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苕隐丛话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30

“遗落”浙北的海派诸子(全文)

$
0
0

    2.3字。首发北京《荣宝斋》杂志2017年第4、5期——


    “遗落”浙北的海派诸子

             徐惠林

                             湖州艺术家与海派

    清末民初,上海取代苏州、扬州等的重要商埠地位,一跃成为中国最繁荣的商业城市。由此,一些绘画高手也纷至沓来,“以砚田为生者,侨居卖画。”筚路蓝缕,他们大胆创新,很快便形成了继“扬州八怪”之后近代绘画史上最后一个画派——海上画派。他们活跃而富有生气,既继承传统,又贴近现实,作品中加入新兴时代商业性的市民趣味,成为中国古典绘画向现代绘画过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海上画派的令世人刮目,首推任伯年、吴昌硕等的崛起,以及任熊任薰两兄弟、虚谷、赵之谦及胡公寿、蒲华、钱慧安、吴友如等的“烘云托月”。海派画家的风格特点一为色彩运用,二为以书入画。他们善将诗、书、画一体的文人画传统与民间美术传统结合,描写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将明清以来的写意水墨与强烈的色彩融为一体,形成雅俗共赏的新画风。

  与海派画家一样,海派书法也分前海派与后海派,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分野。前海派的书家身份较单一,卖字是其谋生的手段。“海派”代表书家除了早期吴昌硕等诸多大师、大家外,还有马公愚、沈尹默、潘学固及画家篆刻家中擅书者吴湖帆、丰子恺、陆俨少、谢稚柳等。

以历史和文化的角观之,资料记载,太湖南岸、浙江最北的湖州与上海都同属一个文化区域——吴越文化交汇区。湖州在文化上很早就露出了兴盛的端倪。邱城和钱山漾等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至少新石器时代湖州就已形成了“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地域文化特色那时,上海曙光初露。而湖州与上海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汇融合的鼎盛时期,则在清末上海开埠后。湖州文化得风气之先,较早地立足于上海。迄今已有2300多年建城历史的湖州,以稻米、丝绸竹茶及绵延的苕溪,书写其古老的历史,柔美与婉约的文化。但她境内同时又拥有起伏衔远之青山。如果说中国的文化来自于中国的山水,那么,有典范之青山远水的湖州,其文艺的勃育、丰沛就自在情理之中,并且因此为中国古典艺术大家庭贡献出“清丽”、“清远”等美学品格及“诠释”此品格的大量诗词与书画艺术品。晋室东移、宋室南渡间的豪门大族陆续播下“高雅文化种子”,渐次累积成其人文之渊薮。数据表明,中国历史上,每一百位进士中有一位是湖州人,每一百位状元中有两位是湖州人。

 雅艳缤纷、瑰丽多姿的湖州书画传统,非一朝一夕形成、铸就。富饶的风土孕育出代代书画才俊,同时也吸引诸多外来游宦寓客在此玉成,而且,神奇在于“开宗立派”人物纷出,由此,湖州常成为开时代新书风、新画风的滥觞之地。三国时画家曹不兴,吸纳印度佛画方法,创出“曹衣带水”之风格。南朝梁代张僧繇,笔下“面短而艳”的丰腴仕女改观了早先风行的秀骨清像之造型模式,被后世称为“张家样”。其时另一位先行者姚最,所著《续画品录》成为绘画批评名典。“书圣”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连带子孙王僧虔均曾做过湖州太守,直到隋代的七世孙智永和尚,也在湖州的永欣寺住了二十多年,并在那里抄写了千本《千字文》,完成他弘扬家学的使命。唐代颜真卿做过湖州刺史,一则有关湖州水灾的信札《湖州帖》流传至今。宋代苏轼与文同两位好友都与湖州紧密,是他们让“湖州竹派”和中国文人画载入画史。与苏轼同为“宋四家”的米芾,在湖州留下了他的两幅经典名作《苕溪帖》、《蜀素帖》。南宋末到元朝初,湖州进入了她文化的鼎盛期。光耀千古的大师赵孟頫的出现,成为标志性人物。赵孟頫之书、画、诗、乐等成就无需赘言,其“以书入画”、“画贵有古意”等经典艺论,不但接续苏轼等开创的文人画,且有了更深远的延拓。其妻管道昇,子赵雍、赵奕,孙赵彦俊以及外孙王蒙,以及唐棣等诸多学子……“赵氏一门”以多面的煌煌成就,共筑起宏大之赵孟頫体系。赵孟頫老师钱选,终身不仕,流连太湖、浮玉山之间,这位“老做画师头雪白”的大家,将绘画本体语言发挥到极致。王蒙内在的笔墨精髓承继家学衣钵,而繁复的结构、变幻的皴法及画面传出的神秘气势都出自他的自创。到了清代中期,花鸟画家沈铨雍正九年应邀率弟子到日本,掌画院,传画艺。日本弟子熊斐将其重写真写生、描写工整细致、赋色浓艳、题材吉祥的画风弘扬光大,形成以长崎为中心遍及全国的“南蘋画派”,成为影响日本画坛最深远的中国画家,被圆山应举誉为“舶来画家第一”……因而,一句“中国书画史,半部在湖州”,并非全然的妄言

  近代,湖州涌现了一大批在中国政治、经济、科教、文艺等领域内影响深远的杰出人物,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构筑民国历史文化的主要内容。就书画家而言,湖州籍的吴昌硕、王一亭为“海上画派”领袖金城“北平广大教主”,一时间南北“照应”的湖州人成为了民国时期艺术的代表以湖商而兼具收藏大家的庞莱臣、刘承干、张石铭、蒋汝藻、周庆云、张叔驯等,以藏书、刊书、收藏文物,不遗余力接续民族传统,扬播中华文化    

“前海派”湖州籍的费丹旭与改琦开启了海派人物画的先流。费丹旭道咸年间寓居沪上,以纤细精致、工整优雅的仕女人物画,受到海上艺术界和市民阶层的推崇。另一位“前海派”钱慧安,一说也是湖州人,他同以侍女人物画见长,深受费丹旭等的影响真正奠定湖州人在海派艺术中举足轻重影响力,则是任伯年、吴昌硕、王一亭等先贤。山阴人任伯年是海派先驱之一。他与湖州的“联系”是其女婿吴少卿乃湖州人氏。吴少卿是当时上海成顺泰丝栈的大股东兼经理,甲午前后向丝厂发展,经营当时上海最大丝厂之一的瑞纶丝厂。另一位海派先驱吴昌硕,是地道的湖州安吉鄣吴人。吴昌硕名俊卿,字昌硕,号缶庐、老缶等。幼年时虽生活清苦但酷爱读书,喜欢书法纂刻。22岁那年考中秀才,却无意仕途,仍潜心艺术。有称他30岁时,任伯年见到他的画,认为笔墨已很有功夫,拍案叫好。吴昌硕从篆刻书法入手,把金石篆籀笔法引入花鸟画中,形成“雄健古茂,盎然有金石气”的风格。吴昌硕在花鸟画的运笔、泼墨、著色等方面都作了开拓,对后来齐白石、潘天寿等人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吴昌硕是辛亥革命那一年定居上海的。经过数十载的艺术磨练,在湖州同乡兼好友王一亭的帮助下,晚年的缶庐在上海登上了艺术峰巅,成为“海上画派”的领袖。而王一亭本人,除大画家身份外,儒商的他更是近代中国最大的艺术赞助人之一。他较早地把文人的书画雅集演变成大众化的书画展览,帮助推介吴昌硕、赵子云、徐小仓等,同时还发起成立了“上海书画研究会”和以湖州人为主的“清远艺社”等多个艺术团体。

    诸多艺术史研究专家指出,海派早期美术教育的艺术地位和历史意义无疑是应当确认并加以研究的,它不仅打造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新型的办学模式,而且培养了卓越的师资和造就了优秀的人才,从而孕育了中国美术界的百年辉煌,并支撑起了数代大师之门。

研究中国近代美术史教育史上海美专、新华艺专不能绕过,湖州人于此中贡献卓著1912年,刘海粟等人创办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型美术学校——上海图画专科学校,王一亭给以资助,并在1919年11月以其在上海美术界享有的崇高声望及热心赞助的贡献,和康有为一起被上海美专董事会主席蔡元培聘为董事。同年,受“五四”运动的影响,王一亭以校董的身份支持上海美专招收了11名插班女生,首倡男女同窗共读的教育新格局。从1927年春开始,王一亭以导师的身份每周到上海美专作绘画师范教学。1932年4月,美专设立附中,他被聘为董事会成员,以支持该校的教学。

