰聃季食采於沈姬姓後也春秋有沈子國即汝南平輿沈亭是也沈滅其後子孫因國為氏秦末有沈逞召為丞相不就逞之曾孫保漢封為竹邑侯竹邑侯之十世孫戎後漢初說降劇僖脊馕浞鉃楹;韬畈痪捅艿蒯銜稽烏程之餘不鄉遂家焉死葬於金鵝山戎生尚書令酆酆生河閒相景仲高景生荊州刺史彥演之慶之曇慶懷文其後也仲高七世孫延晉潁川太守始居縣之博陸里餘烏村田子林子與約其後也統記又載沈氏先賢傳諸書云沈戎子孫見史傳者一百五十八人三十八人有正傳一百二十人附傳宋梁陳閒皇后三人尚主者五人唐有君亮相武后彥之裔孫曰傳師而睿真太后亦曰吳興人至今人物視三姓為盛云 【 南史沈約字休文吳興武康人自敘曰沈臺駘之後沈子國汝南平輿沈亭是也春秋時列於盟會魯昭公四年晉使蔡滅沈其後因國為氏秦末有沈逞徵丞相不就漢初逞曾孫保封竹邑侯保子遵遷九江之壽春官至齊王太傅封敷德侯遵生驃騎將軍達達生尚書令乾乾生南陽太守弘弘生河內太守勛勛生御史中丞奮奮生將作大匠恪恪生尚書關內侯謙謙生濟陰太守靖靖生戎光武封為海昏侯不受徙居烏程之餘不鄉戎生三子酆零陵太守仲高安平相景河閒相演之慶之曇慶懷文其後也仲高子鸞鸞子直直子瑜儀儀子曼吳定陽侯曼子矯立武校尉晉長沙太守矯子陵晉元年命參軍事陵子延潁川太守始居縣之博陸里餘烏村延子賀南中郎參軍賀子警警子穆夫穆夫子田子龍驤將軍林子建威將軍宋封漢壽縣伯子璞嗣淮南太守璞子約梁尚書令約子旋趨旋司徒右長史趨黃門旋子寔眾陳民部尚書姓氏錄沈出自姬姓周文王之第十子聃李食菜於沈汝南平輿沈亭是也春秋成八年為晉所滅沈子逞奔楚遂為沈氏曾孫諸梁號葉公曾孫郢召為丞相不就生平封竹邑侯平生遂遂生倧左庶長竹邑侯生遵徙壽春遵生乾乾生承承生助助生奮奮生恪恪生謙謙生靜靜生戎後漢光祿勳以九江從事說降劇僖脊馕浞鉃楹;韬钷o不就因避地徙居會稽之烏程縣餘不鄉遂家焉戎四子酆懿齊恭酆四子許仲高景景生彥彥裔孫君亮相武后統記載後漢述善侯戎墓在金鵝山尚書令酆荊州刺史彥河閒相景墓並在焉晉吏部尚書嘉太子詹事回墓在鳳皇山宋齊梁陳諸友墓並在武康縣又載沈氏先賢傳後漢太山太守霸丹陽太守裕又云沈戎子孫見史傳者一百五十人三十八人有正傳一百二十人附傳宋陳至唐四皇后宋朝宣太后陳文帝皇后後主皇后及唐睿真太后陳朝尚主者五人君理尚會稽長公主遵禮尚安康公主繕尚義興公主修智尚湘安公主規尚智平公主按沈約自敘其家世與班固揚雄自敘之體同宜其視姓氏諸書泛述者必精確而謂楚使蔡滅沈在魯昭公四年今左傳載昭四年楚子沈子會于申又同伐吳明年又同伐吳則沈之滅安得在四年也以其顯著者差齲如此則其他亦未必皆可信姓氏錄謂沈之滅在成八年其失又遠矣又世系載在諸書者多不同今悉存之】

  丘姓

系出齊太公封於營丘二十八代孫公子高遂氏其後弱為邾國大夫明為魯國左史漢平帝時有名俊者持節安輯江淮屬王莽篡位遂留江左居吳興烏程後漢大司馬騰交州太守聰陽羨令昭吳晉陵太守傑宋尚書右丞泉之新安太守道護建安太守道成梁黃門侍郎遲雜見於王儉姓系元和姓纂諸書者不一而騰傑遲泉之道護墓又俱在郡境信其為俊後也南史載冠先奉使不屈死於胡虜傑居喪盡孝感夢授藥靈鞠以文章顯仲孚以政事聞系緒雖不詳可以為著姓矣唐元和中有葬麻谷者左散騎常侍為與撰墓碑碑今存焉【 烏程縣麻谷有吳興丘氏碑元和四年製左散騎常侍丘為撰云太公封營丘二十八代孫公子高遂氏其後弱為邾國大夫明為魯國左史為之作必有所據則左丘明蓋姓丘而官為左史也元和姓纂曰齊太公封於營丘子孫以地為姓世居扶風左氏傳有邾大夫丘弱漢平帝時有丘俊持節安撫江淮屬王莽篡位遂留江左居吳興烏程唐貞觀初有將軍丘師利又丘為蘇州嘉興人事在藝文志舊圖經烏程縣有後漢大司馬丘騰墓在縣西十八里吳晉陵太守傑墓宋尚書右丞泉之墓在西北十里南郡太守道護墓在南十八里梁黃門侍郎遲墓在縣南十六里統記載後漢交趾太守聰陽羨令昭晉新安太守條陽侯道護建安太守道成又載王儉姓系有漢丘騰晉散騎常侍詢駙馬都尉敬祠部郎中裕給事中夷宋書有吳郡太守泉之及齊季彬並烏程人南史冠先傑見孝義傳靈鞠遲見文學傳冠先有子曰惟靈鞠之父祕書監系父護軍長史道真子遲從仲孚皆烏程人】

  鈕姓

不詳得姓之繇漢有關內侯馥而沖充皆以牧守襲爵其為姓舊矣又有名綽者東漢荊兗青三州刺史衡九真太守詳富春侯淑吳尚書令臨水侯瑒晉察孝廉襲臨水之封戶允東遷侯淑及宋御史中丞滔墓皆在郡境淑侯封臨水歿葬烏程信為吳興人瑒允嗣侯滔墓同境必其後也馥沖衡綽名見吳興記王儉姓系錄為淑之先亦無疑矣吳景帝有鈕后陳武宣章后本亦鈕姓父景明追封廣德侯族兄治中散大夫以二后五侯之族其為著姓宜矣【 吳興統記載王儉姓系云鈕馥字元芳漢封關內侯沖字元度弘農太守關內侯食二千石兗後漢梁州牧襲關內侯綽字君宏荊兗青三州刺史衡字元平九真太守詳字子明富春侯食千戶淑字仕叔吳尚書令臨水縣侯食一千五百戶場字彥真晉察孝廉後封臨水侯又食一千五百戶允字元嗣中散大夫新昌太守東遷侯食千戶南史陳武宣章皇后本姓鈕父景明為章氏所養景明梁散騎常侍後贈特進金紫光祿大夫追封慶德縣侯后親族無在朝者惟本族兄洽官至中散大夫姓氏書止載吳興鈕消云東晉人以及宋開封鈕氏大理寺丞約舊圖經曰吳中書令鈕淑墓在烏程縣西十里宋御史中丞滔墓在烏程縣東十四里統記載吳興吳景帝鈕皇后父葬卞山因開青塘又顏真卿石柱記云吳景帝鈕皇后葬卞山】

  錢姓

出於大彭彭祖其後也以錢為氏彭祖四十三代孫漢諫議大夫錢林始居縣之梓山林孫敞敞孫咸咸曾孫讓讓七代孫彌彌十三代孫纂墓皆在縣石柱題誌存焉姓氏錄云讓避王莽亂徙居烏程者非也晉宋及陳世有王侯牧守甚眾衣冠之盛如此而陳昭皇后亦為錢氏宜為長城著姓【 姓氏錄錢出自顓帝曾孫陸終生彭祖彭祖之孫季為周錢府上士因官命氏焉戰國有隱士丹秦御史產居下邳西京雜記有會稽人勃漢哀平閒有襄為廣陵太守避王莽亂徙居烏程生晟又東晉青州刺史端歷陽太守鳳裔孫樂之宋太史令居長城故望出吳興宋吳越錢氏本杭州臨安人統記後漢富春公錢讓墓在長興縣西五里字德高吳郡烏程人後為散騎常侍累遷徐兗二州刺史封富春侯食邑五千戶贈富春公諡曰哀吳廬江太守盛墓在縣北五里振盛將軍晟墓在縣西五里晉龍驤將軍端墓在縣西四里大將軍廣墓在縣西二里又有太子太傅迪始興王師穆東遷縣侯寵冠軍將軍端步兵校尉岳伏波將軍詳陳定遠將軍開國侯肅衣陽侯玄智臨海太守遷隋鍾離守季卿開府儀同三司謹承安侯道職唐侍御史政舊編云錢氏系出大彭籛鏗所封所謂彭祖也其後以彭為氏鏗四十三代孫漢諫議大夫錢林始來長城之梓山子孫因居焉長城陵墓陳昭皇后錢氏陵曰嘉陵彭祖四十五代孫錢敞四十七代孫咸五十代孫讓五十七代孫彌六十三代孫墓及昌端廣墓皆在長城詳見長城縣陵墓下】

右長興著姓太平寰宇記李宗諤圖經王曾九域圖志皆曰長興著姓二曰錢曰胥胥姓攷之古今史傳圖志系譜在吳興者無一人焉豈傳寫筆誤乎

    賢貴事實上

  陳朝帝冑

陳高祖武皇帝諱霸先吳興長城下箬里人姓陳氏漢太丘長實之後也六世孫達永嘉南遷為長城令悅其山水遂家焉嘗謂所親曰此地山川秀麗當有王者興焉二百年後我子孫必鍾斯哌_生康為丞相掾咸和中土斷故為長城人康生盱眙太守英英生尚書郎公弼公弼生步兵校尉鼎鼎生散騎常侍高高生懷安令詠詠生安成太守猛猛生太常卿道巨道巨生皇考文纘帝少俶儻有大志長於致砸鈿庑蹅懿皇律a及長涉獵史籍好讀兵書明緯侯孤虛遯甲之術多武藝明達果斷為當時推服身長七尺五寸日角龍顏垂手過膝嘗遊義興館於許氏夢天開數丈有四人朱衣捧日而至納之帝口及覺腹內猶熱帝心獨喜帝嘗獨坐堂室有神光之異梁新喻侯蕭映為廣州刺史常以為中兵參軍尋轉為高安太守以交州李賁僭稱天子映遣帝平之梁武嘉焉即除直閣將軍太清二年侯景反乃率眾赴援遂受梁禪即位後改梁太清二年為永定元年國號陳在位二年崩年五十七帝雄武多英略性甚仁愛及居阿衡性崇寬簡雅尚儉素常膳不過數品私饗曲宴皆瓦器(虫奉)盤肴核庶羞裁令充足不為虛費初平侯景及立景帝子女玉帛皆班將士其充闈房者衣不重采飾無金翠聲樂不列於前踐祚之後彌厲恭儉故能隆功茂德光於江左

世祖文皇帝諱蒨始興昭烈王之長子也少沈敏有識量美容儀留意經史武帝甚愛之常稱吾家英秀梁太清初帝夢兩日鬥一大一小大者光滅墜地色正黃其大如斗帝三分取一懷之武帝崩即位改元天嘉在位七年崩帝起自布衣知百姓疾苦國家資用務從儉約妙識真偽下不容姦一夜內刺閨取外事分判者前後相續每雞人伺漏傳籤於殿中者令投籤於階石上鎗然有聲云吾雖得眠亦令驚覺其自強如此

廢帝諱伯宗文帝嫡長子也文帝崩即位改元光文帝柔弱無人君之器在位三年廢

高宗孝宣皇帝諱頊始興昭烈皇第二子也生有赤色滿室少寬容多智略及長美容儀身長八尺二寸垂手過膝有勇力善騎射廢帝廢即位改元太建在位十四年崩帝之在田本有恢弘之度及居尊位實允天人之應於時國步初弭瘡痍未復淮南之地並入於齊帝志復舊境意反侵地強弱之形理則懸絕犯斯不韙適足為禽及周兵滅齊乘勝而舉略地還至江際自此懼矣後主諱叔寶宣帝嫡長子也宣帝崩即位改元至德在位七年降隋【 以上陳朝五主共三十三年】

衡陽獻王昌字敬業武帝第六子也昌容貌偉麗神情秀朗雅性聰辨明習政事讀書一覽便誦明於義理剖析如流

南陽忠壯王休光武帝母弟也子曇朗孫方慶襲封

始興昭烈王道談武帝兄也仕梁為東宮直閣將軍侯景之亂援臺中流矢卒生文帝及宣帝

鄱陽王伯山字靜之文帝第三子也偉容儀舉止嫺雅喜慍不形於色性寬厚又於諸王最長後主深敬重之每朝廷有冠婚饗宴恆為使主及遭所主憂居喪以孝聞後主謂群臣曰鄱陽王至性可嘉

始興王伯茂 新安王伯固 晉安王伯恭 衡陽王伯信 廬陵王伯仁 江夏王伯義 武陵王伯禮 永陽王伯智 桂陽王伯 【 以上文帝諸王文帝十三男一人為廢帝二人早卒封王者十人】

岳陽王叔謹字子敬宣帝第十六子也少聰敏十歲能屬文出為湘州刺史加都督及隋師濟江清和公楊素兵下荊州遣將龐暉略地至湘州叔慎遣人許奉降書於龐暉叔謹伏甲待之暉入伏兵發縛暉以徇皆斬之

始興王叔陵 豫章王叔英 長沙王叔堅 建安王叔卿 宜都王叔明 河東王叔獻 新蔡王叔齊 晉熙王叔文 淮南王叔彪 始興王叔重 尋陽王叔儼 義陽王叔達 巴山王叔雄 武昌王叔虞 湘東王叔平 臨賀王叔敖 陽山王叔宣 西陽王叔穆 南安王叔儉 南郡王叔澄 沅陵王叔興 岳山王叔韶 新興王叔純 巴東王叔謨 臨海王叔顯 新會王叔坦 新寧王叔隆 新昌王叔榮 太原王叔匡【 以上宣帝諸王宣帝四十二男一人為後主八人未及封三子早卒無名封王者三十人】

太子深 吳興王允 南平王嶷 永嘉王彥 南海王虔 信義王祇 邵陵王兢 會稽王莊 東陽王恮 吳郡王藩 錢塘王恬 【 以上後主諸王後主二十二男十一人未及封太子諸王十一人】永脩侯擬 【 本傳武帝疏屬】

右陳朝帝冑 【 並見南史】

  歷代后妃

  

宋明宣沈太后吳興統記云武康人沈氏為文帝美人生明帝為婕妤明帝即位追尊皇大后按本傳諱容姬不知何許人諡曰宣統記必有據

梁文宣阮太后吳興統記云武康人阮氏梁典云后本姓石氏諱令嬴父靈寶寓居武康后有美色武帝拜修容賜姓阮氏元帝即位追崇文宣太后梁陳故事武康阮公谿石靈寶上虞人嘗寓居其女有姝色天監元年送為露乘轉女采及生元帝拜修容賜姓阮拜靈寶為朝請時人名其所居谿曰阮公谿靈寶以承聖二年封武康侯谿有大青石俗謂之美人石今存按南史本傳云會稽餘姚人在孕夢龍罩其床生元帝父靈寶武康縣侯寓居武康信矣

陳武昭錢皇后長城人父曰仲方武帝先娶后早卒及武帝即位追尊曰昭皇后南史陳紀永定元年武帝即位追尊前夫人錢氏為昭皇后陵曰嘉陵章皇后傳云武帝先娶同郡錢仲方女早卒後乃聘后舊圖經云嘉陵在縣北五里陳高祖錢皇后陵也而統記乃云陳高祖追尊皇妣錢氏為昭皇后舊編云其誤又謂嘉陵為高祖母錢氏其失甚矣按陳紀辛巳追尊皇考曰景皇帝廟號太祖皇妣董氏太夫人曰安皇后前夫人錢氏為昭皇后癸未尊景帝陵曰瑞陵昭皇后陵曰嘉陵遂承上皇妣字以致此誤殊不知既以母為太夫人妻為前夫人分陵為二辭意明甚又章后傳述武帝先娶錢氏其不思亦甚矣

陳武宣章皇后南史本傳諱要兒烏程人亦姓鈕父景明幼為章氏所養因改焉后母蘇氏嘗遇一道人以龜與之光彩五色曰三年有徵及期后生而紫光照室因失龜所在后少聰慧美容儀手爪長五寸並紅白每有期功之服則一爪先折善書計能誦詩及楚詞武帝聘后為夫人後永定元年即位立為皇后武帝崩定策立文帝及即位尊為皇太后宮曰慈訓廢帝即位為太皇太后光大二年下令黜廢帝命宣帝嗣立太建二年崩諡曰宣

陳文帝沈皇后南史本傳諱妙容武康人父法深梁大同中歸文帝文帝為吳興太守屬侯景作亂帝與后悉為景所收及景平高祖踐祚永定元年后為臨川王妃文帝即位為皇后廢帝即位尊為皇太后宮曰安德陳後主沈皇后南史本傳諱婺華武康人父君理母即武帝女會稽穆公主早卒后尚幼而毀瘠過甚為皇太子妃後主即位為皇后后性端靜有識量寡嗜慾聰明強記獵涉經史工書翰父君理卒居憂處別殿哀毀踰禮時張貴妃有寵后澹然未嘗有所忌怨身居儉約衣服無謇C之飾惟尋閱圖史及釋典為事遇歲旱自暴而誦經應時雨降數上書諫後主

唐代宗睿真沈皇后唐書本傳吳興人開元末以良家子入東宮太子以賜廣平王實生德宗天寶亂失后所在代宗立以德宗為皇太子詔訪后存亡不能得德宗即位乃先下詔贈后曾祖士衡太保祖介福太傅父易直太師弟易良司空易直子震太尉一日封拜百二十七人詔制皆宕涑仫椧詭R負載賜其家建中元年乃具冊前上皇太后尊號分遣諸沈行州縣物色咨訪故中官高力士女頗能言禁中事年狀差如后於是迎還上陽宮馳以聞帝喜群臣皆賀力士子知非是具言其情詔貸之帝謂左右吾寧受百罔冀得一真於是自謂太后者數矣及索驗皆辭窮終帝世無聞焉

以上后七人

  

陳宣帝妃錢氏南史后妃傳云吳興人宣帝居鄉里先娶錢氏及即位拜貴妃甚有寵

陳宣帝妃吳氏統記云吳興人生武成公主後主即位尊為太妃

隋煬帝妃陳氏統記云陳後主第四女母高昭儀封廣德公主

唐太宗賢妃徐氏唐書本傳太宗賢妃徐惠湖州長城人生五月能言四歲通論語時八歲自曉屬文父孝德嘗試使擬離騷為小山篇曰仰幽巖而流盼擬桂枝以凝望將千齡兮此遇荃何為兮獨往孝德大驚知不可掩於是所論遂盛傳太宗聞之召為才人手未嘗廢卷而辭致瞻蔚文無淹思帝益禮顧擢孝德水部員外郎惠再遷充容貞觀末數調兵討定四夷稍稍治宮室百姓勞怨惠上疏極諫且言地廣者非常安之術人勞者乃易亂之符又言有道之君以逸逸人無道之君以樂樂身技巧為喪國斤斧珠玉為蕩心酖毒復為詩連珠以見意永徽元年卒年二十四贈賢妃陪葬昭陵石室惠之弟齊聃齊聃之子堅皆以學聞女弟為高宗婕妤亦有文藻世以擬漢班氏

以上妃四人

  

隋秦王嬪陳氏統記云陳後主第五女長興人謝昭儀生封臨成公主 【 原本統記云長興人】

嬪一人

  夫人

隋文帝夫人陳氏統記云長城人宣帝第十四女母施氏太妃後主封寧遠長公主

隋文帝弘政夫人陳氏統記云長城人宣帝第二十四女母曾美人即後主之妹封臨川長公主按南史隋文帝宣華夫人陳氏陳宣帝女也性聰慧姿貌無雙不言第幾女未知孰是

以上夫人二人

  婕妤

唐高宗婕妤徐氏唐太宗賢妃惠妹也賢妃傳云弟齊(日冉)齊(日冉)子堅皆以學聞女弟為高宗婕妤亦有文藻世以擬漢班氏徐齊(日冉)傳云長城人也子堅姊為太宗充容仲為高宗婕妤恥以恩進統記作太宗婕妤誤矣

婕妤一人

  淑媛

梁武帝淑媛吳氏統記云長城人東昏侯宮人入侍梁王生南昌王綜南史豫章王綜母吳淑媛在齊東昏侯宮人及得幸於武帝七月而生綜

淑媛一人

  太妃

晉宣帝太妃施氏統記云安吉人生寧遠公主位太妃

太妃一人

右歷代后妃妃嬪自唐徐氏有傳外餘雖有雜出諸傳者始末不詳統記之言當有證今並登載

  漢人

錢林字元茂彭祖四十三代孫也漢建平中為諫議大夫元始中王莽專政來隱於平望鄉陂門里梓山東造封村穿港開陌俾水陸交通層屋背山高門面水疏桐映井密竹臨池松桂傳芳芝蘭送馥洲渚園林幽遠蒙密林居其中名利不干子孫因家焉

沈戎南史云初為九江從事說降劇僖脊馕浞鉃楹;韬钷o不就徙居會稽烏程縣餘不鄉遂家焉戎後為述善侯葬金鵝山宋元嘉三年戎八代孫司空慶之吏部尚書曇慶五兵尚書懷明左光祿大夫孟畹茸嗾堖^江捨祖宅為寺文帝以為述善侯有功於人同懷其德因以懷德名寺

丘騰元和姓纂云平帝時有丘俊持節安撫江淮屬王莽篡位遂留江左吳興烏程王儉姓系云丘騰光武初起義 【 掌故集】 於南陽歷公卿二千石退棲舊鄉乃於先人即改塋與其弟子築城而居吳興統記云大司馬丘騰墓在烏程縣南六里又列於儒學類

錢讓字德高彭祖五十代孫也吳郡烏程人時吳郡太守薛固為法吏所枉下獄付廷尉乃攜同郡婁縣卞崇詣闕稱冤廷尉囚讓等以兵人圍守苦毒備至讓恬然自若枉聲彌厲天子聞而奇之赦固之罪累遷散騎常侍廣陵太守鎮東大將軍都督九江諸軍事遷徐兗二州刺史封富春侯食邑五千戶卒年六十二贈富春公諡曰哀天子素車臨弔哀慟給兵吏二十人加威儀還葬本鄉賜錢十萬黃金百鎰灞皇畯埮c讓母趙氏統記云墓在長興縣西五里又云謝承後漢書云桓帝時也

費汎費府君碑云字仲慮此邦之人也其先季文為魯大夫有功封費因氏為姓秦項兵起避地於此遂留家焉府君以孝友至行聞於鄉邑仕更郡右謇諤質直在公履法察孝廉除郎中屯騎司馬遷蕭令視民如子先教後罰在仕九年百姓移風苛慝不作姦寇不發慶增怨銷推讓道生三年不斷獄禎祥感應時沛有蝗獨不入界由此顯名國以上聞朝廷嘉諸拜梁相二子鳳由宰府至堂邑令政九江太守

費鳳字伯簫梁相之元子言不失典術行不越矩度踐郡右職三貢獻計辟州試部忠以衛上漢安二年吳郡太守東海君以君有委蛇之節自公之操年三十一舉孝廉拜郎中除陳國新平長後宰堂邑熹平六年七月卒鳳退巳進弟不營榮祿祖業良田畝直一金推與弟息行儀高郡

沈瑜沈儀統記云烏程人也俱少有至行瑜十歲儀九歲而父亡居喪毀瘠過於成人外祖會稽盛孝章名士也每撫慰之曰汝並黃中英爽終成奇器何遽逾制自取滅性耶瑜早卒儀篤學有雅才以儒素自業時海內大亂經術廢弛士少全行而儀淳深隱默守道不移州府禮請二府交辟公車並召不屈以壽終續圖經曰當漢末未置郡烏程縣提封稍廣沈氏所居餘不鄉屬今之德清今繫烏程則失實附德清則難以預名故載之於郡

許頤統記云故鄣人也頤父患惡疾醫曰啖人肉可差頤即割兩股為羹以遺父月餘果差刺史周澤奏旌表門閭

右漢人漢末置郡特有烏程故鄣縣而已故名賢見於諸史者沈瑜沈儀曰烏程人許頤曰故鄣人沈戎曰會稽烏程人錢讓曰吳郡烏程人者自秦以來烏程屬會稽永建以後始析會稽為吳郡烏程屬焉讓永建以後人也錢林居梓山今梓山在長興費汎曰此邦之人者汎鳳父子共有三豐碑舊在烏程界村落歐陽公集古錄等書俱錄碑今在墨妙亭洪氏隸釋云在吳興校官廳壁誤也碑在本郡汛鳳為本郡之人信矣統記又載鈕姓馥充沖皆為關內侯綽荊青三州刺史衡九真太守詳富春侯出王儉姓系沈姓彥荊州刺史霸太山太守裕丹陽太守出沈氏先賢傳立聰交趾太守昭陽羨令姚祗日南太守施咸魏郡太守俱漢時人今故附見又舊經諸書多以隸烏程抑不攷漢之烏程尚兼長城武康界況德清歸安又續分者乎今故以時代為別

  吳人

吾粲吳志云字孔休吳郡烏程人也孫河為縣長粲為小吏河深奇之河後為將軍得自選長史表粲為曲阿丞遷為長吏治有名蹟雖起孤微與同郡陸遜卜靜等比肩齊聲矣孫權為車騎將軍召為主簿出為山陰令還為參軍校尉黃武元年與呂範賀齊等俱以舟師拒魏將曹休於河口值天大風諸船綆紲斷絕漂沒著岸為魏軍所獲或覆沒沈溺其大船尚存者水中生人皆攀緣號呼他吏士恐船傾沒以戈矛撞擊不受粲與黃淵獨全船人承取之左右以為船重必敗粲曰船敗當俱死耳人窮奈何棄之粲淵所活者百餘人遷太子太傅遭二宮之變抗言執正明嫡庶之分欲使魯王霸出駐夏口遣楊竺不得在都邑又數以消息語陸遜令時駐武昌連表諫諍由此為霸竺等所譖害續圖經曰粲孫權時人未置郡故自寶鼎二年以前皆載於郡以後事並見吳志

徐詳字子明烏程人孫權為車騎將軍召與是儀胡綜俱典軍國密事魏拜權為吳王詳為亭侯吳志評曰是儀徐詳胡綜皆孫權之時幹興事業者也儀清恪正素詳數通使命綜文采才用各見信任譬之廣廈其榱椽之佐乎

朱治字君理丹陽故鄣人也勸策還平江東黃武元年封毘陵侯領郡如故二年拜安國將軍金印紫綬徙封故鄣權歷位上將及為吳王治每進見權常親迎執版交拜饗宴贈賜恩敬特隆至從行吏皆得奉贄私覿其見異如此權常歎治憂勤王事性儉約雖在富貴車服惟供事權優異之自令督軍御史典屬城文書治領四縣租稅而已是時丹陽深地頻有姦叛治亦以年向老思戀土風自表屯故鄣鎮撫山越諸父老故人莫不詣門治皆引進與共飲宴鄉黨以為榮在故鄣歲餘還吳黃武三年卒

朱才字君業治之子也為人精敏善騎射權愛異之常侍從游戲少以父任為武衛校尉領兵隨從征伐屢有功捷本部議者以才少處榮貴未留意於鄉黨才乃數曰我初為將謂跨馬陷敵當身履鋒足以揚名不知鄉黨復追跡其舉措乎於是更折節為恭留意賓客輕財尚義施不望報又學兵法名聲始聞於遠近

朱然字義封治姊之子本姓施氏年十九後為山陰令加折衝校尉督五縣權奇其能分丹陽為臨川郡然為太守授兵一千人會山倨鹑黄接懷露▍蚊刹『V權問曰卿如不起誰可代者蒙對曰朱然膽守有餘愚以為可任蒙卒權假然節鎮江陵黃武元年劉備舉兵攻宜都然督五千人與陸遜并力拒備別攻破備然前鋒斷其後道備遂破走拜征北將軍封永安侯然長不盈七尺氣候分明內行修潔其所文采惟施軍器餘皆質素終日欽欽常在戰場臨急膽定尤過絕人雖世無事每朝夕嚴鼓兵在營者咸行裝就隊以此玩敵使不知所備故出輒有功諸葛瑾子融步騭子協雖各襲任權時復使然總為大督及陸遜亡功臣名將存者惟然莫與比隆寢疾二年後漸增篤權晝為減膳夜為不寐中使醫藥口食之賜相望於道然每遣使表疾病有息權輒召見口自問訊入賜酒食出送布帛自創業功臣疾病權意之所鍾呂蒙凌統最重然其次矣

朱績字公緒以父任為郎後拜建中都尉叔父才卒績領其兵隨太常潘濬討五谿以膽力稱遷偏將軍營下督領盜偈鲁址ú粌A魯王霸注意交績嘗至其廨就之坐欲與結好績下地住立辭而不當然卒績襲業拜平魏將軍樂鄉督

姚信吳興武康人也深於天文學仕至太常造昕天論計昭王儉姓系云昭字叔明吳黃武中為車騎將軍至歸命侯荒暴迺隱居禺山晉宣帝徵召不起

姚翁仲武康人種瓜灌園以供衣食鄉里崇之號曰長者或有饋遺一無所受不得已而受即轉惠見吳書

右吳人吳寶鼎中始置郡寶鼎以前尚仍漢也故吾粲傳曰吳郡烏程人朱治傳曰丹陽故鄣人漢初平中始分烏程置永安晉太康中改曰武康吳有永安未有武康姚信曰武康人者蓋信為陳姚察之祖察武康人故因仍而言之耳統記又載鈕淑尚書令太史亨零陵太守太史淑中書侍郎丁固會稽郡公沈佃長秋卿姚舊寧浦太守俱吳時人今復附見

