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石的品格与光焰
——俞力佳散文读感
徐惠林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俞力佳都是湖州新时期以来最具审美品格的作家之一——出道早,诗歌、散文及至小说的写作探求,一直没有停歇。且从不张扬,仿佛那是一件很丢人的事。好在,作家靠作品说话,如果你是一位趣味纯正的阅读者,你不能不对她的文字保持一种贴心的赞美。“文品”之外,与其接触,你同样会对她的人品保持一种恰倒好处的尊敬。尽管她“孩子气”和“小资”熔于一身,气质里包含着智性、温婉、细致、固持……她似乎穿着杨绛形容的那种“隐身衣”,浅薄的自夸或廉价的吹捧,与她的写作保持着天然或自觉的距离。
她在网上开有“鱼一直在游”博客,拥有散落天南海北的粉丝,本地的女性拥趸更是对她痴迷有加。需要说的是,很多写作同行觉得她很优秀,但在公共场合或纸质评论上,却有意无意地“疏离与躲避”她,这种暧昧并非惯常的文人相亲,而是某种知晓厉害的“害怕”:害怕她这原生璞玉被琢磨、评介后,宝石的质地与光焰眩目而出,让他们自感会被灼伤。
如今,文场几近名利场,肉麻的吹捧与厚颜的炒作,自欺欺人地充斥各种媒介平台,但还是那句话:好作品能自己说话。
去岁今春,一个偶然的机缘,在朋友的侠义襄助下,上海文化出版社社长看到了力佳的作品,赞叹并感喟不已。由此,他们自主地从她的博客里撷取篇什,精心剪裁、辑录、编排,抛砖引玉先推出她的这本散文随笔集《我对这些微笑,对你也一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4年9月一版)。全国公开上市,让很多人艳羡,也实则属“实至名归”。
作为文友,更是生活中的朋友,我为她感到高兴。也为某种真正的几近遗落品格得到珍视、契赏而宽慰。是的,天道酬勤,也会酬好的品格——文品与人品。在这个喧闹、恶俗、无聊而碎片化的时代,英雄远去,崇高消解,纯粹没落。互联网适时而来,加快了世界的扁平化,因而,我们应该愈加相信,真正的公允仍在,而且会越来越大行其道,会一次次佐证着人间“正道”的深度、厚度与广度。它本来就一直存在,寓于万千事物中,它们选择时代、时机,或隐或显。
《我对这些微笑,对你也一样》10万余字,48篇,分为“食”、“花”、“人”、“说”四辑。集子所选文字的题材,大都从江南的寻常入手,包括自然草木、季节转换、风俗流变;寻常人的日常生活,亲人、邻里、友朋等人物的情与事之交集,和交集之外的拷问、思素,以及它们投放于短暂人生、浩淼时间中的喜悦、茫然与哀痛。
力佳的散文、随笔、札记,大都贴着人性而写:根性的善、爱与情的温婉、心智抵达的真。行文组合中,有隽永的故事,而故事的核心,有着某种程度对立或纠结,形成一种弹性与张力;有款扣、榫准的银链细节。语言上,得益于长时期的习诗锤炼,节制、精简、洗练、灵性,有拉面一般的油性、光亮与劲道。
许是博客操作之需,也或是闲散的生活所赐,更是心灵空间里断断续续的哲思,灵感闪句的蹦跳,收入这本集子中的散文、随笔,表达轻松,很是自由,虽“有法”却尽量做到不露痕迹,求得“无法”。因而,在所谓的形式上,较散、漫,有成扇收放的自如。它是一种动态中的呼吸,恰似玉兰花瓣借助清风而摇曳,香气随之弥散。它甚有托庇花瓣翔舞飞落的形态和过程,而非满目的情志枯败并委地入泥。传统评述文字“形式和内容”这老掉牙的话题和尺度,于我的理解,不是衣服和身体这种可浅贴、隔离的关系,而是体肤和骨肉的关系——它们是一体的。内容借助形式而显出那种细腻、光泽和美丽,实乃骨肉之髓、之气血的外化和滋养。
力佳化欧化古,融入自己的传情达意。毫无疑问,在美学品格追求上,力佳受到西方的影响。“人生而平等”旗帜下,她巡检生活中呈出的人性深处的真、善、美。它们不是铺排于宏大叙事里,而是其闪烁在寻常人的寻常生活之喜怒哀乐、生老病死中。毫无疑问,我们能从力佳的文章里,看到了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吸取与运用。集子中的篇章,有时直接撷取古代文献中的某个小故事,或引述某些禅意、野逸的诗句;她也迷恋国画中的留白——从她语言炼金的句子、意境构筑中某种“断裂”、“空落”中,均能得见。虚实、张弛,恰如道家中的阴阳之道,通过她对段落、语句的调节,演绎着节奏,并努力使气息呈出一种平衡和畅达。
力佳的散文,貌似“小资”,其背后却呈具“反向而观”的现实性。很多作家通过文学、想象、艺术的夸张表现,用想象弥补生活,用向往弥补现实,用可能性充实了现实性,最终发展了精神能力和弥补生活中的不足。
力佳不是没看到生活中的假丑恶,恰恰相反,她是清晰而逼真地看到了它们的凶横面目。我想这可能更促使她在艺术世界里“回避”,以典雅、精致、艺术化的语句和情思,向着唯美的空间飞奔,因而这些美好的文字正是对现实世界的回应,是岁月流逝中的沉痛回声。所以,是否可以这样说,力佳笔下的这些文字,既是人生理之“趋利避害”天性的自然规避,也是抚慰心理的“自我催眠”,当然,它又是文学功能的实践和创作中的自觉追求。正如钱币的一体两面,我们能从力佳的美妙文字,飞升到一种幻化的向往、意境、情趣里,也能同时窥察创作主体的某种心理虚弱,对眼下粗粝生活的失望,以及对人性普遍堕落的绝望——这也是我们共有的体验。
就主观的喜好与阅读趣味,我鸡蛋里面挑骨头说出力佳文本带给我的“缺憾”——
许是客观原因造成的生活半径所限,力佳所涉选材,大都“目之所及”——江南小城的俗常生活、知性优雅文青友朋之“人以群分”选择以及带给她的信息。这很好,可以像掘井一般挖深,泉出甘甜而汩汩如许,但以我“现实主义”的企求,我很少能看到她对底层、弱势、失败者的某种“纪实”、体恤和悲悯。一个有勇气的作家,或许视域应更广阔,更有一种“刺破”现实的文字担当与审美观照,书写一种大美、壮美。当然,这或许是苛求了。
作为一个敏锐而修为较全面的作家,她的读书类、读史类、评介艺术类的文字,我看到的不多。
著文,在具体行运中或应“虚实相化”,但力佳几乎每篇文章,入文几句,就开始“化”了。“化”的过多,是否一定能使文章变成“轻盈之虹霓”,或曰这种过多的“虹霓”现象,是否“误导”着读者对某种精致语句的过分玩味、沉醉,而“激励”着创作主体带有某种惯性的沾沾自矜,却因此遮蔽了某些更大的才艺行进、开掘、探求、展示?值得商榷。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