       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校址最初设在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南口,初始只设国画、西画、音乐、艺术教育四系,办学晚于上海美专,但在当时的沪上属首屈一指。1928年该校迁至斜徐路,改为新华艺术大学,1929年秋季正式改定为新华艺术专科学校。

    新华艺专创建在上海,天然受以吴昌硕等“托举”的海派影响。而湖州人之于新华艺专的创建、昌硕弟子诸氏兄弟在新华艺专等多所海上艺专的执教、流布,则强化了“海派”的影响,也凸显艺才辈出的湖州籍艺术家在此中重要作用。同时,许多湖州学生进入求学,又续写了百年来湖州艺术家对海派的不懈贡献,如此一条清晰的艺术传承、演绎、发展脉络已清晰可见:湖州人参与竖起“海派”旗帜——湖州人参与创办、执教“新华艺专”,而“新华艺专”又接受海派的直接辐射、影响——湖州的学子入学新华艺专,接受“同乡”前辈的教诲,又继续弘扬、发展“海派”艺术。在上海美专、新华艺专“创闭”的不算太长的时间里,有多位湖州学子前往求学。就笔者所搜寻、查找而得出的结果,当年湖州本土求学于上海美专、新华艺专的艺术家有:潘韵、潘韫华、孙默岑、吴个钝、姜兆瑞、王秋野、叶小舫、凌虚诸公。(另据安吉梅溪乡间画者马震先生生前曾向笔者介绍,其绘画蒙师李长松者,也曾于新华艺专求过学。惜情不详)

近代海派艺术的繁盛发展,除了教学、创作,也离不开结社、书画社团的成立、雅集、展览、市场销售等的活跃展开,这其中,湖州艺术家扮演了重要角色。上海滩最早的书画会(社),是清道光年间的小蓬莱书画会1839年,江苏常熟人蒋宝龄邀约书画家在其居住的上海城隍庙南之小蓬莱进行艺术活动,由此得名,湖州画家费丹旭经常参加此画会的雅集其后,书画社(会)在上海滩澎湃潮涌,纷纷成立,最高峰时达150余家 资料显示,湖州人参与创办的社团有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豫园书画善会、停云书画社、巽社、解衣社、中国画会、白社、百川书画会、清远艺社等;入会或参加雅集的湖州籍艺术家有费丹旭、钱慧安、吴昌硕、王一亭、诸闻韵、诸乐三、吴东迈、俞原、朱孝臧、钱病鹤等,其中王一亭发起成立或热心参与成为社(会)员、校董、委员的超过30个。1925年10月,寓沪的王季欢(1898—1936)在上海发起成立以研讨金石书画为宗旨的巽社,其主编的《鼎脔》美术周刊,远销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地区。1926年10月16日举办巽社同人书画展览会,中有齐璜、黄宾虹等人的作品。1940年湖州人沈田莘、吴东迈等发起成立清远艺社,诸多湖籍旅沪书画家如沈迈士、庞左玉等入会。抗战胜利后,各地书画家纷纷汇聚上海,入清远艺社人数急剧增加,但绝大部分为湖籍人士,社员包括陈其采、陈立夫、陆培之、沈迈士、孙骏卿、唐冠玉、吴登瀛、潘公展、包小蝶、吴仲熊、吴澡雪、庞左玉、李绘秋、王孙乐、汪仰真、张锐、张乃燕、刘旭沧等。

  无论是于中国艺术发展史,还是在对现当代艺术的影响上,海派均为一个显著的山峰,湖州籍艺术家在山上创下了无限“风光”。2002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海上画派》一书有载“海上画派”画家242位,其中湖州籍占了十五分之一,其中有费丹旭、费以耕、钱慧安、吴昌硕、王震、俞原、诸闻韵、诸乐三、俞明、庞莱臣、吴东迈、陆伯龙、沈迈士、王秋野、庞左玉、俞子才等。这还不包括长期寓沪的沈尹默、黄西爽、王修、潘韵等。  

  湖州艺术家对海派书画艺术的重大贡献在哪里?笔者以为,是他们参与“创出”了海派,并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阐释”“图画“书写”“丰厚了海派。

  从近现代及至解放后的新时期以来,费丹旭、钱慧安、吴昌硕、王一亭、俞明、钱病鹤、诸闻韵、诸乐三、沈尹默、沈迈士、费新我等,因为生前创作与艺术活动、社会地位等,引得较大的“身前生后”名而为社会、艺术界较为熟知外,还有相当一批在办刊、教学、创作成就较卓绝者,因为英年早逝、身份地位不显等因,而少见知著,不彰声名。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已渐被钩沉打捞,日渐显出其特别的意义,这其中较为突出的有王修(季欢)、严麐(诵三)、潘韫华、叶振藩(小舫)等人。

            “奇士”严诵三

吴昌硕在成为海上画派扛旗者之前、后,与诸多湖州家乡前辈、后来者都有交谊,知名者有施旭臣、吴山、杨见山、凌霞、张度、吴云、章紫伯、周陶斋、杨植之等。但有一位籍贯长兴、与其交厚的才俊,却少被人提及。是因为在他去上海后才得相交故而时间不长,还是由于他过早离世才致“少闻”?值得方家进一步研究。此人是谁?书画家兼工程师严麐也。

被“浙西三名士”之一王季欢誉为“奇士”的严麐(诵三),出生于商人家庭,曾在1905年考取光绪乙已科秀才;全国废除科举制度后,又毅然只身负笈赴沪,学习外语和化工,创制了优质名牌腰园形兰花肥皂。他同时也是一位艺术家,在绘画、书法、诗词各方面都有相当功底。在上海与诸多名家交谊,吴昌硕先生对其颇为推重,亲自为他订定书画润格。

    乡邑臧巢父与严麐侄严济勲在一份联名纂写的《书画家严麐事略》中,有这样的介绍:“严麐先生(1885—1926年)名玉麟,字诵三,亦署颂珊, 1885年出生于长兴县雉城镇仓前街一户商人家庭中。”

    诵三之父严仁嘉,生有三子。严诵三居长,依次为乐三和立三。

    严诵三自幼投塾师徐紫墩门下,勤奋好学。190520岁时,严诵三考取了光绪乙已科秀才。

    严诵三异于俗常的禀赋,年轻时便显现。此乙已科考,卷子出的题为“弃邪说,弃鄙行,以承三圣者”。(题源出《孟子·腾文公下》)原文为“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跛行,放谣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考试时,严诵三不拘泥守旧派以天下事物都不变的观点加以立论,而是按维新变法者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以及“变者,古今之公理”的观点,对时政策略,加以阐发。可以说,这篇文章之论述中心,“对守旧派思想作了正面交锋”。塾师徐紫墩闻此事后,大不以为然,立即去严家告知其父,认为诵三所写文章违反纲常礼教,非但没有阐释“息邪说”之本义,反而附和邪说,助其嚣嚣,是不会被录取的。但时代毕竟不同,“维新”之风劲吹其时,榜单揭晓,严诵三名列其上。

    也就在同一年,全国废除了科举制度,推行学校教育。严诵三敏悟,感到自己新兴科学知识不足,仅凭秀才难于施展才能,便毅然只身负笈赴沪,学习外语和化工。当时中国新式工业还很落后,甚至连肥皂也不能自制。诵三在沪孜孜攻读外文、化工书籍,领会了制造肥皂的原料配方,被上海乐方肥皂厂聘为工程师,为该厂创制了优质名牌腰园形兰花肥皂。因为品质上乘,价格低廉,在当时的江浙一带市场上成为紧俏商品。

    非同一般的是,严诵三不但努力攻读外文、化工书籍,而且爱好丹青。事实上,在到上海求学前,他在绘画、书法、作诗各方面都已有相当的修为。至沪后,与上海的“湖州老乡”吴昌硕结识。两人虽相差41岁,但交往频繁,“忘年交”很快成为莫逆。

      长兴地方文史资料记述表明,当时逢着星期天,诵三常去吴寓,与吴昌硕推敲绘事、探讨技法、交流心得,此后其对书画愈钻愈精。

      严诵三工花卉,以青藤(徐渭)、南田(浑寿平)为主体,参与石涛(朱若极)、复堂(李鱓)诸大名家画派,广收博采,加以融会贯通。同时吸收西洋画注意受光面的特点。因而他画的花卉或翎毛,都能光彩夺目,栩栩如生。他尤擅长写意花卉,兼工虫鱼。笔法劲健,设色清新,气派豪放,具有清逸冷隽、潇洒不俗的风格。