  晉人

吳商吳興故鄣人字彥聲太康三年分故鄣立長城縣因為長城人學通五經百氏徵為東宮校書郎四方學者擔簦負笈不可勝數時人服焉歷官至侍中見統記王談晉書云吳興烏程人也年十歲父為鄰人竇度所殺談陰有復讎志而懼為度所疑寸刃不畜日夜伺度未得至年十八乃密巿利鍤陽若耕鋤者度常乘船出入經一橋下談伺度行還伏草中度既過談於橋上以鍤斬之應手而死既而歸罪有司太守孔巖義其孝勇列上宥之巖諸子為孫恩所殺無嗣談乃移居會稽修理巖父子墳墓盡其心力後太守孔欽奇其義行元興三年舉談為孝廉時人稱其得人談不應召終於家

潘綜吳興烏程人也孫恩之亂妖黨攻破村邑綜與父驃共走避衮娔昀闲羞t俎D逼驃驃語綜我不能去汝走可脫幸勿俱死驃困乏坐地綜迎龠殿^曰父年老乞賜生命僦硫娨嗾堎曰兒年少自能走今為老子不去老子不惜死乞活此兒僖蝽津娋C抱父於膝下夙骄C頭面凡四創綜當時悶絕有一購呐詠硐嘀^曰卿欲舉大事此兒以死救父云何可殺殺孝子不祥倌酥垢缸觼K得免鄉人祕書監之系祖廷尉沈赤黔以綜異行薦補左戶令史除遂昌長歲滿還家太守王韶之臨郡發教列上州臺陳其行跡及將行設祖道贈以四言詩元嘉四年有司奏改其里為純孝里蠲收租布三世

沈勁字世堅吳興武康人也父充為部曲將吳儒所殺勁當坐誅鄉人錢舉匿之得免其後竟殺讎人勁少有節操哀父死於非義志欲立勳以雪先恥年三十餘以刑家不得仕進郡將王胡之深異之及遷北平將軍司州刺史將鎮洛陽上疏曰吳興男子沈勁清操著於鄉邦貞固足以幹事且臣今求之武士故吳興人最多若令勁參臣府事者郡人既悅義附亦眾詔聽之勁既應命胡之以疾病解職升平中慕容恪侵逼山陵時冠軍將軍陳祐守洛陽眾過二千勁自表求助祐效力因以勁補冠軍長史令自募壯士得千餘人以助祐擊兕l以寡制眾而糧盡援絕祐懼不能保全會倏茉S昌祐因以救許昌為名興寧二年留勁以五百人守城祐率眾而東會許昌已沒祐因奔崖塢勁志欲致命欣獲死所尋為恪所攻城陷被執神氣自若恪奇而將宥之其中軍將軍慕容虔曰勁雖奇士觀其志度終不為人用今若赦之必為後患遂遇害恪還從容言於慕容暉曰前平廣固不能濟群黎今定洛陽而殺沈勁實有媿於四海朝廷聞而嘉之贈東陽太守子赤黔為大長秋赤黔子叔任義熙中為益州刺史

沈警字世明惇篤有行業後將軍謝安命為參軍甚相欽異警內足於財為東南豪士無進仕意謝病歸安固留不止還家積載以素業白娛將軍王恭鎮京口後引為參軍手書勤懇苦相招致不得已而應之尋復謝去沈田子吳興武康人也字敬先後武帝剋京口進平建業參鎮軍事封營道縣五等侯義熙十二年武帝北伐田子與順陽太守傅宏之各領別軍從武陽入屯據青泥姚泓將自禦大軍慮田子襲其後欲先平田子然後傾國東出乃率步騎數萬奄至青泥田子本為疑兵所領裁數百欲擊之傅宏之曰彼眾我寡難可與敵田子曰師貴用奇不必在眾宏之猶固執田子曰眾寡相傾勢不兩立若使賴裙倘饲閱示谑卤闳ヒ蛹捌湮凑≈貏w所謂先人有奪人之志也便獨率所領鼓譟而進俸蠂鷶抵靥镒幽藯壖Z毀舍躬勒士卒前後奮擊俦娨粫r潰散所殺萬餘人得泓偽乘輿服御武帝表言其狀長安既平武帝讌於文昌殿舉酒賜田子曰咸陽之平卿之功也即以咸陽相賞即授咸陽始平二郡太守

沈林子字敬士田子弟林子少有大度年數歲隨王父在京口王恭見而奇之曰此兒王子師之流也嘗與貴人共見遺寶咸爭趨之林子直去不顧年廿三遇家禍既門陷妖黨兄弟並應從誅而沈預家甚富強志相陷滅林子兄弟沈伏山澤無所投厝會孫恩屢出會稽武帝致討林子乃自歸陳情率老弱歸罪請命乃流涕哽咽三軍為之感動帝甚奇之乃載以別船遂盡室移京口帝分宅給焉林子博覽眾書留心文義從剋京口進平東邑時年十八身長七尺五寸沈預慮林子為害常披甲持戈至是林子與兄田子還東報讎五月夏節日至預正大集會弟子盈堂林子兄弟挺身直入斬預首男女無論長幼悉屠之以預首祭父祖墓武帝伐姚泓參征西將軍事林子禦之連戰皆捷帝至閿鄉姚泓埽境內兵屯嶢柳時田子自武關北入屯軍藍田泓自率大眾攻之帝慮眾寡不敵遣林子步自秦嶺以相接援比至泓已破走田子欲窮追進取長安林子止之曰往取長安如指掌爾復剋俪潜銥楠毱揭粐毁p之功也田子乃止林子威震關中豪右望風請附帝以林子田子綏略有方頻賜書(褎去禾改矛)美時武帝以方隅未靖復欲親戎林子固諫帝答曰吾轍當不復自行帝踐位以佐命功封漢壽縣伯固讓不許永初二年卒

丘昂晉書云昂字公表吳興人家貧好學不暇就業乃織畚以自給將至餼舍值鄰人盜刀潛步自匿專心儒行與其弟給事中夷太守矩並以孝行著名當時謂之三丘

吳慶之晉書云慶之字文悅吳興烏程人也江夏王義恭召為西曹書佐不就義恭被誅慶之不肯仕終身蔬食後王蘊為吳興太守召為功曹亦不就

右晉人晉太康中始改永安為武康故沈勁沈田子傳曰武康人其他賢貴自姚沈丘鈕錢之著姓者附見各姓之下外有殷姓太子太傅迪始興王師上黨都尉躋丹陽尹融吳興太守康吳姓征虜將軍綜黃門侍郎楷多見統記諸書

  宋人

孫法宗南史云一名宗之吳興人也父隨孫恩入海澨被害屍骸不收母兄並餓死法宗年小流迸至十六方得還單身勤苦霜行草宿營辦棺槨造立冢墓葬送母兄儉而中禮以父屍不測入海尋求聞世閒論是至親以血瀝骨當悉凝浸乃操刀沿海見枯體則割肉灌血如此十餘年臂脛無完皮血肉枯竭終不能逢遂拷x終身常居墓所山禽野獸皆悉馴附每(上鹿下囷)鹿觸網必解放之償以錢物後忽苦頭創夜有女人至曰我是天使來相謝行創本不關善人使者遠相及取牛鼻煮傅之即驗一傅便差一境賴之終身不娶饋遺無所受以後事並見南史

丘傑字偉跱吳興烏程人也十四遭喪以熟菜有味不嘗於口歲餘忽夢見母曰死止是分別耳何事乃爾荼苦汝噉生菜遇蝦蟆毒靈床前有三丸藥可取服之傑驚起果得甌甌中有藥服之下蚪子數升丘氏世保此甌大明七年災火焚失之

張敷吳興故鄣人也生而母歿年十許歲求母遺物而散施已盡惟一畫肩乃緘錄之每至感思輒開篋涕泗好讀道書能屬文高祖見而奇之以為世子中軍參軍數見引接

沈懷文字思明吳興武康人也祖寂晉光祿勳父宣新安太守懷文少好玄理善為文章為楚昭王二妃記見稱於世為江夏王義恭東閣祭酒丁父憂新安郡送故豐厚奉終禮畢餘悉班之親戚一無所留武帝聞而嘉之賜奴婢六人大明中人為侍中時游幸無度太后六宮常乘副車在後懷文與王景文每諫不宜亟出後因從坐松樹下風雨甚驟景文曰卿可以言矣懷文曰獨言無繼宜相與陳之江智深臥草側亦謂之善俄而被召俱入雉場懷文曰風雨如此非聖人所宜景文又曰懷文所啟宜從智深未及有言上方注弩作色曰卿欲效顏竣耶又曰顏竣小子恨不得鞭其面上每宴集在坐者咸令沈醉懷文素不飲酒又不好戲上謂故欲異己謝莊嘗戒懷文曰卿每與人異亦何可久懷文曰吾少來如此豈可一朝而變非欲異物性之所不能耳懷文三子淡深沖

沈沖字景綽涉獵文義仕宋歷位撫軍正佐兼記室及父懷文得罪被繫沖兄弟行謝情哀貌苦見之者傷之沖與兄淡深名譽有優劣世號為腰鼓兄弟淡深並歷御史中丞兄弟三人皆為司直晉宋所未有也中丞按裁之職被惡者多結怨永明中深彈吳興太守袁彖建武中彖從弟昴為中丞到官數日奏彈深子續父在僦白幰車免官禁錮沖母孔氏在東鄰家失火疑為人所焚熱大呼曰我三兒皆作御史中丞與人豈有善者方恐肌分骨散何但焚如

沈曇慶懷文從父兄也父發員外散騎侍郎曇慶仕宋位尚書左丞時歲有水旱曇慶議立常平倉以救人急文帝納其言而事不行曇慶謹實清正所蒞有稱績常謂子弟曰吾處世無才能惟作大老子耳世以長者稱之卒於祠部尚書

沈叔任吳興武康人赤黔子也少有幹質朱齡石伐蜀為齡石建威府司馬平蜀之功亞於元帥以功封新寧縣男後拜益州刺史卒子演之

沈演之年十一尚書僕射劉柳見而奇之曰此童終為令器沈氏家世為將而演之折節好學日讀老子百遍以義理業尚知名襲父別爵吉陽縣五等侯舉秀才為嘉興令有能名元嘉中加侍中上欲伐林邑朝臣多不同惟廣州刺史陸微與演之贊成上意及林邑平賜群臣黃金生口銅器等物演之所得偏多上謂曰廟堂之智鋮⑵淞ζ酱诉h夷未足多建第上清舊都鳴鑾東岱不憂山河之不開也性好舉才申濟屈滯而謙約自持帝賜女伎不受暴卒文帝痛惜贈金紫大夫諡曰貞子睦位黃門侍郎演之兄子坦之仕齊為都官郎坦之子顗

沈顗字處黔幼清靜有志行慕黃叔度徐孺子之為人讀書不為章句著述不尚浮華常獨處一室人罕見其面從叔勃貴顯每還吳興賓客填謁顗不至其門勃就之顗送迎不越閫勃歎曰吾乃今知貴不如賤也顗內行甚修事母兄孝友兄昂一名顒亦退素以家貧仕為始安令兄弟不能相離相隨之任顗素不事家產及昂卒逢齊末兵荒與家人并日而食或有饋其粱肉者閉門不受唯采蓴荇根供食以樵采自資怡然不改其樂沈憲演之從祖弟子也祖說道巴西梓潼二郡太守父璞之北中郎將參軍憲少有幹局為駕部郎宋明帝與憲恭謂曰卿廣州剌史才也補烏程令甚著政績太守褚彥回歎美以為方員可施少府管掌煩冗材幹者並更其職憲以吏能累遷少府卿武陵王曄為會稽以憲為左軍司馬齊高帝以山陰戶眾欲分為兩縣武帝啟曰縣豈不可御但用不得人耳乃以憲帶山陰令政聲大著孔珪請假東歸謂人曰沈令料事特有天才

沈麟士字彥順吳興武康人也祖膺期晉大中大夫父虔之宋樂安令麟士幼而俊敏年七歲聽叔父岳言玄賓散言無所遺失岳撫其肩曰若斯文不絕其在爾乎及長博通經史存高尚之志親亡居喪盡禮服闋忌日輒流涕彌旬居貧織簾誦書口手不絕鄉里號為織簾先生嘗為人作竹誤傷手便流淚而還同作者謂曰此不足損何至涕零答曰此本不痛但遺體毀傷感而悲耳嘗行路鄰人認其所著屐麟士曰是卿屐耶即跣而反鄰人得屐送前者還之麟士曰非卿屐耶笑而受之宋元嘉末文帝令僕射何尚之鈔撰五經訪舉學士縣以麟士應選不得已至都尚之深相接及至尚之謂子偃曰山藪故多奇士沈麟士黃叔度之流也豈可澂清淆濁邪汝師之隱居餘不鄉吳羌山講經教授從學士數十百人各營屋宇依止其側時人為之語曰吳羌山中有賢士開門教授居成巿麟士重陸機連珠每為諸生講之征北張永為吳興請麟士入郡麟士聞郡後堂有好山水即戴安道游吳興因古墓為山池欲一觀之乃往停數月永欲請為功曹麟士曰明府德履沖素留心山谷是以被褐負杖忘其疾病必欲飾渾沌以蛾眉冠越客以文冕走雖不敏請附高節有蹈東海死耳不忍受此黥劓永乃止麟士無所營求以篤學為務恆憑素几鼓素琴不為新聲負薪汲水并日而食守操終老讀書不倦遭火燒書數千卷年過八十耳目猶聰手鈔寫火下細字書復成二三千卷滿數十篋時人以為養身靜默所致製墨蝶賦以寄意著周易兩繫莊子內篇訓注易經禮記春秋尚書論語孝經喪服老子要略數十卷梁天監中卒於家年八十五以楊王孫皇甫謐深達生死而終禮矯俗乃自為終制遺令氣絕剔被取三幅布以覆屍及歛仍移布於屍下以為歛服反被左右兩際以周上不覆製覆被不須沐浴含珠以本裙衫先著(糸夸)凡二服上加單衣幅巾屐枕棺中惟依此既殯不復立靈座四節及祥權鋪地子地以設元酒之奠人家相承漆棺今不復爾亦不須旐成服後即葬作冢令小後祔更作小冢於殯合葬非古也葬不須聚士成墳使上與地平王祥終制亦爾葬不須(車需)車靈舫魌頭也不得朝夕下食祭奠之法至於葬唯清水一杯子彝奉而行之州鄉皆稱歎焉

沈道虔吳興武康人也少仁愛好老易居縣北石山下孫恩亂後饑荒縣令庾肅之迎出縣南廢頭里為立宅臨谿有山水可玩時復還石山精廬與孤兄子其釜庾之資困不改節受琴於戴達王敬弘深貴重之郡州府凡十二命皆不就有人竊其園菜外還見之仍自逃隱待竊者去後乃出人有拔屋後大筍令人止之曰惜此筍欲令成林更有佳者相與乃令人買大筍送與之盜者慚不取道虔使置其門內而還常以捃拾自資同捃者或爭穟道虔諫之不止悉以其所得與之爭者媿恧後每事輒云勿令居士知

沈慶之字弘光吳興武康人少有志力晉末孫恩作亂使其眾寇武康慶之未冠隨鄉族擊之屢捷由是以勇聞元嘉十九年雍州刺史劉道產卒郡蠻大動征西司馬朱修之討蠻失利以慶之為建威將軍率眾助修之失律下獄慶之專將進討大破緣沔諸蠻後為孝武撫軍中兵參軍孝武以本號為雍州隨府西上征蠻寇屢有功還都復為廣陵王誕北中郎中兵參軍加建威將軍南濟陰太守雍州蠻又為寇慶之以將軍太守復隨王誕入沔伐沔北諸山蠻大破之威震諸山群蠻皆稽顙慶之患頭風好著狐皮帽群蠻惡之號曰蒼頭公每見慶之軍輒畏懼曰蒼頭公已復來矣慶之引軍出前後破降甚眾又討犬羊諸山蠻緣險作重城施門櫓甚峻慶之連營山下營中開門相通又令諸軍各穿池於營內朝夕不外汲兼以備蠻之火頃之風甚蠻夜下山人提一炬燒營火至輒以池水灌滅之蠻被圍守日久並飢乏自後稍出歸慶之前後所獲蠻並移都下以為營戶二十七年遷太子步兵校尉其年文帝將北侵慶之諫曰道濟再行無功彥之失利而反今料王玄謨等未踰兩將恐重辱王師上曰王師再屈別有所由道濟養寇自資彥之中途痰動虜所恃唯馬夏水浩大泛舟濟河碻磝必走滑臺小戍易可覆拔剋此二戍館穀弔人武牢洛陽自然不固慶之固陳不可時丹陽尹徐湛之吏部尚書江湛並在座上使湛之等難慶之慶之曰為國譬如家耕當問奴織當問婢陛下今欲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輩种潞斡蓾洗笮败娦袘c之副玄謨進圍滑臺慶之與蕭斌留守碻磝仍領斌輔國司馬玄謨攻滑臺積旬不拔魏太武大軍南向斌遣慶之將五千人救玄謨慶之曰少軍輕往必無益也會玄謨退還斌將斬之慶之諫乃止蕭斌以前驅敗績欲絕死固碻磝慶之以為不可會制使至不許退諸將並謂宜留斌復問計於慶之慶之曰閫外之事將所得專制從遠來事勢已異節下有一范增而不能用空議何施斌及坐者皆笑曰沈公乃更學問慶之厲聲曰眾人雖見古今不如下官耳學也玄謨自以退敗求戍碻磝斌乃還歷城申坦垣護之共據清口慶之奔驛馳歸二十九年師復行慶之固諫不從以立議不同不使北出慶之居清明門外有宅四所室宇甚麗又有園舍在婁湖慶之一夜攜子孫徙居之以宅還官悉移親戚中表於婁湖列門同檠蓮V開田園之業每指地語人曰錢盡在此中興身享大國家素富厚產業累萬金奴僮千計再獻錢千萬穀萬斛以始興封優近求改封南海郡不許伎妾十數人並美容工藝慶之優游無事盡意歡愉自非朝賀不出門每從游幸及校獵據鞍陵厲不異少壯太子妃上孝武金鏤七箸及盂杓上以賜慶之曰觴酌之賜宜以大夫為先也上嘗歡飲普令群臣賦詩慶之麤有口辨手不知書每將署事輒恨眼不識字上逼令作詩慶之曰臣不知書請口受師伯上令顏師伯執筆慶之於口受之曰微生遇多幸得逢聖卟嗬辖盍ΡM徒步還南岡辭榮此聖世何媿張子房上甚悅眾坐並稱其辭意之美前廢帝即位加慶之几杖給三望車一乘慶之每朝賀常乘豬鼻無幰車左右從者不過三五騎履行田園每農桑劇日無人從行遇之者不知三公也及加三望車謂人曰我每游履田園有人時與馬成三無人則與馬成二今乘此車安所之乎及賜几杖並固讓柳元景顏師伯嘗詣慶之會其游田元景等鳴笳列卒滿道慶之獨與左右一人在田見之悄然改容曰夫貧賤不可居富貴亦難守吾與諸公並出貧賤因時際會榮貴至此唯當共思損挹之事老子八十之年目見成敗者已多諸君炫此車服欲何為乎於是插杖而芸不為之顧元景等徹侍褰裳從之慶之乃與相對為歡慶之既通貴鄉里耆舊素輕慶之者後見皆膝行而前慶之曰是故昔時沈公廢帝狂悖無道慶之猶盡言諫諍乃遣其從子攸之齎藥賜死時年八十慶之群從姻戚由慶之在列位者數十人長子文叔位侍中慶之之死不肯飲藥攸之以被掩殺之文叔密取其藥藏錄乃飲藥自殺文叔子昭明位祕書郎聞父死曰何忍獨生亦自縊死

沈昭略字茂隆昭明之弟也永元中與叔父文季俱被召入華林省茹法珍等進藥酒昭略怒罵徐孝嗣曰廢昏立明古今令典宰相無才致有今日以甌投其面曰使為破面鬼死時言笑自若了無懼容徐孝嗣謂曰見卿使人想夏侯太初答曰明府猶憶夏侯便是方寸不能多豁下官見龍逢比干欣然相對霍光脫問明府今日之事何辭答之耶昭略弟昭光聞收兵至家人勸逃去昭光不忍捨母入執母手悲泣遂見殺昭明子曇亮已得逃去聞昭光死乃曰家門屠戮獨用生何為又絕吭而死時人歎其累世孝義

沈文季字仲達文叔弟也以寬雅正直見知位中書郎父慶之遇害諸子見收文叔謂之曰我能死爾能報遂自殺文季揮刀馳馬去收者不能追遂免昇明元年沈攸之反齊高帝加文季冠軍將軍督吳興錢塘軍事初慶之之死也攸之求行至是文季收攸之弟新安太守登之誅其宗族以復舊怨親黨無炊火焉君子以文季能報先恥

丘泉之宋書云泉之吳興烏程人博學有才識著文章一百卷行於代歷龍鄉縣侯吳郡太守

吳逵吳興人也經荒饑疾病闔門死者十有三人逵時亦病篤其喪皆鄉里以葦席裹而埋之逵夫妻既存家極貧窘冬無衣被晝則傭債夜燒磚甓晝夜在山未嘗休止遇毒蟲猛獸輒下道避之期年成七墓十三棺時有贈賻一無所受太守張崇義以羔羊之禮禮焉卒於家南史作吳興烏程人統記云又見宋略

右宋人

  齊人

沈昇之南史吳興人也為丹陽尹徐孝嗣故吏謂徐孝嗣曰昇之與君俱有項領之功今一言而二功俱解豈願聞之乎君受恩二祖而更參維新之政以君為反覆人事成則無處逃咎矣昇之草萊百姓言出禍已隨之孰與超然謝病高枕家園則與松柏比操風霜等烈豈不美耶孝嗣改容謝之

丘仲起字子震吳興人也為晉平太守清廉自立褚彥回歎曰目見可欲心不能亂此楊公所以遺子孫也仲起位至廷尉卒

丘冠先字道玄吳興烏程人也少有節義齊永明中位給事中時求使蠕蠕國尚書令王儉言冠先雖名位未升而行義甚重若為行人則蘇武鄭眾之流於是使蠕蠕蠕蠕逼令拜冠先執節不從以刃臨之冠先曰能殺我者蠕蠕也不能以天子使拜戎狄者我也遂見殺武宗以冠先不辱命賜其子雄錢一萬布三千匹

丘靈鞠吳興烏程人也祖系祕書監父道真護軍長史靈鞠少好學善屬文宋孝武殷貴妃亡靈鞠獻挽歌三首雲橫廣階闇霜深高殿寒帝摘句嗟賞褚彥回為吳興太守謂人曰此郡才士唯有丘靈鞠及沈勃耳嘗還東詣司徒褚彥回別彥回不起曰比腳疾更增不復能起靈鞠曰腳疾亦是大事公為一代鼎臣不可復為覆餗其彊切如此武帝即位為通直常侍尋領東觀祭酒靈鞠曰人居官願數遷使我終身為祭酒不恨也著江左文章錄序起太興訖元熙文集行於時子遲

丘遲字希範八歲便屬文靈鞠嘗謂氣骨似我為中書侍郎卒遲辭彩麗逸時有鍾嶸著詩評云范雲婉轉清便如流風回雪遲點綴映媚似落花依草雖取賤文通而秀於敬子其見稱如此

丘仲孚字公信靈鞠從孫也少好學讀書常以中宵鐘鳴為限靈鞠常稱為千里駒也齊永明初為國子生王儉曰東南之美復見丘生為山陰令居職甚有聲稱百姓謠曰二傅沈劉不如一丘前世傅琰父子沈憲劉玄明相繼宰山陰並有政績言仲孚皆過之梁武帝踐祚復為山陰令仲孚長於發摘善適權變吏人敬服號稱神明治為天下第一累遷豫章內史在郡更厲清節頃之終詔贈給事中黃門侍郎喪將還豫章老幼號哭攀送車輪不得前仲孚為左丞撰皇典二十卷南宮故事百卷又撰尚書具事雜儀行於世

丘寂之字德元吳興烏程人年十七為州西曹兼直主簿刺史王彧行夜還前驅巳至而寂之不肯開門曰不奉墨旨彧乃於車中為教然後開彧歎曰不意郅君章近在閣下即轉為主簿專以廉潔御下於時丹陽縣令沈巑之以清廉抵罪寂之聞之曰清吏真不可為也政當處季孟之閒乎

太史叔明吳興烏程人太史慈後也少善莊老兼通孝經論語禮記尤精三玄每講說聽者常五百餘人為國子助教邵陵王綸好其學及出為江州掾叔明之鎮王遷郢州又隨府所至輒講授故江州人士皆傳其學

沈巑之吳興武康人也性疏直為丹徒縣令自以清廉不事左右浸潤日至遂鎖繫尚方歎曰一見天子足矣上召問曰復欲何陳答曰臣坐清所以獲罪上曰清復何以獲罪曰無奉承要人上曰要人為誰巑之以手板四面指曰此赤衣諸賢皆是若臣得更鳴必令清譽日至巑之雖危言上亦不責後知其無罪重除丹陽令入縣界吏人候之謂曰我今重來當以人肝代米不然清名不立

沈瑀字伯瑜吳興武康人也父昶事宋建平王景素景素址搓葡热ブ皵∽M之獄瑀詣臺陳請得免罪司徒竟陵王子良聞瑀名引為府行參軍領揚州部傳從事時建康令沈徽恃勢豪瑀瑀以法繩之眾憚其強子良甚相知賞雖家事皆以委瑀子良薨瑀復事刺史始安王遙光常使送人丁速而無怨遙光謂使吏曰爾何不學沈瑀所為乃令瑀專知州獄事湖熟縣方山埭高峻冬月公私行旅以為艱明帝使瑀行修之瑀乃開四洪斷行客就作三日便辦揚州書佐私行詐稱州使不肯就作瑀鞭之四十書佐歸訴遙光遙光曰沈瑀必不枉鞭汝覆之果有詐明帝復使瑀築赤山塘所費減材官所量數十萬帝益善之為建德令教人一箇種十五株桑四株柿及梨栗女子丁半之人咸懽悅頃之成林帝即位雲深薦瑀自既陽令擢兼尚書右丞時天下初定陳伯之言瑀既督咻斳妵@濟帝以為能遷尚書駕部郎兼右丞如故瑀薦族人沈僧隆僧照有吏幹帝並納之以母憂去職起為餘姚令縣大姓虞氏千餘家請謁如巿前後令長莫能絕自瑀到非訟訴無所通以法繩之縣南有豪族數百家子弟縱橫遞相庇蔭厚自封植百姓甚患之瑀召其老者為石頭倉監少者補縣僮皆號泣道路自是權右屏跡瑀初至富吏皆鮮衣美服以自彰別瑀怒曰汝等下縣吏何得自擬貴人悉使著芒履麤布侍立終日足有蹉跌輒加榜棰瑀微時嘗至此鬻瓦器為富人所辱故因以報焉後為安南長史尋陽太守江州刺史曹景宗卒仍為信威蕭穎達長史太守如故瑀性屈強每忤穎達穎達銜之天監八年因入諮事辭又激烈穎達作色曰朝廷用君作行事邪瑀出謂人曰我死而後巳終不能傾側面從是日於路為人所殺多以穎達害焉子續累訟之遇穎達尋卒事不窮竟續乃布衣蔬食終其身

王文殊字令章吳興故鄣人也父沒魏文殊思慕泣血終身蔬食不衣帛服麻縕而已歲時伏臘月朝十五未嘗不北望長悲如此三十餘年太守孔琇之表其行改其居為孝行里

右齊人

  梁人

丘師施南史云吳興人以廉潔稱罷臨安縣還唯有二十徊緯鴣K是食庫券帖當時以北范述曾位至臺郎吳筠字叔庠吳興故鄣人好學有俊才文體清拔好事者或(赦去赤改學)之謂為吳筠體柳惲為吳興召補主簿日引與賦詩

沈浚字叔源吳興武康人也祖憲浚少涉學有材幹仕梁歷山陰吳建康三縣並有能名太清二年累遷御史中丞時臺城為侯景所圍外援並至景表請和簡文使浚往景所景曰即日向熱非復行時政欲立效求停君可見為申聞浚曰大將軍此意意在得城下風所聞久已乏食城內雖困尚有兵糧朝廷恐和好乖貳已密敕外軍若臺城傾覆勿以二宮為念當以死雪恥若不能決戰當深壁自守大將軍十萬之眾將欲何資景橫刀於膝瞑目叱之浚乃正色責景曰河南王人臣而舉兵向闕今朝廷已赦王罪結盟口舌未乾而復翻背沈浚六十之年且天子使也奉命而行何用見脅徑去不顧景歎曰真司直也

沈崇傃字思整吳興武康人也父懷明宋兗州刺史崇傃六歲丁父憂哭踊過禮及長事生母至孝家貧常傭書以養天監二年太守柳惲辟為主簿崇傃從惲到郡還迎其母未至而母卒崇傃以不及侍疾將欲致死水漿不入口晝夜號哭旬月殆將氣絕兄弟謂曰殯葬未申遽自毀滅非全孝道也崇傃心悟乃稍進食母權瘞去家數里哀至輒之瘞所不避雨雪每倚墳哀慟飛鳥翔集夜恆有猛獸來望之有聲狀如歎息者家貧無以遷厝乃行乞經年始獲葬焉既而廬於墓側自以初行喪禮不備復於葬後更行服三年久食麥屑不噉鹽酢坐臥於單薦因虛腫不能起郡縣舉至孝梁武聞即遣中書舍人慰勉之乃詔令釋服擢補太子洗馬旌其門閭崇傃奉詔釋服而涕泣如居喪固辭不受官乃除永寧令自以祿不及養哀思不自堪未至縣卒

沈峻字士嵩吳興武康人也家世農夫至峻好學與舅太史叔明師事宗人沈麟士門下積年晝夜自課睡則以杖自擊其篤志如此遂博通五經尤長三禮為國子助教兼五經博士於館講授聽者常數百人及中書舍人賀琛奉敕撰梁官乃啟峻及孔子袪補西省學士助撰錄書成入兼通中書通事舍人出為武康令卒官峻子文阿

