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苕隐丛话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30

[转载]上海新华艺专发展始末

$
0
0

                                                            (题目博主加)

 

 

 1926年正当革命风暴席卷全国,上海仅有的一所“上海美术学校”在学运中被迫停办,一大批失学青年呼吁要求另办美专。经上海美专离校的教职员诸闻韵、潘天寿、陈为章、俞寄凡、潘伯英等多方奔走,俞兰生的大力协助,一所为挽救艺术,培育新人的新的美术学校——“新华艺专”于是年12月18日宣告成立了。
    新校设立在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南端,初定名为新华艺术学院,有国画、音乐、艺术、体育四个系,第一届招生300余人。1928年更名为新华艺术大学,校长俞寄凡,副校长张聿光。翌年秋,又更名为新华艺术专科学校(简称新华艺专),增设女子音乐体育系,因系数扩充,学生增加,原校舍不敷应用,旋在打浦桥南堍斜徐路上另租校舍,修建后迁入新址。
    1931年冬,原上海美专教授汪亚尘偕夫人荣君立旅欧考察艺术回国,在上海举办旅欧画展。新华同人邀请他来校共谋发展艺术教育事业,汪亚尘欣然应允,并提出:一、重组校董会,聘请社会名流担任校董;二、请声望较高的徐朗西担任校长,以应付当时社会的复杂环境;三、减低学费,为经济不宽裕而有志钻研艺术的青年提供入学机会。根据汪亚尘的意见,“新华”校董会于1932年2月1日成立,校董有何成睿、于右任、王棋、蒋百里、徐朗西、王天木、范争波、史量才、徐悲鸿、郑通和、邓镜寰、郑午昌等。公推何成睿为主席校董,徐朗西任校长,汪亚尘、俞寄凡、刘质平、徐希一、潘伯英为校务委员。汪亚尘为教务长,潘伯英为总务长,荣君立为总务襄理。各系的负责人是:国画系主任汪声远,西画系主任吴恒勤,艺术教育系主任刘质平,绘画研究系主任朱屺瞻。
    不久,教育部令“私立学校要办立案”。为此,校董会四处奔走,增集资金,筹扩校舍,以取得立案批准。汪亚尘借到款子在江湾水电路购置了土地10余亩,拟建新校。1933年春荣君立又特地去无锡振新纱厂从她父亲处提来巨款14000元增充基金,建造了图画馆,工艺教室,增辟了绘画研究室等。同时,获市教育局核准,增办了艺术师范学校,汪亚尘任该校校长。后来,又在沪闵路北桥镇原上海县政府左邻购置校产30亩,并由汪亚尘主持校务改进会,修订了校章、教育规程等。至此,学校建制已臻完备,终于在1933年11月获教育部批准正式立案,并受到褒奖,全校师生精神益振。
    1934年春,学校为纪念徐校长夫人王友淑,建立了友淑图书馆。徐校长捐赠了大批图书,另订购了四库全书及艺术图书(包括日、法、英、美等国版本)共3000余种。孙中山先生为徐校长书写的“天下为公”条幅悬挂在馆中央(据说中山先生写的“天下为公”约有10余幅,都是横幅,直条只此一幅)。
    1936年夏,在学校南端又购地建造木工间一所,配备了进口木工自动机械2只,便于工艺系学生实习;西侧增辟园艺试验场,给劳作学生实习。还设立了古物陈列室,陈列着徐校长及教授同人捐献的文物古画,以及汪亚尘在欧洲的临摹古画几十幅,共500余件以供师生观摹参考。1937年春,学校又建造印染工场及金工工场一所,配置了一些机器。暑期中,市社会局托该校办“劳作音乐美术暑期讲习会”,给本市小学教师培训进修。同时,教育部也托办“劳作专修科”,借以培养劳作人才。
    1937年春,为探求艺术教育经验,汪亚尘和朱屺瞻同赴日本考察,访问了东京美术学校、川端美术学校,参观了日本民间陶瓷制作工艺,与日本艺术界的教授座谈探讨,拜访了汪在日本的老师名画家横山大观。归国时带回了《书道全集》、《南画大成》等图书以及10余尊石膏像,其中一尊高过于人,徐悲鸿原想为南京国立艺专复制交换,可惜因战事爆发而未能办成。
    新华艺专很注重教学质量,广揽名师,先后来校讲学的名家教授有黄宾虹、颜文梁、张善孖、王个移、贺天健、应野平、陆一飞、弘一法师(即李叔同)、郁达夫、吴湖帆、唐云、朱天梵、汪日章、关良、张充仁、来楚生、王独清、倪贻德、诸乐三、陈抱一、姜丹书、徐仲年等。容各派名画家、音乐家、文学家于一校,极一时之盛,深为社会瞩目。
    经过名家教授的精心培育,新华同学中人才辈出,成名成家者大有人在,如早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瞿维,成洁,钱韵玲,版画家陈烟桥,漫画家沈同衡,音乐家王云阶,画家胡考,画学理论家邵洛羊,竹刻艺术家徐孝穆,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第一本《中国美术史》编者阎丽川,山东美术学院院长于希宇等都是新华培养出来的高足。
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位于华界战区的“新华艺专”,为求安全起见,迁至法租界薛华立路薛华坊(今建国中路155弄内),租得9、14、15、16号客厅及18号全幢房屋作临时校舍,继续办学。
    迁校时,由于日伪滥施淫威,横加阻挠,大量珍贵书画教材损失惨重。日伪强逼学校当局交出进步师生名单,被拒绝后黔驴技穷,竟三次以火烧斜徐路校舍相要挟,最后,在同年11月14日,因学校拒不屈从,残暴的敌人竟将艺校全部烧光,只剩下一间木工间和校门残迹,痛哉!10余年心血结晶的新华原校被付之一炬,艺校的爱国师生莫不切齿痛恨,义愤填膺。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入租界,局势十分严峻,“新华”曾落入敌方控制范围,但不愿屈从敌伪的管辖,拒绝向汪伪登记及申报师生名单,薛华坊临时学校即停办。敌伪人员曾多次向汪亚尘诱以名利,汪亚尘闭门谢客,凛然不为所动。至1944年12月8日,分散在外的最后一班学生毕业后,学校才全部结束。汪亚尘和学校教工的这种宁为玉碎,不求瓦全的民族气节,令人钦敬。
    抗战胜利后,汪亚尘曾满怀希望重振“新华”,终因执政当局腐败,未遂夙愿。1947年底,汪亚尘孑然一身远去美洲,传播中国绘画技艺,以发扬我中华文化为己任。
    1953年,荣君立根据汪亚尘的意见,邀请了新华在沪校董和校务委员,商讨新华残存校产的处理问题,最后,决定如数捐赠给了杭州浙江美术专科学校。
   “新华艺专”历经烽火十八载,距今已40多年,回顾当年学校为光大中华艺术事业,广植艺术新人,迎逆而进,奋发不止,在我国艺术教育史册上谱下了光彩的一页。

作者:郑 镜 台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30

Trending Articles