      严诵三书法,取自汉隶、北魏,加以溶化,自成一体,别有风趣。同时亦善诗文,几乎每画必题自作之诗。在留存至今的一幅赠三弟立三的立轴,画面半堵土墙外有蔷薇满架,墙根月季盛开。整幅画面,鲜花朵朵,春意盎然。其题诗云:“紫苞红刺玉纤纤,甘露收香入翠奁。何处南风开满架,绿荫庭院水晶帘。”诗扣画意,沁人心脾。以目前能见的严麐作品而观,书画的金石味颇足。同乡、“浙西三名士”之一的王季欢,在严诵三去世后,于沪上自己所办的《鼎脔》美术周刊上撰文怀念。叙述其生平艺术有这样的话:“弱冠游庠,既而游习,从程瑶笙学。工花卉。合陈白阳李复堂为一家。足迹周者申崇川汉皋,隐寓士,固苕箬间,奇士也。诗书学缶老,仿佛似之。”文中提到的书画诗词“学缶老”,缶老即吴昌硕。

       因书画水准较高,海内外人士其时慕名求画者也多。吴昌硕对严诵三很是推重,文史记载,“亲自为其订定书画润格,每尺拾元,在当时润格中属高档级次,非一般书画润格所能比拟。”严诵三的同年同乡、金石书画家王砚农(1885—1955)所述,严诵三其时用印“诵三画记”、“诵三印”、“严麐”、“罨画溪边渔隐”等,多为吴昌硕所刻。

       严诵三的作品,也深受同里人的喜爱。“浙西三名士”之一、诗人朱景庐看了他的“梅竹石”图幅后,叹为观止,《题同里严子颂珊梅竹石》七绝两首。诗云:“记得岁寒结比邻,无端画谱又翻新;苍松今已成龙去,片石应看作替人“无言相对倚阑干,骨相清奇本一般;眼见雪霜摧百卉,岭头消息总平安。”资料表明,严诵三回长兴省亲,常与同科秀才胡绍瑗及书画爱好者如王砚农、许梦熊、冯润身、李菊人、朱景庐等切磋交游,一起作画。

      诵三是个非常讲求情义之人。友人汪麟黻,有文才,性情耿直,不善奉承。去外县任县府秘书三月,即遭辞退返里。诵三对其深表同情。在赠汪麟黻的《雁来红》画幅上题诗云:“寂寞空庭长绿苔,墙根又见楚花开。一官三月人归去,万紫千红雁带来。霜落不曾寒水国,月明何以冷瑶台。蓬蒿满目秋如许,白露瀼瀼暗作堆。”“雁来红”一名老少年,又名后庭花。诗中最后两句有寓“蒿目时艰”之慨。王季欢在回忆他与严麐的交往中说:“与余为同乡,颇相契。”“前年余返长,君亦已回归养。把盏言欢,事犹如昨。”王季欢还说,“昔君曾作岁朝清供贻余。京寓渐圯,书亦险毁。物之存岂固有数欤? ”

       可叹天妒英才,严诵三不到四十周岁就“遽而殂谢”。1926年,诵三病故,只剩遗墨18幅给他的三弟立三,立三故后,由立三之子济收藏。但很不幸,这些作品“文革”中大都被毁。其亲笔所写《蕉雨轩随记》、《蕉雨轩诗稿》两本稿件亦已失去。有记述,“现在幸存者,只在一本拓本碑帖后面尚遗留着诵三的亲笔书跋。其三弟立三之《蔷薇图》轴中尚有题跋一角。同邑已故汪难知(汪麟黻之弟)处有诵三先生早期作品《雁来红》图轴一幅,尚可睹其书画之真迹。”

       近年来,互联网的“互联互通”、图书馆的“开门办馆”为钩沉地方文遗提供了一大便利。一些地方人士如长兴周凤平等也通过不同渠道,搜集严麐遗珍。目前网上所见严麐画作,“大多与吴昌硕会同时钤印,或同时署名,或合作,可见其画其谊。”

       一篇刊于2010年4月《历史文物》月刊的文章,提到严诵三当年在沪上,参加了著名的海上题襟馆画会雅集活动。文章写道:“四马路三山会馆隔壁海上题襟馆画会创设有年,久为名人荟萃之处。辛亥以还,萍踪星散,顿失旧观。今春同人等重行提倡公学,举吴昌硕为该会会长,哈少甫、王一亭为会董,吴待秋由京来沪,留驻会中。日来各书画名家如何诗荪 (孙)、黄旭初、商笙伯、程瑶笙、叶指发、沈墨仙、吴郯卿、伊峻斋、王梦白、王亦名、胡伯翔、严诵三、徐竹贤诸君常川到会,兴至挥毫,并由吴昌硕加以题句,悬挂四壁,任人登楼展览,不取分文,洵雅集也。”此从一个侧面旁证,严诵三在民国早期即与吴昌硕同游,共与绘事,参加雅集,且在当时圈内,俨然名家称谓。

前年10月下旬,笔者辗转联系到了严诵三三弟严立三之孙、画家严荣光,进一步探求严诵三的生前身后事。1943年出生的严荣光说,他“大爷爷”严诵三当年是得肺病而故去的,没有留下任何照片或画像。“大爷爷”曾有一子,不幸年少时溺水而亡,夫人也很快离开人间。为延续长房香火,严荣光父亲、严诵三三弟之子严济“过继”其门下,所以“大爷爷”也成了自己的“爷爷”。严荣光称,“文革”前,他们家有一个棺材大小的柜子,里面全是画。明清古画、吴昌硕的画、严诵三的画等等。由于我自己那时不懂也不太喜好,‘文革也参与销毁了。

曾任长兴箬溪书画社社长的严济,号梅翁(1920—1994年),幼时曾观伯父严诵三作画,少时即喜丹青。湖州简易师范毕业后,一直在县里任教。他早年曾到上海拜谒吴昌硕“关门弟子”王个簃,与缶老长子吴东迈多有交谊。擅画梅。上世纪五十年代,王砚农将保存的严麐印章交给严济勲。严济故去后,析产时严荣光得严诵三故物有:画作两幅,印章一枚。严荣光说,还有一本严诵三抄录《兰亭集序》的书法册页,在他一个侄子那里。他还获知,长兴一位干部曾收藏有数幅严诵三的画,县某学校一位老师那里,也听闻有严诵三的作品。

    目前藏于严荣光的这两幅画,都作于1920年秋。其中赠送同乡好友王砚农的一幅中,印为“严麐”、“诵三画记”。此可名为《故园风物动诗思》的画作上,多支蜀葵插在了一只酒坛里。上款有:“老友砚农属画,诵三放胆为之并题二十字如次:‘蜀葵红若锦,对景思苕溪,记得乌程酒,下时鸭掌肥’。”“又日”,吃过早饭后他又补题了一首七言诗:“进又无能退又难,前途荆棘不堪看,吾家颇有荼蘼酒,归去秋风耐岁寒,流水桃花几度春,生涯久矣误儒巾。贫交此别无他赠,聊写葵花慰故人。”在另一幅可名为“紫苞红刺玉纤纤”的画作上,款“三弟立三属画,阿兄麐背临背诵徐崇嗣笔法”,时间注明为“时庚申秋月十八日”,即1920年农历八月十八日。此画所钤两枚图章印文为“诵三印”、“梅花楼主得意之作”。严荣光出示一枚称“传下来”的印章,印文为“家在江南鼋画溪”,言称为吴昌硕所刻。严荣光介绍说,当年“大爷爷”在上海,还与吴昌硕等共四人成立了一个书画社,取名“兰花”,与自己研创“兰花”肥皂同一名称。“4人作的画,多署吴昌硕的名款,也可以说是‘代笔’。因为当时吴昌硕书画名气大。”笔者带着相机里在严荣光处拍得严诵三遗作照片,返湖州后向市博物馆有关人士请教、探讨,均揣度两幅画应是严立三、王砚农当年结伴去上海看望严麐时严麐创作而予。结合一幅“为逸民道兄画”的《岁朝清供图》,湖州博物馆馆员、书画家钟文刚认为严诵三“倾心于吴派艺术的作者中,属天趣早发者”。“从《故园风物动诗思》画作来看,主要师承吴昌硕风格,由用笔爽劲而言,则近乎王一亭趣味,惜英年早逝,是为憾事。”

但憾中值得宽慰的是,喜爱音乐、早年“从边上看父亲他们作画”的严荣光,退休后,拿起画笔泼墨挥毫,大幅山水每每让同道惊叹他“体内的绘画基因‘复活’”,并也为北京的一些爱好者订制。从严诵三到严济再到严荣光,可谓“翰华墨香风雅三代”。

 