沈文阿字國衛性剛強有膂力少習父業研精章句祖舅太史叔明舅王慧興並通經術而文阿頗傳之又傳采先儒異同自為義疏通三禮三傳位五經博士梁簡文引為東宮學士及撰長春義記多使文阿撮異聞以廣之紹泰元年入為國子博士尋領步兵校尉兼掌儀禮自太清之亂臺閣故事無有存者文阿父峻梁武帝時常掌朝儀頗有遺橐於是斟酌裁撰禮度皆自出之及陳武帝受禪文阿輒棄官還武康帝大怒發使往誅之時文阿宗人沈恪為郡請使者寬其死即面縛鎖頸致於上前上視面而笑之曰腐儒復何為者遂赦之所撰儀禮八十餘條春秋論語禮記孝經義記七十餘卷經典大義十八卷並行於時儒者多傳其學

沈約字休文吳興武康人也少篤志好學晝夜不釋卷母恐其以勞生疾常遣減油滅火而晝所讀夜輒誦之遂博通群籍善屬文濟陽蔡興宗聞其才而善之及為郢州引為安西外兵參軍兼記室興宗嘗謂諸子曰沈記室人倫師表宜善師之及為荊州又為征西記室帶關西令齊初為征虜記室帶襄陽令所奉主即齊文惠太子太子入居東宮為步兵校尉管書記直永壽省校四部圖書時東宮多士約特被親遇每旦入見景斜方出時王侯到宮或不得進約每以為言太子曰吾生平嬾起是卿所悉得卿談論然後忘寢卿欲我速興可恆早入梁武帝在西邸與約遊舊建康城平引為驃騎司馬帝曰我起兵於今三年矣功臣諸將實有其勞然成帝業者乃卿與范雲也梁臺建為散騎常侍吏部尚書兼右僕射及受禪為尚書僕射封建昌縣侯又拜約母謝氏為建昌國太夫人奉策之日吏部尚書范雲等二十餘人咸來致拜朝野以為榮約性不飲酒少嗜慾雖時遇隆重而居處儉素立宅東田矚望郊阜嘗為郊居賦以序其事尋加特進遷中軍將軍丹陽尹侍中特進如故十三年卒官年七十三諡曰隱約左目重瞳子腰有紫志聰明過人好墳籍聚書二萬卷都下無比少時常以晉氏一代竟無全書年二十許便有撰述之意宋泰始初征西將軍蔡興宗為啟明帝有敕許焉自此踰二十年所撰之書方就凡一百餘卷條流雖舉而采綴未周永明初遇盜失第五帙又齊建元四年被策撰國史永明二年又兼著作郎撰次起居注五年春又被敕撰宋書六年二月畢功表上之其所撰國史為齊記二十卷天監中又撰梁武記十四卷又撰邇言十卷諡例十卷文章志三十卷文集一百卷皆行於世又撰四聲譜以為在昔詞人累千載而不悟而獨得胸襟窮其妙旨自謂人神之作武帝雅不好焉嘗問周捨曰何謂四聲捨曰天子聖哲是也然帝竟不甚遵用

沈旋字□□□□□也襲爵位司徒右長史太子僕射以母憂去□因蔬食辟穀服除猶絕(禾亢)粱終於南康內史

沈眾字仲興旋之弟也好學頗有文辭仕梁為太子舍人時梁武帝制千文詩眾為之注解與陳郡謝景同時召見於文德殿帝令眾為竹賦賦成奏之手敕答曰卿文體翩翩可謂無忝爾祖累遷太子中書舍人

沈恪字子恭吳興武康人也深沈有幹局文帝襲東陽州刺史張彪以恪監吳興郡武帝受禪時恪自吳興入朝武帝使中書舍人劉師知引恪令勒兵入因衛敬帝如別宮恪排闥入見武帝叩頭謝曰恪身經事蕭家來今日不忍見此事寧受死爾決不奉命武帝嘉其意不復逼宣帝即位除平越中郎將都督廣州刺史恪未至嶺前刺史歐陽紇舉兵拒險不得退兵荒之後為特進金紫光祿大夫卒

沈炯字初明吳興武康人也祖瑀梁尋陽太守父續王府記室參軍炯少有俊才為當時所重仕梁為尚書左戶侍郎魏剋荊州被虜甚見禮遇授儀同三司以在東恆思歸國恐以文才被留閉門卻埽無所交接時有文章尋即棄毀不令流布嘗獨行至漢武通天臺為表奏之陳己思鄉之意其夜夢至宮禁之所兵衛甚嚴炯便以情事陳訴聞有人言甚不惜放卿還幾時可至少日便與王克等並獲東歸歷司農卿御史中丞陳武帝受禪加通直散騎常侍表求歸養詔不許文帝嗣位又表求去詔答曰當敕所司相迎尊累使卿公私無廢也初武帝嘗稱炯宜居王佐軍國大政多預种兾牡塾种仄洳庞麑欃F之會王琳入寇東境帝欲使炯因是立功乃解中丞加明威將軍遣還鄉里收徒眾以疾卒於吳中

沈洙字宏道吳興武康人也祖休季梁餘杭令父山卿梁國子博士中散大夫洙少方雅好學不妄交游通三禮春秋左氏傳精識強記五經章句諸子史書問無不答仕梁為尚書祠部郎時年二十餘大同中學者多涉獵文史不為章句而洙獨積思經術吳郡朱昇會稽賀琛甚嘉之及昇琛於士林館講制旨義常使洙為都講沈重字德厚吳興武康人也性聰悟專心儒學博覽群書尤明詩及左氏春秋梁元帝之在藩也甚欽異之及即位遣何武迎重西上魏平江陵重留事後梁蕭言累遷都官尚書重學業該博為當世儒宗後周大象中來朝京師隋開皇二年卒贈開府儀同三司

姚察字伯審吳興武康人也吳太常卿信之九世孫也父僧坦梁太醫察幼有至性六歲誦書萬餘言不好戲弄勵精學業十二能屬文僧坦精醫術知名梁代二宮所得供賜皆回給察兄弟為游學之資察並用聚蓄圖書由是聞見日博年十三梁簡文帝時在東宮盛修文義即引於宣猷堂聽講論難為儒者所稱大建初補宣明殿學士尋為通直散騎常侍報稱於周江左耆舊先在關內者咸相傾慕沛國劉臻竊於公館訪漢書疑似者事十餘條並為剖析皆有經據臻謂所親曰名下定無虛士著西聘道理記還補東宮學士遷尚書祠部侍郎舊魏王肅奏祀天地設宮懸之樂八州之舞爾後因循不革至梁武以為事人禮縟事神禮簡古無宮懸之文陳初承用莫有損益宣帝欲設備樂付有司立儀以梁武為非時碩學名儒朝端在位咸希旨注同察乃博引經籍獨違群議據梁武為是當時驚駭莫不慚服僕射徐陵因改同察議其不順時隨俗皆此類也後歷仁威淮南王平南建安王二府諮議參軍初梁室淪沒察父僧坦入長安察蔬食布衣不聽音樂至是凶問因聘使到江南時察母宮氏喪制適除後主以察羸瘠慮加毀頹乃密遣中書舍人司馬申就宅發哀仍敕申專加譬抑察既累居憂職齋素日久因加氣疾後主嘗別召見為之動容命停長齋令從晚食察自居顯要一不交通嘗有私門生不敢厚餉送南布一端花練一匹察謂曰吾所衣著止是麻布蒲練此物於我無用既欲相款幸不煩爾此人遜請察厲色驅出自是莫敢饋遺陳亡入隋詔授祕書丞別整成梁陳二史又敕於朱華國閣長參文帝知察蔬菲別日獨召入內殿賜果菜指謂朝臣曰聞姚察學行當今無比我孚陳惟得此一人後母杜氏喪解職在服制之中有白鳩巢於戶上仁壽二年詔除員外散騎常侍晉王侍讀煬帝即位授太子內舍人及改易衣冠刪定朝式預參問對大業二年終於東都遺命薄葬以松板薄棺纔可容身土周於棺而已葬日止鹿車即送厝塋北不須立靈置一小床每日設清水一杯祭日設齋食菜果任家有無不須別經營也察至孝有人倫鑒識沖虛謙遜不以所長矜人專志著書白首不倦所著漢書訓纂三十卷說林十卷建康二鍾等記各一卷文集二十卷所撰梁陳史雖未畢功隋開皇中文帝遣中書舍人虞世基索本且進臨亡戒子思廉撰續

沈顒梁典云武康人也隱居小山小山在武康之北徵散騎常侍不就弟顗亦有兄之風累徵不起時人嘉之

右梁人

  陳人

胡穎字方秀吳興人也偉姿容性寬厚梁末除豫章內史陳武帝鎮京口齊遣郭元建出東關武帝令穎率府內驍勇隨侯瑱於東關大破之後從武帝襲王僧辯又隨周文育於吳興討杜龕武帝受禪兼左衛將軍天嘉元年除散騎常侍吳興太守卒官諡曰壯後二年配享武帝廟廷

沈君理字仲倫吳興人也美風儀博涉有識鑒陳武帝鎮南徐州君理致謁深見器重後為吳郡太守以幹理見稱弟君高字季高少知名性剛直有吏能為廣州刺史甚得人和弟叔邁亦方正有幹局位通直散騎常侍

章華字仲宗吳興人也好學善屬文後主時除大巿令非其所好乃辭以疾後上書極諫書奏後主大怒斬之沈德威字懷遠少有操行以禮學自名梁太清末遯於天目山築室以居雖處亂離而篤學無倦天嘉元年召出都為國子助教每自學還私室講授道俗受業數百人南史儒林傳沈德威以禮學自命吳興沈文阿王元規少從受業

錢道戢字子韜吳興長城人也父景深梁漢壽令道戢少以孝行著聞及長頗有材幹陳武帝微時以仲妹妻為武帝輔政道戢隨文帝平張彪於會稽以功拜東徐州刺史永安縣侯天嘉元年為臨海太守侯安都之討留異道戢帥軍出松陽以斷其後異平以功拜都督衡州刺史領始興內史後與章昭達討歐陽紇紇平除左衛將軍大建二年又隨昭達征江陵以功加散騎常侍後為都督郢州刺史與儀同黃法□攻下歷陽因以道戢鎮之卒官諡曰肅子逸嗣

章昭達字伯通吳興武康人也性倜儻輕財尚氣少時遇相者謂曰卿容貌甚善須小虧則當富貴梁大同中昭達為東宮直後因醉墜馬鬢角小傷昭達喜之相者曰未也侯景之亂昭達率鄉人援臺城為流矢所中眇其一目相者見之曰卿相善矣不久當富貴臺城陷昭達還鄉里與陳文帝游因結君臣分侯景平文帝為吳興太守昭達杖策來謁文帝見之大喜因委以持節恩寵超於儕等陳武帝钟懲跎q令文帝還長城招聚兵眾以備杜龕頻使昭達往京口稟承計畫僧辯誅後杜龕遣其將杜泰來攻長城昭達因從文帝進軍吳興以討龕龕平又從討張彪於會稽剋之累功除定州刺史時留異擁眾據東陽武帝患之乃使昭達為長山令居其心腹天嘉元年追論長城功封新樂縣侯尋隨侯安都拒王琳昭達乘平虜大艦中流而進先鋒發拍中倥炌趿掌秸堰_策勳第一二年除都督郢州刺史周迪據臨川反詔昭達便道征之迪敗走徵為護軍將軍改封邵武縣侯四年陳寶應納周迪共寇臨川又以昭達為都督討迪迪走昭達乃踰嶺討陳寶應與戰不利因據上流為筏施拍其上壞其水柵又出兵攻其步軍方大合戰會文帝遣余孝頃出自海道適至因并力攻之遂定閩中蓋擒留異寶應以功授鎮軍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歐陽紇據嶺南反詔昭達都督眾軍征之紇聞昭達奄至乃出頓沂口聚沙石盛以草恢渺端畺胖庥枚糁坭a昭達居其上流裝艦追迫以臨贃庞至钊算暤稘撔兴幸皂街窕惑越庖蚩v大艦突之大敗紇擒之送都廣州平進位司空大建二年征江陵時梁明帝與周軍大蓄舟艦於青泥中昭達分遣偏將錢道戢程文季乘輕舟焚之周又於峽口南岸築壘名安蜀城於江上橫引大索編葦為橋以廣軍糧昭達乃命軍士為長戟施接船上仰割其索索斷糧絕因縱兵攻其城降之三年於軍中病薨贈大將軍昭達性嚴刻每奉命出征必晝夜倍道然其所剋必推功將帥廚膳飲食並同群下將士亦以此附之每飲會必盛設女伎雜樂備羌胡之聲音律姿容並一時之妙雖臨敵勿之廢也四年配享文帝廟廷

沈不害字孝和吳興武康人也幼孤而修立好學陳天嘉初除衡陽王府中記室參軍兼嘉德殿學士自梁季喪亂至是國學未立不害上書請崇建儒官帝優詔答之又表改定樂章詔使制三朝樂歌詞八首命二十四行之樂府後為國子博士領羽林監敕修五禮掌策文諡議等事大建中位光祿卿通直散騎常侍東尚書左丞卒不害通經術善屬文雖博綜經典而家無卷軸每製文操筆立成曾無尋檢汝南周弘正常稱之曰沈生可謂意聖人乎著五儀禮一百卷文集十四卷子志道

右陳人自宋至陳四代之諸邑視晉無大更幸而人物視古為盛其事跡見於史傳者亦繁既已登載其他亦不出於五姓之系又附見著姓下今不別錄

  隋人

沈光大業中帝伐遼召詣行在所光誓曰若不能建功立名當死於高麗尋與倭鸢莩埓蠓蜥崴漓督贾y時年二十八見統記

右隋人郡至隋而再廢諸縣分屬蘇杭等州其名者特四年爾人物牢落如此無足怪也

  唐人

錢起唐史云吳興人與河中盧綸鄱陽吉中孚南陽韓翃廣平司空曙苖發崔峒耿緯夏侯審李端皆能詩齊名號大歷才子天寶中舉進士與郎士元俱有聲時語曰前有沈宋後有錢郎終考功郎以後事並見唐史

沈伯儀湖州吳興人武后時為太子右諭德議郊丘配祀禮請以高祖配圜丘方澤太宗配南北郊高宗配五天帝又元萬頃等議詩昊天章二后受之易薦上帝祖考有兼祀義高祖太宗既光配五祀當如舊請奉高宗歷配焉自是郊丘三帝並配焉云伯儀歷修文館學士續圖經曰唐書云湖州吳興人疑烏程為縣史氏不書舊經載郡治烏程吳興兩縣但不得廢置之詳耳

錢九隴宇冰業湖州長城人父文彊為吳明徹裨將與明徹俱敗彭城入隋以罪沒為奴故九隴事唐公善騎射常備左右兵起以功授金紫光祿大夫從戰薛仁杲劉武周累擢為右武威將軍從平洛陽佐皇太子建成討劉黑闥魏州力戰破僖怨ψ罘廑▏某矅湔炘挥屡阍岖I陵

徐齊(日冉)字將道湖州長城人八歲能文太宗召試賜所佩金削刀舉弘文生調曹王府參軍累進西臺舍人咸亨初詔突厥酋長子弟得待東宮齊(日冉)上書諫以為氈裘冒頓之裔解辮削衽使在左右非所謂恭慎威儀以近有德任官惟賢才左右惟其人之義又長孫無忌以纔死家廟毀棄齊(日冉)言於帝曰齊獻公陛下外祖雖後嗣有罪不宜毀及先廟今周忠孝公廟反崇飾踰制恐非所以示海內帝寤有詔復獻公官以無忌孫延主其祀齊(日冉)善文誥帝愛之令侍皇太子及諸王屬文子堅徐堅字元固幼有敏性沛王聞其名召見授紙為賦異之十四而孤及壯寬厚長者舉秀才及第為汾州三軍事聖歷東都留守楊再思王方慶共引為判官方慶善於禮樂嘗就質疑晦堅為申釋常得所未聞屬文典厚再思每目為鳳閣舍人樣與徐彥泊劉知幾張說修三教珠英時張昌宗李嶠總領彌年不下筆堅與說專意綜撰條彙初立諸儒因之乃成書累遷給事中封慈源縣子□□中宗怒韋月將欲即斬之堅奏盛夏生長請須秋乃決時申敘者亦眾得以榜死太平公主用事武攸暨屢邀請堅堅不許又以妻岑羲女弟固辭機密轉太子詹事曰吾非求高逃禍耳羲敗不染於惡元宗改麗正書院為集賢院以堅充學士副張說知院事帝大酺集賢幔舍在百司上說令揭大榜以侈其寵堅見遽命撤之曰君子烏取多尚人從上泰山以參定儀典加光祿大夫堅於典故多所諳識凡七當撰次高選卒年七十餘帝悼惜遣使就弔贈太子少保諡曰文子嶠徐嶠字巨山開元中為駕部員外郎集賢院直學士進中書舍人內供奉河南尹封慈源縣公父子相次為學士自祖及孫三世為中書舍人

孟郊字東野湖州武康人少隱嵩山性介少諧合韓愈一見為忘形交年五十得進士第調溧陽尉縣有投金瀨平陵城林薄蒙翳下有積水郊閒往坐水旁裴回賦詩鄭餘慶為東都留守署水陸吲泄兖N慶鎮興元奏為參肿淠炅膹埣炘回戧紫壬紴樵娪欣碇伦顬橛Q然思苦奇澀李觀亦論其詩曰高處在古無上平處下顧二謝云吳興詩有湖州敢解述請一首

沈傳師吳興統記云德清縣人貞元十九年進士及第二十年登制科儒學文藝為一時冠圖經云吳興統記所載如此必有所本而唐史以為蘇州吳人豈後所徙耶宋王文公作沈主簿墓表云武康之族類久至唐有既濟者為禮部員外郎生傳師為尚書吏部侍郎當是時雖已割武康為德清文公蓋推本言之證據必確史氏所傳不無誤也以後事並見統記

包融吳興人制舉擢第有才名官至集賢院學士融子何起居舍人佶刑部侍郎時有同郡萬齊融與會稽賀朝河內荊臣悉富才學名冠當時時謂包萬荊賀見統記又云融烏程人唐書藝文志包融注云潤州延陵人亦如沈傳師唐書云吳人恐後所徙也

沈懷文吳興人舉孝廉為休寧主簿丁母憂三年廬墓側手植松柏二千株每一號慟眾鳥為之哀鳴翔集墓木山中舊多虎自此乃絕統記云唐人時又有沈嶠烏程人鄉舉秀才丁父憂六年廬墓不櫛不沐鹹酸不入口哭則歐血刺血書經年三十二歲有文集十卷又有沈景筠烏程人母懼雷及卒葬宅西每雷發則奔至墓所輒號哭云景筠在此賀知章為撰孝德傳事見沈氏家譜又有于元損父母卒廬墓四十三年墳側生芝草九莖武后詔表門閭又有施廷皎安吉福鄉人自長壽二年三代共居大歷六年敕旌表門閭闊七尺五寸高一丈二尺又有陳承堅年九歲大中三年母亡葬後廬墓所墳前生芝草三莖敕旌表門閭見統記

沈綜吳興武康人年十四察孝廉上吏部尚書嚴挺之主銓衡書於廳壁時又有沈志廉年八歲誦尚書毛詩通大義年四十察孝廉官至大中大夫並見統記

沈務本吳興人務本官至給事中子利賓利賓子志志子達四世進士及第又有沈希義進士及第性剛直嘗渡京口江船欲覆乃拔劍叱怒風為之息又沈頌亦進士第又有沈如筠有正聲集詩三百首有曰陰陽燕舊都美人花不如吏部侍郎盧藏用常諷誦之

沈孝澄吳興武康人學通九經官至國子博士子山之通禮傳訓詁官至校書郎山之子豪之通詩禮舉孝廉皆以儒術著名又有沈存肇懹^中進士及第官至錢唐尉沈房大歷中進士及第官至監察御史沈待聘官至弘文館學士沈士弼東宮博士沈雅溧陽令沈大禮濮陽令沈庠監察御史沈徽偃師尉並以儒學著名

褚沖吳興長城人學通禮易鄉貢明經授奉化簿辭官歸耕觀察使李栖筠表授國子助教賜緋清河房懲天水閻伯筠並師之

沈徵先賢傳云沈法興之孫太子文學承家之子博學知古隱江口山峰孝弟力田累徵不起縣令韋承慶改其所居為茂德鄉

沈長封沈氏家傳云長封吳興武康人唐鄉貢秀才歷婺州金華尉金華有亭松子澗者昔黃初平葛法劉淩等悉居是澗長封結茅種朮攜家隱居著道書數百卷卒

右唐人唐初為縣四後又置德清三百年閒人物見於史冊者反不逮昔蓋唐都長安東南人物之仕顯者率遷邇焉歲久而為土著如姚思廉元崇吳太常卿時之後也譜系甚明唐史傳思廉云京兆萬年人元崇云陝州人此類眾矣宜其人物之寥落也仰惟我宋列聖相仍加意教育本郡人物視古為盛高宗龍渡駐蹕臨安實為憑輔寓公益多聲華相望史不輟書而國史尊門疏遠不得而見鄉先生之行實愚陋未能盡知尚有俟於續編也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嘉泰吳興志下(17-20卷)

$
0
0

嘉泰吳興志(下)

                      【宋】談  鑰 纂修

 

      吳興志卷十七

               宋談鑰撰

    賢貴事實下

  烏程縣

據舊圖經所載七人吳吾粲晉王談潘綜吳逵齊丘靈鞠丘遲丘仲孚以今所錄加漢錢讓沈喻沈儀吳徐詳晉吳慶之宋丘泉之齊丘寂之太史叔明又陳武宣章后羊緝女佩任事見郡志賢貴事實下以本縣之境自秦至吳合與長興歸安三邑自晉以來分合不常故併附之郡【宋朝人物載附於後】

葉參字次公國初州人業儒者寡參卓然自立咸平中登第為舉子倡景祐中自兵部郎中出守鄉郡金部尚書王雅正作詩送之三司度支韓琦太常丞呂公綽薛紳祕書丞余靖曾公亮皆有詩餞其行今刻石郡庠葉清臣字道卿參之子天聖三年擢進士第二人不踰數年踐西掖北門之選訓章炳蔚馳譽當世父參知本郡公志便省親以太常丞集賢校理知宣州拜親於郡治桑梓榮焉公自為詩在墨妙亭

葉夢得字少蘊參之族人年二十一中進士第初為議禮選編修官對便殿徽宗異之除祠部郎累遷至翰林學士詔令得體建炎中召為戶部尚書上疏論金賊利害凡數萬言除左丞再知建康移軍屯要害立廬室民皆復業以崇慶軍節度使致仕嘗築室卞山號石林遂歸老焉有易傳書傳春秋傳春秋讞論語釋言孟子通議又有文集奏議自序燕語避暑錄巖下放言家訓金石類攷老子解審是集行於世

張先字子野登進士第詩格清麗尤長於樂府有雲破月來花弄影浮蘋破處見山影無數楊花過無影之句時號為張三影李公擇守吳興招子野及楊元素陳令舉蘇子瞻劉孝叔集於郡圃號六客晚歲優游鄉里常泛扁舟垂釣為樂至今號張公釣魚灣公仕至都官郎卒年八十九葬卞山多寶寺之右有文集一百卷惟樂府傳於世

賈收字耘老有詩名喜飲酒其居有水閣曰浮暉李公擇蘇子瞻為州與之遊唱酬極多子瞻常遊何山道場山回值風雨艤舟於浮暉命官奴秉燭埽風雨竹於壁閒或刻之石今在墨妙亭收素貧東坡每念之嘗寫古木怪石書其後以贈耘老云今日舟中霜寒十指如懸槌適有人致嘉酒遂獨飲一杯醺然徑醉念賈處士貧甚無以慰其意為作古木怪石一紙每遇飢時輒一開看飽人否莫若吳興有好事者能為君月致米三石酒三斗終君之世者當便以贈之不爾可令雙荷葉收掌【 雙荷葉耘老侍姬】 須添丁長以付之也【 添丁耘老之子】 蘇去公作亭以懷蘇名之有詩一編號懷蘇集

賈安宅字居仁收之從孫年十八入太學升上舍二十二廷試魁天下召對除校書郎累遷至戶部侍郎兼太上皇帝潛邸贊讀建炎中以舊學為給事中封駮無所回避歷仕三朝累司文柄其所選掄皆得成材徽宗嘗手詔獎諭之子選詳明典故通達法理今為刑部侍郎吳倜字公度邃經術妙言語幼補太學為第一崇寧五年群試禮部又中第一吳興素號多士自開寶迄是年未有魁禮部者至倜鄉人榮之仕至刪定官所在又莫不敬禮

芮曄字國器烏程人與弟暉力學起家號二芮同入太學占選舍上游同登紹興戊辰第在館學雍容儒雅人推重之後為司業四方學者為得所師晚歲詩益奇有文集藏於家暉今為兵部尚書

胡仔字元任父舜陟官至法從叔舜申舜舉為郡守皆能知名仔少無宦情自號苕谿漁隱留心吟詠取自古詩人所作攷之傳記為叢話百卷行於世弟仰今為郎官見舊編

沈清臣字正卿登紹興丁丑進士第上書論諫官不當用歸正人語侵時宰貶封州放還隱居城南號晦巖刱書堂以來四方學者召入遷至皇子嘉王府翊善丐祠即所居沼圃築亭揭閣目曰潛谿多所賦詠後以祕閣修撰終於家

  歸安縣

□□□□□□沈伯儀其餘並互見烏程宋朝人物附載於後

朱臨登皇祐元年進士第嘗從安定先生學及安定歿以其學為鄉邦學者所崇儒風日盛仕至祕書丞有學田記宣化院記傳於世

劉述字叔孝登景祐元年進士第為溫州守民俗婚嫁以資幣相高述為裁制之為三第階等過時者有罰入為侍御史知雜事大臣新用事置條例司述與劉琦錢顗力詆之又新制謀殺人自首者減等坐述又奏長惡惠姦不可啟乞重議被劾司馬光上疏申救不報謫居江左曾孫岑亦中第紹興中至戶部侍郎倜儻高義人多稱之

劉一止字行簡述之族孫登宣和三年第為紹興府教授太守翟汝文閒出所為文屬之定槁紹興初召試除校書郎為類試考官眾啟得文章典重者一止袖出一卷曰是宜第一及揭榜乃張九成眾甚厭服後為給事中封駮不避權貴致仕歸年八十三卒為制誥有體詩典麗樂府尤工有類槁五十卷苕谿集三十卷傳於世從弟寧止亦中第至法從立朝鯁亮建炎中論疏多剴切

莫君陳字和中從安定先生學登嘉祐二年第熙寧中新置大法科首中其選甚為王安石器重御家嚴整如官府東坡有西湖跳珠軒詩贈莫同年即君陳也長子砥字彥平智識疏通嘗知永嘉生徒頗眾而養士額少公為增額士感之為立生祠子伯虛為郎繼守溫立思齊堂為文以記其事後知常州和氣所召春有瑞梅甘露夏麥秀兩歧秋禾合穎皆瑞應也後退居里社注意佛書撰修行淨土書法門華嚴經意並刊行於世又釋楞嚴圓覺經意藏於家諸孫濛法科進至刑部侍郎漳登進士第今為郎漳子柯戊戌年登進士第

莫磻字彥輔君陳第二子有子曰伯鎔字器之少有高世志年五十即歸休以迎師教子為事子三人曰濟曰汲曰沖皆有俊聲擢進士第時號三莫後濟沖又中博學宏詞科濟溫粹和易而立朝鯁亮毅然不可移為給事中封駮有聲嘗知溫州以儒雅飾吏事為明州長史輔以正道後知泉州所至皆稱循良磻有孫曰澄庚辰登進士第亦知名於時

俞汝尚字退翁以字行登慶歷二年第嘗為益州新繁令御史員闕驛召至都下以疾力辭後為青州僉判致仕還鄉滕甫有送行詩云清明沖節是身謀御史郎官不肯留回首軒裳雙脫屣放懷天地一輕漚卞雲苕月柴門靜菱雨蘋風野艇秋仰羨冥鴻空自媿區區圖報未知休歸逾年臥病夫人視之公曰人生七十者稀吾與夫人皆過之可往矣夫人曰我先去退翁曰善後三日夫人黃氏沐浴化去退翁自為文誌墓明日召諸子曰我行矣俄而隱几而終高郵孫覺撰墓表秦觀書

姚舜仁字令由元豐八年登第為太學正召對稱旨除館職遷庫部員外郎進明堂定制圖并敘上賜對褒獎降詔可其奏又撰明堂訓解一卷擬復上之而疾弗果後兄舜哲表進以成其志

沈該字守約歸安人 【 王志】父時升兄調皆中第該亦以上舍釋褐處鄉里以和易謙退稱每出人喜見之日為三大夫紹興八年金人在淮泗遣使請和上疏論之朝奏夕召後為禮部侍郎出知潼川夔府召還除參知政事舊吳興丁身歲輸三十有奇公奏減五分之四鄉人德之公邃於易撰小傳六卷其說以左氏變卦為文嘗進之高宗降詔褒獎今刻石於其私第又有文集五十卷律詩三百五十篇雜著一百篇

周操字元持氣岸磊落登紹興乙卯第知徽州黟縣以忤權要出職後除國子學錄嘗論對上意欲興武學以問操操歷以本朝建置之因對遂兼武學博士後歷言路升入座及為詹事東宮加禮敬焉有奏議二百篇藏於家【 見舊編】

葛邲字楚輔孝宗時同知樞密院事光宗時升右丞相配享光宗廟廷

  長興縣

吳興自錢林於漢元始中隱於平望鄉陂門里梓山其名已顯及晉陳達悅其山水乃遂家焉後達生陳高祖傳世者五一時人物之盛表表可紀已載賢貴事實及唐錢九隴徐齊(日冉)徐堅及其諸女相繼於後事亦書賢貴事實下宋朝人物附見於此