“美专女生”潘韫华 

潘家是湖州的望族。“千古治黄第一人”、明朝大水利学家潘季驯即是潘氏后裔。

在海派“遗落”浙北的艺术家中,潘韫华(1906—2003)是特别的一位:出生名门、到上海美专接受过现代美术教育、著名的“白社”国画研究会成员……

潘韫华的父亲潘澄鉴,早年参加过辛亥革命,为同盟会创始会员之一。革命成功后,从事水利事业,曾任浙江省议会议员,浙西水利议事会正会长,江浙水利联合会副会长。

潘韫华,1906生,又作愠华,浙江吴兴(今湖州)人,有四兄弟九姐妹,是姐妹中的老三。其亲属提供的简历是:1924—1926年在杭州省立高中第一届高中艺术科学习;1927—1930年,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校(二年肄业);1930—1933年任吴兴县立女子中学美术、音乐、劳作老师。1934—1935年,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继续深造,正科毕业。一份上海美专档案记载:读书登记时的家庭住址为浙江吴兴黄沙路22号。19348月考入上海美专中国画系,旋即转入艺教系图工组学习,19356月于上海美专新制第十六届艺教系图工组毕业。”

同乡也是老师的诸闻韵先生,曾特别在美专毕业纪念刊上为潘氏亲撰小传:“愠华秉性纯穆,负志高迈,自幼爱好艺术,于中西绘画及音乐无不娴习,民国十七年卒业前浙江省立一中工部高中艺术科。累科杭湖小学艺术教师,顾犹不自厌,复肄业杭州国立艺专。民十三年春转入本校国画系,绘事之余并肆力于篆刻书法诗词题跋等科,造诣日进,兹届学成离校,吾愿其所处益优,所学愈粹而终棹于艺河也。(廿四年夏汶隐)”

上海美专可谓中国现代第一所私立美术学校。1912年11月由乌始光、张聿光、刘海粟等创办,名上海美术学院。1916年称上海图画美术学校,第二年组织校董会,聘请蔡元培、梁启超、王震、沈恩孚、黄炎培等为校董。1930年定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简称“上海美专”。美专深受蔡元培关于美育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主张的影响,其办学宗旨言:“我们要发展东方固有的艺术,研究西方艺术的蕴奥;我们要在残酷无情、干燥枯寂的社会里,尽宣传艺术的责任,并谋中华艺术的复兴;我们原没有什么学问,我们却自信有研究和宣传的诚心。”学校尤在引鉴西方教育方式、教授西画方面成绩显著,且注重师法自然,尊重学生艺术个性,提倡艺术风格之多样化。许多爱好艺术的年轻人,带着对现代生活之自由与创造的渴望,前往求学。长期担任美专校长的刘海粟后来破天荒地开设了人体写生课,从最初的男模特儿到1920年裸体少女第一次在画室出现,受到了社会舆论的众多非议,甚至引发激烈斗争。最后学校虽取得胜利并坚持了下来,但其影响仍在更远的小城市波及。到潘韫华就读美专时,学校仍遭到封建守旧派的恶意攻击。期间父亲潘澄鉴执意要潘韫华弃学回湖,在规劝无效的情况下,家里断了她的生活费与学费,但潘韫华毅然“不回头”,痴心艺术,热爱绘画,开始勤工俭学,一边去务本女中、爱群女中等学校兼课,一边继续学习。

民国二十三年,潘韫华与潘天寿、诸乐三、姜丹书、朱屺瞻等一同加入由国画家、现代美术教育先驱之一诸闻韵先生创办的艺术团体“白社”。

白社”国画研究会着眼于学术,1932年成立时成员诸闻韵、潘天寿、吴茀之、张书旗、张振铎共五位,分别为上海美专、国立杭州艺专、中央大学艺术系及新华艺专的教师,该社至1937年抗战爆发结束活动。白社前后共10位成员,大家志同道合,画风相近。重书画创作,又重画论、画史、金石书法、诗文研究。他们努力继承文人画的优秀传统,主张以扬州画派”的革新精神从事中国画创作。各人修养都不错,又十分注意独创性,创自己的风格。资料表明,白社成员“当时在社会上也许名气不算大,但其相当务实,一个例子是,大家定期研讨画艺,观摩作品,每年每人交精品20幅,既努力国画创作又选定课题研究,定期交研究成果,每个人的积极性几乎发挥到极致。

在潘韫华的艺路探寻中,得到诸闻韵先生器重,影响颇大。安吉诸氏,系鹤鹿溪村名门望族,名人迭出,有近代国画家诸闻韵,浙北诗人诸文艺,浙派书画家诸乐三、诸涵父子等文艺界名士。诸闻韵(1895—1939),字汶隐,毕业于上海美专,后留校出任中国画系主任教授。

诸闻韵是吴昌硕的表侄孙,早年居于上海,在吴昌硕家任家庭教师,与弟诸乐三均为缶老的嫡传弟子。1932年组织“白社”时,被公推为社长。抗日战争开始,国立艺专内迁,诸闻韵抱病辗转于长沙、沅陵、贵阳道上,劳顿成疾,于兵荒马乱中逝世,年仅45岁。

1938年恰逢“戊寅年春”,诸闻韵在长沙画过一幅《黑猫图》。1982年是壬戌年,潘韫华在沪西提笔拟闻韵笔意作《黑猫图》,山石间添画了白菊,以怀念师尊。20056月,为纪念诸闻韵先生诞辰110周年,中国美院国画系和潘天寿纪念馆联合在杭州潘天寿纪念馆隆重举办“诸闻韵画展”。画展展出有80余件书画作品,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同时首发《诸闻韵画集》,较全面展现了这位国画前辈的艺术风采。据了解,展览中的许多作品,是从潘韫华处借去的。2016年10月,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影印再版了《闻韵花卉画册第一集》,依据的蓝本即是当年诸闻韵题签赠送学生潘韫华的那一册。此册1932年由上海金城工艺社出版,经亨颐题签,内页图画为精美的珂罗版。潘韫华得藏的此珍本,封面有诸闻韵先生亲笔墨书:“韫华女棣存阅,廿三年夏月诸闻韵持赠”并钤“汶隐长乐”白文书画印。这是潘韫华当年转入上海美专国画系后获赠的,她生前一直随身珍藏着这本画册。

主要从事花鸟画创作的潘韫华,认真传承中国花鸟画的技艺和宗旨,但因为生活的波折与命运的困顿,存世的作品数量并不是很多。1935年上海美专毕业后,到杭州的国立艺专任教。随浙江美术学院(抗战内迁)在云南晋宁、四川泸州、贵州毕节等地任教。又到湖州的湖郡女中当过几年教师,再返上海,在沪上多所学校担任美术、音乐老师,直至退休。

其亲属介绍,潘韫华丈夫费明灿,原是中学英语教师,“是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共合作时,长兴县第一批加入共青团和国民党的三人之一。”抗战时费明灿逃难到内地,与组织失去了联系。此后人生历尽曲折。费明灿与潘韫华育有三个孩子,老大、儿子费祎若,系上海宝钢高级工程师;老二、女儿费祎如,现已去世。次子李世超,2003年湖州一所中学退休后居深圳。

解放之后,由于家中变故,生活困难,潘韫华不得不同时在上海两三所中学兼课,教美术与音乐,常是在各个学校间来回赶课。1953—1964年,历任上海进修中学、六十七中学、新联中学教师,直至1958年上海取消合并各私立学校,才在京西中学安定下来,并一直任课到退休。有当时身体、精神状况都不太好,加上工作生活之累,根本无精力画画创作。1964年退休回到湖州,因为对绘画的执爱,她“重操旧业”。当时家中仅七平方米,无处绘画,她便去舅父杨莘耜家画了一批画。(杨莘耜,曾与表兄弟潘澄鉴一起参加过辛亥革命,为同盟会创始会员之一。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曾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与鲁迅共过事。)但自感手法生疏,便几次去杭州,请潘天寿、诸乐三等老师指导。潘天寿对这位昔日学生兼白社成员很热情,留潘韫华在家吃,住,让其专心创作。但好景不长,刚住几个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一批批“红卫兵”轮番来潘天寿家“抄家”。潘师母怕连累潘韫华,让她赶紧回湖州。不久潘天寿被迫害致死,潘韫华惊恐、悲伤不已。文革十年,动荡不安,任湖州四中校长的杨莘耜被批斗,不幸去世。直至1983年,潘韫华次子得到所在的学校照顾,给分了两间房子,她才能又开始定心绘画。这些波折经历,大大影响其创作能力的提高,也是作品存世不多的一个主要原因。

上海美专的初衷,实则就是培养艺术师资力量的。而当年的白社,有“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社团主旨。白社成员潘韫华,一生都践行这一精神。她先后任教多所学校,爱学生、善教学,一直为学生所铭记、怀念。数年前,她上海京西中学”的学生文中回忆:美工组设在南楼音乐教室旁,每周一次活动,是在周三下午,由潘老师指导美工组临摩石膏像、国画、扇面等。潘老师对美工组的同学也是关怀备致,不但将自己珍藏的有潘天寿、诸闻韵、吴湖帆、徐悲鸿、朱屺瞻等真迹墨宝与画册,借给同学们临摩学习,还经常走访同学家庭,与家长进行沟通、对同学予以鼓励。美工组同学也经常到潘老师家拜访,切磋技艺,而潘老师则以虾仁笋片面来款待,五十年后钱学长忆起当时温馨的情景,还流露出无限地幸福呢!

    而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她就有在学校“救学生”的故事。那时潘韫华还在杭州国立艺专任教,一天国民党军警冲入学校抓捕进步学生,她想到学生胡子婴正在办公室搞宣传创作,便急匆匆进办公室通知胡,胡立即跳窗从后山逃。解放后,胡子婴先后在沪和中央担任工商联的领导工作。在沪多所学校兼课的潘韫华有次街头巧遇胡子婴,但潘韫华此后也没再去找过她,向她提过任何帮助要求。当年“救”她,是潘韫华出于知识分子的良知、同情革命、爱护学生的一颗善良之心。她后来在湖群女中任教时,又帮助一位孙姓教务主任躲避过国民党的追捕。

潘韫华的笔墨属“海派”正宗,乃为数不多的海上女画家之一。她终生与当年的很多老师、白社成员,保持着联系与良好友谊。一个见证是,她自觉是一些精心创作的画,便会请一些昔日的老师、名家题词,他们大都也欣然命笔。这也是一种“古风”,画家创作完,常请师友名人题词,以示对他人的尊重和自我谦逊。师友名人出于友情和尊重之意也会乐意命笔题词。潘韫华曾保存有诸闻韵、吴之、黃炎培多人题过的画。此美好传统一直延续到她的晚年。2007年,笔者在湖州天煌大酒店采访诸乐三之子诸涵先生时,他说:“潘韫华也是我父亲的学生,我称呼她为师姐,1986年她在湖州铁佛寺开过一个展览,开展之前她将很多画寄给我,让我帮助指导、修改。”诸涵先生不但不辞辛苦为画题词,还对部分画作了修改润色,但是执意不肯题自己名字,最终落款都是“韫华”。

  潘韫华是文化之邦书画之乡湖州的女儿,尽管一生中大多数时间在外地,但对故土有深厚的情意。湖州文化馆美术干部李之河说,自己初学绘画时,得到过他称呼为姨妈的潘韫华的指点:你想学中国画,最好先学点西洋画,尤其是素描,能提高造型能力。她还将保存的一本册页,借给李之河临摹,并带他到上海的朱屺瞻、杭州诸乐三等前辈名家处拜望、请教。晚年常住上海的潘韫华情系桑梓,1986年9月18日,她将平生唯一一次个人展潘韫华画展,放在了家乡的江南名刹铁佛寺举办。据当时帮助张罗的湖州书画家刘丹青说,潘先生是自己老师谭建丞介绍而拜识的。她那时已80多岁,但精神不错,对此次画展非常重视,前前后后写过很多封信,准备得非常细致、精心。70多幅花鸟山石,工笔写意,“集潘先生五十余年之精华”,既有1934年的秋菊,又有晚年的“花重明珠滴秋霜”紫藤,让家乡人一睹她的丹青风采、艺术痴心努力探索。“展出时我见过她保存的两本册页,一本竹,一本兰。竹那本有王一亭、徐悲鸿等的墨迹。印象中一幅荷花画,上面有黄炎培与吴茀之的题跋。”刘丹青说。湖州老画家吴迪庵为潘韫华的画题赞曰:“读画犹如读草书”。

2003年也是9月18日,湖州不多的在上海受过现代美术“科班”教育的女画家潘韫华,于沪上去世,也多少表明着一种时代的结束。纵观潘韫华的一生,无论经历如何跌宕起伏,创作成就多高或留有多大遗憾,她始终像一条静穆之河,流荡在湖申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生活磨砺与艺术执着之间;也像一枚奇丽文化符号,标点在宏富厚实的海派艺术史册内,等待更多研究者来诠释与剖译。

 

   “大写芦雁”叶小舫

长兴,东濒太湖,西倚天目,地处苏、浙、皖要冲,系浙江北部的古邑望县,是南朝陈武帝故里,大唐紫笋贡茶产地,而丰富多彩的移民文化,造就了长兴的包容与大气。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域,不仅孕育出以百叶龙为代表的民间艺术的争奇斗艳,也滋养出以箬溪书画为代表的高雅艺术的群星闪烁。

叶小舫(19192003)字振藩,现名为黄宾虹所改长兴县林城镇人自幼家境殷实,7岁能画芦雁,早年曾就读于上海新华艺专师范科,师从顾坤伯,习水墨丹青。1948年,在同乡师长潘韵的推举与担保下,叶振藩考入西子湖畔的杭州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绘画科,师从黄宾虹、潘天寿等一代中国画大师。1949年回乡任中学美术教师。1959年后因故回乡务农。1979年起再次捡起画笔,从此勤奋创作直至去世。

徽歙黄宾虹先生是叶振藩最为崇敬和得到真传的恩师。在诸乐三老师的举荐下,求学国立艺专叶振藩常常课余闲暇时前往栖霞岭黄宾虹先生的寓所求教,先生深邃透彻的讲解使他茅塞顿开,受益良多。

历史的变革重新安排着芸芸众生的命运,家道中落的叶振藩因经济困难不得不于1950年休学回长兴教书谋生。之后,虽曾长期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依旧心系艺术,躬耕田园,饲鸡放鸭,闲时在草纸或沙地上苦练书法。1978年,“拨乱反正,叶振藩重回教育岗位。退休后叶振藩过着近乎隐士的生活,闲云野鹤,寄情山水,重启水墨丹青生涯。他每日天色微明便起来跑步练拳,随后在晨光中作画,即拟宾虹师的山水笔法,又写缶庐翁的花草笔意。叶小舫心清性笃,深究笔墨意趣,勇于探求,锲而不舍,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画格高寒,终成大家。

黄宾虹画论云:“作画用笔第一,用墨第二。因笔力高下,关系到画家成就大小,要有沉雄遒劲的笔力,非一朝一夕之功,故学习画线条必须终身无一日之间断。”叶小舫秉承师尊遗训,数十年如一日勤于笔墨,不敢懈怠,远师古人,近参造化,练就秃颖如铁,力透纸背的飒飒笔风,其山水师化天地法度森然,浑厚华滋,气象万千,皇皇君子之风;花卉妍丽清雅,赋彩古艳,唐风宋韵;芦雁率性写心,放达迅疾,返朴归真;人物天真烂漫,古厚简约,魏晋风度,笔下丹青激荡着天地之气,生命之气。

画画又兼治中国绘画史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孔六庆是最早“发现”叶小舫艺术的学者之一。2005年初,他因两位湖州艺术收藏爱好者邀前往看他们古陶瓷收藏时,偶尔看到了已故叶小舫先生的一批山水画和花鸟画,情不自禁:“一时沉厚的笔力与清秀的灵气和着乡间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不禁脱口说道:此人笔头能得黄宾虹山水的浑厚华滋而转出于芦雁的自由抒写,好!’” 为了全面了解叶小舫,当年春天又应邀而到湖州,并专到叶小舫家乡林城镇进行了访。