劉誼字宜翁許安世榜中丙科熙寧中持節南方請罷買沈香減鹽價凡四十餘事帝詔輔臣曰劉誼論事有陸贄之風王安石銳意新法誼上疏極諫其不便坐是廢黜從異人授出世法遂隱三茅山十年不出有詩云曾跨江西使者鞍舊言讒上使休官三茅得夢全清瘦頭髮鬅鬙布襖寬東坡自嶠南以書問道曰或有外丹已成可助成梨棗者望不惜分惠又曰先生筆端有口足以形容難言之妙軾亦眼中無翳必能洞曉不傳之意有文集三十卷奏議四十卷今傳於世

劉燾字無言宜翁次子未冠游太學與陳亨伯俱以八俊稱會試史官策或戲之曰子平時好論將教授以破題乎燾即下筆曰秉史筆者權猶將也君命有所不受焉眾歎服東坡知元祐三年舉讀其文曰必巖谷閒苦學者中第三人廷對又中甲科東坡薦燾文章典麗可備著述科帥中山時以蜜漬荔枝遺之詩末章云詩清真合與君嘗歸朝趙民彥嘗云在虜中飽觀君文尤善書筆勢遒邁山谷謂江左復生羊欣薄紹之矣在館中時被旨修閣帖十卷所謂續法帖者是也嘗注聖濟經編修道史有遺文五十卷號南山集

劉(王玉)字希范宜翁之姪幼入太學時道鄉先生鄒浩在諫垣以直言竄謫後召為舊職(王玉)以書規切之京師傳誦比韓愈諍臣論登進士第累官至主客郎靖康初詣中書極論天下事除中書舍人建炎初以資政殿學士同知三省樞密院事累疏陳守禦之策時黨籍子孫尚未錄用公悉奏任之有吳興集二十卷奏議五卷藏於家

劉度字汝一博覽強記內翰汪藻奉祠領日歷寓居西寺一見異之以制科表薦登紹興己丑第後歷臺諫辛巳歲虜人叛盟條陳三策大駕巡邊留居諫省上即位抗疏陳春秋正始之道去國居里貧無戚戚之態有傳言鑑古五十篇雜文三十卷藏於家見舊編

施元之字德初官至左司諫

劉三傑字漢臣累至臺諫後為臺端擢為吏部侍郎

  武康縣

武康人物舊圖經所載沈勁以下二十七人餘英志黜其二 【 沈眾姚紹】而增十有五而八為近世之名卿士則自唐以前為三十有四而統記所載沈伯儀等九人則又不志去取猶有未盡今摭史傳所載自吳以下總三十七而三十一為沈姓焉時尚未分德清也以故因史傳所書曰武康人合於郡之賢貴事實下宋朝人物附載於後

成無玷字士(殼去几改王)登進士第建炎中自刪定官除知鄂州守禦遵古兵法都督張俊薦之朝太上皇帝累賜御札獎諭未幾靺(革葛)孛堇圍之甚急無玷堅守堇竟引去後因晨起巡城霜滑墜足而卒

劉上英字沖發以上舍擢第為溫州教授方寇之擾士大夫皆遯去士英獨留聚官兵保甲守禦州賴以全後通判太原金人大入與將王稟堅守自乙巳冬至丙午秋城中食盡王稟赴火自盡士英戰死見舊編

施鉅字大任官至參知政事

  德清縣

德清縣在武康未析之前人物並見武康志自唐天授已析之後如沈傳師統記以為德清人唐史又以為不然及本朝王文正公作墓表其言自有證今附之德清人物

沈嚴字叔寬幼負器識善屬文大中祥符八年中禮部第四人廷試甲科國家興山澤之利主計薦公監洪州武寧茶場兼領本邑事吏畏其廉民愛其慈及卒貧不能葬太守滕元發葬於縣之永和鄉范文正公與之同年為銘其墓

沈琯字次律嚴之族人父彥明叔彥聲皆登第琯少游學深於春秋為文章尚氣節尤好吟詠後至燕雲提舉郭藥師敗粘沒罕勢甚熾士大夫皆束手琯獨毅然不屈雖臨以刀刃終不變逃歸詣闕獻策不用著南歸錄以攄忠憤遂還里中自號柯田山人終老焉子正度今為郎

沈與求字必先琯之從父中何木榜第為杭州儀曹胥吏畏其剛介召試授館職後為侍御史遷中丞風采聳動一時中興臺綱之振始於此為吏部尚書銓選清明為翰林學士詔令有西漢風骨後除參知政事進知樞密院有龜谿集三十卷傳於世

沈介字德和彥聲之孫年十八登進士第又中博學宏詞科除祕書省正字後為中書舍人以次對出知平江府召歸上疏甚剴切備言虜人必為患明年虜犯兩淮乃以兵部尚書為荊湖制置使風采震聳邊郡再知平江一知成都皆繁劇郡為政綽有餘暇豪猾歛避平生奏議及著述皆未編次見舊編

沈夏字得之嘗為蜀帥孝宗時僉書樞密院事

李彥穎字秀叔孝宗朝兩為參知政事獨當國柄

  安吉縣

圖經載施咸等八人許頤于數吳均共十一人統記載共三十一人施十五人 萬十四人 吳二人據三國志朱治然績各有功業已載郡圖經宋朝人物附載於後

吳可幾好古博雅與弟知幾相繼登進士第時號二吳可幾仕至太常少卿著千姓編凡論姓氏所出□□□□□於世知幾至郎官嘗守其父屯田郎墓三年平地出泉人皆異之號孝子泉見舊編

沈樞字持孝官至太子詹事

    進士題名

郡之登進士科者唐至宋初無題名嘉祐八年知州事張田始刻石於郡學經史閣下之右序自慶歷二年本州及游學之士咸追書之爾後相繼不絕至崇寧二年後止書本州之士政和八年以來又闕不錄紹興三十年提點本路刑獄呂廣問攝郡事迺屬教授陳叔達併錄刻焉淳熙二年教授虞儔又附載其在祖父昆弟之登科者名於下今錄如右

慶歷二年楊寘榜 俞可 俞尚 臧緯 劉達

慶歷六年賈黯榜 陳舜俞 李軻

皇祐元年馮京榜 盧秉 劉握 丁伯初 朱臨 沈伸 姚舜諧 丁錞 陳樞 徐絳 周之彥

皇祐五年鄭獬榜 周景賢 李恂 沈振 周之道 莫士光

嘉祐二年章衡榜 張修 施碩 莫君陳

嘉祐四年劉輝榜 陳皓

嘉祐六年王俊民榜 陳幾 姚安世

嘉祐八年許將榜 俞溫父

治平二年彭汝礪榜 吳彖 范彖 劉塢

治平四年許世安榜 劉誼

熙寧三年葉祖洽榜 俞純父 朱早 劉損 許彥 臧詵 戚山 方蓁 施耕 劉極 沈佑 管太初

熙寧六年余中榜 朱服 陶兌 沈彥明 丁注 蔡蹈 汪聞 張易直 張著 陸元光 徐唐臣 胡解 周之才 沈特 方景 沈寅 丁演

熙寧九年徐鐸榜 霍同 沈倚 葉勤 丁維 徐允文 張茂直 葉劭 沈倫

元豐二年時彥榜 沈千 陸元賓 沈仍 陳(木巳) 丁掌 黃居 朱率 臧詢 沈偕 吳植 宋前 嚴應期

元豐五年黃裳榜 袁應中 楊詢 莫倚 張湜 周需 陸元成 沈彥聲 李穀 莫群 徐元 張稚通

元祐八年焦蹈榜 姚舜仁 魯伯能 周天倪 沈純誠 姚祐 王履 鄭奕 太史章 劉定國 朱級 張諶

元祐三年李常寧榜 劉燾 李肱 丁沔 莫偕 李畸 陳敏功 史先能 俞隆道 戴懷 王頤 劉全

元祐六年馮涓榜 劉安止 朱任

紹聖元年畢漸榜 朱南強 宋彥弼 卜僵本 姚侯

紹聖四年何昌言榜 張大成 周敦 周知微 沈章 曾綸 盧蕡 何逵 顧天經 葉筠 周袞臣 王霖

元符三年李金榜 余拂 陶旐 吳彥 沈時升 費若 周天益 范蕡 吳天將 徐繹 吳壎 韓奕 王遵道

崇寧二年霍端友榜 沈純道 楊天倪 莫汝明 張維 吳升 張汝舟 張湍 朱种 丁挈

崇寧五年蔡薿榜 劉(王玉) 【 上舍】  成無玷 張同 王翿 【 上舍】  金譽 吳倜 【 省元】 李預 郟袤 沈純正 丁安常 劉拱 沈(黃□) 呂之望 練表

大觀三年 賈安宅 【 狀元貢士】  張大受 郟嘉謀 陳湯求 【 上舍】  張汝欽 夏千之 丁安止 【 鎖廳】  錢楊 【 上舍】 曹宗臣 施敦仁 成能

政和二年莫儔榜 蔡調 【 上舍】  吳价 【 上舍】  沈調 【 上舍】  沈欽止 【 上舍】  劉士莫 【 上舍】  莫廷詢【 上舍】  陳大聲【 進士】  萬沖 俞汝明 任居中 沈與

政和五年何(上□下木)榜 錢葉 【 上舍臧俞榜第三名輝褐】  沈與求 【 上舍】  吳(立立) 【上舍】  沈友誼 【 八行】 姚殼 【 進士】  盧長卿 【 進士】  吳師直 【 太醫學上舍】  劉嶠 【 八行】  史祺孫 【 上舍】  朱蹕 【上舍】 周(昜□)【 八行】  鄭績 【 太醫學上舍】  劉唐賓 【 上舍】 姚處厚 毛選 沈(黃□)

政和八年嘉王榜 莫仲珪 【 上舍】  沈昭遠 【 上舍】  沈該 【 上舍】  王翰 【 將赴殿試】  徐抑 【 上舍】 徐念道 【 上舍】  莫庭芬【 上舍】  施銳 【 上舍】  蔡德升 【 上舍】  沈瓛 【 鎖廳】 張擇亨 施中行 吳景溫 潘慶 李中

宣和三年何渙榜 劉寧止 潘蕡 王秉 方之平 劉一止 韋積 姚溪 鍾燮

宣和六年沈晦榜 賈安常 朱克明 丁昌朝 莫若 師諶 杜大成 劉岑 莫芬份

建炎二年李易榜 嚴抑 沈震 盛光祖 沈長卿 陳澥 朱詢武 潘莘 石茂良 沈濬

紹興二年張九成榜 劉知昌 朱三思 施渙之 陳綱 徐楊 王古思 錢泃 范彥輝 陳琦 【 附申】

紹興五年汪應辰榜 丁雄飛 沈作詰 周操 方梓

紹興八年黃公度榜 林孔彰 談誼 錢建 沈晞顏 劉嶸 倪偁 莫濬 沈介 吳允協 姚蹈 朱岳 葛立方

紹興十二年陳誠之榜 楊郢弼 嚴康朝 范梓 沈敷 李彥衛 朱安時 魯藝 沈汝一 方溥 施士衡 方楶 王存之 郟次雲

紹興十五年劉章榜 趙之輔 嚴祝 莫濟 劉度 沈樞 陳則 李渥 袁綜 莊衡 周(言頁) 談虙 潘良翰

紹興十八年王佐榜 莫汲 芮輝 李彥穎 朱三省 萬介 王康年 莫沖 施貫之 葛邲

紹興二十一年趙逵榜 王獻民 李木 張俊民 黃元遜 姚仲 欽楚 林次齡 盧嶼 施知彰 周蒙 諸觀 方將 沈复

紹興二十四年張孝祥榜 周碩 莫源 李昱 朱鼎 鄭南 張潛 施元之 李濬 袁損之 汪安行 葛郯

紹興二十七年王十朋榜 鄭承 吳允成 莫澄 太史邵

紹興三十年梁克家榜 丁輈 吳芸 沈祖德 鄧倫 周祐 芮嘉言 練夢鵬 沈瀛

隆興元年木待問榜 林坰 顧待問 丁光逮 周華 俞瀹 顧強 劉國賓 李冰 呂旦 莫祥 盧岠 葛邲

乾道二年蕭國梁榜 朱繹之 丁敦夫 倪思 劉三傑 章深 莫槱 章潛 吳東 滕良知 劉庚

乾道五年鄭僑榜 莫漳 朱逮 施邁 沈鑑 王邁 孟必先

乾道八年黃定榜 李沐 孫僑 陳南 王孝嚴 丁夢錫 盧宜之 沈作霖 濮坦 朱辟非

淳熙二年詹暌榜 倪恕 【 父偁弟思】  劉棠 周常 韋梓 孫曄 劉深之 【 父庚叔】

淳熙四年皇帝幸太學釋褐 魯東禮

淳熙五年姚隸榜 李尚 【 兄冰】  練文 【 祖表】  談子英 【 伯誼叔虙】  上思齊 【 上舍】  章泳 【曾祖惇祖擇父倧兄深】  劉宗 【伯祖十英】  倪愿 【 父再兄恕弟思】  莫柯 【 祖仲珪父漳】  吳□ 章良能 【 父駒】 王中立

淳熙八年黃由榜 談鑰 【 伯誼父虙兄子英】  顧簡 【 上舍】  章燮 吳華 【 上舍祖倜兄芸】  芮宦言 【 伯燁叔煇兄嘉言】 朱端常

淳熙十一年衛經榜 劉庶 【 上舍叔知伯兄度庚姪深之】  章良肱 【 父駒弟良能】  李日與 傅良 胡修 金堪 【 曾叔祖譽】 孟醇 【 兄致誠姪孫必先】 李翱 朱常 趙汝儼

淳熙十三年太上皇帝慶壽上舍釋褐 錢重

淳熙十四年王容榜 劉開之 沈觀 茅無競 朱景獻 林煒 吳勱 朱髮 莫彬 沈有成 張嘉謀 朱儕 趙彥制

淳熙十六年二月皇帝登極上舍釋褐 沈端叔 臧辛伯

紹熙元年余復榜 劉序 【 子開之】  沈葵 【 曾伯祖錡】  陳昂 【 兄則】  劉伯麟 朱偃 【 弟濟】  王田 【 兄中】 朱應佯 趙善勣 趙汝(日為)【 兄汝(嬰去女改火)】  趙希實 【 弟希容】  趙汝(嬰去女改火) 【 弟汝(日為)】

紹熙四年陳亮榜 俞灝 【 兄希尹先凝平一姪遠應符建】  陳湘 【 姪捕】  劉依之 【 父度叔庚兄深之】  丁端祖 【曾叔維伯祖安常安止伯輔雄飛】 趙師逌 宋申 【 兄偃】  俞儕沂 趙時逢 袁聘儒 李岑 【 曾伯祖友諒曾祖交聞伯祖侁】  陳至 【伯則叔昂】  陳(目亥) 施一鳴 【 曾叔祖鉅伯邁】  陳壁【 曾叔 潛父睍叔暟】

紹熙五年覃恩釋褐榜 萬夢實 【 祖介】

慶元二年鄒應龍榜 陸談經 顧元龍 陳有成 林漬之 【 弟】  莫汶 李天益 石宗玉 張準 曹待聘 趙師鼎

慶元五年曾從龍榜 韋炎 周師威 何澐 趙汝榛

    列婦

孔氏婦吳三郡國志云婦有八子皆訓以義方夜則讀書晝則力田漢哀帝時俱為郡守後人因名其居曰八子墩在烏程西三十八里

乘公濟妻姚氏南史云吳興人生二男而公濟及兄公顧乾伯並卒各有一子姚養育之賣田宅為取婦自與二男寄止鄰家事聞詔婚其二子仍旌表其里閭復徭役

羊緝女佩任南史云烏程人隨母還舅氏母亡晝夜號哭不飲食三日而亡鄉閒號曰女表齊春秋云丘緝女

     釋道

  上人

法願統記云俗姓鍾長城人宋孝武帝及高帝悉敬仰之願遭兄喪乞還即至鄉敕旨重疊駕親自幸以伸省慰願遣弟子拒云鄉疾未涓不堪相見帝乃轉蹕文惠太子嘗往寺問訊願不命坐文惠作禮而立乃謂願口藻吹清鏡以為供養其福云何願曰菩薩八萬使樂尚不如志心今吹竹管子打死牛皮何足道哉其秉德邁時皆此之類後入定三月不食忽語弟子曰汝失餅籮矣尋卒

慧進高僧傳云慧進俗姓姚吳興武康人昔在凡之時性曠邁不拘名節中年意有所悟乃始出家常聚錢願造法華經一百部經營未成聚得錢一貫六百文群盜聞慧進欲造百部法華經謂其房中厚蓄資財遂劫而問曰師有幾錢慧進云貧道惟有造經錢一貫六百文在某處群盜靦然相顧而散及經成忽聞空中有人言曰汝願足矣當生西方永明四年無病而卒時年八十有五矣

法朗俗姓吳氏吳興人住武康縣家世遭禍因往建業大明七年與兄法亮同出家為沙門初亮履行高潔經戒修整朗稟性疏率不事威儀注涅盤經勒成部帙而言謔調笑不擇交遊高人勝己者少見齒錄卒於天監年中

慧巨字智洪俗姓錢長城人年十四出家梁武帝嘉之敕有司賜衣砵與陳文帝為出塵之友及帝踐阼情好益深每乘四望車入宮內宣帝即位禮接彌厚敕請為吳興大僧正住天居寺事見道宣下弟慧壽亦長城人事見隋官師傳

法禮俗姓包少出家好救人疾病素不知醫方藥術以意療之無不痊效又不曾習易占候之書驗陰晴雨雪十不失一又同侶過揚子江至淮南遇風濤一舟人畏懼禮立於船前攘臂張眉曰江神汝何不收風止波使吾船人平俄而風波恬息安然濟岸武后徵為國師居龍興寺又武后朝包氏子於上強山中逢一白鹿吐兩珠於地光輝可愛乃以一珠吞之其一珠歸以獻母置於山中光照一室後乃以一珠捨入棲流寺殿檐額山包氏子出家為天台也

道宣俗姓錢長城下箬人也唐初母姚氏夢日入懷宣在孕十二月以四月八日生又嘗夢一僧曰夫人懷之子乃梁朝祐律師捨出家年十三學綜經史名通天下隸名山豐德寺嘗有天師神采謂曰師當生彌勒宮中道一書曰此乃棘林天帝所燒者以其年冬卒著內典書數百卷行於世

慧壽俗姓謝長城人住西水寺持法華經天旱求雨時有一綠衣人云吾是此山張水曹神將請於大山師若要水一小吏與師行雨忽一夜大雨發洪水數家悉被漂溺旬日又見前使者所若綠衣人領一小吏屈膝脫背示鞭笞之痕謂慧壽曰小吏行雨頗不用心已科數下訖

法瑀俗姓沈八十五禪坐而終數年始葬建塔其顏貌如生鬚髮長數丈高僧皎然為其立碑

  住院僧

道祥俗姓顏容貌奇偉作天竺婆羅門狀幼通大小乘經與烏程習法師最相友善習嘗夢道祥來謂貧道悉是維那佛也今因緣且盡故來相別耳習驚覺俄有長城信至云祥法師已卒

清晝字皎然謝靈運十世孫天資疏野多神思居郡中興國寺西院尤工五言詩與刺史顏真卿諸名士酬倡及預撰韻海鏡源著儒釋交遊傳及經典類聚四十卷又有茶訣一篇後元和四年刺史范傳正典會稽僧靈徹同過舊院題詩云道安已反無為鄉悉遠來過舊草堂余亦當時及門者其吟佳句一焚香宋蒿頭院序之云唐僧皎然以道稱於吳諺美之曰霅之晝能清秀又作詩云晝公文章清復秀天與其能不可牖僧攻文什自古有出拔須尊晝為首凡七絕韻

惠覺俗姓丁唐朝人禪坐一床致絕糧終年所居興化寺降甘露之祥

慧隱俗姓陳住報德寺所居房中除三衣外不置一物足不履俗家常日夜誦法華經兩遍澡瓶浴盆將盡輒滿每擬誦經香無故自然芬馥

道虯俗姓張住長興報德寺通內外典籍尤善談論友人校書郎包融為之贊序云沙門道虯年三十三立才獨行亦猶山有鳳皇之雛林養狻猊之子凡百羽毛之族無不祗畏

慧暢俗姓徐不學於師至契心印嘗織芒蹻蒲履之屬於山中道上一日謂弟子曰吾聞天台山有凱公遺跡思暫往焉言訖便行躋山涉澗不由道路長城曲水寺去天台八百餘里後有人從天台來計暢之程一日而至後忽令人洒埽曰今日將有客至齊訖趺坐奄然而逝

慧解俗姓陳有至行常多學徒於天目山坐夏屬歲旱齋糧不足僧眾將欲下山解乃賣身得錢穀絹帛以給之沙門杼山皎然萬谿道祥虎丘法簡時相友重請住蘇州流水寺

法(王缶)高僧傳云法(王缶)俗姓楊河東人元嘉中過江值沈臺真請居武康小山寺講大品維摩涅槃等經永明中敕吳興禮致上京年九十七歲

法訓居馬勁山蘭若山中舊多蛇虎法訓至夜夢一千人云和尚在沈弟子當為和尚驅逐山中害蛇虎乃自此而絕

慧纂俗姓陳住吳興長城人居寺精於學業年十三卒

  尼二人

法照唐朝吳興人也姓黃氏學道內外武后賜墨敕禮為門師居重光寺

慧澤俗姓□吳興長城人涉獵諸史有文采出家通內外典四部之書住重明寺見梁書

  神仙

孟翼齊春秋云烏程人造正一論言佛之與道一也

戴洋字國游吳興長城人年十二病死經五日復蘇乃自云入使為酒藏史授符籙麾節昇蓬萊崑崙積石大室匡廬等山逢一老父謂曰汝當得道善風角占候凡所試驗百不遺一

沈法護吳興德清人幼聰智為葉天師弟子景雲二年執墨敕使江南十二州采藥

回道人回仙錄云吳興之東林沈東老能釀十八仙白酒一日有客自號回道人長揖於門曰知公白酒新熟遠來相訪願求一醉實熙寧元年八月十□□□□見其風骨秀偉跫然起迎徐觀其碧眼有光與之語其聲清圓於古今治亂老莊浮圖氏之理無所不通知其非塵埃中人也因出酒器十數事於席閒曰聞道人善飲欲以鼎先為壽如何道人曰酒器中惟鍾鼎為大屈卮螺杯次之而梨花蕉葉最小請戒侍人次第連斟當為公自小至大以飲之笑曰有如顧愷之食蔗漸入佳境也又約周而復始常易器滿斟於前笑曰所謂杯中酒不空也回公興至即舉杯而盡乃命東老鼓琴回乃浩歌以和之又嘗圍棋以相娛止弈數子輒拂去笑曰祇恐棋中爛斧柯回公自日終至暮巳飲數斗無酒色是夕月微明秋暑未退蚊蚋尚多侍人秉扇驅拂偶滅一燭回公乃命取竹枝以餘酒噀之插於壁閒須臾蚊蚋盡棲於壁而所飲之地灑然東老欲有所叩先記以求驅蚊之法回公曰且飲小術何足道哉聞公自能黃白之術未嘗妄用且篤於孝義又多陰功此予今日所以來尋訪而將以發之也東老因叩長生輕舉之術回公曰以四大假合之身未可離形而頓去惟死生去住為大事死知所往則神生於彼矣東老攝衣取謝有以喻之回公曰此古今人所謂第一最上極則處也此去五年復遇今日公當化去然公之所鍾愛者子偕也治命時不得見之當此之際公亦先期而知謹勿動懷恐喪失公之真性束老領而悟之飲將達旦則甕中所釀止留糟粕而無餘瀝矣回公曰久不游浙中今日為公而來當留詩以贈然吾不學世人用筆書乃就擘席上榴皮畫字題於庵壁其色微黃而漸加黑其詩曰西鄰巳富憂不足東老雖貧樂有餘白酒釀來緣好客黃金散盡為收書已而告別東老啟關送之天漸明矣握手並行矣約異時之集至舍西石橋回公先度乘風而去莫知所適

葛洪嘗隱居於葛仙山今山有煉丹灶擣藥臼存焉風雨之夕丹或顯現職方圖志葛仙煉丹處天下有十三烏程居其一又子城北天慶觀西有煉丹井里俗傳云葛仙翁嘗於此井汲水煉丹焉

薊子訓風俗通云子訓藝明方術解分身王儉姓系云子訓漢時隱身於吳郡餘不鄉今在武康縣界也尋卒葬於烏程縣湖趺山

馬自然有人於白塔巷釀酒出賣遇道人馬自然常來賒酒而飲不醉無歸如是日居月諸主人供侍無懈一日道人沈湎謂主人曰我今日巳得仙矣所哺酒價焉敢輕於酬遂出囊中藥點化賣酒鐵井並為紫金便即界下雲生一昇而去士庶登店前谿橋望觀如堵咸見入雲而去其橋遂得名望仙江子匯頗多蚊蚋自道人馬自然泊舟之後至今其處不生暑月居人坦然無苦姚紾嘗於白鶴山觀棋爛柯於此山化為白鶴而去後人因以名焉括地志云安吉縣有五山昔鄉人姚紾者采樵於山遇仙及還自入甕中隱其身謂家人曰可七日勿開期未至而家人開之紾變為白鶴飛去

陸修靜隋時為道士沒於烏程縣東仙潭更數月乃出後人因以名焉

施績女吳時驃騎將軍西陵督故鄣施績女得道內傳云績有女名淑昔有仁信今聞得道今在東洞天中屢遷官

張志和續仙傳張志和號玄貞子嘗為漁父詞後於湖州刺史顏真卿坐上雲鶴翔集飛升而去餘見事物雜志玄真子下

沈羲吳興人躬耕於野棄耕具而亡家人求之不得自是聲跡窅絕子孫相傳以為羽化邑人莫之信也齊永明二年乃歸訪舊廬謂其耳孫曰吾為汝家四世祖在西蜀之西以符藥治病有活人功上帝授我白玉簡為碧落侍郎今歸以告汝倏忽不見邑人聞之駭異遂以其地建道觀設祠塑像以奉之事見太平廣記今觀之東偏環翠堂有唐人詩云碧落新除沈侍郎便驅旌節治東方不知今夜游何處從者皆騎白鳳皇宋崇寧大觀閒有內庭女道官鍊師孫千霞夢一道士披采霞衣來言曰吾武康人也在碧落中有仙職時薄遊塵世與道觀里域真官為鄰與子有宿緣他日當相遇於彼千霞覺而茫然不知武康為何地及靖康之亂避難南方依直省官石防禦者家於德清之苕村始知武康為吳興屬邑一日石氏設大醮羽衣畢集邑之主觀道士姜景良與焉千霞具以夢告景良曰即吾邑沈羲也初堂在里域真官之左千霞感慨流淚亟造延真觀焚香設禮瞻仰塑像拜而起曰真吾夢中所見也遂捐橐中金遍施黃冠而去千霞後於富陽泰元山建紫霄宮其徒數百人年八十有九忽頷髭蔚然叢生越三年羽化真異人也見餘英志

  

     吳興志卷十八

               宋談鑰撰

    碑碣

  州治

唐太宗御製聖教序 【 僧智永集王羲之書在墨妙亭】

唐開元皇帝封文宣王詔 【 在州學大歷四年別駕孫沛立王右軍十六代孫榮書】

敕天下放生池碑 【在魯公祠唐肅宗御書題額銀青光祿大夫使持節昇州諸州軍事昇州刺史充浙西節度使兼江寧軍使柱國丹陽縣開國侯臣顏真卿撰并書以大歷八年於州駱駝橋北建】

乞御書題額恩敕批答碑陰記 【唐金紫光祿大夫行湖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顏真卿撰并書又載團練副使別駕盧暈元自觔徐自然劉抗長使鄭滔王叔卿徐旻司馬張彥弼黃持志姚執珪錄事參軍路惟衡曹友諶康造攝司功李瑗司兵劉中參軍鄭寘司倉杜無惑司法談佚王湜姚觀司戶武叔韋準張庭琇王應司田元沛王銛司士郭晰李群劉德敏同團練副使前殿中侍御史李(上艼去丁中品下□)烏程令李晤丞李佶徐彥雲李抱虛主簿李翼尉顧察薛希鎬呂遙揚使長城令朱自勉丞徐明權施惠整顏慆主簿張遐尉杜勉陳巢之賈嶸楊溪趙琪安吉令楊宥曹友諶攝丞楊齊光康造主簿盧勝尉杜軫程希俊馬伯珍盧弼李湮包審武康令李汗張士若丞時尚素鄭若水主薄孫必葉迅尉陳演長孫瑀杜重英呂液德清令范銘丞陸造錢箕尉孫演李光之桂林續圖經云當大歷中湖州刺史別駕四員諸曹掾大率三員諸縣令丞尉各四員比唐志所載吏員相去遠甚故著此以俟博學之士稽攷焉】

敕書褒戰功記 【 在甲仗庫前唐憲宗賜刺史辛泌及慰問將士詔書也以上唐之御製御書碑碣】

宋皇帝御製戒石碑 【碑在知州大廳前元祐中臣黃庭堅書今上皇帝御書朝列於下紹興二年十月癸酉端明殿學士左朝議大夫簽書樞密院事權參知政事臣權邦彥左通議大夫參知政事福建江南西路荊湖南北路宣撫使臣孟庾左通奉大夫守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臣秦檜特進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都督江淮荊浙諸軍事臣呂頤浩題跋】

真宗皇帝御製文宣王贊 【碑在州學太宗祥符元年十月二十四日東封禮畢十一月十日車駕幸曲阜縣謁奠先聖文宣王命刑部尚書溫仲舒等分奠七十二弟子禮畢幸孔林是日詔先聖加號元聖文宣王御製贊又詔禮部尚書張齊賢等次日以太牢致祭詔衍公顏子進封兗國公十哲閔子以下進封公曾子以下進封侯先儒左邱明以下進封伯五年八月二十二日奉敕諸道州府軍監各於元聖文宣王廟刻御製贊并詔十一月一日奉敕改諡曰至聖文宣王贊後所載者如此】