       此次访问,他看到了更多叶小舫的作品,非常感慨。在《叶小舫画集》的序言中他如此写到关于叶小舫的画芦雁:“因为我刚完成一部横跨九五至十五两个五年计划的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专著《中国画艺术专史·花鸟画卷》,十年的埋头研究,使我对中国花鸟画史的题材及其画法的各形态是那样的历历在目。其中的画芦雁,有唐代韦銮、北宋崔白的工笔表现,明代林良的粗笔表现,清代边寿民的文人意笔表现。细究之,唐宋人画芦雁,结构严谨、作风工整,好比写楷书;明人画芦雁,作风虽趋随意,但不失严谨的本质,可比写行楷;清人画芦雁,笔法上把前人的刚硬演变为幽柔,能类比于写隶书。而今湖州叶小舫的画芦雁,笔法恣狂不羁,造型出神入化,如写草书矣。这是前人的未尽之意,也是芦雁画法形态的一次转换。这一点,应是叶小舫的独到价值。 ”“叶小舫画芦雁,第一,画自己最熟悉的生活,……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画芦雁,亦为自幼以来自然生活环境所蒙养。第二,笔墨语言情真意切。……叶小舫的芦雁用笔之本真,亦体现于或欹侧或中锋的或横扫或勾写之中,其有时风趋电疾有时凝重如铁的笔道,以及笔下展现的翻转正侧的飞鸣饮啄种种姿态,还有从乳雁到老雁不同形态的完备,都是内心艺术语言自然而然的流露。”“叶小舫画芦雁的笔墨功力,得力于他的山水画。……他一生作品的总量约有五千幅之多,其中的山水画远在半数以上。”“他的山水画用笔以黄宾虹为主,间以石涛风格清新。许多人学黄宾虹都得其墨黑黑的表面视觉,叶小舫却能在浑厚华滋之中开清秀清新一格,这在追求黄宾虹画法路数的当下山水画家中是不多见的。对于叶小舫这样的山水画成绩,应充分肯定。他把这样的山水画笔墨基础转移到了花鸟画的画芦雁上,是一种成功。因为这一转移,为他几十年来所熟悉的芦雁生活奠定了恰当的笔墨表现基础。……丘壑在胸的挥洒自如,不但生动之致,还出人意料地踏上了画史上画芦雁形态的转换之途。”“他画芦雁的创造性,应该为当代所认识。

网络时代,世界更加“扁平化”,无数艺术爱好者通过网络论坛,表达对“遗珠”叶小舫被发现的惊喜,也传递对其作品的不同看法:“中国的花鸟画到了近代,才在梅兰竹菊的基础上,延伸出各自不同的个性化表达方式,这也反证了中国国民个性自由的启蒙开始。如悲鸿的奔马、白石的虾虫、黄胄的驴等等。就叶画而论叶画,其艺术的个性基础的土壤是在芦雁上,这个人格化的动物也就是叶老性格的写真。芦雁的卑微和乐观,自由与放达等等,都是叶老人生和性格的写证。”“叶小舫艺术的哲学基础主要是在道学上的,道学上的阴阳两仪和动态变化,是叶老晚年山水画能进一步大成滋养的水份,这也我说其是减笔动态山水画的原因。”“小舫的目的是让气韵生动的最高境界体现在他所能刻画的动感山水中去!……叶师走的是一个灵动活跃的路线,其在骨法用笔,传移模写,随类赋彩,应物象形,经营位置上,都做了大量的探索,气韵生动也是自然产生了。

事实上,早在1996年,叶小舫的水墨“梅兰竹菊”册页就受到过当代著名书法家,曾担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西泠印社社长的启功先生的题赞。自2006年以来,叶小舫的画艺经香港《大公报》,以及《今日早报》《钱江晚报》《美术报》《山东卫视等传媒的报道之后,受到业内外人士的高度关注。书画鉴赏大家、美术史论家杨仁恺以“气韵生动”四字作评点;古陶瓷研究专家、书法家叶喆民更是道出“可惜生前彼此无缘相识”的感佩。

2011年冬,西泠印社副社长、篆刻家韩天衡,为叶小舫山水长卷写下“山高水长”的题赞。2012年夏,上海博物馆古书画鉴定家单国霖,又于后作长跋:“此叶小舫先生古木苍山图,布景造势得宾虹老之深邃雄阔,又有灵动跌宕之自得气韵,笔墨表现之苍茫浑厚,取之于黄宾虹师又融入潘天寿师之刚健拗倔。笔致参以书法之纵逸,自成一家气格,墨色运用浓淡点染、积染、刷染诸法,又体现出他晚年取习石涛酣肆墨法之新意。此图将笔墨表现与造化神韵和合成一体,达到理趣气韵具胜之化境,为他晚年之佳作,诚可宝之。”2013年春,北京故宫博物院书画鉴定家单国强续跋:“此卷叶小舫山高水长图卷主宗黄宾虹,兼容黄宾虹之山水气势和石涛纵横排戛之笔势,颇具宇宙山水之气魄,诚可珍也。”。

2013年秋,中国美院老校长肖峰为叶小舫山水长卷题句:“笔墨清秀——题我院老校友叶小舫之作”。美术史论家王伯敏抱病用水笔在《叶小舫画集》的扉页上写下“画无尽也,小舫俨若米家船”之题赞,美院的书画篆刻家刘江等也对叶小舫的笔墨艺术加以肯定。中国美院教授任道斌在《叶小舫画册》中写到:“叶小舫他钦佩古贤作画讲求诗境,以徐渭法写葡萄,笔势狂放,墨气淋漓,宣泄怀才不遇,颇有解忧畅神之态;又以石涛法作山水,落墨恣肆,纵横不羁,抒发轩昂自信,极具历经沧桑之感。再以瘿瓢法写人物,浑穆灵动,夸张得趣,寄托热爱生活,表达简逸传神之旨;更以缶翁法作荷花,线迹酣畅,柔中见刚,吐露质朴古意,饱含金石劲健之趣。”

 国家博物馆副馆长、著名史论家陈履生先生,近年来一直倡导“找寻地方名家,关注留守画家”的活动,他认为“地方画家甘于寂寞,自得其乐,应该说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境界。后世推崇的竹林七贤和陶渊明,就是将价值观建立在独特的个性之上。”近悉,中国美术学院启动以“艺程返乡”命名的校友回校系列展,叶小舫先生遗作也有幸被列入这一“回归的荣耀”,这无疑对发掘浙北地方文化、丰富弘扬中国近现艺术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海派”余绪 馥郁繁露本土艺

 

         尽管在行政版图上,如今的湖州只是一个地级市,一块巴掌大的小地方,但如果悬一张文化艺术版图,其是一个耀眼的高地,明亮的坐标。其历史的漫长、人文特别是艺术传统的深厚,于生活其中的书画家来说,如那天目山石,垫底坚挺,苕霅垂柳细雨,滋育绵绵——天馈地赠、钟灵毓秀之胜地
       湖州相对个体海派艺术家,域外星辰散落。杨清盘(1894—1957),1919年夏发起成立天马书画社,曾和徐志摩一起主编美术刊物,并和吴湖帆、梅兰芳、周信芳等发20个同龄人结甲午同庚会。曾任教于上海城东女学、上海美专等校。许孙穆(1902—1971),曾执教于上海美专。娶名画家吴待秋女吴红脂为妻,画艺精进,篆隶真行无不精妙。沈维钧(1902—?),擅金石考古。早年在金陵女子大学和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执教。1935年加入考古学社。黄西爽(1906—1967)不但是名医,对琴棋书画也十分精通,与沪上吴湖帆、吴青霞等深厚交谊。大藏家庞莱臣侄女庞左玉(1915—1969)毕业于上海艺专,生前为上海中国院画师,丈夫为画家樊伯炎。蔡振华(1912—2006),1934杭州国立艺专毕业,曾任教于上海戏专、上海美专。1994年为人民大会堂国宴厅设计大型贴金木雕《锦绣河山》。沈觉初(1914—2008),师从吴待秋。1964年入上海朵云轩工作。后与刘海粟、王个簃、唐云、谢稚柳、来楚生、单晓天、方去疾等齐名,合称上海书画篆刻八大家。吴寿谷(1912—2008),上海文史馆馆员,以画虎知名。邱星(1914—2011),祖籍吴兴,陕西书坛五老之一。王秋野(1914—1991),早年在上海新华艺专学习西画。同济大学教授。沈彬如(1915—2008),早年拜师虞山陈摩之门,以画马见长。俞子才(1915—1992),幼承家学,受叔父俞语霜及族兄俞涤烦影响。抗战时肄业於苏州美专。新中国建立后,应聘于上海美专、浙江美院等多所院校。俞锡瑛(1929—1992),北京工业大学校长俞同奎(德清人)最小女儿,16岁因医误诊致残。毕业于中央美院,师从李苦禅、蒋兆和。丈夫为油画家王文彬。程良(1927—2006),长期从事舞美工作,也工书法。
             
湖州文化从地域特征看,是吴越文化、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具有浓厚的兼融并蓄特征;以文化特质而观,重情感,求愉乐,崇优雅,尚伦理。如果细划,湖州本土几块地域的文化特色还是有些不一样:吴兴风雅柔丽;安吉金石朴茂;长兴雄浑劲健;德清厚德涵清。具体来说,吴兴集中了丝绸桑麻,鱼米茶镜,其下辖的善琏乃湖笔产地,加之自古苕霅两溪穿城而过,人文会聚,因而文风麋盛安吉依西天目山,乃驰名天下之竹乡,是吴昌硕的故里,其质地坚硬,与金石之性天然相契,山珍野木,触目皆是长兴西接天目余脉,东毗太湖,有据苏浙皖三省通衢之地要。帝乡佛国(陈霸先故乡,境内东西南北四端皆有寺庙)的长兴,历来战事频仍,移民规模,地理、历史之交集使其民风剽悍,文化多样融合有良渚文化大量遗存的德清,毗连杭州,东望上海,境内有避暑胜地莫干山,运河与大面积的水塘河流舟楫纵横,其文化个性与其人若德行,如水至清的得名操行合一。
        在过去的
19世纪后半叶及20世纪里,湖州生活着众多的翰墨丹青迷恋者,意气风发的书画家,他们深受“海派”影响,是海派文化的一部分。地域文化、个人禀赋、教育经受、生活际遇、时代风尚、性别健康等多重因素的不同身心作用他们的艺术探索呈出不同的舞蹈形态。

        以艺术生成的角度,笔者将近现代湖州本土书画家大致分为三
     师承派。这些书画家主要或承继家学,或为地方名家门生,或曾为近代海派画家的同道、学生,再或者为地方历史大家的
私淑弟子。他们有钱庚、李寿、柯怡、吴澡雪、谭建丞、杨植之、王孙乐、李英等代表。篆刻家钱庚(1859—1910),为徐三庚弟子,工铁笔,存有《近抚印谱》。李寿(?—1928后),师从钱慧安,工人物、花鸟,亦能写真。道场山刻石《关公图》为其所作。柯怡(1891—1917年),楷书学颜真卿,篆书以石鼓文、甲骨文为主。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和葛岭路亭留有其书法。其为西泠印社首批社员,吴昌硕曾刻多方印章相赠。吴澡雪(1880—1951),清贡生。课徒、卖画一生。其为人正直、勤奋,重气节。吴昌硕到菱湖施氏岳父家时,吴澡雪得以晋谒定交,以师事之。抗战爆发后,吴澡雪侨居上海,参加清远艺社,作画义卖,支援抗战。谭建丞(1898—1995),早年从乡中名家习字画。1929年入上海政法大学,为清远艺社会员。曾由叔父带领在上海见过吴昌硕一面,晚年拜张宗祥为师。山水、花鸟、人物皆擅,尤精佛像、葡萄。安吉人杨植之(1900—1962),幼好习画,拜吴昌硕为师。工花卉,尤檀长梅花,时人称植之梅花刚劲有,园中苍梅让三分,曾在上海、苏州举办过画展。居南浔的王孙乐(1906—1996),擅书法、篆刻,兼绘画,曾拜师俞剑华、朱其石,作画至80岁方辍笔。他曾于1946年、1948年两次在沪与名辈联展。蘋洲女史汪德祖(1913—2003),1936年参加由潘天寿、林风眠主考的浙江省首届中教会试,获得中等学校图画讲师任职资格,并先后执教于南洋女中、上海道中女校。1947年《美术年鉴》有对她作品评价。吴迪庵(1925—2008)曾拜吴澡雪、姚薇春等地方名家为师,擅花鸟、山水,尤长牡丹,曾数度去山东菏泽写生,有吴牡丹之称。李英(1930—2006)为沈尹默入室弟子,与丰子恺、费新我、沙孟海等过从甚密,书法各体皆备,以行、草见长,擅牌匾大字,他还是湖州市书协的创始人。
        学院派。近代以来,现代美术教育兴起,上海涌出
美专、新华艺专等名校,杭州则建起国立艺专。在波荡及至硝烟弥漫的年岁,一些对艺术痴迷的湖州学子,通过各种方式前往这些学校求学。此后,由于命运的颠沛,他们中的一些返回了本埠,但艺术探索创作在手下不熄,他们是地方学院派的代表,成员代表有叶小舫、孙默岑、吴个钝、张振维、姜兆瑞等。长兴人孙默岑(1919—1990),1928年考入上海新华艺专,受业于陈澄波、汪日章等习西洋画。1933年秋赴杭州报考国立艺专,成为中国画选科生,师从潘天寿学中国画。抗战爆发,长兴沦陷,孙默岑回长兴创办《抗建日报》。晚年自办的呐翁画室免费收取学生。孙默岑书画皆大写意。吴个钝(1916—2007)早年肄业于上海美专,后转学并毕业于上海新华艺专中国画系。吴在浙江、广西教书育人40年,1976年退休后仍在湖州各校传授艺事。安吉人张振维(1924—1992),1946年入学杭州国立艺专,师承黄宾虹、潘天寿。曾任嘉兴图书馆副馆长,工诗书画。
        在野派。湖州是一块艺术沃土,每朝每代,一拨拨灵慧种子落地、萌芽,成长,
总会有一批文艺基因天成者开出不同色香之花,结出汁味不同之果。近现代,公民社会的萌发,文化教育的普及,商品物产的交流,人员往来的触发,使诸多艺术灵慧者抽枝发芽,潜滋暗长。无法命名的他们,笔者将其归曰在野派,主要代表有能山法师、张苕生、沈遂真等。能山法师(1904—1997)原名潘镜秋,早年师从李寿。1928年进上海滩以售山水、人物、仕女画为生,与王一亭、潘天寿、张大千有过交往。1936年春因故在江苏吴江县天禅寺出家,1952德清武康云岫寺落脚。能山以水墨山水及苍遒书法抒发心境,笔下多罗汉、观音大士像。南浔人张苕生(1906—1986)曾任教于湖州师范学院,能书善画。新中国成立前后,常在国家省级报刊杂志发表作品,曾有多件被选送国外展出。1951年5月他在湖州举办抗日画展,出版有《张苕生国画集》。沈遂真(1899—1945),孝丰塘铺人,抗日战争前任教员曾出任孝丰县教育局长、民众教育馆馆长。沈遂真通金石,善吟咏,书法正草隶篆四体皆能,并能双手齐书。
        当然,以上
三派不是绝然分开。我们说,一位艺术家的成长,其营养的汲取来自多重渠道,个方面。他们与本土历史大师名家对话,也受同代的大家影响。也或不时走出本埠,外出优游,拜访名师,参加雅集,也得亲见因姻眷、乡谊、师徒等而来湖州的本籍贤达,互动,对流,切磋,酬唱,采风写生、示范指导或面谈指授,不一而足。同时,本地艺术家之间,也借助各种公开或私人化的场合彼此交流,相互影响。

        江沪浙是清道咸金石画派的发源地,以海派为代表,艺术家们在三代金石古意中求美感,以篆法入画,求古厚朴野,斑驳苍茫,再结合文人画的脉络,通过诗文,通过书法中的草书作画,构筑一个新的审美世界。无疑,与海派有文化相连的湖州,在近现代的广阔时空里,金石味一直或隐或明、直接或间接地显现在绝大部分艺术探索者的书法、绘画、篆刻及诗文作品中。