御製文臣七條并詔 【在知州大廳真宗皇帝所御製也每諸道牧守及知州事軍通判知監知縣辭去之日普令拜賜迨仁宗皇帝慶歷三年詔頒天下朝奉郎守尚書金部郎中知湖州軍州兼管內勸農事上護軍賜紫金魚袋臣馬尋建】

御製武臣七條 【 在知州大廳真宗皇帝御製也慶歷五年建】

仁宗皇帝獎諭守臣滕宗諒進柑子詩敕書 【 在州學康定元年立】

聖制御書手詔 【 在知州廳上徽宗皇帝御製御書也崇寧四年九月二十日奉聖旨摩勒於長官廳】

徽宗皇帝御筆御製辟雍手詔并大司成□昂奉旨所撰後序 【 在州學崇寧四年通判權州事林虡立】

御筆神霄玉清萬壽宮手詔 【 在天聖寺宣和元年八月十二日奉聖旨立石】

高宗皇帝御筆御書孝經 【 在州學紹興十四年太守張守立】

孝宗皇帝御筆獎諭守臣鄭作肅手詔 【 在郡廳以上宋朝御製御書碑碣】

漢故梁相費府君碑 【在墨妙亭梁相諱汛字仲慮此邦之人也寶刻叢編隸書不著書撰人名氏君名汛字仲慮官至梁相碑不載其鄉里及刻石年月集古錄目其題額漢故梁相費君之碑碑云梁相諱汛字仲慮此邦之人也其先季文為魯大犬有功封費因以為姓秦項兵起避地於此遂留家焉碑無建立年月金石錄】

漢故梁相費府君之碑篆額費君汛堂邑令鳳九江大中政之父也 【鳳以威宗熹平中卒碑載二子所終之官此蓋其孫均所立也故其銘有穆穆顯祖之句也隸釋】

費氏父子三碑 【 今並立於吳興校官之壁不知者指此為碑陰趙氏亦有斯誤隸釋】

陳孝義寺碑 【 在墨妙亭散騎常侍御史中丞領大著作徐陵撰唐銀青光祿大夫使持節湖州諸軍事湖州刺史上柱國常侍十代孫嶠之書】

唐封崇孔宣父故事碑 【 在湖州府學元和四年刺史辛祕撰】

文宣王新廟碑 【在州學唐太宗閒浙江西道觀察支使試祕書省校書郎鄭言撰并書蓋記刺史令狐綯作廟本末記云西臨霅溪前橫荻塘梁塹為橋編木為柵今甘棠橋文宣王廟是也】

德本寺碑 【 在文宣王廟碑陰胡季良撰】

射堂記 【在墨妙亭撰人姓名殘缺世傳顏魯公正書大歷十二年四月也 寶刻叢編云余家所藏顏書較之惟張敬因碑與斯記為尤精勁惜其皆殘缺也集古錄】

項王廟碑陰述 【 在墨妙亭顏魯公書自湖州刺史字下六字刻缺】

項王蔬食文 【 在墨妙亭邱遲述】

千祿字書碑二 【一在墨妙亭唐朝議大夫滁沂濠三州刺史上柱國贈祕書監顏元孫撰第十三姪男金紫光祿大夫行湖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真卿書後跋云大歷九年真卿於湖州刺史宅東廳院書之一碑在魯公祠開成四年刺史楊漢公重摹輿地紀勝云顏魯公石記唐人筆跡見於今者惟公最多其在湖州所書為世所傳惟千祿字書放生池碑尚多見於人家而千祿字書乃楊漢公摹其真本以偽缺遂不復傳獨余集錄有之惟好古之士能知前人用意之深則其湮沈磨滅之餘尤為可惜也】

石柱記碑 【 在墨妙亭顏真卿書記郡境山川陵墓之類】

斷碑二 【 在墨妙亭一咸通五年千僧翰書一乾元元年鄔彤書】

晉吳興太守謝公碑 【 在墨妙亭唐刺史兼侍御史裴清撰僧道銑書大歷七年歲在壬子建於龍興寺即今之報恩光孝寺】

太守歷官記 【 在墨妙亭晉太守謝公碣之陰唐人所勒也蓋自晉王逸少洎陳任忠凡四十四人】

湖州刺史題名記 【唐廣德元年補闕內供奉李紓撰後記正元十六年華陽顧況撰又後題正元十七年刺史李詞又後題宋康定元年知州滕宗諒】

白蘋洲五亭記 【 在墨妙亭唐太子少傅分司東都馮翊縣開國侯賜紫金魚袋白居易撰知州事馬纘書開成四年十月建又見金石錄】

白蘋亭記 【 在墨妙亭唐殿中侍御史內供奉李直方撰前太僕寺主簿史鎬書并篆額後跋元和元年夏節度判官侍御史王澹獲覽此作】

白蘋洲記 【 在州大廳壁中中和五年六月八日刺史孫儲撰軍事判官前鄉貢進士王溥書】

修河漊記 【 在州治寶文閣直學士程大昌撰敷文閣待制沈樞書敷文閣待制賈選題蓋紹熙三年三月建】

湖州紀功碑 【 在甲仗庫唐元和中將仕郎前太常寺奉禮郎時元佐撰蓋紀刺史辛祕平賊臣李錡之黨也】

大寧寺建功德碑 【 在報恩光孝寺試大理評事兼武康縣令韓章撰前衢州龍邱縣尉徐浩書唐大歷六年建】

袁高茶山述 【在墨妙亭唐朝議大夫使持節湖州諸事事守湖州刺史護軍賜紫金魚袋千(由頁)撰朝議郎前滁州長史上柱國徐(王壽)書蓋述刺史袁高所作茶山詩也 寶刻叢編唐湖州刺史袁高撰前滁州長史徐(王壽)書湖州之顧渚山歲備茶貢高為刺史感其采製之勤而作是詩其後于(由頁)為刺史得之於壞垣為之序而刻之真元七年五月】

烏程令韋公德政碑 【 在烏程縣治唐至德二年沈務本撰沈仲昌書文多漫滅宋嘉祐中知州楊紘摹題額九字刻石今在墨妙亭】

沈府君墓銘 【 在墨妙亭諱縉字章甫乾元元年京兆章卓撰并書】

胡夫人墓銘 【 在墨妙亭大中十二年鄉貢進士李翊述并書】

吳氏墓銘 【 在墨妙亭太和九年吳季良書】

金氏墓銘 【 在墨妙亭大中十二年鄉貢進士李翊述并書】

湖州州學記 【 碑在州學慶歷中張方平撰蔡襄書】

修架閣樓記 【 碑在樓下元祐七年左承議郎簽書節度判官廳公事朱振撰】

宣德軍節度判官廳壁記 【 天聖八年朝奉郎大理司直監察御史節度判官張侁撰】

吳興倅廳題名記 【 嘉祐六年祕書省祕書郎通判軍州章衡撰】

銷暑樓記碑 【 在樓南宋朝元祐五年呂昇卿撰并書】

浮玉亭記 【 在亭中天聖四年承事郎太常寺奉禮郎簽書寧國軍節度判官廳公事鄭戩撰中大夫行國子博士知安吉縣事尹希古書】

迎春橋記 【 在今駱駝橋下大中祥符五年將仕郎守大理評事通判軍州胥偃撰】

儀鳳橋記 【 在橋上天聖三年承奉郎守太常寺奉禮郎簽書宣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鄭戩撰】

廳梁題字記 【 元祐二年林希題在郡治】

修造倉庫橋梁記 【 治平二年徐仲謀撰在郡治】

會景樓記 【 治平二年徐仲謀撰在郡治】

秦篆嶧山記 【 在墨妙亭慶歷戊子摹刻參知政事宋庠跋】

寶章法帖一部 【 在墨妙亭元祐中劉燾被旨摹刻】

梁太守柳惲并寇準江南曲 【 在墨妙亭至和二年刻】

唐太守楊漢公杜牧詩 【 在墨妙亭天聖四年王秩刻】

張逸碧瀾堂陳堯佐芳菲園詩 【 在墨妙亭天聖九年淩景陽八分書】

東坡六客詞 【 在墨妙亭元祐六年撰】

東坡墨妙亭記 【 紹興丁卯蔣燦書重刻】

陳吏部修城記 【 在墨妙亭紹興十年陝之茂撰】

舞綃堂記 【 在墨妙亭乾道八年齊慶曾撰】

書記廳集虛堂記 【 元豐三年將仕郎試校書郎權掌書記陳師錫撰】

重修開元觀碑 【 在今天慶觀淳化四年登仕郎國子博士知婺州事刁衎撰】

吳興靈鶴贊 【 在天慶觀唐白居易之作也宋朝雍熙四年知州事鄭建為之序始刻石焉】

三住銘 【 在天慶觀唐施肩吾撰宋慶歷四年左著作郎葉綱書】

廣化寺嚴華一分塔銘 【 碑在寺慶歷二年宣德郎守太常博士集賢校理知州軍事胡宿撰】

廣化寺瑞閣記 【 碑在寺政和五年縉雲葉夢得撰并書信安程俱題額】

顏魯公祠堂記 【 在廟中嘉祐七年尚書屯田員外郎知州事張田撰】

郭尚書廟記 【 在廟中端拱元年太常博士權知州事鄭建撰】

曹王廟記 【 在廟中】

靈濟王廟記 【 在廟中】

通靈王廟記 【 在廟中】

項王廟記 【 在廟中】

貢院記 【 在貢院中】

商稅務記 【 在務內以上六記年月撰書人名氏各見逐處下】

石曼卿經史閣三字 【 在州學】

石曼卿敕建州學四字 【 在州學】 劉燾稽古閣三字 【 在州學】

重建學田記 【 在州學顧臨撰大觀元年重刻】

重繪三禮圖記 【 在州學紹興中劉一止撰關注書】

米元章魯公仙傳 【 在魯公堂元祐三年立】

程舍人魯公堂懷忠堂記 【 在魯公堂隆興元年立】

王狀元魯公堂三詩 【 在魯公堂乾道四年立】

趙直閣祠堂記 【 在魯公堂乾道中江都仲并撰唐琢立】

東坡先生祠堂記 【 在魯公堂淳熙八年蕭德藻撰胡南逢立】

  烏程縣

唐大光和尚神異碑 【 在法華寺乾寧中丞相李紳撰見舊經】

唐大光和尚道蹟碑 【 在法華寺祕書郎陳文在撰見舊經】

唐丞相李紳墓碑 【 在裏山乾寧三年立見舊經】

唐吳興邱氏墓碑 【 在縣西霅水鄉麻谷元和四年立見舊編】

唐古山索靖廟碑 【 在本廟以後並見舊經】

吳越回文綬帶連環詩碑 【 在法華寺鎮國軍節度使錢惟治作九十首】

宋道場山千聖殿碑 【 在本寺太平興國三年安德軍安撫使知湖州錢信記】

瑞現禪院大聖碑 【 在喜宥院端拱二年祠部外郎鄭偡記】

西余山弄雪亭碑 【 在大覺寺慶歷中胡宿記】

何山定化院碑 【 在本院熙寧八年朱臨記】

卞山龍王廟碑 【 在本廟熙寧六年朱臨記】

何氏讀書堂碑 【 在何山寺汪藻記】

葛仙翁祠堂碑 【 在普照院葛立方記】

真武畫像碑 【 在佑聖宮丞相沈該贊】

  歸安縣

唐重置興國寺碑 【 在無為寺見舊編】

唐永興寺僧伽和尚碑 【 在鹿苑寺元和九年十月二日立前左武衛兵曹參軍裴述撰費濤書胡季良篆額和尚姓何】

唐永興寺冥道記 【 在鹿苑寺咸通四年沙門簡章述并書】

縣令戴公生祠記 【 在鹿苑寺鄉貢進士張先述】 唐東林土地廟記

南園記碑 【南園在郡定安門內橫塘隸本縣界向來沮洳敻隔僅有慈感寺吏部侍郎萬鍾家世錢塘有為司農卿時卜宅於其傍開拓浸廣號曰南園臺閣亭榭四時花卉俱富為諸園冠慶元二年煥章閣學士洪邁為之記】

  長興縣

陳周宏正報德寺碑 【 在大雄寺內】

陳徐陵撰報德寺塔銘 【 在大雄寺子院】

唐沙門靈皎城山寺碑 【 在慈氏院元和中撰】

唐沙門清晝魚陂明禪師塔銘 【 在空隱院】

晉謝太傅塘碑 【 舊在謝公鄉至唐天寶盜起碑刻不存大歷中刺史顏真卿取舊史遺文刊石而書其陰今碑尚在墨妙亭】

宋朝縣令新廳事碑 【 在縣治】

縣令許祕丞長興利便事碑 【 在縣治】

墓田碑 【 大觀三年立在謝太傅廟】

杜概長興雜詠 【 子希為郡守刻字墨妙亭】

修謝太傅廟碑 【 治平四年知縣吳濤作在本廟】

  武康縣

唐大慈寺鐘記 【 在本寺唐縣令韓章撰】

吳越大安禪寺佛殿記 【 在本寺】

吳越風山靈德王廟記 【 在本寺】

宋重建縣學記 【 在縣學淳熙十五年郡人蕭德藻作】

敕賜淵應廟碑 【 在本廟建中靖國閒毛滂作】

  德清縣

梁沈氏述祖德碑 【按顏魯公集南齊徵士沈麟士製立於金鵝山歲久殘闕乾元中為盜火所(上蓺下火)碑首毀裂嶔然將墮過江二十葉孫御史中丞震移牒郡國請葺屬兵凶曠而莫修忽有仆樹生於龜腹盤根抱趾聳榦夾碑嶷如工造鬱若神化欹者復正危者再堅號慶樹碑其後碑為十六段在縣獄中魯公大書其陰元祐中太守林希刻石記其事云以顏集補其闕凡百有十四字不可補者十字舊碑今不知所在林公石刻在墨妙亭】

大唐興禪寺碑 【舊二板六字字皆徑三尺體勢壯逸相傳燕公張說書寺在德清三巿鎮今號覺海故令陳之方愛此字龕於乾元寺壁閒元祐三年取置墨妙亭之東楹書板不存今止有臨本小字石刻】

唐李該靈泉記 【 景祐四年縣令竇充重刻】

羅漢禪院記 【 在明因院】

八聖寺記 【 在本寺】

重修至聖文宣王廟碑 【 在縣學】

重修孔子廟碑

法鑒講師塔銘 【 在覺海寺】

葛清孝公仙潭雜詠碑 【 在墨妙亭】

重修縣宇記 【 在縣小廳】 趙知縣生祠記 【 在乾元寺】

唐大慈寺鐘記 【 在本寺唐縣令韓章撰】

吳越大安禪寺佛殿記 【 在本寺】

  安吉縣

唐施明侯記 【 在本廟】

歷年圖碑晝錦堂碑 【 並在縣學韓磊刻】

     食用故事

酒 顧長生三吳土地記云烏程縣舊有程林氏烏巾氏秦時二家能釀美酒遂名縣漢梁孝王兔園會招鄒枚司馬之徒賦烏鄉酒故張景陽七命云酒則荊南烏程注荊溪之南非江陵之荊南也按吳興有荊溪源出荊山舊編云即此溪也又白居易有錢湖州寄箬下酒詩云勞將箬下忘憂物寄與江城愛酒翁按長興有上箬有下箬溪輿地志夾岸悉生箭箬南岸曰上箬北岸曰下箬釀酒醇美俗稱下箬酒韋昭吳興錄云烏程箬下酒有名吳興記云上箬下箬村並出美酒劉夢得詩云鸚鵡杯中箬下春藝苑雌黃云說者以荊南為荊州非也即烏程荊溪之南耳漁隱叢話曰藝苑雌黃以箬下酒為烏程酒誤矣

茶 陸羽茶經曰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湖州生長興縣顧渚山中常州義興縣生君山懸腳嶺北峰下唐義興縣重修茶舍記云義興貢茶非舊也前此故御史大夫李栖筠典是邦僧有獻佳茗者會客嘗之野人陸羽以為芬香甘辣冠於他境可薦於上栖筠從之始進萬兩此其濫觴也厥後因之徵獻浸廣遂為任土之貢故玉川子詩云天子頃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舊編云顧渚與宜興接唐代宗以其歲造數多遂命長興均貢自大歷五年始分山析造歲有客額鬻有禁令諸鄉茶芽置焙於顧渚以刺史主之觀察使總之裴文茶錄云顧渚蘄陽蒙山最上其次壽州陽羨李肇國史補云蒙頂第一顧渚第二宜興第三郡國志云顧渚中者與夾州同生桑獳獅二塢白苧山懸腳嶺者與襄荊申三州同生鳳亭山伏翼澗飛雲曲水二寺青峴啄木二嶺與壽州同貞元五年置合溪焙喬衝焙歲貢凡五等第一陸遞限清明到京謂之急程茶張文規有詩云牡丹花笑金鈿動傳奏吳興紫筍來李郢詩曰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時須及清明宴其餘並水路進限以四月到貞元初刺史袁高茶山詩曰黎甿輕耕農采掇實苦辛一夫且當役盡室皆同臻捫葛上欹壁蓬頭入荒榛終朝不盈掬手足皆鱗皴悲嗟遍空山草木為不春陰嶺芽未吐使曹牒已頻可見當時之害民亦不少又與毘陵交界爭耀先期或詭出柳車或宵馳傳驛爭先萬里以要一時之澤貞元八年刺史于(由頁)始貽書毘陵請各緩數日俾遂滋長開成三年刺史楊漢公表奏乞於舊限特展三五日敕從之先是兩州析造時供進五百串稍加至二千串會昌中至一萬八千四百斤每造茶時兩州刺史親至其處故白居易有詩曰盤上中分兩州界燈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遞舞應爭妙紫筍齊嘗各鬥新統記云長興有貢茶院在虎頭巖後曰顧渚右所射而左懸臼或耕為園或伐為炭惟官山獨深秀舊於顧渚源建草舍三十餘閒自大歷五年至正元十六年於此造茶急程遞進取清明到京袁高于(由頁)李吉甫各有述至正元十七年刺史李詞以院宇隘陋造寺一所移武康吉祥額置焉以東廊三十閒為貢茶院兩行置茶碓又焙百餘所工匠千餘人引顧渚泉亙其閒烹烝滌濯皆用之非此水不能製也刺史常以立春後四十五日入山暨穀雨還

 郡去海遠土不產鹽舊人戶計口納丁鹽錢計四萬三百三十貫有奇歲給鹽一萬四千五百餘石續圖經云今不給鹽錢又捐折

 舊圖經云稻米有名十里香師姑(禾亢)炊飯以師姑(禾亢)一斗雜以十里香一升自是芬香發越

烏飯 統記云夏至日以南燭草染糯作烏飯僧道尤高此食南燭草即今黑飯葉也今俗四月八日造以供佛因相饋送

 吳興記云唐昭德操刀運砧翼從風隨紅綜素縷紛紛霏霏好事者嘲之曰鱠若值吳縷細花鋪若非遇吳費醋及葫江東呼蒜曰葫蘇東坡云吳興庖人斫松江鱸鱠亦足以一笑鄉土以鱠為盛饌每遇上客新姻慶賀燕集必設此盤飣羅列更無別味鱠匠十數為曹淩晨立魚肆視所買多寡而往裁紅縷白鋪成花草鸞鳳或詩句詞章殊得其妙造齏亦甚得法所謂金齏玉鱠又有骨淡羹每斫鱠悉以骨熬羹味極淡薄自有真味食鱠已各一杯本草謂凡物腦能消肉正以食之必多用此羹也長興所造尤薄僅如蟬翼他處所不及

魚羹 吳興記云平望車溪出美魚諺云曲阿不食平望不羹為失味今鄉閒魚肥而鮮為羹甚美不特車谿也

 唐張文規郡齋書情云食有吳興鮓蔡寬夫詩話云吳中作鮓多就谿池中蓮葉包為之後數日取食比瓶中者氣味特妙白居易詩曰就荷葉上包魚鮓當石渠中浸酒尊昔人已有此法鄉閒取大魚切作片用(鬲芻)米屑荷葉三數重包之謂之荷包可以致遠非就荷上作也閒用精肉旋鮓就池荷包褁數刻可供蓋荷葉性惡肥膩多作能害荷

水菜 舊編云合溪蘆菔極脆美水亦甘潔土人就以水滌漬入鹽為水菜甚有名(土曇)置以饋送

蒸嘗菜 統記云土人以蘋為蒸嘗菜

 俗稱烏戊乳酥最佳又為花果魚鳥之屬以為盤飣之華可用寄遠大抵鄉閒畜牛之家例能為酥及乳

漆器 安吉長興武康山多漆巿行漆器舊頗有名元豐閒嘗供三十事今器不迨昔不充貢

陶器 括地志云德清巿亭山陶器大甕容三十石小者二十石名之曰(石聶)餘處無此大器也

銅鏡 大寧寺有章后鏡一面郡舊有銅阬工人鑄造得訣小大方員照鑒若一官禁銅鏡漸難得工價廉器亦不迨昔

沙盆 山谿沙有細者貞元十五年進沙盆一百枚

魚脯 舊編儀鳳橋南有魚脯樓吳越錢氏於此曝魚脯修貢上國今鄉土魚脯甚美春月尤多作以供盤飣

    事物雜志

  州治

聖火 南史紀齊永明十一年有沙門齎赤火以療疾貴賤爭取之多得其驗都下咸曰聖火詔禁之不止火灸至七炷而疾愈吳興丘國賓密以還鄉邑人楊道慶虛疾二十年依法灸即瘥

潮 吳均吳興假還山夜發南亭詩曰浮舟聽潮上李宗諤圖經云荊谿至吳山下每日潮高二尺倒流七十里云是吳王送女潮今攷吳江太湖俱無潮不知荊谿之潮何道而至今無之

香 卞山在湖州山下有無價香有老母拾得一大石光彩可玩偶墜火中異香聞於遠近收而寶之每投火中異香如初出洪(艼去丁改芻)香後譜

歌舞 于競大唐傳云德清縣西前溪村則南朝集樂之處今尚有數百家習音樂江南聲妓多自此出所謂舞出前溪也復齋漫錄云陳劉刪詩云山邊歌落日池上舞前溪唐崔灝詩云舞愛前溪妙歌憐子夜長按古今樂錄晉車騎將軍沈作前溪歌而非舞也蓋復齋不曾見于競大唐舞出處耳

水嬉 統記清明日橈彩舟於溪上為競渡之戲謂宜田蠶按藝苑雌黃云南方競渡治其舟使輕利謂之飛鳧又曰水車又曰水馬相傳以為始於越王句踐蓋斷髮文身之俗習水而好戰古有其風而荊楚歲時記則曰五月五日為屈原投汩羅人傷其死並將舟楫拯之至今為俗鄉土止是寒食日為之至清明日止又古集載太和末杜牧自御史出佐沈傳師宣城幕聞湖州為淛西名郡風物妍好且多麗色往遊之刺史崔君喻其意悉致籍妓牧殊不愜牧曰願得張水嬉使州人畢觀俟其雲合冀忽有閱史君如其言至暮兩岸觀者如堵云云

舟 郡為澤國動須舟楫之利大者至數百千斛輕檻華麗率用撐駕小者僅進三五人人用一楫出沒波濤最為輕快舊編云安吉水多湍瀨舟皆刳木為之有太古制長興之舟皆短後又有販鮮魚小舟不及百斛用四五櫓者頃年過客及郡官和顧舟船率下兩邑吏或攔捉民閒船隻應副而航戶計囑牙儈避免慶元中知州事李景和括責在城應管航船載戶將張二等共一百八十五隻置籍在官遇有差顧照籍以次輪差行之年餘尚未差遍既得均當且免逐時攔捉搔擾

鐘 詩眼云南史載丘仲孚烏程人少好學讀書常以中宵鐘鳴為限又阮景仲為吳興太守禁半夜鐘唐詩有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半夜鐘吳中舊事也今鄉中諸寺至四更五點皆鳴鐘鐘聲絕則轉五更未知此即中宵鐘否也

吳歌 唐劉禹錫竹枝歌云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也有情苕溪漁隱曰余嘗舟行苕溪夜聞人唱吳歌歌中有此後兩句餘雜以俚語今之舟人樵子往往能歌俗謂之山歌即吳歌也

畫 舊編云光孝寺山門後壁有唐人所畫佛像有神人臂鷹者毛羽雖皴剝至今樑棟閒鳥雀不敢集又大中祥符寺佛殿後壁有畫水一堵望之洶湧真名筆也又統記云張僧繇為吳興太守畫白塔寺彌勒佛菩薩像世稱奇妙

玄真子 唐書張志和字子同金華人明經擢第不願仕游江湖自稱煙波釣徒又自號玄真子顏真卿為湖州刺史志和來謁真卿以舟敝請更之志和曰願為浮家泛宅往來苕霅閒有漁父詞五首其三曰霅溪灣裏釣魚翁舴艋為家西復東江上雪浦邊風笑著荷衣不歎窮

桑苧翁 唐陸羽字鴻漸初隱居苧山自稱桑苧翁撰茶經三卷常時閉戶著書或獨行野中誦詩擊水徘徊不得意或慟哭而歸時人謂今之接輿

陸魯望 唐陸龜蒙字魯望少高放通六經大義尤明春秋舉進士一不中來湖州從刺史張搏游搏辟以自佐又嗜茶置園顧渚山下歲取茶租自判品第

裴子野 梁裴子野本河東人寓居湖州之故鄣著宋略在縣治西南三十六里永昌鄉

張東遷 宋張岱辟州從事累遷東遷令時殷仲為吳興太守謂人曰張東遷親貧須養所以棲遲下邑然名器方顯終當大至後為司徒佐西曹掾母年八十注籍未滿岱便去官從實還養

吳興八絕 統記云吳範善歷數知風氣劉惇善星文趙達能算嚴武善圍棋宋壽能占夢皇象能書曹不興善畫菰城夏嫗善相謂之吳興八絕徐陵烏程孝義寺碑曰八絕之技依然是也

吳興三絕 刺史張文規詩曰蘋洲頓覺池沼俗苧布直勝羅綺輕清風樓下草初出明月峽中茶始生吳興三絕不可捨勸子強為吳會行

吳音不變 宋邱深之吳興烏程人位侍中都官尚書宋世江東貴達者會稽孔季恭子靈符吳郡顧琛及深之吳音不變

張纘一盃酒 吳興吳規張纘一盃酒殺吳氏三人出南史纘傳

吳興僕射 沈文季梁延興中為尚書右僕射尚書令王晏嘗戲為吳興僕射

吳興郡公 姓氏錄梁姚宣業為吳興郡公

吳興別駕 統記云宋吳興別駕沈懷文

吳興祭酒 統記云宋齊祭酒孟景翼

湖州文學 楊國忠會諸親時知吏部銓事欲大噱呼選人名引入中庭不問資序短小者補州參軍胡者與湖州文學簾中大笑出韋絢述劉禹錫佳話

吳興郡疏 宋吳興太守王韶之撰一卷

吳興雜詠 唐志張文規作七卷

吳興記 山謙之作見酒下

吳興錄 韋昭作見酒類下

吳興山墟名 張玄之作見統記援引不一又云晉吳興太守王韶之撰吳興山墟名二卷

三吳土地記 顧長生作

吳興志 陸羽作見陸羽集

吳興統記 景德中湖州攝長史左文質纂十卷

吳興詩集 熙寧中知州事孫覺裒次為三卷自晉至唐凡二百首

武康土地記 唐福州侯官尉沈常撰一卷

餘英志 慶元中鄉貢進士劉瞳撰二卷

吳興續圖經 紹興中教授同郡官編

吳興志舊編 淳熙中教授周世南同學職分十二卷

  烏程縣

下菰城 在縣南二十五里吳興記云春申君黃歇於菰城縣起樓連延十里西接黃浦吳錄云吳時鄭嫗善相居此餘見郡志菰城下

古卜城 統記云在縣西南六十里宋略云龍驤將軍益州刺史卜天興所築因以為名

古戶城 統記云在縣西十九里吳孫皓時置文皇帝陵戶二百家城於此

邱城 舊編云在縣北十八里近太湖漢邱氏所居也吳越錢氏嘗築城屯戍以拒南唐城今尚存紹興閒亦嘗牧馬

鳩茲城 顏真卿石柱記有春秋鳩茲城

避宅城 在烏程縣杼山見本寺碑

歐陽亭 舊編云在縣東十六里地里志云烏程東有歐陽亭以其亭在歐山之陽也

烏亭 舊經云在昇山羲之所造以烏巾氏所居今廢

顯亭五花亭 顏真卿石柱記云顯峴山上有顯亭五花亭顯亭晉殷康造五花亭唐韋景先造見舊編

毘山亭 舊經云在毘山梁太守柳惲所創惲與郡主簿吳均有毘山詩贈答

三癸亭 在杼山碑云三癸亭顏真卿造處士陸羽以其建於癸年癸月癸日故名真卿與李(上艼去丁中品下□)陸羽僧皎然皆有賦杼山三癸亭詩

伍子胥宅 舊編云在縣東南六十里伍林村昔子胥逃難築室於此舊基尚存

丘路 舊經云在縣南七里昔鄉人丘傑年十三鄰人胡氏築牆侵界傑乃夜移籬退三尺胡氏慚復退二尺遂成大路至今為謂丘路

項王走馬埒 山墟名云卞山有項王走馬埒飲馬池山上又有項王繫馬木石閒又有項王馬跡也

仙人頂 舊編云在縣西二十里棲賢村山上有石洞舊傳有仙人居此故名仙人頂或傳齊田常之亂管仲之後逃難入吳楚有居此者今山多管氏然不見書傳也

三碑 舊編云昔有漢三費碑在其鄉因以名其鄉今移在烏程縣墨妙亭按統記云顧祕虞潭謝安三碑在郡南道西徐陵孝義寺碑云三碑之風可仰蓋顧祕虞潭謝安皆為郡守事必有證

石簣 輿地志在烏程縣有卞山山之東足有一石簣高數丈殷康欲開風雨晦暝而止

石(缶尊) 在烏程縣峴山唐開元中李適之為湖州別駕每視事之餘攜所親登山恣飲望帝鄉時有一醉後適之為相土人因呼為李相石(缶尊)大歷中刺史顏真卿及門生弟姪多攜壺檥楫以浮乃作故李相石(缶尊)晏集聯句詩序云因積溜泉石嵌為(缶尊)形公注酒其中結宇環飲之首句云李公登飲處因石為窪(缶尊)見吳興詩序

金井玉澗乳竇石膏溫泉 顏真卿石柱記云卞山上有龜洞金井玉澗乳竇石膏溫泉舊編今大玲瓏山朱氏所居有水名玉澗

蒲帆 楊漠公開塘得蒲帆因名其塘

烏程侯 吳志孫皓封烏程侯晉史書周(王巳)封烏程侯

烏程公 晉書周(王巳)封烏程公

石林 在烏程縣卞山大陽塢尚書左丞葉夢得所居也有居一區旁曰石林精舍其正堂曰兼山析廡各為軒曰負日曰躋雲前有池以聚眾流曰碧琳有東西兩巖其東有二亭曰嚴居曰真意又東有堂曰承詔堂後有石環立最為殊勝上有亭據險以望太湖曰知止其西有菴曰淨樂有堂在精舍之前曰求志有堂在西山之下曰從好

隱安 在烏程縣菁山前太守葛勝仲之別業也外有溪澗澄澈清泚嘗與釋子贊能流觴其上以蜜漿代酒酥代肴賦詩為樂見丹陽集

夢馬堂 朱勝非紹興四年四月二日其母魯國太夫人楊氏卒勝非扶護卜地於吳興華嚴山嘉會寺前夢夜十騎入山衣服錦繡鞍勒鮮華回旋寺前以一馬繫於林中餘復馳去次夕又夢有衣冠之上容狀甚偉跣其二足入寺厲聲言我來定地寺有寄居石大順秀才亦夢之因請於朝以嘉會為墳寺改號崇因薦福依北万墓法作大塚塚前起獻堂以夢馬名之

松蒲落處即是穴 內翰葉清臣欲葬其母永安太君夢有謝秀才來謁云松蒲落處即是穴翌日至倪塢適有松蒲墮其前遂卜地於此還至王村見廟像恍如夢中

朱長馬作粥散貧民 朱服之祖為湖州長馬慶歷庚寅會歲饑以米八百斛作粥散貧民是歲其子臨生服後遂顯貴詳見主學王定國三槐錄

  歸安縣

千金墟 舊編載統記云漢吳王濞鑄錢於銅峴山置府庫於此故名千金墟興國寺碑云晉王衍嘗居之

泛金溪 獅子吼寺碑云本泛金而為號人駕鶴以曾游今其村水號泛金溪云

仙潭 見上葛清孝公有仙潭雜詩刻在墨妙亭

火爐頂 舊編云在東林山上回仙錄云葛洪嘗煉丹於此昔人曾開巖頂得莩炭數斛內有雙陶合牢不可啟擊破視之無物山下有煉丹九井尚存山之東有谿曰仙谿谿口有龜澤鳳澤

錦墟 舊編云在上絕山吳興記云山有花卉村多海棠薔薇紅躑躅朱藤二三月花發名為錦墟舊編又載章浦在縣東百二十五里今不在縣界

  長興縣

晏子城 在縣西南百二十里晏子鄉吳地志云齊晏子娶吳王女築此城 【舊編云今耕者每得黃金狀類四角菱花焰爍爍名晏子金有客題詩云豚肩不掩豆一裘三十年身後黃金出其然不其然】

吳夫概城 即今縣郭也跨箬水之深據戍山之險狹而且長故曰長城舊編云義集之士百十為群時號大義軍故長城今名大義村

上概村 在吳山東南即夫概故名

故長城縣城 地志云在縣東南一十八里晉太康中分烏程置長城縣於富陂村即其地也至成帝咸康中始徙箬谿北

故鄣城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吳地志云秦滅楚置鄣郡於此舊編云今攷自西漢初郡廢立故鄣縣置至唐省入長城太平寰宇記云俗號府頭是也今與安吉谿鎮北相接屬長興管下其地皆成良田尺磚寸瓦無孑遺圖經云秦置鄣郡漢吳王濞反後郡廢為故鄣縣晉以後縣亦廢今名故鄣城

後府城 在縣西南一百九十里吳地志云吳文帝所築圖經云太子和築

九里城 在縣西南九十里

四安府 在縣西南六十九里隋大業九年置為鷹揚府續以四安山為名

東林城 在縣西南四十八里

西林城 在縣西南四十八里接東林二城悉吳時築今廢圖經云皆在西南四十八里

城山城 在縣南五十里吳地志云是時嚴白虎與呂蒙相拒於此

大騎城小騎城 皆在縣西百二十里吳地志云吳王濞築為馬既

朱城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輿地志云昔烏程侯嚴白虎遣女婿朱叔廉來築故名

長城宮 在縣西二里陳文帝天嘉元年置今大寧寺後 【 已上見統記諸書】

庱亭 在縣西北懸腳嶺下吳孫權建安二十三年嘗擒虎於此唐初沈法興使其將蔣元超與李子通戰於庱亭即此竇苹唐書音訓云庱亭在吳興

臥冰池 在縣西南六十里方廣十餘丈舊編云故老相傳以為王祥臥冰之所其石刻沒於水旱歲或見

陸匯 在縣東三里唐陸龜蒙別業在焉陸龜蒙居吳江在吳東別業在陸匯即湖西有震澤別業在詩三十首今旁近居民皆陸姓

玉竇泉 在落塢深廣皆二尺色紺碧味甘唐處士鄭遨與道士李道殷羅隱築室於泉口號三隱紹興中侍郎錢伯言有碑

三仙石壁 在落塢五代時高士韓必吳崧有道能煉金丹錢王遣羅隱招之二人隱入石壁中

白石洞天 在八座山側唐仙韓湘隱於此山有二井深不可測陰則有雲霧自中起舊編云舊傳與張公洞相通

釣臺 在縣西北三十里石壁兀然如屏高五十餘丈陳高祖微時垂釣之處其頂平夷有池號陳高祖磨劍池池下有驚湍前有彈子塢相傳陳高祖垂釣時飛彈於此

石麒麟 在縣治西二百步大雄寺南陳始興昭烈王明陵前高九尺傍有號麒麟巷

聖井 在縣東廣惠院有五井其一晉永嘉中陳氏遠祖所穿高祖初生井泉湧出家人汲以浴之今謂之聖井餘四井亦陳時所鑿

陳文帝四鼎 在大雄寺

陳高祖竹床竹帳 在大雄寺殿內

陳五主真容屏風 在大雄寺大著作徐陸所畫舊編云四鼎竹床竹帳屏風會昌中寺廢皆散失

陳朝檜 在大雄寺殿前檜中空裂為四枝蔭半庭堅如金石相傳陳高祖手植號陳朝檜內翰汪藻文康公葛勝仲皆有詩詠

下箬酒顧渚茶

吳王送女潮

梓材巾箱 【 並見郡志】

石鼓 夏駕山一名石鼓山有石鼓高一丈徑三尺下有盤石為足諺云石鼓鳴則三吳有兵括地志云石鼓作金鼓鳴亦魏郡雲陽石鼓之類吳興志云五行志並說

崔祐前銘 崔植銘

崔趙村 在罨畫溪之後右崔即唐相祐甫之後家藏韓愈所作祐甫墓銘雖蟫腐而翰墨精采如新又藏崔植崔逖等誥數軸吏部尚書顏真卿吏部侍郎說尚書上柱國邕知制誥李揆吏部尚書林甫平章事墀筆跡並存其家寶之官為蠲其丁錢

  武康縣

赤眉城 在縣西南三里石城山山下漢赤眉入寇築城此地邑人保山之上形勢便利城保山腳失利之地大則敗而走舊編云山頂有五馬堂

牙門城 在縣北五里鳳凰山梁侯景寇建業邑人司徒長史牙門將軍沈子春令宗族築城於此因以為名餘英志云二城今皆為桑柘地

金井 在縣東北十五里梁沈傳以孝行聞嘗夢人遺金既覺因濬井得銅瓶中有金五十兩即此井舊編

神鐘 大慈寺有神鐘記唐縣令韓章撰云大歷五年僧神晤欲為寺緣化鑄鐘忽聞空中鐘聲徹數十里遠近驚聞及鐘成聲與向所聞無異後事達於朝命輦至關中至敢山谿舟沒沈水取不復得

美人石 見阮公谿下

虎跑泉 見護國禪院下

連理石榴 統記載祥應圖云齊永明元年吳興武康沈榮家有石榴連理太守楊文崇聞奏

  德清縣

前谿 在縣南有前谿坊後谿坊按于競大唐傳德清縣前谿村則南朝集樂之處見郡志雜志上歌舞門

將軍城 在縣南二百里吳憾山上唐至德二年太尉李光弼偏將軍辛牧所築平朱覃姚廷等賊

陸巿 在縣南十五里舊為巿一夕平沉居人遂徙而東去所謂新巿也陸巿今為谿港下有階基礎石甚多水淺天晴歷歷可見舟過竹篙目底磚石相擊有聲人或得錢鐵陶瓦之器今有巡檢廳

敢山谿鐘 在縣東唐天寶中有僧神晤在武康寶相寺鑄鐘即今大慈寺是夕有星臨照鐘聲中律呂朝廷聞之遣人求取載至敢山谿鐘沉水每遇大旱水涸或聞鐘聲武康大慈寺有唐碑載其事

孝鵝冢 在縣東蔣灣唐天寶中邑人武義主簿沈朝家一母鵝將死其雛悲鳴不復飲食母鵝死雛銜敗薦以覆之又銜芻草若祭之之狀向天號(口斗)遂死其旁沈氏函二鵝葬於此後人呼為孝鵝冢

盧發源之父能吟詠 宋朝盧發源之父正議德清人有詩云青衫白髮老參軍旋糶黃梁買酒樽但得有錢留客醉全勝騎馬傍人門又有一詩云十月都門風薄衣夜砧聲裏雁南飛野人不羨長安樂且趁鱸魚一飽歸見姚氏殘語

他日當能振辯才家風 宋朝僧若愚字谷老姓馬少於覺海寺出家後從參寥從龍□辯才傳教俱有詩名東坡見師詩許之曰他日當能振辯才家風惟嫉惡嘗與妖僧訟於朝妖僧竟抵罪有詩文一集號餘塵編

  安吉縣

孔子井 在安吉縣西南一百三十里俗傳云孔子游此鑿井而飲按史記世家孔子未嘗游吳此井未詳所自

邸閣山 三國時用兵聚糧皆至邸閣猶轉般倉吳都金陵故為邸閣於此今俗書為邸角字隨音轉爾

王祥宅 在梅谿瑞竹里

隱塢 太平寰宇記梁陶貞白嘗隱居於此

陳高祖為舟木 在安吉縣梅谿之曲

花渚 梅谿鎮西吳越征西將軍吳環之所居其後裔可幾知幾作堂其中號二吳讀書堂長興令林概有詩刻其內

銀坊 在移風鄉古采銀之處以上見舊編

蛟龍池 在安吉縣

翔鳳林 在安吉縣

裴子野故宅 梁書裴子野本河東人寓居吳興之故鄣著諸侯略其宅在故鄣縣西南三十六里永昌鄉長興有至德鄉舊名永昌鄉或恐未必然

周弘讓故宅 即弘政之弟也弘政為安吉縣令乃居山結宇耽玩文史其宅在縣西南三十六里永昌鄉

姚萇塵尾扇鐵樓書鎮 曇諦法師石磬

兩生墳 在縣北三十里釋曇諦姓康氏前生為崇覺法師與姚萇講法華經後生為曇諦法師居崑山寺前後兩生均葬於此高僧傳云曇諦年十歲隨父彤將之樊鄧路逢僧(上下石)諦呼曰(上下石)(上下石)曰童子呼吾諦曰汝不以吾為弟子時采菜被豬傷手(上下石)驚問其父父曰其母初夢一僧寄塵尾扇鐵樓書鎮既覺二物俱在因出以示(上下石)(上下石)曰此乃崇覺法師之後身也(上下石)崇覺之弟子與姚萇講法華經(上下石)為都講論

施世英金鐘 巳上見顏魯公石柱記

史家長吐氣噓花 史家長少有道術日遊廛巿落魄不(狗去句改{革馬})言人災福往往多應窮冬折枝吐氣吹之須臾生蓓蕾又噓之則花開方臘之亂郡守使人問之以一書附回及開緘大書明年春三月者取去賊滅果方臘被擒

 

      吳興志卷十九

             宋談鑰撰

   

鍊丹井在湖州府天慶觀西 【 舊編云世傳葛洪於此鍊丹】

烏程侯井在烏程縣東北口圓徑一丈六尺即吳孫皓為烏程侯時井也 【 見括地志】

義井在湖州府四十四所 【舊編載處所譙門外東西各一 衙西門一 煉丹井簽北判西廳北 清通坊南 司理院前 醋庫南 瓦子巷西 鐵觀音院東 開元寺東西各一 烏程縣前後并西各一 州學東西各一 獵場巷 威果營東 靈濟廟東西各一 小宮前郟家巷 子城東西并後各一 堂子巷 前石橋北亭子巷 天慶觀東西各一 天聖寺南人寺谿東 草場巷 報恩寺東 又寺東巷 又寺後 飛英寺南 龍旂營前 歸安縣西無星橋東 馬軍營下南廟前 西倉前 自龍旗營前以上三十九井在郡西北連卞山故泉清而甘歸安縣西以下五井在郡東南地多沮洳故泉或黃或白而味淡亦猶四水合流而濁西南清也並舊編大抵湖雖澤國郡人罕汲谿飲且以土薄易鑿故井皆汲是以義井處處有之】

錢氏飲馬井在武康縣北十五里名懷德耆舊相傳吳越王錢鏐微時過此飲馬坎中水泉迸流里人因浚治之

石井在武康縣東南石脅山之南巖天欲雨則出雲氣銅井在武康縣西北十五里銅官山麓昔人引藤蔓為綆探之莫窮其底井傍有石燕洞 【餘英志云燕之隱見以春秋分與巢燕同】溫井 在武康縣西南十五里溫村水旱無盈涸灌田頃畝甚多

金井在武康縣北十五里里名永仁泉在山巔有古松蔭之色正黃深不見底

莊井在武康縣北五里几山之東旱不枯竭灌田百餘頃

義井在武康縣南十二里黃泉村旱亦不枯

毛公醴泉井在武康縣西北七里招賢山縣令毛滂始見泉出平原色如乳因疏為井

砂井在安吉縣東南 湖州諸邑號山邑者安吉武康也而安吉為之最故其舟皆刳木為之以其水驟長而易退也且多置湖泊及沼沚陂堰之屬以瀦水故其民不一意於農至於育蠶則以多為貴有至數百箔者一在武康縣西一里懷安門外俗呼為砂井頭

    橋梁

湖為澤國苕霅眾水會於城中浩漾湍急既不可厲揭而涉濟以舟(木伐)遇風朝雨夕谿流瀑漲之際亦有覆溺之懼故成梁之政視他郡尤急郡舊稱三巨橋而舊經統記共載七橋徐仲謀有谿上七橋詩曰羅列全如斗極星是也蓋由餘不前谿等水自定安門入苕水自清源門入二水至江子匯合為霅谿以出臨湖門跨餘不水有甘棠橋跨苕水有儀鳳橋而駱駝則跨合流之霅水也是謂三巨橋東有運河自迎春門入至駱駝橋南與霅水會又苕水分一港自烏程縣治東之北岸出迎禧門又霅水分一港自駱駝北之西岸出奉勝門跨運河有望州橋人依橋跨苕水支港有眺谷橋跨霅水支港有楚帝橋通前之三以為七其前他有前石橋後石橋見唐人碑記望仙橋見統記餘多後人增創者也

駱駝橋在子城東唐初建 【統記雲弘嗣造舊編因史雲弘嗣垂拱元年刺史按唐刺史題名是年乃鄭體遠題名是李紓等作不應誤若曰垂拱元年則刺史非雲弘嗣若是雲弘嗣則非垂拱年中未知統記何所依據】以其形穹崇若駱駝背也劉禹錫詩云駱駝橋上蘋風起顏真卿放生池碑云置駱駝橋東橋名舊矣後改名迎春橋以其直迎春門也宋朝祥符五年知州事刁衎重修後政王膺桐繼營造通判胥偃為記曰橫亙谿上三巨橋迎春其甲也驚湍箭馳列柱櫛比覆以飛宇約以雕檻得其實矣牓顏真卿書今復舊名碑尚存【見舊編又統記云今改名迎春橋則是興國閒已名矣舊經云在南郭門內緣今甘棠橋舊名東駱駝橋致誤】 慶元六年火燔知州事李景和重建

儀鳳橋在湖州府治西南 【 舊編云在州西南苕谿上跨晉(希□)鑒漕瀆】 唐儀鳳中置 【舊經云儀鳳二年統記云元年刺史裴元絳造舊編云三年裴元絳造按唐紀儀鳳止於三年而三書各據其一未知孰是唐刺史題名又無裴元絳但自顯慶五年韋漳辛後經二十三年為弘道二年方書武大沖恐其閒有缺】因年號為名也宋朝天聖三年知州事高慎交重建判官鄭戩記云建自唐室因紀號而名平袤數十尋叢倚百餘柱亙於兩谿殊為勝概紹熙三年居民遺火延燎隨即建造易名紹熙舊橋有畫棟采欄與駱駝橋華煥相望今純以石

甘棠橋在湖州府治南通靈王廟前自唐有之 【 太中閒鄭言作文宣王新廟碑曰西臨霅谿南橫荻塘梁塹為橋編木為柵右甘棠橋正與文宣王廟相對】舊名伏龍橋亦名東長橋又曰東駱駝橋【統記有伏龍橋在州南寶安寺側以其勢若伏龍寶安寺今為小景德寺此與橋相對三巨橋一曰駱駝一曰儀鳳一曰伏龍名亦相類他橋不足稱此也舊圖經曰東長橋在子城東南霅谿上即舊東駱駝橋既與今駱駝橋地理差互又李宗諤圖經是朝廷以郡國志類修本郡上圖志時不敢以舊名上故曰東長橋也】祥符中胥偃謂三巨橋此其一也後嘗廢壞往來者渡以舟政和中知州事章援建木橋以其父故相惇嘗守此有遺愛名曰甘棠建炎末郡人相與率金錢易木以石且築堵於中流析橋為二南橋高可通大舟北橋平衍以便行者慶元六年知州事李景和重修

人依橋在湖州府 【 續記作仁依】 在歸安縣治東跨運河 【 舊經云在東閶門外】元和中刺史辛祕造因貞元中刺史李詞開拓東郭門置閶門以門內空閑招輯浮客人多依之橋居其旁因以得名舊跨河起樓三閒至今呼為花樓橋

望州橋在湖州府迎春門內亦跨運河視眾橋為高故名

楚帝橋在湖州府子城北近楚帝廟因以得名楚帝即項王也陳朝嘗封楚帝橋跨出奉勝門霅谿支港

眺谷橋在湖州府子城西烏程縣治之東向南山谷舉踵可望橋跨出迎禧門苕谿支港 【 舊經曰望谷避唐諱】 右四橋與三巨橋共為七橋

前石橋在湖州府天慶觀後唐太和六年郡人徐氏以德本寺多墊溺遂自前石橋至後石橋以石為路 【 碑刻州學文宣王廟碑陰】

望仙橋在湖州府子城西三里 【統記云昔道人馬自然上昇居人擁橋觀望今廢舊云故老相傳橋在白塔巷口有酒肆焉自然時至賒酒一日醉出囊中藥點鐵器為金以酬酒債已而昇去人登此橋望之因以得名】右三橋碑記中載

運河 【 在湖州府自人依橋望仙橋外有采蘋橋今名倉橋 無星橋】

霅谿支港 【在湖州府自楚帝橋外有斜橋崔載華消暑樓詩云卷簾對斜橋 城隍廟橋 太平橋 龍興橋 楚帝橋舊名奉勝橋舊編以廟前小橋為楚帝橋誤矣】

苕谿支港 【 自眺谷橋外 有舊橋 紅橋 縣橋 廣化橋 營橋 獵場橋 曹公廟橋 教場橋 范家橋】

南有小支港 【 馬公橋 韋壇橋 旱瀆橋舊經歸安縣界有旱瀆在縣西一里二十步】

東有小支港 【 蘇家橋 明德橋 月河橋】

北有橫支港 【自前石橋後石橋外有八字橋 報本橋 飛英橋 臨湖橋外有兩手橋在駱駝橋西跨子城濠 墜釵橋在倉橋南 貴涇橋在甘棠橋之西】

右諸橋多以居人蕃盛甍宇蟬聯隨時於支港創造以便行旅或里社募緣或巨室自建因處命名本不足記以舊編所載姑錄之舊有韭谿橋跨韭橋 【見統記詳在谿澤下】 皇祐橋在慈感寺渡口今廢【 舊編皇祐中造元祐七年知州事張詢輦共石為架閣樓址】

  烏程縣

縣境之橋附城者已載州治舊圖經統記所載二橋曰韭谿亦當在城曰辛橋 【統記云刺史辛祕造舊經云唐元和三年刺史辛祕造百姓懷之因以姓為名第云在縣內當時亦不詳處所】未詳舊處今以古跡及地書巳志者與通泄谿流係郡利病者列焉

馬賦橋在烏程縣馬賦村辛祕造

黃浦橋在烏程縣寶積寺前宋以前有之鮑昭有黃浦橋與盛侍郎別詩即此地也 【 詩云浦橫絕序雲憑迅瀨右係古跡】

定安橋在烏程縣南門外紹興十年重建淳熙八年甃以石

峴山橋在烏程縣定安橋南初郡人甃南塘既畢工而西山水暴漲建是橋 【 見舊編右二橋統係定安門接峴山一帶南塘通泄西山谿流去處】外濠橋 裏濠橋 三里橋 九里橋 西余橋 錢村橋 昇仙橋 遇仙橋 黃閔橋 舊館橋 既村橋 范村橋 祜村橋 魯墟橋 東遷橋 朱墟橋 栗墟橋 潯谿橋 右十八橋係自迎春門至潯谿一帶官塘通泄谿流入太湖與近湖諸漊脈絡貫通去處續圖經載清風橋明月橋在潯谿并紹興初建興德橋濟遠橋通安橋美利橋安利橋在烏程紹聖以來建舊編增山源橋游仙橋在菁山亦無刱建月日縣境多水凡村墅皆有橋出於近時刱建若此類者至眾既無考證本不足書若悉數之不止踰百蓋修書者一時耳目見聞謾加說錄耳

  長興縣

廣利橋舊號程氏橋在縣南三十步長城門內昔郡有烏程氏能醞烏氏分派居德清東山此則程林所居也陵陽橋在縣西二百三十步以其居陳皇后嘉陵南也回谿橋在縣東南半里以其水回曲故名

熙寧橋在縣東南百八十步熙寧中建

鳳凰橋在縣東南箬谿東五步

許公橋在縣去貢焙五里跨巨澗唐顏真卿修貢嘗與客步月觴詠橋上宋朝縣令許遵每領客過顧渚重建此橋因以許名

觀卞橋在縣東陸匯唐陸龜蒙別業也以其詩有最愛卞峰顏色好晚雲纔散便當門故名采仙橋去茶山五花橋百步

招橋在下箬里天聖寺前僧皎然嘗與崔子向泛舟其下統記所載有程氏陵陽回谿三橋續圖經加熙寧凡四而舊編統記所載許公等橋九所今并錄之

  武康縣

千秋橋跨前谿吳黃武元年創建炎初兵火焚毀知縣曹緯募邑人重建覆之以屋

永安橋在縣西南七里

天寶橋在縣東清移村防風廟北唐天寶中建 【 右三橋見統記舊編】

豐橋在豫橋東治平二年建

龍尾橋在縣治東北跨後谿因名龍尾 【 毛滂有解印東歸過龍尾詩在東堂集】

較虎橋在橋西二百步前谿北 【餘英志云世傳邑人沈法興勇力過人嘗較虎於此舊編作搏虎橋載遯齋閑覽云武康多荒有姓朱人能搏虎數為虎所傷號朱虎殘舊傳虎食一人則山神割其耳為一缺朱虎殘一日得一虎之兩耳如鋸齒舊編所援為有證】

蔡公橋在縣東北二里新谿口淳熙三年知縣蔡霖建舊編云慶安橋

豫橋在龍尾橋東治平二年建

高津橋在豐橋東慶元二年建

迎恩橋在縣東一里吳黃武元年創舊名湖橋 【 舊編云以其水西南通下渚湖也】 乾道八年邑人重建改今名 【 右四橋載舊編】

中鄰橋在縣東二十里

風渚橋在縣東十五里

新寧橋在縣東南十八里

崇仁橋在縣東南二十里

郭林橋在縣北五里郭文往來之地

以上諸橋據餘英志所載是時載在通津者統記止有永安千秋天寶并巿橋凡四而天寶巿橋不載於志天寶特見舊編又有清河橋 【志云在千秋橋之西餘英館之南吳黃武元年置南通慈尼寺元祐閒郡人張子野來游樂府有南北山橋通之句】

  德清縣

通津橋在縣西管一百七十步跨北流水與天寶橋相近古名代興橋俗呼曰縣橋宋朝淳熙七年邑人率錢重建屋宇欄檻雄麗

金堤橋在縣一里後谿發源處

後谿橋在谿東一里後谿上□龜迴橋在縣南三里內河港口

金鵝橋在縣西一里西亭之側跨北流水今不存

  安吉縣

鳳凰橋在安吉縣前

無星橋在縣東門跨大谿之北派□沙井門橋在縣無星橋北

南門橋在縣跨縣南小河

北門橋在縣北小河

齊雲橋在縣西門上有亭宇

秦公橋在縣西三里上有方寺前故相秦檜之父敏學元豐七年為縣主簿始創此橋

杜坊橋在縣東北二十里

楊子橋在縣北二十里

上昂橋在縣今改名上昇橋

    渡堰

  安吉縣

縣境陂堰舊有七十二所蓋其地勢高仰近山之田號承天田亦號佛座田謂層層增高灌溉不及也每春夏霖潦谿澗暴漲隨即湍瀉數日不雨復乾淺矣儲蓄灌溉全藉陂堰今廢者大半存者二十四所 白龍堰 永昌堰 烏漊堰 斗門堰 黑龍堰 馬頭堰 五漕堰 青林堰 湖潭堰 響潭堰 飛潭堰 鄭汀堰 新谿堰 張柵堰 湖塘堰 龍巢堰 東坡堰 劍池堰 豸山堰 烏程堰 青龍堰 銅井堰 趙家堰 瓜枝橋堰

石鼓堰在安吉縣長一十四里闊五十步在縣北一十七里其水源出天目山可溉田百頃百姓受其利堰邊有巖似鼓故因以名之唐聖歷元年縣令鉗耳知命造

   

  長興縣

富陂在長興縣東二十五里晉武帝太康三年分烏程西鄉立長城縣在富陂村即此

魚陂在長興縣南七十五里吳夫概養魚之所

   

荻塘在湖州府南一里餘 【據舊圖經載云在州南二里吳興記云晉太守殷康所開旁溉田千餘頃統記云古烏程縣南一里一百二十步晉太守殷康開旁溉田一千頃後太守沈嘉重開之更名吳興塘南塘李安人又開一涇泄於太湖開元中縣令嚴謀道又開之廣德中太守盧幼平又開續圖經云以今地形考之荻塘在州城內東枕民居餘三面谿環之傍無可溉之田況瀕湖之地形勢卑下若水不苦旱初無籍於灌溉意當時取土以捍民田耳非溉田也統記東亭下又云在東郡門外三里臨荻塘又舊編云在歸安縣東三里殷康所開旁溉田千餘頃唐元和五年刺史孫儲開一百三十里俾民不乏水今東門外接待院正在荻塘上眾說紛紛不同莫敢指言若以州治南有荻塘在城中則城中不應有田千餘頃此續圖經所以為疑而舊編指為在東門外抑不觀吳文皇帝廟記云皓始創祠於駱駝東荻塘上又唐鄭言作文宣王廟記云西臨霅谿南橫荻塘則是為在城信矣今呼橫塘者即所謂荻塘但晉開荻塘時未有今羅城故自今橫塘至迎春門外官塘皆曰荻塘故能溉田千頃連袤百餘里唐武德時築今羅城始有城內外之閒故眾說皆妄指以為疑而舊編又附之歸安界尤非蓋烏程歸安分界乃以官塘南北兩岸塘以北在上隸烏程耳荻塘得名苕谿蘋洲之類以其生荻之多也諸書引楊侶隋錄云吳興沈宏居荻塘家貧好學每夜然荻自照讀書因以得名亦非也晉初開時巳名荻塘後更名吳興塘則不俟隋沈宏得名信矣】連袤東北出迎春門外百餘里今在城者謂之橫塘城外謂之官塘晉太守殷康所築圍田千餘頃後太守沈嘉重修【湖之城平凡為塘岸皆築以捍水作史者以為開塘灌田蓋以他處例觀易開為築易溉為圍】齊太守李安人又開一涇洩水入湖開元中烏程令嚴謀道廣德中刺史盧幼平元和刺史孫儲並加增修隋沈弘居此【橫塘面南山之勝對南谿之流自戶口蕃盛士族漸多增上為園池賈牧詩曰洄洄流水抱橫塘蘭芷無風也自香及建炎中徙慈感教院於上春日多游人往來今大半為亭館沼沚矣】