        中国古代,由于地域、传统、家境、血缘、礼教等诸个因素,出现世家情形并不鲜见。湖州古来一直是富庶之地,耕读传家、崇文入世香烟不断,一些艺术世家、书画之家也得以出现。近代以来“海”风劲吹,一些书画社、艺术社团纷纷成立,也使更多的书画爱好者、嗜艺者得以唱和,切磋,交流,加速、增多了“书画之家”、“丹青世家”的出现
        长兴的王家,是一个明以来就延续的书画世家。民国王季欢的七世祖王继贤,乃万历二十九年进士。清中晚期,王家艺者纷现。王毓辰,1867举人,工书、画、金石,擅花卉、人物,最长山水。弟王毓奎,工书、画。王书瑞(1808—1877),因参与
晚清四大奇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平反工作而声名尤显。工书、画。王世芬(1832—1889),王书瑞长子,梅花极精。王承堪,王毓奎子,画工山水。王承吉(1882—1944),王毓辰子,擅行楷,曾藏林则徐长函一通,叙焚毁鸦片经过。承吉弟王砚农,善笔墨。承吉子王羽仪,曾藏先祖留下的《长兴熊侯祠碑记》。王季欢在北平期间,与陈师曾、黄宾虹等多有交谊,夫人温匋师从胡佩衡。
        归安的费家,费丹旭父费珏(芝原),为清湖州籍画家沈宗骞弟子。费丹旭,工写照,亦作花卉山水,侍女画与改琦侍女画统称
费改。费丹旭弟费丹成,擅山水、人物,同治十二年作有《林间题诗图》。丹旭长子费以耕,画承家学,仕女幽静,兼工花鸟。费以群,丹旭次子,工画仕女,亦得父传。
        近代安吉的吴家自不待言。吴昌硕长子吴育(1873—1888),能书善诗;次子吴涵(1876—1927),善诗古文辞,能绘事;三子吴东迈(1885—1963)又名吴迈,曾任上海昌明艺专校长。擅花卉,兼书法篆刻。吴昌硕孙吴长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吴昌硕姻亲诸氏一家,除诸闻韵诸乐三外,还有诸文艺、诸文华等兄弟。诸文艺曾于上海新华艺专任国文教授。
        德清的俞家,俞樾乃朴学大师,书法家。俞樾之孙俞陛云(1868—1950),近代知名学者、诗人,精通书法。俞陛云之子俞平伯(1900—1990),现代诗人、红学家。俞平伯夫人许宝驯,工书法,善昆曲。
        归安的包家,清中期的包虎臣篆隶宗邓石如,亦善治印,兼善山水。虎臣孙包承善(1867—1902),善篆、隶、铁笔。包句香,名中医,书法家。包公超,虎臣孙,善作侍女、山水、花卉。
        菱湖竹墩的沈家,沈秉成(1823—1895)为咸丰六年进士,曾为上海豫园
点春堂书写堂匾(今尚存)。工诗文书法,精鉴赏,收藏金石鼎彝、法书名画美富一时。夫人严咏华,工诗画。秉成长孙沈迈士,书画家。沈兼士,沈尹默弟,书法有瘦劲之趣,鲁迅编《北平笺谱》请其题签。沈士远(1881—1955),沈尹默之兄,曾任故宫博物院文献馆主任。
        南浔的金家,金城(1878—1926),原名绍城,字巩伯,一字拱北,号北楼,又号藕湖,京津画派领袖之一,有“北平广大教主”之誉。金绍堂(1890—?),金城弟。刻竹精细有法,刻诸家墨迹均极工妙。金绍坊(1890—1979),号西崖,著名竹刻家。金章(1884—1939),金城妹,亦称陶陶女史,花卉翎毛皆工,尤精于鱼藻。其子王世襄,乃中国
古家具之父。金城子金开藩(1895—1946),工书、画,1929年组织湖社画社,刊行湖社月刊。金城三弟金绍基长子金勤伯(1910—1998),湖社画会成员。后渡海赴台湾,任台湾师大美术系教授,精擅工笔花卉。
         除了上述有
学院背景、出生世家的艺术家以外,近现代湖州还有诸多海派“遗珠”散落。他们以书画篆刻为精神依归,在对艺术的阐发,乡邦文化的呵护、传承、丰富,美术教育普及等方面,都作出了薪火相传之历史代绩;有些个人艺术创作取得了较为可人的成就,这些地方书画名家有:沈祖桐(1858—?),工书法,清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朱士林(?—1913),书法篆刻家,铁书不规矩于古人;李菊人(约1870—?),善画,精装裱;李馥泉(1873—1935),书画家,诗人。民国初期当选德清县议员,后任议长;俞玉书(1873—1958),光绪28年举人,善楷书,曾任浙江文史馆馆员;张公盛(1878—1967),画家,上海市文史馆馆员;沈藩(1879—1944),书法篆刻家。曾参与创办菱湖书画社;吴剑飞(1884—1954),书画家,擅画兰竹,亦工诗词;姚薇春(1890—1969),祖父姚谱梅为花鸟画家,父亲姚乐园曾任嘉兴张子祥门下。卖画终身;伊贤(1890—1962),1959年受聘菱湖刺绣厂艺术指导,凡被绣、戏服上的龙凤花鸟虫鱼等蓝图皆为其设计丁黎乙(1893—1961),书画家。1946—1958年县城机关和商店招牌大多为其所书;张兆端(1894—1957),书画家。1946年曾参与筹建吴兴图书馆,后任馆长;朱景庐(1896—1961),长兴雉城人,与金涛、王季欢并誉为浙西三名士吴仲熊(1899—?),弱冠即蜚声艺苑,于诗书画均有心得;徐安(?—约1962),画家,收藏家。所藏200多部印谱1963年捐献上海博物馆;徐克芳(1906—1956),篆刻家1946年参加西泠印社,有《芷青印存》33册,现藏于德清县博物馆;陈景烈(1907—?),擅工艺美术、织物图案。蜚声商业美术界;陈彭寿(1909—1960),善音乐、书画、摄影,亦能诗;朱古亭(1913—1995),学医兼文学、书法;郑德涵(1916—1999),应邀安吉任教至退休。学识淹贯,精于乾嘉考据之学;程克刚(1916—1986),对真草篆隶行五体皆有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小篆横匾出其手笔;王碧梧(1916—2002),1936年毕业于苏州美专。1949与友人共办美术研究所上海画室。1956年参与筹建安徽省艺术学校,后为该校教授;陆维善(1917—?),善花鸟,名载《民国书画家人名字典》;殷鹤舫(1920—2005),幼从外祖父李菊人字画装裱与古画修复。精鉴赏,能绘事,善篆刻;陈吾三(1921—1987),居湖州,于山水、花卉、禽鸟,均有涉;沈光溥(1921—2012),幼爱丹青,晚年博采众长,擅山水,花卉;朱宣(1925—1994),长期从事美术教育,曾在浙江省博物馆举办过个人画展;谭其蔚(1926—2010),探源篆隶,诸体兼修,尤以行草见长;李明(1927—2006),居湖州,书体瘦硬劲挺,擅甲骨文;姚公协(1928—2004),少随父学书。以行、草见长,善书牌匾大字。课余兼做国画,善花卉汪雨人(1936—2012),居湖州。少时受伯父汪日章教导,跟随至杭州向名家请益。新时期以来,参与、见证杭嘉湖书画市场经营;雷群艺(1943—1998),善书法,也喜画,上个世纪80年代在长兴和平中学任美术教师期间,带出大批美术学生。

海派湖州艺术存在价值在何处?如果我们一定要将湖州艺术家的创作凝成一个名字概念湖州艺术,那么,抽去感性、表象而梳理后的特质特性,至少说有以下一些:
        经典性。以今日而观,很多
海派艺者几乎抛弃了对艺术经典性的追求,他们受缚于或市场商业,或西方现代后现代审美观,或自我思绪的分泌物等。但湖州的这些已故的艺术家们,依然一直梦想经典,讲求诗书画印,寻求意境神韵,体现笔墨情趣。
        继承性。湖州有诸多的艺术之家、书画世家,一些前辈导师,学生门徒,都讲求师承、薪火相传,而非一定要拎着自己头发离开地域特性
自立门户。这种根植于民族大传统和地域小传统的特性,至今在湖州有较强的生命力。
        开放性。自南宋
湖学兴起,明体达用的世风在耕读传家的湖州一直盘踞。由于湖州紧依近代商业勃发的上海,且自我水性文化中也存有流动的特点,加之一些受现代美术教育者的归乡激发,其不断的开放性也导出了探索的多样丰富性。
        严谨性。湖州书画篆刻家的创作,一直遵循传统,
雕虫小技戏笔等谦辞恰是其内心经国大业之念的反射。因之发自赤心喜爱,以艺术为际遇颠簸中的个人精神之依归,故即便笔力不逮,但真诚、严谨之追求不懈。湖州艺术家是沉潜的,含蓄的,虽或有这样那样的时代应景、个人应酬,但静心创作、勇于探索而非过分迎合世俗,是一直钳在他们心底的一种自觉机制。
   此外,这些已故的艺术家的鉴赏水平,也影响着湖州当代一些从艺者、鉴赏家的眼力、喜好、情趣。                
         近现代,无论是在域外还是在境内,于上海等的大舞台还是本埠的小道场,也无论是专业还是寄兴余事,是仕途顺遂还是艰难求生,国运的激荡与个人命运的颠簸,海派“照拂”下的湖州艺术家皆不改其一旦手持颖毫,都怀抱一颗虔诚之心,对所衷的艺术世界进行探索•发现汲汲以求。
     太湖水远,天目山长,秉承山水风物的清丽丰饶,诸多的先贤大师们以手中的湖笔挥逸了千年中华文化的精神气度。
近现代海派湖州艺术家,无论是生于斯长于斯终老于斯,还是从湖州走向国内大世界,他们多少从故乡的传统里得到滋养,于山水草木中汲取灵感,结合更广阔的地理视域,感受最鲜活的时代律动,淬成他们一种心源,并以他们的理论和创作实绩,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写下辉煌灿烂一笔。

 

注释:

1、《长兴县志》,谢文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1月第一版

2、《环溪渚汇龙龙腾处》《细说湖州名门盘根错节的因缘》,蔡忍冬,2017年1月4日《湖州日报》

3、《记忆:一个家族的清末、民国和新中国》,章骞,2014年9月新浪图片出品

4、《叶小舫画集》,孔六庆序,2006年3月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一版

5、《叶小舫画册》,任道斌王大川主编,2016年5月中国美院出版社一版

————————————————————————————————————————————————

                                                 全文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30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