謝塘在烏程縣西十里晉太守謝安開唐大歷中刺史裴清於其處起謝塘館

蒲帆塘在烏程縣北二里唐開平中刺史楊漢公於塘中得蒲帆因名 【統記云西接長興縣入大谿長八十里入茶山修貢行此又唐開成二年楊從重開嘗於此獲蒲帆】

吳興塘在歸安縣東南二十三里 【 見統記】

洪城塘在歸安縣次吳興塘

保稼塘在歸安縣次吳興塘

和塘唐寶歷中刺史崔元亮開 【 九名塘皆以水左右通陸路也】

胥塘在長興縣南四十五里昔越相范蠡所築

皋塘在長興縣西四十里山墟名云吳高士皋伯通所築

荊塘在長興縣南九十里山墟名云漢荊王賈所築

孫塘在長興縣南一里山墟名云孫皓封烏程侯時所築

方塘在長興縣南三十五里

盤塘在長興縣南四十五里山墟名云方塘盤塘皆以形言

官塘在長興縣南七十里晉太守謝安所築一名謝公塘事在顏真卿文 【 詳見碑碣】

直塘在武康縣東十九里路出德清

石塘在德清縣東十八里臨大谿即古武承塘也東為石塘西塘聯接數里

魏塘在安吉縣北五十里旁有浮玉山所謂白石玲瓏清泉浸浸者也五代晉時吳瑣將軍隱於此 【 產小紹東南有名】

  

      吳興志卷二十

               宋談鑰撰

    風俗

舊圖經據漢志云吳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劍輕死易發續圖經又據晉志曰江南之氣躁勁厥性輕揚厥今東南文物為盛湖乃甲於東南豈輕揚之性率以勇則好劍化以禮則尚文與以圖史志總敘兩浙路人性敏柔而慧尚浮屠之教厚於滋味急於進取善於圖制為得其實舊編援隋志曰吳郡君子尚禮庸庶淳龐風俗澄清道化隆洽又以細民怙勇信巫為輕揚之舊統記曰俗好儒術罕尚武藝人習華侈居處整潔亦以重釋多淫祀為言夫風聲氣習今古不同鄉土各異古揚州之域自淮南以及嶺表漢所謂吳越且兼百越之地宋朝二淛領郡十五隋志所述并及宣城毘陵諸郡非獨吳興也故引古而證則鄰於汛繇意而述則幾於誣言其微則彼或未信語其不善則此或有辭請摘古今之特言本郡者參之史志訂之事實其庶幾乎梁武帝評陶隱居書曰如吳興小兒形狀未成長而骨輕甚峭快則慧敏之性有自來矣唐李直方記白蘋亭曰湖州土沃候清其人壽其風信實本朝張公方平曰吳興南國之奧有佳山水發秀人自江左而清流美士餘風遺韻相續也蘇公軾曰吳興自東晉為善地號山水清遠其民足於魚稻蓮蒲之利寡求而不爭則知好學淳龐俗澄化洽不為虛語矧自寶元以來滕宗諒為守首建學校安定胡掌教講明經義時務文物視古愈昌高宗皇帝駐蹕臨安實為行都輔郡風化先被英傑輩出四方士大夫樂山水之勝者鼎來卜居衣冠霧合絃誦馳聲上齊衡於鄒魯至如城邑墟巿精廬相望山椒水瀕多置野祠狠鬥訟繫未免有司之戚上州重釋信巫好勇細甿之餘習猶有未除者矣

    物產

古書有九邱土地所生聚焉周職方志其遺也故後世書述地制者物產宜其載吳興郡土產李宗諤圖經言綾重面絹花綢白編布茶巿葉蓮柑橘菸竹銅統記援舊經云其土盧其田沮洳原阜宜橘溝塍宜稻續圖經云禹貢揚州篠蕩既敷【孔氏曰注篠竹箭蕩大竹】 厥草惟天厥木惟喬厥貢惟金三品瑤琨篠蕩齒革羽毛惟木鳥山夷卉服 【 通典云絺葛之屬】 厥篚織貝 【注云織細紵貝水物】厥包橘柚錫貢周職方氏揚州其利金錫竹箭其畜宜鳥獸其穀宜稻統言揚州所產也吳興記云卞山有石似玉謂之瑤琨又有石穴生鍾乳壟山有紫石英封山有銅今四物皆無有又頗述穀帛動植視他書為詳焉竊詳本郡北距太湖眾谿交流地勢平下素號澤國西南則有岡嶺蔓延林木薈蔚興毘陵桐州臨安諸山相接故水陸之品麤備比年又為行都輔郡五方雜處戶口繁庶汙田日治縉紳多居苑圃花果視昔稍盛而金石之華第有其名豈地氣土力固亦有限則物產不能無消長耶今志如後

  穀屬

(禾亢) 【唐本州供尚食廚黃糙米一百九十八石今發上供米僅三分存二按(禾亢)或作粳字書粳(禾亢)二字同音陶隱居云此即常所食米但有赤白大小異族四五種同一類也急就章注(禾亢)謂稻之不黏者舊經作(禾亢)稻本草米穀部有粳米又有稻米陶隱居云道家方藥有俱有稻未粳米此則二種矣唐注云稻者穬穀通名齊民要術卻有水稻注云爾雅曰稌稻也郭璞注曰沛國呼稻為稌廣志曰有虎掌稻紫色稻又云粳有烏粳黑穬之類今並無之舊編云十里香師姑(禾亢)為上齋頭曰八月白八月烏次之(禾罷)(禾亞)金成為下冷水紅為曰稻詢之農人(禾亢)名不止此數種往往其名鄙俚不足載大率多壩田所種山田易旱惟種金成俗呼為箭子以其米細而長且耐旱也】

(禾耎)【唐本州供尚食廚糯米二千餘石今歲納糯米一萬五千餘石按本草有稻米禹錫等注云說文稻即糯也江東呼(禾耎)乃亂切齊民要術水稻篇有秫稻一名糯米糯音奴亂切有九格秫雉曰秫大黃秫之類十餘名今無之(禾耎)名類亦不一惟金釵(禾耎)細而長尤宜釀酒】

粟 【續圖經載今山鄉人種黃白二種又有一種曰(禾耎)粟本草有粟米陶隱居注今江東所種及西門皆是其粒細於粱米熟舂令白以當粱米俗呼為白粱粟又秫米唐本注曰今呼粟糯為秫稻糯為糯北土人多以粟秫釀酒又爾雅曰粟秫也孫炎曰秫黏粟也廣志曰秫黏粟有赤有白者今世有黃粱穀秫桑根秫穩秫梧秫本土無之】

麥 【梁吳興太守周敏勸人種麥本草有大麥小麥穬麥三種陶隱居曰今(仃去丁改果)麥一名麰麥似穬麥惟皮厚耳穬麥是馬所食者唐本注曰大麥出關中即(仃去丁改果)麥是形似小麥而大皮厚故謂之大麥殊不似穬麥也齊民要術大小麥篇注廣雅曰大麥麰也小麥秫也世有半夏小麥禿芒大麥黑穬麥落麥者禿芒是也又別有青(仃去丁改果)麥今本土有大小麥有穬麥俗呼為大麥又有禿芒者即落麥也本草又有蕎麥本土亦有】

麻 【續圖經載今鄉人種先收牡麻取其皮以緝布充衣後收草麻取其子以供食本草有麻蕡麻子陶隱居云麻蕡即牡麻牡麻則無實今人作布及履用之又爾雅曰蕡枲實禮云苴麻之有蕡注有子之麻為苴齊民要術載崔實曰牡麻無實好肥苴麻之有蘊者苧麻是也又有胡麻一名巨勝宜為油白者油多土人謂之油麻陸田亦種之】

豆 【續圖經載豆種最多本草有大豆赤小豆白豆菉豆齊民要術有大豆小豆二篇曰今世大豆有黑白二種及長稍牛踐之名小豆有菉赤白三種黃高麗豆黑高麗豆鷰豆碑豆大豆類也豌豆江豆營豆小豆類也豍音方迭切今鄉人種豆大豆有黑白小豆有菉赤白又有鷰豆豌豆江豆小大豆可為醬豉山田尤多種】

右穀屬揚州土惟塗泥郡地最低性尤沮洳特宜水稻又田疇必築塘防水乃有西成之望故統記援爾雅曰吳越之閒有具區區即防水之隄也築圍圓合具其中地勢之高下列塍域以區別之澇則以車出水旱則別入水田有堤塘自古然矣今郡境東南鄉分延袤百里田舊有圍塍岸歲修崇固悉為上腴畝直十金西北諸鄉接近山谿春夏水易暴長曩年悉為湖泊畎畝荒蕪十歲九潦今漸復起塍圍歲亦有收矣舊諺云諸郡旱我有岸諸郡熟我無穀今不然也然西北之田終以地勢高下不齊水驟長而易退多病乾隘非東南鄉比也帶山田地則陸種

  縑屬

絹 【 舊圖經重面絹今納惟衣絹歲萬疋急就章注絹生白繒似縑而疏者也舊編云武康安吉絹最佳】

綾 【 唐貢御服鳥眼綾舊志有土產綾今發上供綾五千餘疋並安吉縣折納到舊編云亦出武康安吉急就章云綾今之雜小綾也】

綢 【 舊制志土產花綢唐貢紬今夏稅納產綢四千餘疋急就章細注抽引粗璽績紡而織之曰綢】

紗 【 續圖經載今梅谿安吉紗有名】

絲 【 續圖經載有舊編云安吉絲尤好今發上供絲五萬兩係安吉以稅絹折急就章注抽引精出緒曰絲】

(帛系) 【舊圖經載又舊編云武康(帛系)號鵝脂上供經納內藏庫今發上供(帛系)歲五萬餘兩安吉以產絹和買折納急就章注繭擘之精者為(帛系)】

布 【舊圖經有白編布統記云唐充貢折造布其御服每疋直十五貫有為龍鳳瑞草花紋今貢白編布二十疋樂府錄東平曲曰吳興布闊幅長度有一疋與誠作褲又鮑照白紵曲下注因湖州紵布作舊編云生紵出思谿編布出道場山今充貢張文規詩紵布直勝羅紈輕】

黃草布 【 出東鄉有極輕細織成花紋者暑月可以為衣今添】

右縑屬本郡山鄉以蠶桑為歲計富室育蠶有至數百箔兼工機織水鄉并種苧及黃草紡績為布有精緻者亦足以見女工之不鹵莽

  果屬

橘 【太湖洞庭山產綠橘號洞庭橘韋蘇州送橘詩曰信後欲題三百顆洞庭須待滿林霜橘種不一本草注有朱橘乳橘塌橘山橘入水村人家多種成林畫溝塍常運水灌溉有至數百樹者】

柑 【 唐貢乳柑本草乳柑沙柑青柑山柑注柑類有朱柑黃柑石柑而土人以乳柑為貴與橘同種而不蕃人共珍之】

柚 【 禹貢揚州包貢郭璞注爾雅云柚似橙而大於橘孔安國注尚書云小曰橘大曰柚今土人亦與橘同植】

木瓜 【 唐貢木瓜糝並煎顧渚泉上有木瓜堂列植木瓜梅谿者尤勝東坡謂紅勝頰也】

楊梅 【 吳興記云吳興本無楊梅太史慈葬卞山三州來祭越有楊梅因種號卞山楊梅又生石槨山風俗記云張華博物志曰地名石槨故生楊梅】

棗 【 爾雅有壺棗酸棗羊棗等本草有大棗仲思棗齊民要術又有民棗木棗桂棗之類多北地所宜今土人亦種之徐陵孝義寺碑有弱棗今添】

桃 【爾雅有旄桃山桃西京雜記又載櫻桃緗桃桃霜桃綺蒂桃紫文桃此土植桃頗多種亦不一徐陵孝義寺碑碑有甘桃舊編載以早紅桃為上楊葉桃次之御愛桃紅白可玩崑崙桃表黑肉赤又有楊桃藤生山谷本草所謂獮猴桃也】

(呆呆) 【梅生江南湖郡尤盛吳興記云烏程有梅墟梅林梅亭德清有梅埭舊編云今武康德清(帛系)亙山谷其種以堂頭梅為上橫枝梅清梅次之又有紅梅重梅鴛鴦梅千葉緗梅蠟梅惟紅梅鴛鴦梅有實菁山等處亦多】

杏 【 續圖經載據廣志有白杏赤杏黃杏柰杏土人所種惟紅杏】

栗 【 續圖經載據本草栗類有枝栗陸栗芳栗今山閒栗木甚多有大栗實大而少味即板栗也有小栗謂之茅栗又有細大之閒者謂之茶果栗】

柿 【續圖經載柿即紅柿也又有椑柿色青黑齊民要術注又載(木耎)棗如柿又土人種柿種類頗多有紅匾柿牛乳柿火珠柿水柿又烏椑柿俗呼為綠柿舊編云安吉多火珠柿】

李 【續圖經載爾雅再體李駿李西京雜記有朱李黃李紫李綠李青李綺李車下李今世有水李實大而美本草注陶隱居云麥李麥秀時熟本土有米李條李熟最早透明李其色明澈蠟李色深黃明州李色深赤茄李色深綠皆可口車下李細甚不堪食】

梨 【本草云有消梨黃梨茅梨桑梨西京雜記有紫梨芳梨大谷梨之類今鄉土梨類亦不一有黃梨青消梨麋梨品俱下獨安吉陳公梨舊編云東南有名風味亞於鵝梨在雪梨之上甘美而香】

安石榴 【續圖經載按陸機曰張騫使外國得莖林塗林安石榴也廣志曰有甜酸二種今鄉土所種亦有甜者酸者其實紅白光潔者醋榴也紫黯皴散者乃為甜榴多出安吉及諸山鄉又有白花一種千葉紅花一種近年園中所栽】

枇杷 【 續圖經載本草有枇杷注云江南今處處有鄉土多有之】

林檎 【 續圖經載陳士良云有三種長者為柰圓者林檎小者為梣今鄉土有之舊編云武康德清林檎絕佳又有金林檎實小而花極可觀】

櫻桃 【 今添禮謂之含桃本草有櫻桃陶隱居注曰即今朱櫻味甘可食今出烏程下徐村】

蒲萄 【續圖經載本草注云子有紫白二色又有似馬乳者有圓者又蘡(上菌下女)名山蒲萄今鄉土有紫白二種皆藉人力□□實率如馬乳白者號漿水蒲萄尤佳亦有櫻(上菌下女)是野生山谷閒者實正圓皮厚味酸澀不中食】

甘蔗 【 續圖經載三都賦謂之諸蔗本草甘蔗注云有兩種赤色名崑崙蔗白色名荻蔗今土人亦種兩種】

蓮藕 【爾雅荷芙蕖其實蓮其根藕今鄉土多水泊遶郭三二十里多種之夏月彌望如錦繡芙蕖有紅白二種紅者蓮腴而甜藕硬而淡白者蓮嫩而淡藕瑩而甜故鄉人以紅荷蓮白荷藕為貴秋晚實黑取紅謂之石蓮子又嫩莖初出曰藕條為蔬甚美又有千葉蓮花極可愛而無實梁陳故事云章氏宅邊水中出重臺千葉蓮花蘇夫人感而有孕生宣皇后又有章浦多生重臺蓮花識者云主生美人自後果生章后因名今有此種蓮蓬內生實處皆出花瓣為重臺又閒生雙頭蓮舊編載郡學內齋館後池有紅蕖賈安宅預貢時池生雙頭蓮明年廷試中第一其後莆陽黃公度來游學寓池上又生雙蓮次年公度亦為狀元】

菱 【本草謂之菱一名芰即屈到所嗜者陶隱居云廬江閒取火燔以為米充糧蜀本圖經云實有二種一四角一兩角今鄉土種此成蕩不止二種兩角者有果菱差小有湖趺菱色紅又有青菱色青角而曲利四角者有野菱最小角極銛有太州菱實豐而美土人所重近又有無角者謂之餛飩菱以其形似也秋晚采實竹箔曝乾去殼為米亦為果有收至十數斛者地名有菱湖皎然詩曰路入菱湖深】

芡 【本草謂之雞頭一名芡陶隱居曰以花似雞冠故名雞頭陳士良云有軟根名(艼去丁改役)菜可作蔬菜食之今土人多種葉如盤貼水多刺實大如雞頭破之得數十子顆顆勻圓用沙淅去滑膩內之黃者肉嫩青者肉硬惟半青黃者謂之合熟甘滑有佳味又言芡性暖謂之水硫黃以其花日中開也菱花夜開晝合故性寒(艼去丁改役)菜土人呼為雞冠菜以充蔬亦可煮為羹】

鳧茨 【 今添本草有烏芋注茨菰有烏者根相似細而美呼為鳧茨恐此也後漢書云今下田種】

茨菰 【 今添本草有藉茹生水田中一名茨菰又謂之團慈茹根如蒜今下田亦種】

右果屬本郡山鄉與平土宜木果水鄉有水實鮮潔勝他郡故詳載

  蔬屬

薑 【 舊編云近太湖地宜薑】

蔥 【舊編云近太湖地宜蔥本草注蔥有四種冬蔥夏衰冬盛莖葉俱軟美漢蔥冬枯莖硬味薄胡蔥葉粗短茖蔥生山谷今鄉土惟種冬蔥特宜於汙下之地】

薤 【 本草注有赤白二種今鄉土宜白薤】

韭 【 舊編云韭薤土宜塗泥春初尤佳】

蒜 【 本草有大小二蒜今山鄉皆有之】

菘 【 舊編云春宜菘本草云有一種牛脛菘紫菘白菘今鄉土有青菘白菘蚵皮菘葉皴而叢大最晚菘也】

芥 【唐本草注云有三種有葉粗大者有葉小子細者又有白芥又云白芥生太原今鄉土有大葉者取其心充蔬甚辛美收子貯為薤又有赤芥色深赤】

茄 【 陳書蔡樽為太守於郡齋種紫茄供常廚本草云一名落蘇鄉土有三種有紫茄有白茄有水色茄色亦白而甜嫩可生食】

莧 【 蔡樽郡齋種白莧供廚本草注有赤莧白莧人莧馬莧紫莧五色六種今鄉土惟種赤白二莧】

芹 【吳興記云烏程溫山出御芹本草注芹有三種荻芹根白色赤芹莖葉青紫堪作菹今鄉土種惟白芹冬至後作俎甚甘美春後不食俗云入春生蟲子】

瓜 【舊編云烏程甜瓜有名本草瓜有數種有白東瓜胡瓜有胡瓜有越瓜甜瓜有青白二種胡瓜北人呼為黃瓜越瓜生白小者槽藏之今鄉土皆有之越瓜郡俗呼生瓜謂可生食也】

瓠 【 本草瓠有甜苦二種又有瓠(夸襄)今鄉土皆有之有一種俗呼匾葫者人尤喜食園圃多種之】

芋 【本草注芋有六種有青芋紫芋真芋白芋連祥芋野芋又有薑芋味辛紫芋根大有重斤許者但種不多薑芋野芋不中食真芋青芋連祥芋未詳今鄉土多種白芋】

蓴 【今添統記云長興縣西湖出佳蓴嘗供德清沈顗兵荒采蓴芹根供食今水鄉亦種夏初來賣軟滑宜羹夏中輒粗澀不可食不如吳中者至秋初亦軟美此張翰所以思也】

蘿蔔 【舊編云合谿者最佳歲常人貢蘇東坡所謂消梨嫩者鹽水漬之可以致遠性便黃土故山鄉尤宜種本草作萊菔爾雅曰葖蘆萉皆音蔔注云紫花菘又云濕菘】

菰白 【 今添本草菰根一名茭白菰三年以上心中生臺如藕白軟中有黑脈堪噉今水鄉亦多種色白者美帶黑點者不佳】

蔓青 【 舊編云雖非土產近亦有之】

萵苣 【 本草有萵苣又云有紫色者又有白苣又云吳人無白苣嘗植野苣供廚饌今鄉土無句苣】

苦(草去早改買) 【本草有家苦(草去早改買)又有野者今鄉土有之僧道菴寺尤多種可頻采食耐久故諺云三月食苦又有生菜杜工部所謂春盤生菜細者是也】

菠薐

薄荷

茵陳

胡荽

芸臺 【 以上九種今添】

右蔬屬蘆菔之屬宜山蔥薑之屬宜濕地蓴芹之屬宜水故本郡兼有又有筍類不一附竹下藕條(艼去丁改役)菜附藕芡下蒿薺之類多野采甜菜雍菜莙薘近來自他郡人亦稍有種者說併附見

  獸屬

牛 【舊編云農家畜水牛按本草有黃犍牛烏牯牛白牛水牛今鄉土水牛有烏白二種止用耕稼(牛孛)者或取乳冬月取酥以烏戍者為勝黃牛角屈向前者呼沙牛少畜水鄉不用負挽又不能取酥也】

羊 【 舊編云安吉長興接近江東多畜白羊按本草以青色為勝次烏羊今鄉土閒有無角斑黑而高大者曰胡羊】

馬 【山墟名云卞山有項王走馬埒洗馬池吳興記云卞山有項王繫馬樹石閒有項王馬蹄輿地志長興有白馬潭人東記云吳興牧馬岡吳王牧馬之處今菰城每歲殿司馬軍屯駐牧馬數千匹鄉土多水民閒惟事舟楫獨土族山家閒養一二匹而已】

犬 【統記云太常卿邱泉之烏程人童幼時握得犬子九頭識者曰犬為人守此兒大當為九郡守後泉之果歷九郡今鄉人多畜以警盜又有田犬獵犬所養有直數千者近又有胡犬小而捷有北犬甚高大皆來自北地】

貓 【 又家畜以捕鼠近有黃斑者有毛長如獶者雖似可愛但不能捕鼠實無用也】

豕 【 舊編云舊家多豢豕皆置欄圈未嘗牧放樂歲尤多搗米有杜糠以為食歲時烹用供祭祀賓客糞又宜桑】

豪 【考山海經云浮玉之山有獸其狀如虎而牛尾其音如豕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今未詳續圖經有豪豬俗呼野豕禮所謂田豕即山海經彘之類山閒往往有之如豬而大且有力口有二牙長肩有豪長三四寸堅利如錐五七為群在田食稻在山食芋蔬殊為人害捕之能觸齧傷人故獵者以強弓毒矢而後可獲有重百斤者】

虎 【統記納和尚至道場山人曰山多虎又郭文隱武康為虎探取口骨虎致一死鹿於屋前又石頤山有虎跑泉詳見武康護國院又(月逐)齋閑覽云武康多虎有姓朱人數搏之號朱虎殘見搏虎橋下今深山叢薈閒有獵戶亦能阱捕】

猿 【江淹游黃櫱澗詩曰猿嘯青崖閒顏魯公杼山詩曰山僧狎猿狖又有猴性劣曩歲居民稀少故老言猿猴在山掇蔬果蹂稻粟多為人害後居人漸蕃設檻阱掩取今遂遠徙矣】

鹿 【 見虎下】

(上鹿下章) 【 舊編云安吉長興武康山多(上鹿下章)麂狸兔今近城西南山亦有麂本草作麂】

狸兔獺 【 今添水鄉處處有之蒐捕魚食本草云是以魚祭天者多出谿岸邊其骨亦療食魚骨鯁】

右獸屬牛羊之類性獶為人所畜鹿章兔之類性野不受羈制以鄉土多水視平陸州郡為不蕃山獸有獾豺等閒有一二今不載

  禽屬

雞 【陸龜蒙霅上紀事記云雞豚聊饋餉甫火謝朏為吳興太守以雞卵賦人收雞數十隻爾雅曰雞大者蜀蜀子雞本草有丹白烏黃四色齊民要術雞種取桑落時生者形小淺毛腳細短守窠少聲善育子今田家多畜秋冬月樂歲尤多蓋有粞穀之類為食也】

鵝 【 統記德清沈朝家有孝鵝今水鄉田家多畜】

鴨 【舊編云田家畜家鳧取子煎杬木汁藏之謂之杬子南史陳武帝與齊軍相拒文帝送米二千石鴨千頭即炊米煮鴨誓軍攻之齊軍大潰今水鄉樂歲尤多畜家至數百隻以竹為落暮驅入宿明旦驅出已收之田食遺粒取其子以賣齊民要術云嘗令肥飽一鴨便生百卵視他禽尤有息】

鶴 【 今添吳興記云姚紾化為白鶴又唐沈齊家有鶴降於庭廡鳴甚哀筮之得暌之離果二雛為漁人所獲】

溪鶒 【 舊編云溪泊中多有】

鴛鴦 【 劉禹錫送韓中丞之吳興口號曰溪上鴛鴦避畫旗山墟名云長興忻湖蓮菱之下鵷鳲所集使人忻悅今添】

啄木 【 今添長興有啄木嶺山墟名云叢薄中多啄木鳥故名】

杜鵑 【 今添李益顧渚茶山詩子規一聲山草綠一名子規今鄉土山閒多有】

伯勞 【 今添皎然顧渚行曰伯勞飛日芳草滋本草云鵙伯勞也今山閒有之】

伏翼 【 今添山墟名云伏翼澗多產伏翼有素翼赤腹千載倒挂者】

鸛 【 以下十五物並續圖經載】

鸕鶿

鳧 【 即野鳧也冬初出盛俗所貴尚以為饋送大者號對數】

鶬 【 爾雅鶬麋鴣注今呼鶬鴣】

鶖鵜鴣 【爾雅鵜鴮鸅注今之鵜鴣也好群飛沈水食魚故名洿澤俗呼為淘河故老相傳郭璞遷城時有鳥輒銜標去伺之乃淘河也得而刎之至今賣此鳥必去頭】

烏鵲

燕 【苕谿漁隱叢話云余曩歲冬閒於吳興山中營先隴闕一山路傍有數巨石其穴頗深試令僕輩(划去戈改屬)之見鶯燕蟄於其閒甚眾急掩之】

鳩 【 左傳有五鳩爾雅鵊鳩布穀也本草斑鷦一名斑鳩又有青鷦今鄉土皆有斑鳩價高於布穀青鳩又倍】

雀 【 冬初有一種黃雀在田閒甚肥美所謂披(帛系)者】

雉 【 左傳有五雉今山閒有文備五采獵戶能射之以貨人亦多食】

鴒 【 以下三物舊編載云山林多鳩鴒亦有鷹雕】

右禽屬本郡多水故家禽蕃鵝鴨野禽多鷗鷺而近山林則有雄雉之類續圖經舊編所載及今添殊不能備也山墟名載長興鳳亭鄉云昔有鳳棲於此鳳非常禽統記載慈禽不知其名亦略去

  魚屬

鱸 【 本出松江太湖魚性溯流遇水漲上入苕霅肉細美宜羹又可為膾張翰所思者】

鮆 【山海經云苕水多鮆魚注鮆魚狹薄而長頭大者尺餘太湖中今饒之爾雅鮤鱴刀注今之鮆魚也出太湖肥美鮆作啟切一名刀魚煎炙為饌肥美兼可為膾細者可謂鮮】

白魚 【 舊編云湖白次鱸今鄉土四五月水漲漁人競於苕霅閒釣網得之有一二十斤者鄉人以為珍味本草云大者六七尺色白者是】

青魚 【 統記云風俗占云青魚噴浪天必大風舊編云止可為鮓本草云作鮓與□石人相反】

鱖 【 舊編云鱖次白鄉土頗貴此魚張志和漁父詞云桃花流水鱖魚肥】

鯽 【 舊編云鯽次鱖本草可和蓴作羹又可作鱠今鄉土為鱠尤尚此魚】

鯉 【 本草云形既可愛又能神變故琴高乘之可作鮓今鄉人以為鮓極肥美為膾次之】

(魚占) 【 本草作(魚夷)可作臛食今亦饒有】

鱧 【 本草作蠡云可作鱠今鄉人罕食或作熟鱠羹】

鱨 【 今添詳鰷鱔今鄉土謂之黃鱨魚】

銀魚 【 舊編云銀魚雖細惟州富有亦出太湖一名鱠殘色白如銀骨細而嫩】

鰻鱺魚 【 今添本草云形似(魚單)能緣木】

(魚單)魚 【 本草云有青黃二色生水岸泥窟中今鄉人取以為臛】

(魚酉)魚 【 本草云形似鰻而短】

右魚屬郡有漁戶專以取魚為生風朝雨暮月夜雪天鼓枻鳴榔披蓑垂釣悠揚波上宛若圖畫又有據水畔設網編葦為斷又獨籠罩機械不一四時不停隨得隨貨俗喜鮮食多寡皆盡至於桃花水生黃梅潦漲湖魚泝急流而群上漁人至施長網截巨川而取之舉網至數十尾巿價為俯家率飫且為鮓以寄遠非時暑又為鱠

  蟲屬

蜂 【蜂類不一維成蜜者名為蜜蜂山家率為筒塗蜜以致之蜂以類至采花釀蜜至冬取之必餘其半以為蜂食不爾無(口焦)類矣有黃蜂爾雅云在樹上作房江東亦呼為末(上逢下虫虫)有黑蜂甚大名土蜂爾雅注云江東呼大蜂在地作土房者為王(上逢下虫虫)二蜂皆毒皆螫人】

(上圭下黽) 【(上圭下黽)類不一唯色帶青而肱長者為人所食漢書東方朔傳上林南山水多圭黽魚貧者得以人給家足惟圭黽形似蝦蟆而小長腳人亦取食之今鄉土惟貧乞取以貨名田雞近有知梁繇楊迪云判跋云紹興庚申歲故相朱公勝非為湖州守者首禁采捕甚嚴一日謂僚屬曰某係面奉玉音云朕前夕夢數百白衣人逐朕乞命問之臣等乃蝦蟆緣江渚人好食啖田雞嘗受刀砧之苦今又將備禁中品饌乞詔免采捕朕嗟異而許之此事甚異降旨禁戢卿為朕記之當更舉察此文見印施本郡每歲夏初即舉行揭榜禁捕】

蛟 【 吳興記云天目山有蛟龍池耆老相傳入山之人嘗見山邊有美人是蛟所化也】

蛇 【杼山有避它城按說文它蛇也上古患蛇而相問曰得無它乎蓋古人築城以避它也陸洞杼山記所載如此本草有烏蛇白花蛇又有赤(虫連)蛇黃領蛇多在人家屋上食鼠子雀雛又有蝮蛇蝮色鼻反□長身短頭尾相似大毒今鄉土皆有之烏梢黃領不甚毒赤(虫連)亦能傷人惟蝮蛇大毒俗呼土灰蛇以其色似也夏夜多橫臥當道人踐之即被囓不急治有致死者山閒人自有草藥能療或多以水調白芷末飲亦能治本草又云蝮蛇七八月中毒盛時吐口中涎沫於草木上著人身即腫成瘡卒難治療名蛇漠瘡又一種小蛇色極青能登木竹采樵人多為所傷又一種如蛙而長色如竹葉多在竹上土人云蝮蛇一產三物故其毒均】

蜘蛛 【 本草云蜘蛛數十種爾雅所載七八種耳有色黑而黃斑足長身大者為網□花木上能螫人又有緣壁而大者能嚙人影成瘡腫】

蜈蚣 【 本草云有吳川谷有赤頭足者又有黃足者性能制蛇亦囓人以桑汁白鹽塗之即愈今鄉土有之】

螻蛄 【 一名蟪蛄今鄉土有之夜出撲燈亦能囓人本草云今人夜忽見出多打殺之云為鬼所使也】

蚊 【蘇東坡為湖守有詩云風定軒窗飛豹腳苕谿漁隱曰吳興澤國春夏之交地尤卑濕乃多蚊蚋豹腳者黑花蚊也俗稱草蚊日閒亦飛噆人膚能成疽其尤多者灰色蚊昏曉聚簷閒成聲統記云江子匯自昔多蚊蚋馬自然泊舟後至今無之蚋自一種極小而黑亦日閒飛出囓人惟山閒草多處有城巿罕見】

龜 【長興縣有神蔡里昔人於其地獲靈龜又南史陳章后母蘇氏遇道士遺五彩龜事見貴涇下又吳興見漁人籠得一白龜買而放於餘不溪中其龜三顧而沒後其人封侯鑄印龜亦三鑄三顧其人悟取而佩之又符瑞圖宋明帝大始二年吳興獻六眼龜六年報八眼龜元嘉十年烏程縣有白龜見太守袁思道進之又梁故鄣令夏侯珧上六眼龜表云據縣民黃安世於所居渚次見神龜一頭自水登岸流精出彩群龜數十同行齊整有如衛從唐則天朝德清縣百姓沈命長家生五色龜雲化中得龜長一尺二寸遂表獻之敕改其年為長壽】

(上敝下黽) 【 今谿港有之取為臛詩言炮(上敝下黽)古為佳饌】

黿 【舊編云鄉土有黿人不以為珍左傳宰夫解黿食大夫本草云黿鼉此等老者能變化為邪魅自非急弗食烏程烏將軍廟前大池中有大黿甚多人不敢捕】

蟹 【杜牧之吳興詩曰吳谿紫蟹肥舊編云八九月谿蟹大者如(木宛)極珍美本草云蟹八月腹內有稻芒向東輸海神食之無毒俗語云十月雄鬥大蟲謂之螯大而有力亦稱螃蟹】

蝦 【 本草云小者生水田有小毒無鬚者白色者不可食及腹下通黑者亦不可食今有二種黑者出谿白者出湖皆為饌】

螺 【今添本草有田螺生水面及湖濱大如桃李今有之又有細者曰螺螄田時皆有之又有白而圓者名海螺黑而銳者名海螄種於田澤春月取賣】

蚌 【大觀元年烏程漁山有漁者邵宗蓋以取蠃蚌為業夢僧叩門粵四日剖蚌見珠得阿羅漢偏袒右肩矯首左顧現行腳相領封發誓不復食蚌本草蚌為大蛤又有蜆形如海蛤而(土冗)厚者有細長如(虫進)者俗呼軟岸皆宴人所食珠羅漢今在慈感寺有郡人劉壽刻石記】

右蟲屬凡居陸安水蠕動之類皆曰蟲厥彙最夥今舉其可紀者昔周官二訓掌道地慝說者曰地慝地所生惡物害人者若虺蝮之屬禹鑄鼎象物百物為備使民知神姦鄉土有數物能螫囓人或為異所謂地慝今復附見使人知所避也云【卞山黃龍洞禎明中有黃龍現統記禎明中杭州差軍將吳承裕與道正等齎龍簡詣卞山金井洞設醮已畢有黃龍現於洞中可長二丈爪牙鱗鬣光照山川遂於洞側置祥應宮靈物不常有故不載】

  木屬

桑 【吳興記烏程東南三十里有桑墟梁陳故事吳興太守周敏勸人種桑顏真卿西亭記烏程令李清種桑盈數萬本草有山桑有家桑葉椏者名雞桑爾雅有女桑(上厭下木)桑齊民要術有荊桑蛇桑今鄉土所種有青桑白桑黃藤桑雞桑富家有種數十畝者(上厭下木)桑山桑也生於野】

柘 【 潘煒吳興詩曰桑柘遠連雲】

松 【 輿地志戍山周回十五里悉產青松法華寺前有松徑數里長興有松村今處處山有】

杉 【 唐高智周精舍寺詩曰院古□□□】

柏 【 德清文墅山郭先生手種柏千株太玄觀遠壇有古柏十九】

檜 【 長興大雄寺殿前古檜中空裂為四枝蔭半庭堅如金石相傳陳高祖手植號陳朝檜】

楓 【陳武帝在田時有楓木下見一人謂曰子後當富有四海言訖不見出梁陳故事又本草云楓脂淪於地千年變為琥珀又云松脂千年為茯苓又千年為琥珀今人往往於松下得茯苓有重斤許者】

桂 【 杼山有青白紫桂號三桂棚出寺碑】

榆 【山墟名云長興有赭石山多產刺榆本草云江東無白榆又云榆皮可入藥莢可為羹實可為醬材可為器用齊民要術有白榆刺榆梜榆今鄉土有刺榆梜榆二種】

桐 【吳興記云烏程縣南百里有胡墟錢林居梓山味桐映井本草注桐有四種青桐似梧桐無子白桐有花有子子可為油岡桐無子堪作琴瑟又有梧桐鄉土俱有之】

櫱 【 烏程有黃櫱山黃櫱澗本草有櫱木注黃櫱也】

櫧 【 山墟名云貴峴山多產櫧玉篇櫧木名冬不彫】

栲 【 山墟名云鳳亭山多產栲櫟】

櫟 【 見上】

杬 【 唐貢杬子以杬木汁煎浸鴨子也】

柳 【 吳興記云烏程縣南百五十里有柳墟又有柳湖又金石山多蒲柳】

梓 【 德清黃山有梓華廟】

漆 【 舊編云縣腳嶺多漆林又貢上漆器三十事今廢】

栩 【 本草云即橡斗也】

檉 【 爾雅檉河柳本草云今水邊赤楊也】

枳 【 枳橘類本草注今江南俱有江北有枳無橘】

吳茱萸 【 本草云以其出吳中以別山茱萸也】

(木宗)櫚 【 舊編德清太玄觀遶壇有(木宗)櫚三株】

牡丹 【 本草云吳牡丹】

右木屬續圖經多載內檜櫱栲漆槐栩楮杞枳九種新添茱萸牡丹元係藥屬按本草云藥之屬木者附木今不別條

  竹屬

箊竹 【 舊圖經云左太沖吳都賦曰其竹則簹箊統記云今斑竹呼玳瑁竹】

苦竹 【 吳興記今石山多苦竹武康有黃竹村】

箬竹 【 山墟名云箬峴山以產箬為名又長興縣有上箬下箬里】

筀竹 【 吳都賦作桂舊編云早筀食筍晚筀養竹】

淡竹

觔竹

篌竹

水竹 【 以上四種皆宜為器並續圖經所載】

燕竹 【 筍最早燕至即生】

篾竹 【 宜為篾絲】

紫竹 【 色紫】

慈竹 【 四時皆出筍周生外故曰慈】

閒竹 【 有黃竹而閒青者本出會稽曰黃金閒碧玉又有青竹而黃閒者】

貓竹 【 筍出如貓頭本出於江西今有之筍甚大】

象牙竹 【 筍白而大】

哺雞竹 【 今添】

右竹屬古揚州有篠簜爾雅東南之美有會稽竹箭郡地舊屬會稽郡郡之產竹自古然矣嘗觀齊民要術云北方之竹不過苦淡二種本草於苦淡外有(上竹下堇) 【音謹】 而已吳都賦有簹篻簩李善云皆出嶺外本郡竹類亦可謂多也

  草屬

苕 【 郡有苕谿統記曰葦花蘭心曰苕谿以兩岸生苕故為名也】

蘋 【 郡有白蘋洲柳惲江南曲曰汀洲採白蘋統記曰蘋似蓴而不滑蓴花黃蘋花白故曰白蘋吳興風俗以為蒸嘗菜詩注謂大萍誤矣】

菰 【 郡有菰郡即茭也本草有菰白俗呼茭白又名蔣唐韻曰蔣菰也東遷僧喬半蔣席體】

蒲 【 古樂府云拔蒲五湖中】

蘭 【 山墟名南嶼山有蘭芷畹西施種香之所本草蘭草生大吳池澤又一種今諸山有松竹蔭處皆野生錢林居梓山芝蘭送馥】

荻 【 郡有荻塘隋錄沈宏居荻塘夜燒荻自照讀書】

蕙 【 德清有蕙圃里一名菖蒲別名】

芷 【 蘭芷畹見上】

茅 【 梁陳故事白茅山生續茅今山中多有之】

葛 【 朱少帝前谿曲黃葛生爛漫袁高山詩捫葛上欹壁今山閒多有之】

薇 【 吳均何山雜詩云參差澗裏薇】

苔 【 李驛法華寺詩云莓苔又絕壁薜荔依高林】

荇 【 德清沈顗兵荒采蓴荇根供食】

朱藤 【 山墟名紫花澗之下生朱藤三月閒紫花滿澗】

紅躑躅 【 統記載云名山石榴】

海紅 【 統記云生上強一名海薔薇】

朮 【 舊編云天目山多種朮】

艾 【 舊編云蘭蕙苕艾陸藥芹菰蒲】

右草屬根荄之類草最多今特紀其著者又有半夏香附子何首烏等續圖經元附藥類又武康有芝田里長興有靈芝鄉芝為瑞物今俱不載

  金屬

銀 【 吳興記烏牛山有古銀鉛硎三所又安吉縣移風鄉鄉銀坊即古采銀之所】

銅 【輿地志長興銅官山下有兩坎深數丈方圓百丈云古采銅之所山墟名銅峴山即吳王采銅之所括地志云安吉銅山吳采鄣山之銅即此山也又封山有銅又趙監采銅而死廟在銅官山詳見廟祠】

錫鉛 【 括地志云白楊山上有兩穴古采錫之所烏牛山有阬鉛】

瑤琨 【 吳興記云卞山洞中有石似玉時謂之瑤琨石】

白礬山 【 吳興記長興白石山出白礬故名】

紫石英 【 吳興記壟山有紫石英】

鐘乳石床 【 吳興記云卞山下有石穴晉太守王思執炬入數步漸深澗見鐘乳恐入采之猶有乳床井石獸存】

太湖石 【唐白居易作奇章公石記以太湖石為第一舊編云洞庭大雷小雷二山多美石奇巧者以供玩好有聲極清可為磬者大率近湖之山石多玲瓏卞山有大小玲瓏山石皆中空若雕鐫而成者石林在焉白居易太湖石記古之達人皆有所嗜玄晏先生嗜書嵇中散嗜琴靖節先生嗜酒今丞相奇章公嗜石石無文無聲無臭無味與三物不同而公嗜之何也眾皆怪之走獨知之昔故友季生名約有云苟適我意其用則多誠哉是言適意而已公之所嗜可知之矣公以司徒保釐河洛治家無珍產奉身無長物惟東城置一第南郭營一墅精葺宮宇慎擇賓客性不苟合居常寡徒游息之時與石為伍石有族聚太湖為甲羅浮天竺之徒次焉今公之所嗜者甲也先是公之僚吏多鎮守江湖知公之心惟石是好乃鉤深致遠獻瓖納奇四五年閒纍纍而至公於此物獨不廉讓東第南墅列而置之富哉石乎厥狀非一有盤拗秀出如靈邱仙雲者有端嚴挺立如真宮神人者有縝潤削成如圭瓚者有廉稜銳劌如劍戟者又有如虯如鳳若跧若動將翔將踴如鬼如獸若行若驟將竦將鬥風烈雨晦之夕洞穴開塏若欱雲歕雷嶷嶷然有可望而畏之者煙霽景麗之旦巖(山咢)霮(上雨下對)若梯嵐撲黛靄靄然有可狎而玩之者昏曉之變名狀不可撮要而言則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覶縷簇縮盡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此所以為公適意之用也嘗與公迫觀熟察相顧而言豈造物者有意其閒乎將胚胎凝結偶然成功乎然而自一成不變以來不知幾千萬年或委海隅或淪湖底高者僅數仞重者殆千鈞一旦不鞭而來無脛而至爭奇騁怪為公眼中之物公又待之如賓客親之如賢哲重之如寶玉愛之如兒孫知精意有所召耶將尤物有所歸耶孰為而來必有以也石有大小其數四等以甲乙丙丁品之每品有上中下各刻於石陰曰牛氏石甲之上丙之中丁之下噫是石也百千載後散在天壤之內轉徙隱見誰復知之欲使將來與我同好者睹斯石覽斯文知公之嗜石之自會昌三年五月丁丑記】

赤土 【 長興有赤土可以雘宮殿術注山墟名云金山土石悉作絳色又有赭石澗】

金沙泉 【統記顧渚貢茶院側有碧泉湧沙粲如金泉元和五年剌史范傳正刱亭曰金沙舊編云泉在貢焙院西出黃沙中引入貢焙蒸搗皆用之杜牧之詩曰泉瀨黃金湧注云山有黃沙泉修貢即出罷貢即絕唐地里志湖州金沙泉即此泉也剌史裴清有進表翰林學士毛文錫有記云將造茶太守具儀注拜敕祭泉頃之泉源發渚溢供進御者畢水即微減供堂者畢水即半之太守造半水即涸矣太守或還旆稽期則示風雷之變唐貢泉用二銀瓶國初一銀瓶今不貢茶泉亦不通】

右金屬今俱無有獨有湖石赤土爾或云紫石英壟山閒掘地得少許尚未見也姑載以存古又有金吳興記武康金山昔人見山夜中有鐙掘之得金百斤又沈傳以孝行聞開元十六年三吳大饑夢人遺金既覺淘井得銅瓶貯金五十兩又烏程有千金墟金斗村

  珠屬

珠 【唐武后時包氏子於上強山一白鹿吐兩珠乃以一珠吞之一珠歸獻母置於枕中光照一室後以珠捨入清流寺殿佛像額上包氏子即天台師也又慈感寺有珠羅漢舊記編以非土產今不載】

    土貢

唐歲貢御服折造布二百一十端唐志作折皁舊圖經云皁當作造統記云折者浣練精細如折米取其心爾或曰以多折少而造取其精緻按唐貢顧渚茶亦曰折造恐無浣練之意也 紫筍茶一萬串【唐張文規詩曰牡丹花笑金鈿動傳奏吳興紫筍來白居易茶山詩曰紫筍齊嘗各鬥新蔡寬夫詩話曰唐茶惟湖州紫筍人貢每貢以清明日貢到先薦宗廟然後分賜近臣紫筍生顧渚餘事見茶下】供尚食廚糙糯米一千三百八十三石三斗三升黃糙米一百九十八石木瓜糝四坩木瓜煎三坩單黃杬子一千三百五十顆【爾雅釋米杬魚毒郭氏注杬大木子似栗生南方皮厚汁赤中藏卵果齊民要術作杬子法純取雌鴨無令雜雄足其粟豆常令肥飽一鴨可生百子取杬木皮淨洗莖剉煮取汁率二斗及熟下鹽一升和之令極冷納瓮中浸及一月任食吳中多作至數十斛久停彌善亦得經夏也】重黃杬子一千五百五十顆白蜜三石砂盆一百枚金沙泉一銀瓶【 舊編云唐貢泉時用二銀瓶詳見長興縣金沙泉下】 乳柑五百箇 【見舊圖經按新唐志湖州土貢御服鳥眼綾折造布(帛系)綢布紵糯米黃糙紫筍茶木瓜杬子乳柑蜜金沙泉統記云龍德三年貢布三十端供御服折造布二百九十疋紫筍茶一萬串出長興縣大厤六年始進木瓜糝大厤元年木瓜煎單黃杬子二年白蜜三石重杬子五年始進州司並以兩稅錢和布充黃糙米貞元十三年糙糯米十四年砂盆十五年始進元年五年減米六十六石本郡未嘗經兵火架閣典籍具在統記興國中攝本州長史左文質贊有可攷據故所載年代數目可以補史之遺缺】宋朝太平興國三年貢乳柑五百顆白編布二十疋紫筍茶一百觔金沙泉水一瓶【 其瓶浪銀打成并鎖鑰重五十六兩見統記】 大中祥符閒貢大編布二十疋乳柑五百箇 【 見李宗諤圖經】熙寧中貢白紵二十疋漆器三十事 【見王存九域志】 紹興以來貢白紵編布二千疋 【 見舊圖經并編】竊攷唐之歲貢參訂史志諸書如鳥眼綾(帛系)綢布紵唐初所貢數雖不詳統記載武德三年布三十端可見其不多矣供御服折造布與木瓜杬子茶蜜代宗大厤元年至六年始進惟是以兩稅錢和布供故不至甚病民糯米黃糙與砂盆德宗正元十三年至十五年始進至元和中米已三損其一乳柑不載所進之年紫筍茶大厤五年始於顧渚置茶貢院側有碧泉湧沙粲如金星則金沙泉亦大厤後所進也唐自高祖太宗以慈儉保養天下物貢有常未嘗妄取後嗣相承至於肅宗不聞更易大厤正元閒薦經兵革貴官用事至於口腹之奉責貢於遠【唐都長安】不憚煩費累增不已繇一郡而觀其他可知亦足知唐室盛衰之故也宋太平興國三年吳越歸版圖於職方郡始修貢自是每歲惟供乳柑編布茶角瓶泉如統記所載視唐數已太歉又減茶泉故舊圖經惟載柑布二物後又免進柑【據舊編云寶元中知州事滕宗諒因貢乳柑進詩御筆獎諭石刻在州學自是免柑貢】故九域志惟載白紵漆器今又獨貢白編布而已列聖相承以節約為家法先王所謂物土之宜而致其利者代以蠲損可為萬世法

  

    

嘉泰吳興志二十卷宋談鑰元時撰元時歸安人淳熙八年進士書錄解題署銜樞密院編修前有嘉泰改元郡丞傅兆敬序明嘉靖時徐長谷撰吳興掌故集猶及見之後不傳開四庫館時館臣從大典輯出未及編纂進呈外閒傳鈔有分二十卷者有分十五卷者亦有不分卷者今所存原目沿革一分野二城池三坊巷四鄉里五山六河瀆七宮觀八壇壝九官制十公廨十一郵驛十二管鎮十三學校十四軍營十五古蹟十六宮室十七苑囿十八亭十九祠廟二十寺院二十一守令題名二十二著姓二十三賢貴事實二十四進士題名二十五列媛二十六釋道二十七碑碣二十八食用故事二十九井三十橋梁三十一堰渡三十二塘三十三風俗三十四物產三十五土貢三十六仍分為二十卷嘉定至順兩鎮江志亦出自大典雖非完書猶勝遺佚而井至塘四卷應移於河瀆之下風俗直接食用故事則尤善矣歲在甲寅正月吳興劉承幹跋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陶瓷美术》转载小稿

$
0
0

重温经典:动乱中依然屹立的文革瓷

2015-5-28 16:19| 发布者: 王幼乐| 查看: 44| 评论: 0|来自: 新浪收藏  

 我国拥有悠久的瓷器收藏历史,下到民间,上至宫廷,因着瓷器使用的寻常可见。古代先民惜物,即便瓷器“冲线”了,在可能的情况下还是请焗瓷匠来修好,然后继续 ...

  作者:徐惠林

  文章来源:陶瓷美术

  我国拥有悠久的瓷器收藏历史,下到民间,上至宫廷,因着瓷器使用的寻常可见。古代先民惜物,即便瓷器“冲线”了,在可能的情况下还是请焗瓷匠来修好,然后继续使用,而对于精细的或先祖留下的瓷器,则会更细心使用、保管。因而,老瓷器还是留下来很多。民间有“民窑”,宫廷有“官窑”,江湖和庙堂都在瓷器文化的熏染下,对瓷器爱惜有加。一代代传下来,碎了积,存了碎。一般年代越久远,留下来存世的完整器就越少。

1037 粉彩花鸟瓶 50-60年代

  但如今,发现一个有意味的现象:收藏爱好者包括古玩店、艺术家等,一说起“老瓷器”,都认为最起码是民国以前,“古瓷器”则应在清末以上。很少有人提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建国瓷”以及“文革”期间特别定制烧造,或带有“红色”印记的瓷器。而以年代论,这些瓷器是“最近”烧造的瓷器,按理存世量很多,且无论是民间还是国有文博机构,应保存、搜罗一批精品。【但事实是,它们恰恰在当下很少被看到。】是否是被“私密”藏在大小藏家那里?小编也接触过众多瓷器收藏爱好者,看过大量古玩店、长三角多家文物商店,鲜见它们被“先知先觉”的藏家收藏。大多数瓷器藏家,以“年代太近”而不将其视为“文物”,或以“政治意识太强”、“缺乏文人气息和艺术特色”等理由一概拒之。

1038 粉彩和平盛世玉壶春 60年代

  以古玩或艺术品的几个收藏标准来衡量,“建国瓷”、“文革瓷”才是一个有待藏家关注的“被遗忘的角落”,是一个亟待开掘的“金矿”。

  自身实用价值反映了藏品创作、制造之初的实用目的,是一个类别藏品得以继续传承的基础原因。“文革瓷”是指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 年代中期,10年间国内各地陶瓷厂生产制作的带有“文革”色彩的陶瓷器皿,以及后来生产的所有具备“文革”典型风格的瓷器,如以工农兵形象、样板戏题材、毛主席语录等为题材的装饰瓷件、生活器具和雕像等。

  特定的历史时期,充满“文革”特色的题材,成就了“文革瓷”不可复制的独特的历史地位,无论是造型、绘画艺术以及制陶技术都突显出时代的烙印。

1040 粉彩五老四少瓶 50年代

  “建国瓷”、“文革瓷”具有“稀有性”。由于“建国瓷”产生在热火朝天的建设时期,年限很短,只有20年,记载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氛围,这是历朝历代瓷壶无法比拟的。“文革”时期,定制而生产的瓷器总体数量上很少。较多的是老百姓生活日用瓷,但新时期以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生活方式方面的改变,绝大部分其时的“文革”日用瓷也因为搬家被当作“废品”清理掉了,存世量减少,这便成就了“建国瓷”、“文革瓷”的收藏契机——“物以稀为贵”。“建国瓷”、“文革瓷”,其历史科研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也非常独特。“建国瓷”、“文革瓷”,是特别年代、特殊审美的承载物、见证物。文化艺术作品中,瓷器和文学有所不同。有人说,解放后“17 年文学基本已是废纸一堆,但17 年的绘画依旧是瑰宝”。因为文学指向永恒性,需要发现那个人类共有的普遍的经验,书写那些永恒不变的人性,而绘画不是。瓷器也一样,更多样式的工艺品也同样如此,它们在某种意义上,记录的是时代的奇观和特定的风俗。“新的意识形态美学造就了一种全新的视觉”,它凝固在瓷器或画面上,让我们明白,人们曾有过这样的念头,从而让我们通过这种画面视觉回到那个时代。

1042 古彩开光人物福筒瓶 60年代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瓷业处于百废待兴状态,中央政府高度重视陶瓷这个传统产业的发展,号召各地成立国营性质的工厂,保证批量生产并以此推动出口创汇和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于是诞生了千年瓷都“景德镇十大瓷厂”之类的大型陶瓷生产企业。这些工厂里的老陶艺家,几乎个个都是名家。如景德镇雕塑瓷厂的曾山东、蔡敬标、何水根等,皆为成名于民国晚期的雕塑名家;再如,前身为明清御窑厂的建国瓷厂的瓷器,均由徐悲鸿、齐白石、梁思成等宗师级的人物亲临指导把关;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里还有民国“珠山八友”中的刘雨岑及其“八友”的后代和传人:王锡良、汪桂英、刘平、王怀俊、徐亚风、胡庐、周国桢、张松茂等人。

1043 7501茶杯 75年

  由此,一些专家评说,“‘建国瓷’的工艺水平不亚于任何一个时代。” 而 “文革瓷”,在中国2000 多年制瓷史上独立成章、自成体系,表现出强烈、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一切要为现实服务的浓厚政治色彩,与“文革”一样是史无前例的。在制作工艺、图案造型、题款铭文等方面,“文革瓷”与历代瓷器存在着较大区别。其特点是胎瓷厚,具有时代色彩浓厚、品种造型多样、制作工艺精良等特点。尤其是当年由轻工部陶研所出品的毛主席专用瓷(7501),被称为“红色官窑瓷”,因其工艺水平极高,存世量极少。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小稿再次被选入读本

$
0
0

夺魁读写系列——《初中语文读写直通车》试读6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媒体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举报

梳理往事——一任流年似水

  阅读经典吧

  读前热身

  人们常用“往事如烟”形容旧事如同一缕青烟渐渐地远去,但是,并非所有的往事都会如此轻易的消散,当你慢慢地回头,总有一些往事:欢乐的、难过的、甜蜜的、酸楚的、温暖的、冰冷的,沉淀在心底;总会在某一个艳阳高照的午后,某一个月光清冷的夜晚,或是在某一个微凉的时节——那远的山村、农家的院落、旧时的伙伴、故乡的小河、邻家的枣树,童年的小巷,甚至于一盏煤油灯、一只看家狗……都会在某种情境中不期而至心灵的底片就此被冲洗出往日的色彩。

  拥抱经典

油灯点亮的日子(节选)

徐惠林

  在城里生活的家人,已能够容忍我从乡间带来的怪异习惯了。入夜,将书架上那盏油灯取下,哧,擦着火柴,那红光如絮团化开。把一只硕大的玻璃罩罩上,拨亮灯芯,那迷人的光焰连同柴梗硝的气味,在整个书房弥散开来。我铺开稿纸,端坐桌前。有时盯着光焰,怔怔地,一坐就是一个晚上。

  这盏油灯,是我在乡间老屋发现并带回城里的。车子一路颠簸,我用衣物包裹着,一路小心呵护,就像当年呵护我娇惯的孩子。这是老家的第二代煤油灯了。第一代的一只,在那个冬夜,已碎于我之手。

  因为家里孩子多,小时候日子一直过得很紧。6个上学的孩子,就靠父母那点工分。衣服往往是老大穿了老二穿,穿到老五,老六还得留下穿。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围着油灯,姊妹们学习都很勤奋刻苦。那年冬天学期结束,6个孩子都捧回了奖状,全家高兴得像是提早过年。用什么来庆贺一下呢?我向父母提议,家里不是还有蚕豆种吗,能否炒上几碗?父母同意炒两碗,余下的要留给开春的自留地。

  匆忙吃罢晚饭,弟妹们迫不及待,好久没有吃喷香的蚕豆了。大姐掌勺,弟妹协助二姐烧火,我负责掌灯。炒蚕豆把握火候很要紧,掌勺的大姐边翻炒边观其色,听其声,噼啪噼啪,蚕豆开始在铁锅里欢蹦乱跳了。大姐让我把灯举高点,再高点,凑近点,未曾想,由于激动,我脚底一个趔趄,煤油灯从手上摔了下去。厨房内一片黑暗,只剩灶膛映出的火光。我慌乱地在地上搜寻油灯碎片,大姐却很镇静。火放小点!黑暗中大姐的铁铲仍在铁锅中刷刷地翻炒。等爸妈闻声而至,大姐已凭着经验与感觉,将锅里炒熟的蚕豆盛进了米篮里。

  堂屋另一盏油灯下,一家人围坐一桌开始吃蚕豆,桌底下是一盆烤脚的炭火。那情形,真恰似多年以后我看到的梵高的一幅油画——《吃土豆者》。姊妹们每人一盅,分到我这里,父亲特别加了半盅,我对着油灯红红的光,泪滚落下来。“哭什么!爸妈今晚很高兴,你们都拿回奖状。灯碎了,明天去买盏美孚灯。”母亲说,碎了也好,碎了,大家以后成绩单上就永远不会挂红灯了。我破啼为笑。那晚,直到深夜,满屋子仍听得咬蚕豆的噶嘣噶嘣响——多么清脆的响声啊!

  一盏油灯,给清静的乡间夜晚带来了温暖,欢乐,也一次次在泥坯屋墙上,用光线描绘着我渐渐长高的身影。

  每年冬天,家里都要腌上一大缸咸菜,辣椒炒咸菜,是全家的当家菜之一。而踩制咸菜的任务,已从父亲的脚下,逐步转到了我与高个子弟弟的脚下。赶上恶劣天气,父亲到几里路外的苕溪边去买大白菜。那是杭嘉湖地区一条古老的河流,港汊密布,舟楫往来,主流水路可通达太湖,许多下游的船只,年底都摇来满舱的大白菜包菜大头菜,在河埠叫卖。冷风呜咽,菜船都麋集在港口湾里避风雪。明摆着可货比三家,大白菜船老大只能贱卖,父亲满担而归。踩制咸菜都安排在晚上。早早吃过晚饭,母亲烧起大锅热水给弟兄俩搓脚。三遍搓洗后,我们就站进了腌菜的大缸里。一层大白菜撒一层厚厚的盐,我与弟弟两人在菜叶菜帮上踩来踩去。虽说起先冰冷,但咯吱咯吱的声音很动听。等大白菜被踩出盐渍水后,再铺上第二层大白菜,撒上第二层盐,踩上去的脚就感觉不到冷了。大缸里,兄弟俩踩制的动作,真如非洲某个原始部落奇异的舞蹈,而那油灯,红红的火团在我们眼里也欢快地跳跃。劳碌了一天,父母安详地坐在油灯下,脸上漾出一种幸福而满足的神情。

  注:选自《散文》2002年第五期

http://mt.sohu.com/20150604/n414432664.shtml mt.sohu.com true 外研社高考直通车 http://mt.sohu.com/20150604/n414432664.shtml report 2439 梳理往事——一任流年似水阅读经典吧读前热身人们常用“往事如烟”形容旧事如同一缕青烟渐渐地远去,但是,并非所有的往事都会如此轻易的消散,当你慢慢地回头,总有一些往
阅读(0) 举报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630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